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比如當我們 學會開車,知道要了解交通規則(正法) ,才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因此我們就會去學習道路交通規則 (修行) ,當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是很熟悉,需要反覆的碰到路況(境界) ,透過思考判斷練習,最後當我們都很熟悉了以後(法住) ,在路上都可以不用經過思考, 就能安全符合規定的行車(法行) 。
生活日常相同, 透過八正道的薰息,行住坐所亦復如是,都能不受污染,用最圓滿的方式完成。
是的, 比如當我們 學會開車,知道要了解交通規則(正法) ,才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因此我們就會去學習道路交通規則 (修行) ,當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不是很熟悉,需要反覆的碰到路況(境界) ,透過思考判斷練習,最後當我們都很熟悉了以後(法住) ,在路上都可以不用經過思考, 就能安全符合規定的行車(法行) 。
並非如此,離心意識就是離心意識。平常人日常一切應物,都是心意識操作。把習慣當成自然。【離心意識】是不用刻意理解。
指無心應物;以平常心應物,例如洗澡、喝水、穿衣、吃飯、床上翻身,冷了會加外套,都是自然反應的事情,離心意識的。
不要迷惑在文字學理上。
離心意識就是離妄想執著,不要想太多。黃竹 寫: ↑週四 1月 06, 2022 8:22 am並非如此,離心意識就是離心意識。平常人日常一切應物,都是心意識操作。把習慣當成自然。【離心意識】是不用刻意理解。
指無心應物;以平常心應物,例如洗澡、喝水、穿衣、吃飯、床上翻身,冷了會加外套,都是自然反應的事情,離心意識的。
不要迷惑在文字學理上。
於對應一切物事來說,離心意識便是六祖所指,對境心不起(執意不起,仍是我執)。
那麽對境心數起,菩提作怎長?又是甚麽玩兒?
其實那是不即心意識,不離心意識。
這分兩邊講,不即心意識,是對境的淨覺而言,是沒有甚麽萬物之分別的,即是本來無一物。不離心意識,卻又是對萬物起分別智用。分別亦非意者,分別非用意作為。用意作為即是於一切分別上多了一個中介者,我,去作一切分別。
聽過國土眾生,同一法性吧!若分別性與意性(知性)同一法性呢?那便應了六祖偈說: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即此我感與一切時上之分別同時而興。一切時上之分別,並沒有一個我之故影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