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頁 (共 3 頁)
修羅學佛比不完
發表於 : 週四 6月 08, 2023 10:38 am
由 無品無種的小孬孬
路人 寫: ↑週二 6月 06, 2023 11:34 am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以下 Q 代表路人 | A 代表同修
公案 分享 一
Q 請將下列公案翻譯成白話文,並就其中涉及的義理展開探討。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俗姓王氏。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A 公案翻譯: 懷海禪師是福州長樂的一位僧人,王姓。他小時候出家,學習了許多知識,後來成為江西大寂禪師的弟子。他與西堂智藏和南泉普願同樣被認為同是入室弟子。有一次,懷海在陪伴祖師馬祖行走時,看到一群野鴨子飛過。馬祖問懷海,那是什麼東西?懷海回答說,那是野鴨子。馬祖又問,它們去哪裡了?懷海說,飛過去了。馬祖聽後,回頭給了懷海一個巴掌。懷海痛得失聲,馬祖又說,你還說飛過去了呢。懷海聽後頓悟。
義理探討: 這個公案主要探討的是禪宗的一個重要觀念,即直接指向人心,見性成佛。馬祖問懷海野鴨子去了哪裡,懷海回答飛過去了,這是一個普通的見解。然而,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打破了懷海原有的認知和思維,使他在痛苦中頓悟到禪宗的真諦。
禪宗強調頓悟,認為悟性不在語言文字、道理名相之中,而是在直接體悟人心本性的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說之境界。馬祖打懷海的這一巴掌,正是一種突破常規的教學手法,使懷海跳脫一般的認知,直接感受到真實的生命境界。
Q 懷海回答飛過去了,作為禪問,這回答意味放下,但為何有不到之處,從相上講是放下了,從心而言,則還有 飛過去了 的這一執著未放下。
A 您的觀點很有深度。懷海的回答確實顯示了他對事物的普通見解,但在禪宗的語境下,這個回答並未達到真正的放下。雖然從表面上看,懷海似乎已經放下了對野鴨子的關注,但他的內心仍然存在著對“飛過去了”這一概念的執著。
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正是為了打破這種執著,使懷海能夠真正放下心中的種種概念和認知,達到禪宗所謂的頓悟。在禪宗的修行過程中,放下不僅僅是對外在事物的放下,更重要的是對內心的執著、概念和想法的放下。只有在真正放下這些內心的障礙時,修行者才能夠徹底理解禪宗的真諦,達到悟性的境界。
Q 就當時語境,您會如何直接回答這一禪問來表達真正的放下,請嘗試。
A 祖曰。甚處去也。請直接回答。
在當時的語境下,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無處可去。這個回答表達了真正的放下,因為它不再追求野鴨子去了哪裡,也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飛行這一動作上。相反,它強調了無常和空性的觀念,使內心不再執著於外在事物和概念。這樣的回答更符合禪宗的思想,有助於引導修行者走向頓悟。
Q 還有個無處未放下,請繼續直接回答。
A 在這種情況下,另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 這裡使用沉默作為回答,因為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表達方式。它不陷入對事物的描述和追求,而是直接展現出一種無心、無執著的境界。這樣的回答有助於修行者在沉默中領悟禪宗的真諦,達到真正的放下。
Q 可惜默然未能表現出覺與不覺的分別,因為不懂的人也可能默然。
A 您的觀點很有道理。沉默的確可能無法充分展示覺與不覺之間的差別,因為無論是悟性高的禪師還是尚未領悟禪宗真諦的修行者,都可能選擇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直接回答需要在回答中展現出對禪宗教義的深刻理解,同時也要讓對方能夠從中領悟。
Q 結束前,我嘗試回答您我的答案。請細心體會相同中的不同。
祖曰。甚處去也。路人回答。飛過去也。
A 您的回答 飛過去也 與懷海的答案相似,但從您的觀點來看,這裡的 飛過去也 可能代表了一種對事物的直接觀察和接受,而不再對其進行任何分析、概括或評判。這種回答展現了一種無執著、無分別的心境,有助於我們理解禪宗的真諦。
很高興有機會與您交流,能夠從您的答案中領悟到更多的智慧。希望未來我們還能繼續就禪宗和其他相關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祝您一切安好!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四 6月 08, 2023 9:53 am
大德提問
修羅道場飄忽不定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路人回答
未曾親去,然亦能自誇。為何,眼前。
自信又何必自誇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1, 2023 10:48 am
由 路人
大德提及
自信又何必自誇
路人回答
自信不在乎自誇,有時為引起別人注意,都是菩薩救度的手段而已。
Re: 修羅學佛比不完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1, 2023 11:23 am
由 無品無種的小孬孬
路人 寫: ↑週二 6月 06, 2023 11:34 am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以下 Q 代表路人 | A 代表同修
公案 分享 一
Q 請將下列公案翻譯成白話文,並就其中涉及的義理展開探討。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俗姓王氏。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A 公案翻譯: 懷海禪師是福州長樂的一位僧人,王姓。他小時候出家,學習了許多知識,後來成為江西大寂禪師的弟子。他與西堂智藏和南泉普願同樣被認為同是入室弟子。有一次,懷海在陪伴祖師馬祖行走時,看到一群野鴨子飛過。馬祖問懷海,那是什麼東西?懷海回答說,那是野鴨子。馬祖又問,它們去哪裡了?懷海說,飛過去了。馬祖聽後,回頭給了懷海一個巴掌。懷海痛得失聲,馬祖又說,你還說飛過去了呢。懷海聽後頓悟。
義理探討: 這個公案主要探討的是禪宗的一個重要觀念,即直接指向人心,見性成佛。馬祖問懷海野鴨子去了哪裡,懷海回答飛過去了,這是一個普通的見解。然而,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打破了懷海原有的認知和思維,使他在痛苦中頓悟到禪宗的真諦。
禪宗強調頓悟,認為悟性不在語言文字、道理名相之中,而是在直接體悟人心本性的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說之境界。馬祖打懷海的這一巴掌,正是一種突破常規的教學手法,使懷海跳脫一般的認知,直接感受到真實的生命境界。
Q 懷海回答飛過去了,作為禪問,這回答意味放下,但為何有不到之處,從相上講是放下了,從心而言,則還有 飛過去了 的這一執著未放下。
A 您的觀點很有深度。懷海的回答確實顯示了他對事物的普通見解,但在禪宗的語境下,這個回答並未達到真正的放下。雖然從表面上看,懷海似乎已經放下了對野鴨子的關注,但他的內心仍然存在著對“飛過去了”這一概念的執著。
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正是為了打破這種執著,使懷海能夠真正放下心中的種種概念和認知,達到禪宗所謂的頓悟。在禪宗的修行過程中,放下不僅僅是對外在事物的放下,更重要的是對內心的執著、概念和想法的放下。只有在真正放下這些內心的障礙時,修行者才能夠徹底理解禪宗的真諦,達到悟性的境界。
Q 就當時語境,您會如何直接回答這一禪問來表達真正的放下,請嘗試。
A 祖曰。甚處去也。請直接回答。
在當時的語境下,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無處可去。這個回答表達了真正的放下,因為它不再追求野鴨子去了哪裡,也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飛行這一動作上。相反,它強調了無常和空性的觀念,使內心不再執著於外在事物和概念。這樣的回答更符合禪宗的思想,有助於引導修行者走向頓悟。
Q 還有個無處未放下,請繼續直接回答。
A 在這種情況下,另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 這裡使用沉默作為回答,因為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表達方式。它不陷入對事物的描述和追求,而是直接展現出一種無心、無執著的境界。這樣的回答有助於修行者在沉默中領悟禪宗的真諦,達到真正的放下。
Q 可惜默然未能表現出覺與不覺的分別,因為不懂的人也可能默然。
A 您的觀點很有道理。沉默的確可能無法充分展示覺與不覺之間的差別,因為無論是悟性高的禪師還是尚未領悟禪宗真諦的修行者,都可能選擇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直接回答需要在回答中展現出對禪宗教義的深刻理解,同時也要讓對方能夠從中領悟。
Q 結束前,我嘗試回答您我的答案。請細心體會相同中的不同。
祖曰。甚處去也。路人回答。飛過去也。
A 您的回答 飛過去也 與懷海的答案相似,但從您的觀點來看,這裡的 飛過去也 可能代表了一種對事物的直接觀察和接受,而不再對其進行任何分析、概括或評判。這種回答展現了一種無執著、無分別的心境,有助於我們理解禪宗的真諦。
很高興有機會與您交流,能夠從您的答案中領悟到更多的智慧。希望未來我們還能繼續就禪宗和其他相關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祝您一切安好!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四 6月 08, 2023 9:53 am
大德提問
修羅道場飄忽不定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路人回答
未曾親去,然亦能自誇。為何,眼前。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日 6月 11, 2023 10:48 am
大德提及
自信又何必自誇
路人回答
自信不在乎自誇,有時為引起別人注意,都是菩薩救度的手段而已。
自信又何必自誇
果然是麤心大意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2, 2023 11:51 am
由 路人
大德提及
自信又何必自誇
果然是麤心大意
路人回答
粗心煮出百人飯,細心調和色香味。
Re: 修羅學佛比不完
發表於 : 週一 6月 12, 2023 11:59 am
由 無品無種的小孬孬
路人 寫: ↑週二 6月 06, 2023 11:34 am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以下 Q 代表路人 | A 代表同修
公案 分享 一
Q 請將下列公案翻譯成白話文,並就其中涉及的義理展開探討。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俗姓王氏。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江西。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號入室。時三大士。為角立焉。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羣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
A 公案翻譯: 懷海禪師是福州長樂的一位僧人,王姓。他小時候出家,學習了許多知識,後來成為江西大寂禪師的弟子。他與西堂智藏和南泉普願同樣被認為同是入室弟子。有一次,懷海在陪伴祖師馬祖行走時,看到一群野鴨子飛過。馬祖問懷海,那是什麼東西?懷海回答說,那是野鴨子。馬祖又問,它們去哪裡了?懷海說,飛過去了。馬祖聽後,回頭給了懷海一個巴掌。懷海痛得失聲,馬祖又說,你還說飛過去了呢。懷海聽後頓悟。
義理探討: 這個公案主要探討的是禪宗的一個重要觀念,即直接指向人心,見性成佛。馬祖問懷海野鴨子去了哪裡,懷海回答飛過去了,這是一個普通的見解。然而,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打破了懷海原有的認知和思維,使他在痛苦中頓悟到禪宗的真諦。
禪宗強調頓悟,認為悟性不在語言文字、道理名相之中,而是在直接體悟人心本性的無生無滅、不可說不可說之境界。馬祖打懷海的這一巴掌,正是一種突破常規的教學手法,使懷海跳脫一般的認知,直接感受到真實的生命境界。
Q 懷海回答飛過去了,作為禪問,這回答意味放下,但為何有不到之處,從相上講是放下了,從心而言,則還有 飛過去了 的這一執著未放下。
A 您的觀點很有深度。懷海的回答確實顯示了他對事物的普通見解,但在禪宗的語境下,這個回答並未達到真正的放下。雖然從表面上看,懷海似乎已經放下了對野鴨子的關注,但他的內心仍然存在著對“飛過去了”這一概念的執著。
馬祖給懷海一個巴掌,正是為了打破這種執著,使懷海能夠真正放下心中的種種概念和認知,達到禪宗所謂的頓悟。在禪宗的修行過程中,放下不僅僅是對外在事物的放下,更重要的是對內心的執著、概念和想法的放下。只有在真正放下這些內心的障礙時,修行者才能夠徹底理解禪宗的真諦,達到悟性的境界。
Q 就當時語境,您會如何直接回答這一禪問來表達真正的放下,請嘗試。
A 祖曰。甚處去也。請直接回答。
在當時的語境下,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無處可去。這個回答表達了真正的放下,因為它不再追求野鴨子去了哪裡,也不將注意力集中在飛行這一動作上。相反,它強調了無常和空性的觀念,使內心不再執著於外在事物和概念。這樣的回答更符合禪宗的思想,有助於引導修行者走向頓悟。
Q 還有個無處未放下,請繼續直接回答。
A 在這種情況下,另一個可能的直接回答是:「。」 這裡使用沉默作為回答,因為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表達方式。它不陷入對事物的描述和追求,而是直接展現出一種無心、無執著的境界。這樣的回答有助於修行者在沉默中領悟禪宗的真諦,達到真正的放下。
Q 可惜默然未能表現出覺與不覺的分別,因為不懂的人也可能默然。
A 您的觀點很有道理。沉默的確可能無法充分展示覺與不覺之間的差別,因為無論是悟性高的禪師還是尚未領悟禪宗真諦的修行者,都可能選擇保持沉默。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直接回答需要在回答中展現出對禪宗教義的深刻理解,同時也要讓對方能夠從中領悟。
Q 結束前,我嘗試回答您我的答案。請細心體會相同中的不同。
祖曰。甚處去也。路人回答。飛過去也。
A 您的回答 飛過去也 與懷海的答案相似,但從您的觀點來看,這裡的 飛過去也 可能代表了一種對事物的直接觀察和接受,而不再對其進行任何分析、概括或評判。這種回答展現了一種無執著、無分別的心境,有助於我們理解禪宗的真諦。
很高興有機會與您交流,能夠從您的答案中領悟到更多的智慧。希望未來我們還能繼續就禪宗和其他相關主題進行深入探討。祝您一切安好!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四 6月 08, 2023 9:53 am
大德提問
修羅道場飄忽不定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路人回答
未曾親去,然亦能自誇。為何,眼前。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日 6月 11, 2023 10:48 am
大德提及
自信又何必自誇
路人回答
自信不在乎自誇,有時為引起別人注意,都是菩薩救度的手段而已。
路人
Re: 公案分享
檢舉
文章 週一 6月 12, 2023 11:51 am
大德提及
自信又何必自誇
果然是麤心大意
路人回答
粗心煮出百人飯,細心調和色香味。
自信又何必自誇
果然是麤心大意
滿腦子妄想執著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二 6月 20, 2023 10:49 am
由 Sherlock
未披袈裟嫌多事,披上袈裟事更多
師,潤州韋氏子。年十九,投茅山落髮。後入牛頭山北巖之石室,靜坐觀心。適四祖踵至,問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遂延祖入庵。祖見虎狼圍繞,作怖畏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於師座上書一佛字,師竦然不敢坐;祖曰:「猶有這個在!」師乃稽首請益。祖為說法要,且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向後當有達者,紹汝元化。」自爾法席大盛,後得上首智巖,付囑法印。明年正月十三日,不疾而化。
法融禪師是四祖道信的弟子,他的法系與五祖的弟子神秀和尚(六祖慧能的師兄)的法系影響唐代的文化很大。法融禪師在牛頭山住茅棚,萬緣放下,專修禪定。修到什麼程度呢?百鳥銜花供養,功夫定力當然很高。
這個時候,中國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已經退休了,雲遊四海,來到牛頭山一看,曉得山裡有個修道人,於是,想入山看看。到了山中的寺廟,就問:「師父,請問這山裡有修道的人吧?」有位和尚回答他:「我們出家人哪個不是修道的人?」四祖說:「啊?那你說哪個是修道的人?」這個和尚再不敢說話了,旁邊一位和尚說:「在後山有個和尚,一天到晚只管打坐,見到人也不起來,也不合掌,我們叫他懶融,莫非這個人就是您所說的修道人。」
四祖就進山去了,看到法融禪師坐在那兒,四祖來到,法融視若無睹不理不睬。四祖明明知道他在觀心修定,卻故意問他:「在此做什麼?」法融答 :「觀心。」四祖再問他:「觀是何人?心是何物?」這下子法融答不出來了,於是趕緊起立行禮,問四祖說:「請問大德從哪裡來?」四祖答說:「貧道居無定所,或東或西。」法融就問四祖:「請問你認識道信禪師嗎?」四祖說:「你怎麼問他呢?」法融說:「我久仰他的大名,想去參訪。」道信大師說:「貧道就是。」法融聞之大喜。
山中很清淨,此時道信大師卻問法融說:「這裡是否有清淨休息的地方?」四祖怪,法融也怪,他說:「有啊!後山有個小庵。」他們來到庵所,周圍都是老虎、狼、熊之類野獸的足跡。四祖看了,作了恐怖的樣子,法融對四祖道信說:「大師,您還有這個嗎?」意思說您得了道,還會怕老虎呀!四祖也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就在法融打坐的石頭上寫一個「佛」字,然後就坐上去了。法融看了很緊張,趕緊合掌道:「阿彌陀佛!罪過!」四祖說:「你還有這個嗎?」法融後來就在四祖門下悟道。
法融悟了道以後,下山說法辦道場,自己親自出去化緣,天天挑米來回走八十里路,供養三百位出家人修行。你看!法融禪師在還沒有悟道以前,只管學懶法--打坐,所以叫懶融。悟了道以後,就不同了,自己下山去背負米糧,讓別人去悟去修行,這就叫作「披上袈裟事更多」,度眾生是很痛苦的事,那是完全犧牲自我,成全他人。
走這個路線的菩薩,叫作「先修奢摩他」,先修止;「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煩惱以後,才敢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是充滿著煩惱的,自己沒有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不敢入世的。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fo/eqpnjpn.html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六 6月 24, 2023 1:22 pm
由 路人
路人補充
禪裡面有相,雖然在外,但不礙其內,所以無佛亦無懼。
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雖然在觀,但無在觀的我相,心是在作用,但不存任何執著。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一 6月 26, 2023 8:21 am
由 Sherlock
石霜楚圓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石霜楚圓慈明禪師,汾陽善昭禪師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廣西境內)人。少為儒生,二十二歲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非常賢德,勸他遊方參學。後聽說汾陽善昭禪師有道望,于是不遠千里,前往禮謁。汾陽和尚一見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沒有說什麼,心裡卻很器重他。
楚圓禪師在汾陽和尚座下住了兩年,可是汾陽和尚卻不許他入室參學。不僅如此,汾陽和尚每次見了楚圓禪師還必定指著他的鼻子罵詬,或者是大聲毀詆諸方,即便是有所教訓,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這一切令楚圓禪師非常難受,心裡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圓禪師向汾陽和尚哭訴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經兩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圓禪師話還未說完,汾陽和尚仔細地打量著他,突然厲聲罵道:“是惡知識,敢裨(ㄅㄧˋ)販(販賣,賤買貴賣以自裨益)我!”
說完怒氣衝衝地舉起拄杖追打楚圓禪師。
楚圓禪師正想表白、求饒,汾陽和尚卻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圓禪師豁然大悟,說道:“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楚圓禪師悟道後,繼續留在汾陽座下,服勤七年,以報師恩。後辭去,往參唐明智嵩(又稱三交智嵩)禪師。經智嵩禪師指點,楚圓禪師與內翰楊大年、駙馬都尉李公遵勗(ㄒㄩˋ)往來甚密。他們三人之間機鋒競辯,相見恨晚,以法為友。
後楚圓禪師因為母親年老無依,遂南歸至瑞州,于洞山曉聰禪師座下領眾。在此之前,汾陽善昭禪師曾經告訴過楚圓禪師:“我遍參雲門兒孫,特以未見聰(曉聰禪師)為恨。”因此,楚圓禪師便依止曉聰禪師座下三年。
後來楊大年致書宜春太守黃宗旦,讓他邀請楚圓禪師出世說法。于是太守便請楚圓禪師住持南源,開始楚圓禪師沒有答應,旋後不久,楚圓禪師又特地拜訪太守,表示願意前往住持。太守很驚訝,問他為什麼此一時彼一時。楚圓禪師回答說:“始為讓,今偶欲之耳(開始我是謙讓,現在突發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覺得他很樸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圓禪師在南源住了三年,後離去,參禮神鼎洪諲(ㄧㄣ)禪師。神鼎和尚與楚圓禪師的師父汾陽善昭禪師原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禪師的高足。當時,神鼎和尚望尊一時,參學衲子,除非確實精奇,一般無人敢登門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門下弟子一個個都氣吞諸方。
那天,楚圓禪師蓄著長發,穿著破衣,一口湖南話,聲稱法侄求見。神鼎和尚的座下大眾一見楚圓禪師這副模樣,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問楚圓禪師:“長老誰之嗣?”
楚圓禪師仰頭看著屋頂,回答道:“親見汾陽來!”
于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見楚圓禪師生得高大,便問:“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楚圓禪師沒有接話,卻指著他的身後,扯開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聽,便驚慌逃走。神鼎和尚亦連忙回頭看視,動作極其敏捷。楚圓禪師于是席地而坐,脫下一只鞋子,看著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圓禪師這一驚,早已忘記了剛才的問話,了不知道楚圓禪師哪兒去了。
這時,楚圓禪師才不緊不慢地從地上站起來,整理衣袍,一邊往外走,一邊自言自語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離開了神鼎和尚的道場。
後來,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卻沒有追上。神鼎和尚于是感嘆道:“汾州乃有此兒邪?”
從此以後,楚圓禪師名重叢林,學者爭相歸附。
楚圓禪師後住石霜,開法接眾,大振臨濟宗風。
曾有示眾偈云:
“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乾,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人命夕難保。
天堂並地獄,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鬆,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生披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
北宋寶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勗臨終前,特遣使者邀請楚圓禪師來京師(臨安)最後見一面,信中說道:“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僕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師敦遣之。”楚圓禪師見書惻然,遂與侍者乘舟東下。在舟中,楚圓禪師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
到了京師,楚圓禪師與李公相會一月有餘,不久李公便歿。臨終,李公畫一圓相,作偈獻師云: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幞(ㄆㄨˊ)頭(包頭用的軟巾),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楚圓禪師問:“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道:“今日熱如昨日。”說完便問師:“臨行一句作麼生?”
楚圓禪師道:“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
李公道:“晚來困倦。”說完便不再答話。
楚圓禪師道:“無佛處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楚圓禪師放聲慟哭,並一直等到將李公安葬完畢,才離開京師。
在乘舟歸來的途中,楚圓禪師謂侍者道:“我忽得風痺疾。”
侍者一見楚圓禪師已口吻喎(ㄎㄨㄞ)斜,便著急得以足頓地,抱怨道:“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這可怎麼辦啊,一輩子呵佛罵祖,現在嘴都歪了)!”
楚圓禪師一聽,便說道:“無憂,為汝正之。”
說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後,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圓禪師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于石霜。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二 6月 27, 2023 12:18 pm
由 不懂就問
問:禪宗直接破識陰的原理為何?
正在為您產生解答…
禪宗直接破識陰的原理是指禪宗祖師為令學人悟入第一義諦(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會運用特別的教學方法引導,稱作「機鋒」。其要旨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禪宗於教門外別有所傳,不假文字,直指清淨本心,令見佛性而成佛 ¹²。
禪宗的「三關」——破本參,重關,牢關——指的是什麼?
瑯琊閣.
https://langyage.org/2020/2933.
Re: 公案分享
發表於 : 週三 7月 26, 2023 4:01 pm
由 Sherlock
文殊菩薩
一日令善財採藥。曰。是藥者採將來。善財徧觀大地。無不是藥。却來白曰。無有不是藥者。殊曰。是藥者採將來。善財遂於地上拈一莖草。度與文殊。文殊接得。呈起示眾曰。此藥亦能殺人。亦能活人。文殊問菴提遮女曰。生以何為義。女曰。生以不生生為生義。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為生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甞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隨其所宜。是為生義。殊曰。死以何為義。女曰。死以不死死為死義。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為死義。女曰。若能明知。地水火風四緣未甞自得。有所離散而能隨其所宜。是為死義。菴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甚麼却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