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25 頁)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7:11 am
次草
黃竹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8:00 pm 猶是凡夫的我們,也可作正默言。

甚麽正默言?是本自默言,不是作默言。

於中又有二種狀況都是本自默言的。

其一、入流,不入色聲味香觸法。即於聞中,入流亡所。聞聲如流而不入聞,若入聞即作分辨。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

其二、一來,聞所聞盡,萬籟俱寂。佛以一音說法,說者無說無示,聞者無聞無得。一來者,一切自一而來(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知聞無聞,斯即涅槃。眾生知覺一切於世間此器之中。祗是淨知,卻無見無聞。一來者,實無去來,怎麽知覺大海波動,水還在世間瓶中。

以上兩者,猶未超凡(凡間)入聖(聖界),故祗說其為凡夫之正默言。又不論是凡位聖位,正默言者,都是本自默言,不是作默言。
都入流了還是凡夫
不過這個沒
佛陀觀十二因緣,齊識而還
是凡夫見嚴重
佛學名相不清不楚
就會弄得自己不知所云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12:56 pm
勿忘初心
凡夫學習默然,用意為何?

指的即為「內照」。
犀牛法友則提到〈聖默然〉乃二禪地。
我們凡夫,
一般皆是從〈止語〉、或稱〈禁語〉搭配。
持止語禁語的好處極多,但現今社會對我們在家居士長時修禁語,則多所不便。故常為半日、一日、三日、七日 ~ 視自身條件而擇之。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1:37 pm
周善為
漫步的犀牛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3:59 pm
Viirya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2:12 pm 末學未學.但就字面上似乎與六祖所示相近
祖曰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學友,

其實應該說是....六祖謹遵 佛陀教誨

但僅止於動作上的合掌;但卻沒有教導聖默然的內心訓練。

平安喜樂
前面周某答文已經大致完成,
歡迎諸君及犀牛大德審視並評論之。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1:39 pm
周善為
漫步的犀牛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3:57 pm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1:03 pm 研習主題 : 凡夫能做的 聖默然。

問題是,凡夫能做的,應不名聖默然。
學友,

聖者、與凡夫弟子,都可以學習、成就聖默然。

聖者的聖默然,依大乘經典來說,被尊稱為 :無諍三昧。但那不是凡夫能企及,所以此題不浪費篇幅討論。

但是,此題所舉證經典上的聖默然,卻是 佛陀告誡一般凡夫弟子應學習的行為。(請參考列舉的經證)

聖默然,翻譯名詞,ariya tunhībhāva 。

ariya ,除了有神聖的意思之外,也是高貴的意思。

這樣應該解釋的很清楚了。

相信對於聖默然的修學,大乘弟子應該不陌生才是。

期望聆聽學友的分享。

平安 如意
前面周某答文已經大致完成,
歡迎諸君及犀牛大德審視並評論之。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3:13 pm
勿忘初心
周法友,君上舉諸經已具完備無有缺漏。

誠如君上舉經云

便【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而入【第二禪具足住】者。

又言〈聖住〉【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

雖經上曰: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三三昧空無相無作,本來寂静。
此乃以果地上說,非千萬億得一二者能頓超,然以現實迴觀自境唯僅步步進趨矣。

小弟則認為,滴水之功久則必成滿溢。初在「不放逸」、不恣意造作。但也不是腦袋空空的「放空」。而是有所〈作意〉來「法隨法行」。
止語的内涵都是以内照來有覺有觀地攝心攝念。
一旦穩固才能臻至無尋無伺。

止、禁語。一旦話語一出口便早與〈識〉打過交道了不是嗎 ?
但我等凡夫誰又能不起念地與識打交道 ?!
所以不開口 !
連錯得機會也沒有。對吧。

故經云我等心識有五遍行及五別境功能
就端看怎麽善用它。
自古以來古德尊宿皆教導由「作意」來作為初始切入。

瑜伽師地論云
「云何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解深密經》云:
「獨坐空寂處所,內正安住,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之復即於此能思維心內心相續作意思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

拙供参考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3:53 pm
周善為
勿忘初心 寫: 週一 2月 21, 2022 3:13 pm 周法友,君上舉諸經已具完備無有缺漏。

誠如君上舉經云

便【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而入【第二禪具足住】者。

又言〈聖住〉【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

雖經上曰: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三三昧空無相無作,本來寂静。
此乃以果地上說,非千萬億得一二者能頓超,然以現實迴觀自境唯僅步步進趨矣。

小弟則認為,滴水之功久則必成滿溢。初在「不放逸」、不恣意造作。但也不是腦袋空空的「放空」。而是有所〈作意〉來「法隨法行」。
止語的内涵都是以内照來有覺有觀地攝心攝念。
一旦穩固才能臻至無尋無伺。

止、禁語。一旦話語一出口便早與〈識〉打過交道了不是嗎 ?
但我等凡夫誰又能不起念地與識打交道 ?!
所以不開口 !
連錯得機會也沒有。對吧。

故經云我等心識有五遍行及五別境功能
就端看怎麽善用它。
自古以來古德尊宿皆教導由「作意」來作為初始切入。

瑜伽師地論云
「云何作意相?謂有能生作意故,於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於境界轉)),非無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解深密經》云:
「獨坐空寂處所,內正安住,如是善思惟法,作意思惟之復即於此能思維心內心相續作意思維,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

拙供参考
如上所說
周某收到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4:50 pm
周善為
周某前文所說,應稍作補充:「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5:23 pm
輕舟
一切言語心行不出兩邊,問至極聖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聖不傳(無法以言語指示),無舉起處,也無放下處,故以默然回應。

如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讚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又如公案:學人問祖師西來意?禪師答:待汝一口吸進江西水;待石龜點頭即向汝道;何不問取露柱等等,都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
常人用於不予理會叫默擯,用意在叫人不要自討沒趣,拿熱臉貼冷屁股,趕人。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6:08 pm
黃竹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對以上說,剛剛有一種看法。(其實我一直不太清楚其說想表達甚麽,見了祗如一堆符號口號)

處於某心行諸法門(門在法上,故稱法門)之時(其實我是講佛所說一相一味法),此通言語之路(道)便會斷滅,是說不得。

而不是忍不作說話,斷自舌才。方能令道通達至甚麼心處的。

此等心法行門,要麽就聞聲如流而不入聞作認知,那還有甚麽好說?又或者,當閣下正處於入流道之際,忽然聞聲認知聲,(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認知聲而後作言語應答(其實認知聲時其道已斷)。即又反過來說,說話的基本條件,在認得色、聲、味、香、觸、法(認識)等。所以一旦言說,必是斷道(內裡認不認得聲外觀難測)。咦!這個認字,是言忍。認知甚麽,似乎就是指意法。噢!原來入流亡所是這樣情況的。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一 2月 21, 2022 7:29 pm
輕舟
百丈常和尚參法眼。眼令看此話。法眼一日問。爾看什麼因緣。常云。外道問佛話。眼云。爾試舉看。常擬開口。眼云。住住。爾擬向良久處會那。常於言下。忽然大悟。(幸有眼禪師為尹徹困,不然世尊良久,常和尚跟著沉滞。)

後示眾云。百丈有三訣。喫茶。珍重。歇。
擬議更思量。知君猶未徹。
——————————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擬議思量個什麼?
"未徹"指還在為有所得而追求尋討受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