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頁 (共 25 頁)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7:12 am
寂照世間
心地無非自性戒,的確不實用。
這不是講假的

沒有老實修學十善法的人,沒有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人
很難深信夢幻大法是無上之法
因此,也很難悟入心地如幻三昧

我講很多年了,基礎很重要
十善法很重要
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很重要
歡喜益、生善益、破惡益很重要

基礎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很重要
不然,你就不會相信夢幻泡影的金剛經可以讓你悟入心地無非自性戒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8:38 am
次草
寂照世間 寫: 週三 4月 13, 2022 7:12 am 心地無非自性戒,的確不實用。
這不是講假的

沒有老實修學十善法的人,沒有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人
很難深信夢幻大法是無上之法
因此,也很難悟入心地如幻三昧

我講很多年了,基礎很重要
十善法很重要
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很重要
歡喜益、生善益、破惡益很重要

基礎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很重要
不然,你就不會相信夢幻泡影的金剛經可以讓你悟入心地無非自性戒
對您來說心地無非自性戒不實用是非常確實的
何以故
您心中總有可憐的人存在
用可憐的人相來支撐您有所成就的我相
這五樓就是您的成就相
無人我眾生相早拋在腦後
論法一再重複同樣模式
要分析就凸槌
何時見您同一議題,專心討論
對您來說最實用的就是自以為的成就感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8:41 am
探長
問:呂徵為何反對性覺(P1)

印順法師著作曾提到「心性本淨」的由來,是關於禪定,禪定可以讓我們得到四種功德。而呂澂等人主張「性覺」乃「返本(還源)」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致使佛教趣「淨」或「寂」(本寂,本有今無)之途徑,為之晦塞。(這裡是個思辨題?!)

三 修定的四種功德

「心性本淨」,是從修定──修心的譬喻來的。在佛法開展中,雖已轉而為義理的重要論題,但與定samādhi,與修行──瑜伽者yogaka,始終是有深切關係的,所以要略說修定。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有什麼功德?經論中說:有「四修定」:一、為了「現法樂」(住);二、為了「勝知見」;三、為了「分別慧」;四、為了「漏永盡」。為了得到這四種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禪定。...

順便要說到的,【修定──三摩地與修心,含義相同,三摩地與心,成為一切定的通稱】。在「佛法」中,定有種種名字,如一、禪那──禪,譯義為「靜慮」。二、三摩地,譯義為「等持」;三、三摩缽底samāpatti,譯義為「等至」;四、三摩呬多samāhita,譯義為「等引」,這三名,古人每泛譯為「定」。三摩地古譯為三昧,但在「密續」中,三昧大抵是三昧耶samaya的簡譯,這是不可混雜的。五、(善)心一境性cittaikâgratā,稱定為心,是依此心一境性而來的。六、八勝處的勝處abhibhv-āyatana;七、八解脫的解脫vimokṣa;八、十遍處的遍處kṛtsnayātana;九、四無量的無量appamāṇa,都是定學。論定學,不外乎九次第定──四禪,四無色定,滅盡定,而「佛法」重在禪,釋尊就是依第四禪而成佛,依第四禪而後涅槃的。因為在定學中,禪是身心調和,四禪以上是偏重於心的;禪是寂靜與明慮最適中的,初禪以前心不寂靜,四禪以上心不明了(一直到似乎有心又似乎無心的境地)。在「佛法」中,禪是殊勝的,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所以在定學的類別中,如「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電光喻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都是通稱為三摩地的。也就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菩薩所修的定,如般舟三昧等,或依修法,或依定心功德,或約譬說,成立更多的三摩地,如『般若經』的百八三昧等。修得三摩地,有止śamatha也有觀vipaśyanā。說到觀,有世俗的事相觀(如觀五蘊),假想觀(如觀不淨);勝義觀(如觀空無我),所以三摩地一詞,含義極廣。這些,對於定學的理解,是不可不知,不可誤解的!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8:42 am
探長
除大乘起信論(554)與楞嚴經,據印順法師考證,梁‧曼陀羅譯《法界體性無分別經》(503)已經有本覺、始覺平等不二思想的產生。有說禪淨密皆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賅果海、果澈因源,禪淨雙料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亦有類似補充。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淴-心+目]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CBETA 2022.Q1, T19, no. 945, p. 147b4-18)

大乘起信論:
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宗鏡錄卷第九十四:
法華三昧觀經云。所謂十方三世眾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唯一大乘。無二無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滅畢竟空相(如所有性)。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習【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禪定(從果向因)。釋曰。一稱南無佛。皆當作佛者。若法界含生。三乘五性。能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無二無三。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以六塵境。隨妄念故有。無念則無境。何用更斷。故能不斷五欲。而淨諸根。諸根既淨。五蓋自除。五根五力。自然增長。不唯即得禪定。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如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心空則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補充資料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8:44 am
探長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呂澂先生是論證《大乘起信論》的來歷,巨贊法師將此稱為「返本還源論」。以往包括太虛法師等人,反駁論《起信論》是偽者,主要是從緣起說的正法角度來證《起信論》不偽。呂先生《起信論》研究的關鍵是在「起源」的「起」字上,「真如」是不變的的本體,但它不守自性,忽念而起,生出無明,派生萬物。巨贊法師從空宗的法性,即自性清淨空性來說明「起」的關係,卻除無明,法性自現,以此來將《起信論》的起源導入中觀宗,再用天台宗和賢首宗的理論加以輔助說明,「也可作如是觀」,「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談」,以此來難呂澂。這與當年常惺法師難王恩洋先生頗為相似。儘管巨贊法師也是在內學院學習過,但站在僧界的立場,他與內學院的居士在這個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

游俠曾經這樣總結探討關於《起信論》和《楞嚴經》的起源問題,他說:「歐陽先生在〈瑜伽真實義品敘〉內,本著法相析義入微的厘然不可混亂的精神,申說到真如與正智非一、真如無為不受熏、無明有體非是明無,及緣起通有漏無漏,如來無執而現其妄【諸義】。以後,他進一步依此【諸義】,對於《大乘起信論》和《楞嚴經》作了辨似的分析(其說略見於《唯識抉擇談》),因而引起了關於《起信》和《楞嚴》二書真偽的討論,從此形成了研究上探究源委、存真求是的風氣,這對於中國佛學研究新途徑之開闢,是直接地起了積極的啟發作用的。」[註 42]這段話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返觀來看,基本上是對的,說明了討論《起信論》真偽與研究它的思想本源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講清楚了《起信論》的思想來源,才能決定它是否是印度還是中土的問題。不過說歐陽竟無先生「因而引起了關於《起信》和《楞嚴》二書真偽的討論」,已如前論,並不是全部事實。

中國近當代哲學史
呂澂針對熊十力的性覺論(《真唯識論》[太虛大師以為此論當正名為真心論)單刀直入(同門鬩牆),他(呂澂)認為:中土偽書,從《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一脈相傳,都是由「訛傳」的「性覺」思想所致。這種「返本」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使佛教趣「淨」或「寂」之途徑,為之晦塞

復李觐丹居士書
  接手書,知閣下衛道之心,極其真切。而彼欲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獄種子,極可憐憫也。起信論之偽,非倡於梁任公。乃任公承歐陽竟無之魔說,而據為定論,以顯己之博學,而能甄別真偽也。歐陽竟無乃大我慢魔種。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嚴起信為偽造者,乃欲迷無知無識之士大夫,以冀奉己為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賢諸古德所說,與彼魔見不合,則斥云放屁。而一般聰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為善知識。相宗以二無我為主。彼唯懷一我見,絕無相宗無我氣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未受戒,不應著壞色五條之缦衣。此衣五條,不分塊。(五衣,五條,每條一長一短。)亦非海青,海青即大袖之袍子也。今日法門無人,任意妄為。故凡受五戒者,皆著五衣,乃違佛制。而僧俗悉各相安,亦可慨也。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9:16 am
藍海千尋
呂澂針對熊十力的性覺論(《真唯識論》[太虛大師以為此論當正名為真心論])單刀直入(同門鬩牆),他(呂澂)認為:中土偽書,從《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一脈相傳,都是由「訛傳」的「性覺」思想所致。這種「返本」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使佛教趣「淨」或「寂」之途徑,為之晦塞。
1.「返本」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使佛教趣「淨」或「寂」之途徑,為之晦塞。...........呂澂此觀點是對的.
但是
2.說"從《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一脈相傳,都是由「訛傳」的「性覺」思想所致"......此說卻是謬!

那是因為呂澂對性覺的認知僅達"本覺".對於佛性(等正覺)完全無知
《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闡述"性覺"的一直是本覺.而非佛性等正覺.
返本就是此諸經主述.而返本只是返回本心(真心).返回眾生本來面目而已.返本並不能見佛性.
換句話說.此等諸經本來就只是求於第一義諦.而非第一義諦."求"者非本.雖不能返本.揭櫫之功亦不能蓋.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9:26 am
東正
探長 寫: 週三 4月 13, 2022 8:41 am 問:呂徵為何反對性覺(P1)

印順法師著作曾提到「心性本淨」的由來,是關於禪定,禪定可以讓我們得到四種功德。而呂澂等人主張「性覺」乃「返本(還源)」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致使佛教趣「淨」或「寂」(本寂,本有今無)之途徑,為之晦塞。(這裡是個思辨題?!)

三 修定的四種功德

「心性本淨」,是從修定──修心的譬喻來的。在佛法開展中,雖已轉而為義理的重要論題,但與定samādhi,與修行──瑜伽者yogaka,始終是有深切關係的,所以要略說修定。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有什麼功德?經論中說:有「四修定」:一、為了「現法樂」(住);二、為了「勝知見」;三、為了「分別慧」;四、為了「漏永盡」。為了得到這四種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禪定。...

順便要說到的,【修定──三摩地與修心,含義相同,三摩地與心,成為一切定的通稱】。在「佛法」中,定有種種名字,如一、禪那──禪,譯義為「靜慮」。二、三摩地,譯義為「等持」;三、三摩缽底samāpatti,譯義為「等至」;四、三摩呬多samāhita,譯義為「等引」,這三名,古人每泛譯為「定」。三摩地古譯為三昧,但在「密續」中,三昧大抵是三昧耶samaya的簡譯,這是不可混雜的。五、(善)心一境性cittaikâgratā,稱定為心,是依此心一境性而來的。六、八勝處的勝處abhibhv-āyatana;七、八解脫的解脫vimokṣa;八、十遍處的遍處kṛtsnayātana;九、四無量的無量appamāṇa,都是定學。論定學,不外乎九次第定──四禪,四無色定,滅盡定,而「佛法」重在禪,釋尊就是依第四禪而成佛,依第四禪而後涅槃的。因為在定學中,禪是身心調和,四禪以上是偏重於心的;禪是寂靜與明慮最適中的,初禪以前心不寂靜,四禪以上心不明了(一直到似乎有心又似乎無心的境地)。在「佛法」中,禪是殊勝的,三摩地是泛通一般的。所以在定學的類別中,如「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電光喻三摩地,金剛喻三摩地,都是通稱為三摩地的。也就因此,在「大乘佛法」中,菩薩所修的定,如般舟三昧等,或依修法,或依定心功德,或約譬說,成立更多的三摩地,如『般若經』的百八三昧等。修得三摩地,有止śamatha也有觀vipaśyanā。說到觀,有世俗的事相觀(如觀五蘊),假想觀(如觀不淨);勝義觀(如觀空無我),所以三摩地一詞,含義極廣。這些,對於定學的理解,是不可不知,不可誤解的!
感謝師兄提供思維脈絡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9:28 am
東正
藍海千尋 寫: 週三 4月 13, 2022 9:16 am
呂澂針對熊十力的性覺論(《真唯識論》[太虛大師以為此論當正名為真心論])單刀直入(同門鬩牆),他(呂澂)認為:中土偽書,從《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一脈相傳,都是由「訛傳」的「性覺」思想所致。這種「返本」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使佛教趣「淨」或「寂」之途徑,為之晦塞。
1.「返本」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使佛教趣「淨」或「寂」之途徑,為之晦塞。...........呂澂此觀點是對的.
但是
2.說"從《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一脈相傳,都是由「訛傳」的「性覺」思想所致"......此說卻是謬!

那是因為呂澂對性覺的認知僅達"本覺".對於佛性(等正覺)完全無知
《起信》而《占察》,而《金剛三昧》,而《圓覺》、而《楞嚴》.....闡述"性覺"的一直是本覺.而非佛性等正覺.
返本就是此諸經主述.而返本只是返回本心(真心).返回眾生本來面目而已.返本並不能見佛性.
換句話說.此等諸經本來就只是求於第一義諦.而非第一義諦."求"者非本.雖不能返本.揭櫫之功亦不能蓋.
這個關卡很容易(卡人)

^^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9:51 am
次草
東正 寫: 週二 4月 12, 2022 11:20 pm
Viirya 寫: 週二 4月 12, 2022 10:11 pm 覺與寂難道無法並存嗎?...
^^
其實是一直都在相互平衡的

但是眾生的習氣是趨向性的

也就是對於什麼產生興趣或是厭惡的時候
就會打破平衡
顯現出偏頗的方向性

心朝向寂的最後
就是呈現無記的境界

心朝向隨覺的部分
就會跟著業浪上下游動

於是佛陀要大家學習保持平衡
平衡就有兩種

一種是法的平衡
這種平衡的最終顯現
是等同於寂的
他是遍滿、清淨、平等的

另一種是心的平衡
這是智慧的、無相的、無束縛、解脫、自在的
不住於某種堅持
也不放開正確的堅持
的平衡

前者法平衡是本來的
後者心平衡是覺悟而成的
一種是法的平衡
法自己會平衡嗎
是誰在朝向
如果是心在朝向
怎麽是法在平衡

Re: 討論關於性覺與性寂(轉貼LeeLee師兄的發文)

發表於 : 週三 4月 13, 2022 9:55 am
東正
次草 寫: 週三 4月 13, 2022 9:51 am
東正 寫: 週二 4月 12, 2022 11:20 pm
Viirya 寫: 週二 4月 12, 2022 10:11 pm 覺與寂難道無法並存嗎?...
^^
其實是一直都在相互平衡的

但是眾生的習氣是趨向性的

也就是對於什麼產生興趣或是厭惡的時候
就會打破平衡
顯現出偏頗的方向性

心朝向寂的最後
就是呈現無記的境界

心朝向隨覺的部分
就會跟著業浪上下游動

於是佛陀要大家學習保持平衡
平衡就有兩種

一種是法的平衡
這種平衡的最終顯現
是等同於寂的
他是遍滿、清淨、平等的

另一種是心的平衡
這是智慧的、無相的、無束縛、解脫、自在的
不住於某種堅持
也不放開正確的堅持
的平衡

前者法平衡是本來的
後者心平衡是覺悟而成的
一種是法的平衡
法自己會平衡嗎
是誰在朝向
如果是心在朝向
怎麽是法在平衡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