第 2 頁 (共 12 頁)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日 1月 23, 2022 8:52 pm
由 勿忘初心
常常很多學佛的人,知道了一點點佛法,看到另外一個人,也是信佛教的,表現了一些不太如法的事,就馬上講了:「你看你學佛,不懂戒律、不懂道理,違背了因果,違背了佛法,根本不像學佛的人!」這麼去責備人家。
如果談禪,要從實相中能進入到無相的境界,絕不是去看別人的缺點,而是拿人家的缺點,用來返照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也有相同的缺點?如果只是挑剔人家,好像自己很有修養,很懂得佛法,那最後呢?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好處。
「實相無相」這四個字,不管是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這四個字,只是「禪宗」所標出來的,跟「教」所標出來的,一個是比較深入,一個比較膚淺。也就是人人都有「我」,有一個自我,同樣都會起分別,會計較執著;而是分別的是什麼?計較執著的又是什麼?唯一的差別,一個是比較深入的內涵,一個是比較膚淺的內涵。
如果說得更深入確切一點,在某種情況下,馬上就能得到解脫的緣起,可以引起的覺悟,有的可以從這些現實面,去體會發現更多佛法的道理。
《以法為師》白雲老禪師著作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日 1月 23, 2022 8:55 pm
由 勿忘初心
問:垂暮之年,如何向佛?
答:維持健康快樂。
云:請教向佛事,錯解了!
謂:健康快樂是正解。
云:是法身事,不是在意色身事?
謂:法身不健康快樂,即是外道行!
云:不了和尚意?
謂:座下法身與色身,均不健康快樂!
云:請和尚明示!
謂:維護健康快樂!
轉句:
色身健康,安心向佛。
法身健康,修心向佛。
色即是法,法即是色。
色不異法,法不異色。
即所謂:
沒有健康的色身,法身無安住處。
沒有快樂的色身,法身如何證得!
向佛之道,不在年齡;
健康快樂,捨報隨時!
《禪的轉句》白雲老禪師著作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日 1月 23, 2022 9:00 pm
由 勿忘初心
瞭解自己有多少?
人,遭受到不幸,總會歸咎命運不好,很少會有人作自我檢討;不過,每當稱心如意時,則必定強調自己,如何的認真,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能幹;甚而至編製一些過去的偉人,曾經發生過的動人事蹟,來襯托自己的奮鬥史實。
不錯,每一個人難免有所誇大,尤其是能有機會表現的時候,只要是無損於他人,而對自己具有保護作用,似乎早已經成了無傷大雅的人之常情;但是,人生旅途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這麼多的不如意是為了什麼?應該是人生問題剖析的重點。
佛法中對這方面提供了許多資料,其中的重點標示,堅決地說明人的問題在於自己的運作,不是命的安排,運的註定;可信的是做了什麼?纔會得到什麼!而且強調應該怎麼做,以下有八種方法,道出了「做」的理趣:
一、見解如何?對生命的價值觀,因緣關係和自我意識的比重,應該是感情與理智的調和。
二、思惟如何?智慧表現的能力,知識範疇的能量;是否是深思熟慮的,而且是在冷靜中進行。
三、語言如何?適應環境,情感交流,語言是溝通的橋樑;而且所有言說,都是謹慎適度的。
四、行為如何?事業發展,親疏情誼,要有不逾越的表現;所謂合乎情,順於理,不違背律法。
五、生活如何?條理分明,循規蹈矩,不從事邪惡破壞的勾當;即使誘惑當前,亦不轉為乖張;尤其是懶散墮落,最容易生活靡爛,而使人格節操淪於下流。
六、創業如何?人的最大敵人是得過且過,不求進取;每當稍有成就,便耽於享樂,放逸懈怠;尤其是墨守陳規,固步自封的心念,可以說,是兢業精進的最大障礙。
七、思想如何?正確的觀念,是不誇大的慎密思惟;虛無的妄想,是沈迷空幻的導引;因此,強烈的意志力,惟有培養思想的內涵,陶冶思想的素質。
八、定力如何?寂靜不是孤僻,沈著不是冷漠,以智慧處理行為,以清淨洗鍊繁亂;不為玄奧奇妙所惑,屹立泰山崩於前而不驚慌的境界,所謂頂天立地,坦然自在者是。
這八項「如何?」,在佛法中稱之為八正道,是人生道路上必須專注的事;一個人的修養評詁,其價值因素,總不離於這些範圍。
佛陀釋迦牟尼宣說這些道理,正是告誡那些依附「命運之神」的人,不要被愚妄無知的自我迷失;更告誡那些「唯我主義者」,不要被貪欲魯莽而盲目衝動,二者都是障礙前程事業的極端作法;所以,凡事應該前思後省,切勿鑽研於「莫明所以」的藩籬纏縛裡,或者一味地怨天尤人,挹鬱不堪回首的遺憾憶念之中。
人,總歸是要活下去的,活著的時候,最要緊的事,是瞭解自己有多少?做了一些什麼?盡心盡力了嗎?是否都是正當的,心安理得的呢!不可以輕忽了。
《休庵散抄》 白雲老禪師著作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02 pm
由 勿忘初心
披毛戴角
問:云何披毛戴角是心墮?
答:昧落不明,糊塗因果。
問:云何不捨聲色是意墮?
答:錯解雙修,貪圖私欲。
問:云何五蘊不調是識墮?
答:陷身泥沼,欲拔不能。
云:如何能使心意識俱不墮?
謂:清淨,莊嚴,澹泊。
云:閑置了三無漏學?
謂:陽光、空氣、水,更能養命。
云:不能養慧命!
謂:憑空無依處,眾生不是浮生。
轉句:煩惱,色身作用。菩提,法身作用。色身是法身失之依處,法身是色身之淨主;是色身,不一定是法身,是法身少不了色身。何以故?離煩惱,解脫色身;證菩提,圓滿法身故!
〈禪的轉句〉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06 pm
由 勿忘初心
《無往不利》
問:對聾啞者如何説法?
答:手舞足蹈。
問:對盲眼人如何説法?
答:法螺輕奏。
問:對目不識丁者?
答:如野台作戲。
問:學貫天人者?
答:刀劍侍候。
謂:刀劍是兵刃,如何降伏?
云:刀起劍落,一舉中的。
謂:總嫌粗野!
云:有所謂殺人刀,活人劍;莫作牛角思惟,當深入意境!
末後句
生命一期 千變萬化
三世時空 業道平等
正所謂:
生有貧富 業之所至
現前掌控 菩提活絡
座下!法師資才,五明十德;善巧行以方便,弘道當下技倆。
利度自他,具足德養。亦如衲僧常謂:
天上的,知曉一半;地上的,何妨全知道;是法師,是天人師!
如何?切悉:
善巧方便,隨緣應化,則無往不利也!
《最後才知道》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07 pm
由 勿忘初心
問:如何是六相義?
答:金面如來,不書黃卷!
問:如何是華嚴境界?
答:田尾加白河。
(註:田尾種花,白河產蓮。)
問:如何是法華大意?
答:且遊月世界。
問:如何才能依教如法?
答:作息不混淆,食睡莫顛倒。
問:如何是附佛外道?
答:白衣稱四寶。
問:甚麼時候最無聊?
答:通牀大舖找臭蟲!
轉句:千佛山上勒石記:菩提大道從這裡開始。上座大德!會了也未!
寺前潭水濁,放生池水清。試問:濁清價值,如何分別?!
啟齒時,計量是分別,執著是分別;若淨染心,分別也分明!
《禪的轉句》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0 pm
由 勿忘初心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白雲老禪師著作
無礙辯才
無礙,具足圓融通達之義。
辯才,具足辯論駁斥才能。
涅槃經中說:
無礙辯,或謂無礙智,亦謂無礙解,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約於意業(造作)者為解,或為智;約於口業(造作)者為辯。
基於說法,導引眾生,必須契合正理,也就是佛陀的本意,發起無滯的言說;舉凡疑難、困惑等事理,悉能論說、表達,而至圓融通達的境界。
學佛行者,以出家桑蒙姿態,荷擔如來家業,為的是「自度、度他」;當然,欲能得度,先須「覺悟」,具足「度脫」的本錢。
因此,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於佛法的「解、說」,確實達到「得度」的饒益功德。經中說:
法無礙--以名、句、文等為能詮之教法,使教法無礙。
義無礙--深知教法的義理,所詮之真諦無礙。
辭無礙--舉凡諸方語言和詞意,運用於言說無礙。
樂說無礙--依於前述三種無礙智能,為眾生樂說無礙。
其實,以言說而表現辯才,化導眾生,遠迷成覺,主旨在於「佛光普利群命」;顯然,於桑蒙行者而言,必須弘說的是經典的法義,也就是佛陀的本意,絕不是個己的自我意識。
因此,欲想演說辯才無礙,肯定不違佛意,就必須具足四無礙智,而行「解、說」教法之事。
學行善巧
學是熏習,即知識經驗的攝取。
行是修養,即知識經驗的調適。
桑蒙接引眾生,首先要瞭解眾生;眾生身處世間,所面對的是世間的人與事,也就是世間法。當然,瞭解眾生,不能不識世間的人與事;換句話說,佛法的旨趣,原本就是幫助眾生不為世間的人與事而迷惑,如何使得遠諸迷惑而成覺悟,務期出離世間,不為世間法而陷於煩惱、苦痛、無奈。
因此,佛陀告誡眾生,學佛的流程,是:
使不善的轉變為善。
使善的提昇得更好。
然後,遠諸善不善。
臻於湛然清淨境界。
準此旨趣,攝取、調適,是以世間法為基礎,以眾生為對象,以出離世間為目標。
如是,學行善巧,便成為桑蒙必須精進的修養工夫。
什麼是善巧呢?華嚴經中說:
了達佛法甚深。
出生廣大佛法。
宣說種種佛法。
證入平等佛法。
明了差別佛法。
悟解無差別法。
深入莊嚴佛法。
一方便入佛法。
無量方便得入。
知佛法無礙入。
從來,佛法無定法,皆以「善良、巧妙」以至「權宜」而達「得度」之功;即使不一定「相契、相應」,祇少使能種下菩提種子。
《桑蒙》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2 pm
由 勿忘初心
佛法,從修因到果證,有聲聞,有菩薩,有佛等果位。
佛法的三大無漏學,以戒、定、慧三者為依皈;於戒,有四分、五分、以至菩薩(梵網經所說)等戒法,故分類為不共法。於是,有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法,分類為共法。於慧,以經論及行者之心得,分類為共不共法。
教界自古以來,分別所謂的原始佛教,幾乎肯定於四部阿含經;其分布地區以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家。無法尋找記錄的、所謂大乘佛法非佛說的謬說,認定不是佛教的法寶;明顯的否定了菩提薩埵成就之法。
如是謬說,諸佛菩薩的自利利他,及自度度他的大慈悲胸懷。請問:是否佛教的教徒,於出家僧尼,悉皆但得自求解脫,能離苦得樂足矣?!於白衣信眾,是否唯有「供養」之義務,不許求諸解脫,常住沙界,承受輪回之苦,不能求解脫,入達涅槃之究竟樂境?!
從來,所謂的學者專家,但事挑三揀四,以批判而標新立異;忘了佛陀教法的真諦,旨趣在令使佛子、無論緇素,甚至外道,悉皆獲得佛法的饒益功德。
如何是饒益功德?
最簡明的說法,就是得解脫,能離苦得樂,入究竟涅槃。
在此前提之下,任它小乘大乘,或者聲聞菩薩,其最終目的,亦如妙法蓮華經中所說「唯一佛乘」的究竟果證!
大乘非佛說,居士何在?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是類族群,拘泥文字,於理不融通,於行畏諸苦;捨了雞蛋的全部價值,不厭其煩的從蛋裡面找骨頭;洵然,如是之類,何苦來哉!
《應佛之印》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4 pm
由 勿忘初心
把握過程
旭日是日,夕陽是日,其中無不是的日;日頭日尾,最珍貴的是日中──作者。
洛京憩鶴山主,一日,柏谷長老來訪,師曰:「太老去也!」谷曰:「還我不老的來!」師與一摑。谷問:「駿馬不入西秦時如何?」師曰:「向什麼處去?」
白雲野語:
枯榮老少,強弱壯衰,皆是相對之法,但無論如何,其間尚有美好的過程,不可抹煞不管;猶如旭日而至夕陽,怎也不能捨棄了日懸中天,由東到西的漫長時辰。為何?人類計較於幼稚無知,惶恐於龍鍾老態,卻不把握住少壯年華,兢業於黃金歲月?!生有其由,滅有其處,但切不可忽視了其間的造作過程!曾經造作,而今承受,現今造作,來朝承受,循環不息,只為造作;若識無作,必然無過!
然雖如是,無作無過,耽在空亡裡,少不得於造作中,擇無為於勝境之究竟,由迷轉覺於煩惱之成菩提,入真如之寂靜法界;方始自本覺而達究竟覺之正途也!
大德!計較成汙染,惶恐成執著,最初的既然無知,何不精勤於般若之海?!最後的龍鍾老態,為何揚棄少壯年華?!
旭日昇,只是一天的開始,夕陽墜,莫忘了一天中作了些什麼!把握過程,即是珍惜生命,有道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時潮中謂:七十方開始,以之鼓勵老耄,倒是可喜之句;如果依之而成期待,則一生一滅,盲目休矣!詰言之,無異於寄生等死,甘淪三塗,遑論過程中遺下些許意義!
識得麼?太陽珍惜於藍天白雲之時,不是迷戀於朝晚的彩霞之境!會了也未?不然,趁風雨氣象,磨鍊晨昏,倒也安逸穩妥,不致枉生!
《禪的智慧》 白雲老禪師
Re: 紅塵甘露
發表於 : 週一 1月 24, 2022 9:15 pm
由 勿忘初心
道於業中覺
問:訴衷腸,夜鷹啼聲慽慽,情歸何處?
答:違因逆果者是!
問:有交涉嗎?
答: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受感報之時,方知過去所作!
問:畢竟畜生不是人?!
答:畜生之外,多少人又何異於畜生!
謂:豈不是明知故犯麼?!
吾對曰:太過強調自我,尤其自認是菩薩再來的人!
末後句
眾生皆有佛性,如非人類,依教如法,覺知修行辦道,總以為「即心即佛」或「我即是佛」;結果一期了結,來世人身不保,還怨尤學佛何用?!
座下,有佛性,可別忘了,佛性因何不現,祇為捨棄業求解脫,不知道於業中覺!
《最後才知道》白雲老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