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 頁 (共 617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3, 2022 8:32 am
由 寂照世間
次草 寫: ↑週六 2月 12, 2022 11:08 pm
寂照世間 寫: ↑週六 2月 12, 2022 9:59 pm
佛陀拈花,迦葉微笑。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在其中起了什麼作用?
佛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如何起用的?
迦葉尊者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又是如何回應的?
這是五樓佛法,請先學好前四樓的佛法。
不然的話,你連想都不敢想。
因為,你根本就不會相信,自己能連接得上去。
為何您學會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無法回答六識是否有明鏡現諸相的功能
您相信有何用
遇到問題卻無法回答
你學錯佛法,所以,多年過去了,都沒有進步。
不是我無法回答,而是不想回答。
你學過的佛法,有什麼用?
你才是無法回答的人
不學十善法的人,無法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於是,就停在佛法的第一樓,無法上二樓。
多數人就是這樣學錯的。
因為,程度都沒有提昇,所以,不信佛法中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自己也不敢承擔自己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因此,從來不會去找尋自家寶藏。
於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只是別人家的,與自己無關。
但是,這些人弄錯了,佛有自家寶藏、禪師們也有,而眾生也都有。
法王經。一切佛一切眾生,同一性相一體無異。
不要小看了自己。
要去學十善法,不然的話,你就會繼續小看自己。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8:25 am
由 新老怪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眼藏正法、
妙涅槃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8:34 am
由 新老怪
吃粥去(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
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未?”曰:“吃粥了也。”師曰:“洗缽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提示:趙州公案,傾倒天下禪客,“吃粥去”便是其中一則。吃粥洗缽,乃生活中的家常,那位僧人怎麼如此聰明,竟然可以“忽然省悟”,而許多熟讀經書,飽覽公案的人反而無此機緣呢?都不是,請看下面偈頌,或許能明白些什麼。
梅花落盡杏花披,未免春風著出褫。
一氣不言含有像,萬靈何處謝無私。
宋·白雲守端
品析:
四時有節,百花有序。這是春風的號令 還是老天的安排呢?“一氣不言含有像”,這簡直是道教的丹道語了,也許是句“秘訣”吧。天地一氣流行,乾坤一氣流行,它說什麼了沒有呢?沒有,“天何以言哉,四時行焉,百物育焉,天何以言哉。”萬物萬象就在天地默默無言中運行,面對無私的大自然,萬物連感恩之處 也找不到啊!
“吃粥洗缽”與此何干呢?
大隱於廛小隱山,世人無路得相干。
五湖禪客朝朝會,誰解回頭仔細看。
宋·草堂善清
品析:中國歷來多隱士,隱士是半仙之體,很為許多士大夫敬仰。但“隱”什麼?又怎麼個“隱”法?裡面可大有文章了。一般的人厭惡紅塵,隱於深山,這是“小隱”。有一類人認為隱於深山無人之處 顯得沒有功夫——畢竟害怕“污染”嘛,他們就有膽子 泡在紅塵裡,這就是所謂“大隱於市”。當然還有一類,在廟堂中為將為相,結果心裡卻是隱士,外人也看不出來,這就是“高隱”一流的了。
不論大隱小隱高隱,他們的心 都是與世人隔絕的——決不受紅塵污染嘛,所以世人對他們毫不知曉,所以“無路得相干”。那些一心一意求道的“五湖禪客”,朝北海暮蒼梧,來去匆匆,可是白費苦辛了,他們不明白,一但“回頭”,道就在“這裡”,何須費那麼多力 去向外尋覓呢!“吃粥洗缽”中 不是體現著大道的光輝嗎!
推窮物理成家計,會合時機便識心。
多謝春風無厚薄,貧家桃李也成陰。
宋·護國元
品析:大自然中,萬事萬物之理如何呢?能夠窮盡嗎?代代相傳的經驗和知識有作用嗎?當然有用,但必須“會合時機”。人們常常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如果不“踏破鐵鞋”僅“守株待兔”是不行的,但僅知“踏破鐵鞋”,沒有“得來”的機緣也是不行的。
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家中要我拖。
拖到家中又罵詈,不知醒後又如何?
宋·且庵仁
品析:這個偈頌有趣得緊,一副醉鬼嘴臉。但其“醉”中有不醉的,人們知道嗎?
南宋初,開善道謙 先在圓悟克勤禪師那裡 參禪不果,只好在師兄大慧宗杲處繼續參禪。一次大慧禪師要他到長沙去送信,從杭州到長沙幾千裡,來回得兩個來月,他想,二十年來我參禪不得,現正當用功的緊要關頭,這不把我用功的時間耗了嗎!心裡不願意,但又師命難違。他的一位師兄對他說:“不妨,我陪你去,一路你盡管用功參禪,一應事務我全包了,只有五件事 必須你自己去做。”道謙問:“哪五件事呢?”師兄說:“穿衣你得自己穿,吃飯你得自己吃,屙屎拉尿你得自己去拉,還有你身上這具死屍,還得你自己背起走。除此之外,就不用再費心了。”道謙聽到這裡,猛地省悟,不覺手舞足蹈。
這首詩偈中的“醉鬼”不也這樣麼?“陪酒”“陪歌”成了“三陪禪師”了。雖然“洋相”百出,然“醉”時與“醒”時,還不是他那一個人。從這裡,可以看出趙州禪師“吃粥”、“洗缽”用機之深了——平淡反見真機。
鶴立松梢月,魚行水底天。
風光都佔卻,不費一文錢。
宋·息庵觀
品析:收稅的衙門多,但大自然卻從未向人類收過一文稅錢。請人幫工要付工錢,自己該給勞碌的“我”付多少“工資”呢?
(馮學成《明月藏鷺·六、《頌古聯珠》選析》)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8:38 am
由 新老怪
吃粥洗缽(聖嚴法師《公案100》)
某僧對趙州從諗禪師說:「弟子迷惘,請師父指示我。」趙州問:「吃粥了沒有?」僧答:「吃了。」趙州說:「洗缽去。」僧悟。
此乃著名的「趙州的粥」。趙州接引弟子的方法五花八門,這是其中之一。這位僧人想要開悟,不得其法,遂請趙州指示。教人開悟是最大的學問,也是最大的難題。
當時應是上午,大約是過堂吃早餐的時間,也可能該位僧人 本來不住在趙州的寺院,臨時來掛單。趙州問了一句稀鬆平常的話,而且對應當前正在進行的生活片段:「你吃粥了沒有?」僧人答:「吃了。」趙州說:「那你洗缽去吧!」僧人一聽就開悟了。
是否吃粥、洗缽就能開悟?不是!關鍵在於趙州針對僧人的祈求 答非所問,這是最高明的回答。應該吃粥時就吃粥,吃完粥應該洗缽就洗缽;生活的事實和現實不過如此,而悟境不離事實與現實。很多人認為 開悟深不可測、玄不可知、妙不可言,其實日常生活 一舉一動 無一不是真實世界的顯露。只要對當前、當下的生活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扭曲、不妄想、不執著、不分別,當下就是悟,就是佛的心的體驗。
趙州講的話平實無奇,對僧人而言 卻如當頭棒喝。他原本認為深奧的、奇特的、玄妙的道理 才能通往悟境,不意經趙州簡言一句,悟境現前、煩惱頓消。
禪並不限於出家人 在寺院裡用,一般人也應體會「現在最重要」。「現在」不可能有得失的,得失是過去的事,是未來的事,絕不是現在的事。當下即是,一定沒有煩惱。如果努力於當下,對現在就不會計較,對過去、未來就不會有扭曲的想法、說法和做法,周圍的人於你都是如此可愛,他們對你亦有同感,這不就是解脫自在?
(聖嚴法師《公案100》)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8:52 am
由 新老怪
吃粥洗缽(張玄祥居士《公案禪機》)
(一)公案本文
僧問趙州從諗禪師曰:「如何是學人自己?」(識起迷情於行者悟入後,未知本性是什麼,此乃因無始劫以來,所有習氣妄識盡托出,怎能當下即能悟知自性。)
從諗禪師雲:「吃粥了也未?」(要認識自己本來面目,先問自已開悟了沒有?吃粥者喻開悟事也。)
僧雲:「吃粥也!」(本僧已開悟,卻迷不知自性蹤跡。此僧可是開士,般若智慧已顯,了知師意,故未答吃幾碗粥飯。)
師雲:「洗缽去!」(既然吃了粥,缽本污染不淨,應洗缽去。業識消盡時,自性即顯露矣!)
其僧忽然省悟。(開悟之人,慧力本具,見鞭影即行,何勞打策?)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修行修到一個基礎,粗妄的心已經控制好了,你才有機緣會開悟,開悟以後還是要斷微細的妄想與習氣,不是開悟就成佛了。開悟以後,打開我們本來的心扉,起碼看到我們 微細的妄想與行陰的法塵。行陰細微,所以我們打開來以後,看到潛意識裡面妄想習氣,這些還是要把它去除,把它清除到原來的體空,沒有污染。這時體空才能應緣,應緣以後會起法爾,這些法爾的現象就是你的禪機。
因為這時沒有妄想起,心體空性 去掉這些污染法以後,可以應一切緣起法爾的現象,不管你有感知 或沒感知,凡起心動念 就是法爾,不起心動念 也會有一種體覺。你對一件事情 不知道怎麼樣,但是體性 從來沒有起一個念,來說這件事情這樣,那件事情那樣。你從體空之間覺得有事情,但在要做與不想做之間,它了知沒此因緣,故沒顯示在心裡,告訴你這個會這樣、那個會那樣,只會覺得無有要做這事的樣子,此種情形才是真正的體覺。
我們體空 不透過心,不透過這個識的話,才是真實的。我們暫時以體覺來說明,也可在生活起居之間,觀這個體 對一切因緣的覺知,我可以知道很多的,那一件該做,那一件不該做,過一段時間以後,唉!原來當初為什麼不該做,也許在等某一種因緣成熟後,那時你才去做。這些在起居生活的現像 要去體會,有禪修功夫而不會用這些,那就等於是白修了!
真正的佛性體用,這一部份要靠自己本身,把所有習氣滅盡,如果沒滅盡的話,一絲毫的微塵在,你就沒有辦法轉,沒有辦法現這種靈知靈覺,甚至法爾的現象都起不來,所以這個是我們修禪的人,真正要驅入體性去印證的。
2、釋題
本公案「吃粥洗缽」是悟後起修,斷微細習氣毛病的公案,是修祖師禪者必要的過程。
「吃粥」是代表開悟的行為,
「洗缽」是悟後 要注意去調伏業識。
若悟後斷不了貪、嗔、痴、慢、疑等毛病,就會悟後又迷失掉。通常真正開悟的行者,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守戒嚴謹,對心所現之習氣、毛病能執杖牧牛似地觀照它,故不易迷失。若有異常因緣 而現出妄想境者,若認識不清,當然會悟後又迷。不管正異因緣悟入,定要把斷要津,不通商量,滅絕一切慾望、貪念、習氣、毛病。
吃了粥以後,碗是弄髒了,所以要把它清洗掉,也就是說污染外來的東西,要慢慢的把這些不清淨的東西洗掉。習氣可以分為:第一是粗妄的垢心,第二是細妄的垢心,第參是微妄的垢心,四是極細微的垢心。
第一階段 我發心開始學佛法、打坐去掉我們粗的妄想心。有一天身體能夠突破了,就能夠進入 修心的境界,這是第二階段修心的開始。開悟以後,以前熏習污染的這些心垢,要把它調伏掉。這個在「吃粥洗缽」的公案裡,雖然很簡單的幾句話,但已告訴我們 悟後起修的必然現象。
3、語體文解
僧問趙州從諗禪師曰:「如何是學人自己?」一個開悟的人並不是馬上能洞見自性,我常常講的,開悟離證悟 還很遙遠的。最簡單的例子來講,六祖參個月內就可以開悟,他在廚房舂米,個子矮,力量不夠,就綁個石頭在身上舂米。參個月後色身突破了、開悟了,開悟以後 就遁跡在獵人隊裡面去,人家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他就是遁跡獵人群中在修心。
粥後把污染的缽洗掉,六祖十五年以後(從開悟到證悟)才正式出來弘法。證悟的功課包括要瞭解 清淨的體是怎麼樣,從體空產生無量的神用 又怎麼樣?光瞭解到空還不能夠滿足,證到聖境(空)還不能夠究竟,等到你懂了一切法的真實以後,才能夠起用,到這個境界就真的是圓滿了。
一個開悟的僧人問禪師說:「哪個是我自已?我到底在那裡?如何是學人自己呢?」我自己當然不是問我這個肉體、果報的色身,也不是這個心,而真正的體是什麼樣子?你說要明心即可見性,然後我怎麼不認識我自性呢?
趙州從諗禪師就說了:「吃粥了也未?」你到底吃了稀飯了沒有?我們按語說,要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先要問問你自己已經開悟了沒有?以前我在屏東技術學院(那時名屏東農專)講這個公案時,記得很清楚,有一個女同學就起來質疑:「你怎麼知道這個公案,是在講開悟不開悟呢?開悟與粥洗碗有關?」我說禪師他沒有那個功夫,來討論你吃了稀飯了沒有?今天吃了幾碗稀飯?沒有功夫談這些瑣碎的事情。且開悟又不能明講,只得問粥了沒有。就像卡普羅(Capro)大師來台灣,他問某大德:「聽說你開悟了嗎?」某大德說:「我開悟了。」大師又問:「開悟了幾年?」他說:「六、七年了。」這說來是直接了當的問,答者直接地答。
在古代對祖師大德言,開悟是要避諱、不能去談它,那個談論開悟事,會犯遮戒(非性戒),所以就用這些變通的名字來講,你吃粥了沒有?
僧人說:「我吃粥了。」我是吃粥了!我已經有開悟的消息了,但是卻看不到我自己,看不到我體空本來是怎麼樣子。所以開悟的人,菩提自性與遷業流識共現,妄識一直出來,它如不停止的話,是看不到自性體空的樣子。佛在《解深密經》中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於我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悟者打開窠臼以後,就像石門水庫 瀉洪一樣,妄識一直出來,這時候你要找到你自己,當然找不到,因為被妄想心洪流所覆被。
等到它清澈下來,對一切境沒有興趣了,它就不亂起一念相應,這時你才可以看到體空,那是真實的。所以在這過程之間,你當然找不到 原來的自己,也就不知道自性是何東西,還體觀不出來,更不要講說一切法因緣而起,因緣而起卻觀不起來,都是妄想。
禪師雲:「既然吃粥了,就洗缽去!」把碗洗一洗乾淨,就能見清淨的碗了。我們按語說:既然吃了粥,缽已污染不淨,應洗缽去。這污染的缽 就代表我們以前薰習的業識 還沒有消盡,如果這個缽洗得很乾淨了,這個碗就變得非常亮麗,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所以我們說這個業識 消盡的時候,自性也就自然顯露出來,眼、耳、鼻、舌、身所面對色、聲、香、味、觸的反應 都可以瞭解,不會迷糊,再來你的自性 對所看不到的 超越六根其他的習性,你也就可以看到。
這位僧人忽然省悟,他突然間瞭解,哦!要看到自己,一定是要把這個碗洗乾淨,把你的業識弄乾淨,那就能夠看到你自己。所以從開悟到證悟要相當長的時間,從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來體會,你要過五關:滅色、受、想、行、識,要一關一關來,要調伏你色身,不要起異能,有時候耳根、眼根、……都會起一些靈通,這是色陰的魔相,要把氣打通,氣順了以後這些異能就會慢慢消失掉,為什麼呢?
譬如說,你眼睛可以看到什麼,那都是氣不順,聚集在眼睛,改變了眼球的光波長。然後你把體性顯露出來後,你的見性 也可以不透過眼睛 看到東西,這些都是氣太旺了。耳朵也是一樣,氣走到耳朵深深處的時候,你耳朵就會聽到鬼神講話聲。另外諸佛菩薩的心聲,也可用心根去體會。有些是用耳根去體會聲音,有的是用心根去體會他們在說什麼?心起念就有意識,你就知道那意識是什麼。這些都是一種魔相,是修行必然發生的現象,你這樣慢慢調理,這些現象會慢慢沒有,沒有就渡過去了。
再來是受陰魔相、想陰魔相、行陰魔相、識陰魔相,直到五陰滅盡,終歸無所得,終歸無所得之後才能夠見性。有所得就卡死在半路上了,你有所得的心,就會想要得到什麼靈通。剛剛講的眼、耳、鼻、舌、身的靈通,或者想要得到很多光,修行者色體會發光,心體會發光,你天天就去搞這些光。或者是你修什麼定,天天就定在那裡,也不想動……這些都是半路迷失掉了。
如果你這樣一關一關 走下去的話,終歸無所得,無所得的話 就證到我們的自性。自性本空,因緣對外在的境時,就會生起有相,這就是我們如實應照一切緣所現的。一真皆真,以前都是妄心所支配,現在真心 面對境界所起的法,都是真實的,所以你這樣磨練下來,慢慢就有能力解脫了、有能力不黏上了,這樣的話,你就可以知道很多的人、事、物之間的事。
我們按語說開悟之人,慧力已具,見鞭影即行,何勞打策?所以有沒有開悟,要問你自己有沒有智慧?開悟跟智慧是離不開的,開悟的人 般若智慧現出來的話,他對什麼事情都可超越,世俗之間的世才辯聰具足,看事情看得準,對事情不迷糊,對事情因緣來時不被轉。
我們說這個般若智慧,包括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六祖講:「只問見性,不問禪定解脫。」你能夠見性,就能夠做到禪定,最後解脫也一起得到。如果見性見不了,那你這兩個(禪定、解脫)也就沒有了。在見性以前,智慧一打開來的話,它就現出來。是現出來的!不是學來的,不必學!每一個人都有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 像什麼東西呀?世間的一切法 不用學都會,世間的學識 只要有心學也都會。以前顯得笨笨的,什麼都不會,現在你有心要學電腦,電腦可以馬上融會貫通;要學醫學,你也可以馬上懂得很多。反正很難的東西,都有能力去學,以前學起來很用力,還搞不懂,現在學起來 觸類旁通,都可以很容易的去學到,這是世間的智慧。
出世間的智慧呢?那更不用講了,講空、講空性!一切法空,理地空,你自己從諸法應對之間,慢慢養成這種能力,這個不必學的!一回生,兩回熟,參回成,慢慢搞清楚了,哦!原來這一切相要這麼不去執著,原來這麼自然的把那個黏上的東西拿掉了。以前看一個東西,你會一直追著下去,因為一個念頭追著一個念頭,現在對一個東西能夠如如不動,脫黏了!不再被黏上了!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剛開始還不熟,對那覺知歷歷的境很容易去攀緣,現在能夠不攀緣,就是攀了緣,也能夠馬上放下。
舉例說,在路上碰到對面來了一個大肚子的女人,你能洞覺先機,馬上警覺心的起滅,知道肚子裡面的娃娃是男、是女,那就是攀緣,你還是被黏上,被那個大肚子裡面的胎兒黏上了,黏上就會動心。沒這個能力,就不會去體會肚子裡是男、是女,你當然不會去猜,對不對?頂多你說 這媽媽的皮膚漂不漂亮,是漂亮就是女生,因為胎兒跟媽媽的荷爾蒙沒有沖突,所以媽媽皮膚很光滑,懷孕以後越來越漂亮,那胎兒大概是女生;如果是荷爾蒙分泌得很不協調,媽媽會長痘痘或者是變丑,那胎兒大概是男生。
這是你用眼睛 去看的經驗談,現在你可用心 來體會一下,就可知道是男的是女的,這樣你心根 還沒有脫黏,要慢慢學習不要那麼愛攀緣,什麼東西都喜歡攀緣,剛剛是用眼睛去看的,或者是用心去體會。
另外耳朵、鼻子、舌頭諸識也會攀緣,鼻子會聞到臭的,聞到香的。當你聞到臭的,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死老鼠,沒死老鼠為什麼臭得要死呢?有一類眾生體具臭味的,看是看不到,但可以聞得到,那也是鼻子的神通,你聞到就聞到了,但馬上要放下!偏偏你很受不了,要找!找出來,這就是攀緣,沒有脫黏。
祖師大德講得很清楚,你要坐看榮枯,眼看那家起了高樓,他福報不錯,福報不錯你不要為他高興,也不要嫉妒;那家高樓垮了,福盡了,惡報來的,你也不要為他悲傷,也不要為他著急,如此才能得解脫的清淨。怎麼來做呢?從你的般若智慧來,誰教你呢?沒人教你!一回、兩回、慢慢薰習,你就能證到這個出世間的智慧。
出世間的智慧證到了,修行完了沒有?沒有!你只會高高在上(住空),什麼都不做、不理,脫黏很高興呀!脫黏以後還要再黏回來。都好不容易才脫黏了,怎麼還要再黏回來呢?黏回來是入世,是來度化眾生,雖在入世中,但我不被境轉、被境黏,這就是回凡。回凡就是不逃避,讓眼、耳、鼻、舌、身、意對境生心,但因有能力不被黏,所以就證悟到出出世間智慧。
前陣子有位同學打電話說:「好像自己覺得逍遙自在就不錯了,別人的事情很煩,就不想再理他們。」對親近的人、自己爸爸、兄弟要他幫忙,但就是沒有那個心,變成了真正的自了漢的心態。我自己這樣逍遙自在、沒有煩惱,最好你們周圍的人不要來干擾我,讓我這樣永遠快樂自在。
若真這樣的話,你佛性的另一半(有相,先要修空再入有)沒有學到,剛剛我們講得很清楚的,那靈知靈覺心體之妙用你證不到,清淨無為之下所現的法爾現像你證不到。走了一半路了(悟空),就停在這裡,下一世出生再來修?如果因緣不具足,修到這裡就入滅了,下一世再來,又在這當口入滅,那是很可惜。所以說你要改變心態,怎麼改變心態?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一發,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眾生快樂我也覺得很快樂,所以眾生離苦得樂,我也很快樂,這樣你一發菩提心呢,你本來出世間的那種心,開始會回來,就能回凡了。「佛法不離世間覺」,離開世間你不能夠完全證得覺悟哦!故佛法離不開生活的,既然離不開生活,你周圍之間的人、事、物,都不能逃避的。
修行要不惜代價去打破這個色身,打破色身每個人的福德不一樣,若真的福德很好,粗的妄想習氣能夠滅得很好,貪、嗔、痴、慢、疑都夠控制得很好,你唸佛也可以開悟。唸佛!唸佛!!再加上餓幾天以後,也許你真的就開悟了,修密也好,諸佛菩薩給你加持,你就有氣感了,也許有開悟的一天,而悟後就是另一階段修心的開始。
(張玄祥居士《公案禪機》悟後功用行散位止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8:56 am
由 新老怪
洗缽盂去(馮學成《趙州禪師語錄壁觀》卷中)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雲:“吃粥了也無?”雲:“吃粥也。”師雲:“洗缽盂去。”
在燈錄中,尚記載那僧在趙州“洗缽盂去”之言下,“忽然省悟”。如何是“自己”?任你說千道萬,都與他人毫不相關,最好讓自己去體察“自己”所得才直接現成。“吃粥了也無?”自己的“肚子”最明白。“洗缽盂去”,於“洗”之時,“自己”亦無處可逃。那僧能於此“省悟”,也是個快捷漢。
南宋開福道謙禪師,初依圓悟,無所省發。後隨大慧居泉南。及大慧領徑山,謙亦侍行。未幾,大慧令謙往長沙致書張浚。謙自謂:“我參禪二十年,無入頭處,更作此行,決定荒廢。”意欲不行。友人宗元叱曰:“不可,在路便參禪不得麼?去,吾與汝往。”謙不得已而行,在路泣語宗元曰:“我一生參禪,殊無得力處。今又路途奔波,如何得相應去?”元告之曰:“你但將參得的、悟得的、圓悟大慧為你說得的,都不要理會。途中可替的事,我盡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須自家承當。”謙曰:“五件者何事?願聞其要。”元曰:“著衣吃飯,屙屎放尿,馱個死屍路上行。”謙於言下領旨,不覺手舞足蹈。即返,大慧見而喜曰:“你這回徹也。”
此公案之用處,與趙州“吃粥去”同,於此更知趙州用處之深,惠人之廣。歷來於此頌唱者極多,這裡試舉三頌,先看白雲守端禪師之頌:
梅花落盡杏花披,
未免春風著出褫。
一氣不言含有像,
萬靈何處謝無私。
再看天童正覺禪師所頌:
粥了但教洗缽盂,
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參飽叢林客,
且道其間有悟無?
再看草堂善清禪師所頌:
大隱居廛小隱山,
世人無路得相干。
五湖禪客朝朝用,
誰解回頭仔細看。
(馮學成《趙州禪師語錄壁觀》卷中)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4, 2022 10:56 am
由 新老怪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師雲:“吃粥了也無?”
雲:“吃粥也。”
師雲:“洗缽盂去。”
如何是學人自己?
學自己
吃粥洗缽是自己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2月 15, 2022 8:24 am
由 新老怪
洗缽盂去(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
趙州和尚弟子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師曰:“吃粥了也末?”曰:“吃粥了。”師曰:“洗缽盂去。”弟了忽有省悟。
這段話頭乍看似頗零亂,深思則是“處處道場”時時在說法。
譬如《金剛經》開宗明義就是“世尊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句。
這些文字看似平常,但《金剛經》字字金玉,豈能浪費言語。
因此,便需從吃飯穿衣 日常生活去省思,原來佛祖所倡教義 並非一般後學誤會之陳義甚高。
參學應知 吃飯洗缽作息乃是一種薰習,初學絕不可 如同其他學術般之動輒要求老師指示,而不懂“降伏其心”。
明心見性與吃粥吃飯 同樣屬於自己之事,外人幫不了忙。
趙州和尚的“喫茶去”、“洗缽去”都是轉語,接得下自能心領神會,接下來不妨礙參礙參學。
從佛法言,則在誘導學者 證入三無性,亦即除依他性(除業)、除分別性(斷惑)、除真實性(境識俱滅)。
這些修為都在轉識成智。世親菩薩、無著菩薩都曾談過。
六祖慧能在《壇經》更有比較研究。
總之,禪宗與其他宗派 同樣在轉移教學上 有十分重視方式之運用。
類似這段話頭,弟子初參便求指點心,一部《二十五史》讓趙州從何說起,除了從他最貼近食衣住行慢慢來,譬如上文所舉之 破除依他性、分別性,亦必須對基本功課如四含經的性相理論 有相當理解,再進入《大乘華嚴經》、《楞嚴經》、《維摩詰經》、《解深密經》、《楞嚴經》等等,又豈是三年兩載 能全部懂得了。趙州這喫茶、洗缽話頭 另有一種我下台階的作用吧!
(黃炳寅《破禪的智慧》第六篇 禪宗話頭名言解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2月 15, 2022 8:29 am
由 新老怪
趙州洗缽(萬松行秀《從容庵錄》)
示眾雲。飯來張口。睡來闔眼。洗面處拾得鼻孔兜鞋時。摸著腳跟。那時蹉卻話頭。把火夜深別覓。如何得相應去。
【舉】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叢林於爾亦不惡)。州雲。吃粥了也未(渾金璞玉)。僧雲。吃了(久慣衲僧不如上座)。州雲。洗缽盂去(不得左猜)。
師雲。直鉤釣龍。已是不快。漆桶離鉤三寸。已輪舡子夾山佔斷。不道時人無分。大都貪餌吞鉤。看。他趙州亦不拗折釣竿。亦不蹋翻舡子。石橋上閒坐。略彴邊度時。自有上岸來入手底。本錄中。有其僧因此契悟。可謂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趙州任公。得志於前。更看。天童鳴桹於後頌雲。
粥罷令教洗缽盂(快便難逢)。
豁然心地自相符(非但今日)。
而今參飽叢林客(依舊吃粥了洗缽盂去)。
且道。其間有悟無(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師舉。靈雲見桃花悟道。呈頌於溈山。山雲。從緣入者永無退失。玄沙聞雲。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雲聞雲。和尚徹也未。沙雲。恁麼始得。天童頌這僧契悟心地相符。這僧乍入叢林。稱大悟大徹。飽叢林禪客。且道。有悟無悟。此謂之征問。雪竇雲。本無迷悟數如麻。獨許靈雲是作家。玄沙道未徹。雪竇獨許作家。徐六擔板。各見一邊。且道。洗缽盂。僧有悟也無。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2月 15, 2022 8:34 am
由 新老怪
趙州洗缽(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趙州因僧問,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州雲:「吃粥了也未?」
僧雲:「吃粥了也。」
州雲:「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語譯】
有一位遊方僧對趙州說:「我剛剛進入宗門叢林,什麼也不懂,請導師不吝給予指示。」
趙州問他:「吃過粥了沒有?」
僧人說:「吃過了。」
趙州說:「還不去清洗缽盂。」
僧人時有所省。
【評唱】
無門曰:「趙州開口見膽,露出心肝,者僧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語譯】
無門說:「趙州開口見其膽識,所說的皆是露出心肝肺腑之言。可惜這位求教的僧人,聽言語表相,而無法悟事體真,把黃銅鑄造的鐘,錯認為陶土塑成的甕。」
【頌曰】
只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語譯】
只因為想窮極分明,所以才會翻來覆去,遲遲無有所得。
如果早知道燈與火,其體性無別,那早就可見相了悟了。
【附參資料】
一、《五燈會元》有此一段: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師(趙州從諗)曰:「吃粥了也未?」
曰:「吃粥了。」
師曰:「洗缽盂去。」學僧忽然省悟。
趙州禪師以世俗平常之事,隱寓向上一路,問僧人吃粥了沒,實際上是問他開悟了沒?
僧人回道「吃過了!」亦即「開悟了」,趙州便要他「洗缽盂去」,僧人言下再次省悟。為什麼?
因為吃了粥之後的缽盂,多多少少會留下殘余的粘渣,清洗之後 才能真正干淨。寓意僧人雖然開悟,處於聖位、聖念,但若耽於此聖位聖念,則尚未真正圓滿。
船子德成禪師向開悟時的夾山禪師道:「汝向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所謂「沒蹤跡處」,是指修行開悟達到聖位的「空」的境界,但入了此「空」境之後,切莫「藏身」,亦即不要滯留在此「空」境,而要直向人間,直向芸芸眾生處去度化眾生。
此即「由聖入凡」,這才是真正大乘菩薩之行願,正是所謂「直向千峰萬峰去」,「深深海底行」,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至聖先師孔子,他雖是聖人,卻仍生活在凡俗大眾之中,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正是他所以為聖人。後來周遊列國,轍環天下,老而不止,即是在行其度眾之道。
禪宗大師們 莫不持此抱負,回向人間,如《牧牛圖》中的第十圖「入廛垂手」所雲:「渾身固是混泥水,我此宗門要大開。」
全身泥水混濁,乃同於凡夫俗子;灰頭土面,為的是要大開宗門 而為世作舟航,這是見原始小乘佛教,只顧自己的成聖,不顧他人沈淪,而興起的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大乘佛教思想。
而禪宗由體起用,將大乘思想 更積極深入生活,更為入世,開田作務、生活雜事,無不親為。
趙州要僧人「洗缽盂去」,便是要他「解粘去縛」,不要被「高高峰頂坐」的聖位和聖念綁住了,而是要「深深海底行」,自峰頂轉身而下,直向芸芸眾生處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星雲法師文)
二、詩賞
粥罷教令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餐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宋.天童正覺
吃粥了沒?是在問學僧在修行上,有沒有徹悟自己的本心佛性。既然有所悟了,那麼,在生活起居之間,吃飯自然吃得合味、睡覺自然睡得安然,自然體悟到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無非都是禪。
所以禪師叫僧人洗缽去,因為洗缽去,也意謂著開悟後,修行才真正開始。
(心平如願《無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