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由 東正 »
T1559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篇章 二十一
......
偈曰:無量定有四。
釋曰:四無量定,謂慈、悲、喜、捨無量,以無量眾生為境界故、[1]感無量果報故。
云何立四?
偈曰:由瞋等對治。
釋曰:多行殺害瞋逼惱瞋嫉妬瞋愛起憎瞋,眾生為滅此行,是故次第應修此四無量定。
不淨觀及捨無量定,若同對治欲界愛欲,有何差別?
毘婆沙師說:色欲對治是不淨觀,婬欲對治是捨無量觀。
若執如此,則與理相應。
婬欲對治是不淨觀,能除色形貌觸威儀欲故。
母父及兒親等欲對治是捨。此四定,性類云何?
偈曰:慈無瞋及悲。
釋曰:慈以無瞋善根為性,悲亦如此。
偈曰:喜定謂適心。
釋曰:於他歡適事,心隨彼歡適,說名為喜。
偈曰:捨無貪。
釋曰:捨以無貪善根為性。
若爾,云何對治瞋?
由瞋是貪愛所引故。若爾,此定應以二善根為性。此義應理。此慈等無量定,行相云何?
偈曰:行相,有樂及有苦,得喜及眾生。
釋曰:若眾生安樂,是慈定境界。於彼起行相思惟,謂眾生安樂,由此得修慈無量觀。
若眾生有苦,是悲定境界。
於彼起行相思惟,謂眾生有苦,由此得修悲無量觀。
若眾生得喜,是喜定境界。
於彼起行[2]相思惟,謂眾生得喜,由此得修喜無量觀。
若不分別,但眾生眾生,是捨定境界。
於彼起行[3]相思惟,謂眾生眾生,由此得修捨無量觀。
由是中心故觀。
若彼無樂,於彼樂觀樂,云何此觀不成顛倒?
由願得意故,非是顛倒。
復由意無顛倒故,復由是願樂想定故。
復次若如此顛倒,有何過失?
若汝言:非善性為過失。
是義不然,彼以善根為性故,又能對治瞋等惡法故。
說彼行相已。
若彼緣眾生為境,緣何眾生為境?
偈曰:彼欲眾生境。
釋曰:欲界眾生是彼所緣境,能對治緣彼為境瞋恚等故。
若爾,經中所說:約一方起慈等心。此義云何?
此言由顯器在,器中亦是所顯。
此四無量依幾地生?
偈曰:於二定喜。
釋曰:於前二定修喜無量觀,適心為性故。
偈曰:餘六地。
釋曰:所餘三無量觀,於六地中修,謂非[4]至定、中間定及四定。
偈曰:餘說五。
釋曰:有餘師說:除非至定,但於五地修。
復有餘師說:於十地,謂欲界及四近分,由攝不定加行根本故。
是前所說,彼能對治瞋恚等,為由彼惑得滅不?
偈曰:[5]由彼[6]惑不滅。
釋曰:根本定為地故,假願思惟為體故,緣眾生為境故,由修彼加行能制伏瞋恚等故,說彼是瞋恚等對治已滅能令遠故,有慈等觀。
以欲界及[7]非[8]至定為地,有以根本定為地,由前制伏諸惑已,後由滅道滅除諸惑。
次於離欲位中,由得根本無量定故。
若得定強力緣時,非復彼所能逼故。
初學人云何修慈無量觀?
如計自身所得勝樂,或見聞他得勝樂,謂佛菩薩獨覺聲聞,
於眾生起如此至得勝樂願樂想,
謂願諸眾生得如此樂。
若不能等發此心,
由惑最強盛故,
先於親屬分為三品,
於最上品親起得勝樂願想。
於彼若已成,次於中及下親。
觀行亦爾。
於三品若得平等慈觀[9]已,
次於中人
觀行應知皆如前說。
次於怨人,
復分為三品,
於最下怨,
願彼得勝[10]樂,
次於中怨及上怨亦爾。
於最上怨,
願得勝樂想。
若起不更退失,
如於最上品親不異。
[11]次第於[12]家聚落方土中起得勝樂願想,
乃至緣一方及遍一切世界,
起願得勝樂想,
由慈無量心周普無餘。
若人於一切眾生恒樂取德,
此人必定速得成就慈觀。
何以[13]故?
於斷善根人,若取彼德亦可得。
於犀角喻獨覺,若取彼過亦可得,
由能顯[14]昔福非福果故。
於悲及喜,修觀行亦爾。
觀彼眾生沒多災橫流內,
願彼解脫眾苦,
願彼眾生恒得歡喜。
若人作如此願想,
得入悲喜定觀。
捨觀從中境成,
但以眾生眾生為行相故。
四無量定,是何道能修?
偈曰:人道生。
釋曰:若修彼必定在於人道,
非於餘道。
若人與一無量定相應,
必定與一切相應不?
不定與一切相應
此何為?
偈曰:三應定。
釋曰:若人生第三第四定,與喜不相應。
若人得無量定,恒與三相應
原本如此,真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