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而言『梵我』就是:
「不用因緣,自然生成,永久長存。」
換作「無我」也是非因緣,依他起性,永久長存?!
見與見緣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見與見緣
才能與天地合而為一,這是要作啥?佛只令眾生入無生法忍。
楞嚴經云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見與見緣
名相:無生法忍
釋文: 梵語 anutpattika-dharma-knti。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諦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為三忍之一,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據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載,於聲聞之八人地乃至已辦地、辟支佛地等觀四諦,一切智斷僅得菩薩無生法忍之部分,苦集滅道之四諦實乃分別諸法實相之一諦,以聲聞為鈍根,故觀四諦而得道;以菩薩為利根,故直觀諸法實相而入道。由此可知,無生法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時見四諦之理;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轉地。 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三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又作本來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二)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煩惱苦垢無生忍,又作惑苦無生忍。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係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此乃忍知三無性之理,故稱無生忍。又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謂,第七地之菩薩,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另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行品列舉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滅忍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順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無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四九轉不轉品、無量壽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入楞伽經卷三、成唯識論卷八、大智度論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淨土論卷上、大乘義章卷十四〕(參閱「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釋文: 梵語 anutpattika-dharma-knti。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諦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為三忍之一,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據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載,於聲聞之八人地乃至已辦地、辟支佛地等觀四諦,一切智斷僅得菩薩無生法忍之部分,苦集滅道之四諦實乃分別諸法實相之一諦,以聲聞為鈍根,故觀四諦而得道;以菩薩為利根,故直觀諸法實相而入道。由此可知,無生法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時見四諦之理;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理,以住不退轉地。 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三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又作本來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二)自然無生忍,謂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煩惱苦垢無生忍,又作惑苦無生忍。謂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係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此乃忍知三無性之理,故稱無生忍。又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地品」謂,第七地之菩薩,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另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菩薩行品列舉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滅忍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順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無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四九轉不轉品、無量壽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入楞伽經卷三、成唯識論卷八、大智度論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淨土論卷上、大乘義章卷十四〕(參閱「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
- 文章: 604
- 註冊時間: 週五 1月 07, 2022 3:12 am
Re: 見與見緣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
列舉一下軌跡
從1無常,到2因緣,到3空(有各種空),到4性(有各種性,例如無自性,空性)
到5真如,到6如來藏,到7佛性,到8梵我
其實從5真如開始,已經步入真常的概念
也就是說--離梵我之說來越近
難得的是--這段經文其實在做一件事
將6如來藏往前面1,2,3,4拉回
表明6(如來藏)不是8(梵我)
並特別說明--6如來藏其實仍是無我(三法印)--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
『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
列舉一下軌跡
從1無常,到2因緣,到3空(有各種空),到4性(有各種性,例如無自性,空性)
到5真如,到6如來藏,到7佛性,到8梵我
其實從5真如開始,已經步入真常的概念
也就是說--離梵我之說來越近
難得的是--這段經文其實在做一件事
將6如來藏往前面1,2,3,4拉回
表明6(如來藏)不是8(梵我)
並特別說明--6如來藏其實仍是無我(三法印)--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