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隨筆

怪道1412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怪道1412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妄想習氣轉,有種種心生,境界於外現,是世俗心量。外現而非有,心見彼種種,建立於身、財,我說為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意生天),我說為心量(是心非色)

////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金剛王寶覺)不捨(隨順,而能作佛事),亦不染著(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轉身,自在未曾有?!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次草 »

烏陀夷尊者,認為滅盡定,不染一法,即是究竟涅槃,此外皆是煩惱

===

是你老楊將滅盡定當作是究竟涅槃
現在又移植到烏陀夷尊者身上
你的腦子亂到不行了
還好你有免解釋豁免權
可以不管
究竟涅槃,斷除一切有為言說,偏空涅槃,滅盡定,無明住地,不染一法,緣覺證智這些你曾將它們等同的名相如何一次說清楚
你很矛盾
既然這些都是你的高見
你何不一次說出它們被你認定的理由
如果只是貼經文
誰不會
要比前人高明
要具備那些條件
你也不敢講
為何以俗仔心態而能做師子吼
哇哇聲就是師子吼嗎
哇哇哇哇哇哇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次草 »

累積不回答對方次數越多
到底是有口難辯
還是口只是真能用在哇哇大叫而已
一個自覺美夢被別人破壞的人
當然會升起瞋恨心
還認為破壞他美夢的人也是懷著瞋恨心來進行破壞
解經文一竅不通
卻能自認是解經高手
問題的嚴重性就在這兒
這種妄想根深蒂固
幾乎是完全融入的狀態
為何會如此
因為妄想也有順暢開然而得的感受
再由這種感受產生目中無人的妄覺
所以要從名相再解釋
變成幾乎要命的夢碎
基於這點就不難體諒老楊的心境
只要了解他最愛是什麼
他要哇到民國幾年
都是他的自由
怪道1412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怪道1412 »

中阿含22經/成就戒經(舍梨子相應品)(莊春江標點)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22.htm

註解(轉貼)

摶食天
「摶食天」,南傳作「食用物質食物之諸天們的共住狀態」(kabaḷīkārāhārabhakkhānaṃ devānaṃ sahabya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與以食用食物支撐的諸天在一起」(the company of devas that subsist on edible food)。按:《滿足希求》以「欲界諸天」(kāmāvacaradevānaṃ)解說。

意生
(1)「意生(MA)」,南傳作「意所生的」(manomayā,另譯為「意所成的」),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心-做的」(mind-made)。按:《破斥猶豫》等以「禪定心所作的/以禪定心所生的」(jhānacittamayā/jhānamanena nibbatto, MN.60/DN.1/AN.5.44),或「以意所產生的」(manena nibbattaṃ, MN.77/DN.2, AN.1.198)解說。

(2)「意生身」(manomayaṃ kāyaṃ,另譯為「意所生的身體;意所成的身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做的身體」(a mind-made body)。詳細參看MN.77等。(中陰身也是意生身一種)

(3)「意生天(MA)」,南傳作「意所生的[天]眾」(aññataraṃ manomayaṃ kā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做的[諸神]」(group of mind-made [deities])。按:《滿足希求》以「禪定心所生的某個淨居梵身」(jhānamanena nibbattaṃ aññataraṃ suddhāvāsabrahmakāyaṃ, AN.5.166)解說。

阿毘曇
「阿毘曇、律(SA);阿毘曇、毘尼(GA);律、阿毘曇(MA);律、阿毘曇經/阿毘曇、律(AA)」,南傳作「阿毘達磨、阿毘毘奈耶」(abhidhamme abhivinay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更高的法與更高的戒律」(the higher Dhamma and the higher Discipline)。按:i.《破斥猶豫》以阿毘達磨藏與毘奈耶藏(abhidhammapiṭake ceva vinayapiṭake)解說,但長老認為這顯然不合時宜,因為那是在尼科耶之後的產物,經文所說的阿毘達磨可能是對教理的系統化與分析,為阿毘達磨藏的核心起源(MN.32),而雖然沒有阿毘毘奈耶的實體文獻,但按字面的意思,可能指研究律的系統化與分析,也許隱在律藏的「經分別」(Suttavibhaṅga)中(MN.69)。ii.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列出十部北傳漢譯現存屬於各部派的律論(阿毘毘奈耶)(p.83)。iii.阿毘達磨(Abhidhamma),另譯為「論,對法,勝法」,因為「abhi」有「對(於)~,向(著)~,勝(過)~,越過~,在~之上」諸多含意,現存的「論藏」(阿毘達磨藏)應源於十二分教中的「論議」(upadeśa,優波提舍),而經中所說的阿毘達磨,可能是「論議」的雛形。

無有是處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沒有這樣的情形。

[阿含辭典(莊春江)]
表面上的意思是「沒有這樣的地方」,引申為「這是錯的;這是不存在的」。

////
必有此處(必有是處)或終無此處(無有是處)...類似用法?!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南傳佛學對於研讀佛經,習慣在經文的文字表相做訓詁,這種研究佛法的觀念完全本末倒置!!
佛法超越文字,勉強利用文字語言講述佛法,已經是很不得已,現在居然想從訓詁文字相去理解不思議佛法,我看是很難達到目的。

何謂意生身!?
何謂意成天!?


首先要知道,真正大乘佛法講的境界名相,都是實際存在,從修行功夫講絕對可修可證!!

勝鬘經
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怪道1412 »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
王老師自小養一頭水牯牛,百年後山前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去...犢牛前身須自帶一莖草?!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沒時間跟佛法外行雨仔講一些543,在佛教寶壇還是研究佛法才是正辦!!

雜阿含經(1174經)
[0314c07] 如是我聞:
[0314c07] 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314c13] 爾時,世尊觀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0314c15] 答言:「已見。世尊!」
[0314c16] 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
[0314c19]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0314c20] 佛言:「比丘亦復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0314c23]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沈沒?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敗?善哉世尊!為我廣說,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0314c28] 佛告比丘:「此岸者,謂六入處。彼岸者,謂六外入處。人取者,猶如有一習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憂、若苦、若樂,彼彼所作,悉與共同,始終相隨,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諸梵行,當生在處,在處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猶如有一還戒退轉。腐敗者,犯戒行惡不善法,腐敗寡聞,猶莠稗、吹貝之聲,非沙門為沙門像,非梵行為梵行像。如是,比丘!是名不著此彼岸,乃至浚輸涅槃。」
[0315a08]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0315a10] 時,彼比丘獨一靜處,思惟佛所說水流大樹經教,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得阿羅漢。

不知道,為何經文就是正好遺漏了,世尊開示註解何謂(不閡洲渚)這一句。
那麼不閡洲渚又是在講甚麼法義呢!?在大乘了義佛經的確有做說明,而且開示的非常清楚明確……

法華經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請問,世尊開示,
恆河中不沾水的旱地洲渚
若從佛法上思辯,又是在隱喻甚麼!?

為何會說:
沈沒為“貪喜”,洲渚為“我慢”
此公案又透漏出那些精闢的甚深佛法奧義呢!?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雜阿含經(1174經)
[0314c07] 如是我聞:
[0314c07] 一時,佛住阿毘闍恒水邊。
時,有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於上增修梵行,見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314c13] 爾時,世尊觀察水,見恒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
語彼比丘:「汝見此恒水中大樹流不?」

[0314c15] 答言:「已見。世尊!」
~~~~~~~~~~
哇哈哈哈!!
以上這則雜阿含經文記述內容場景,像不像,禪宗祖師,捻提公案給來訪僧徒參禪用!!🤣🤣😇😇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1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Viirya 寫: 週二 11月 29, 2022 11:13 pm
不閡洲渚
洲渚為水中陸地.
閡為障礙或停滯
比喻 停滯不前.懈怠.不精進.不思突破.不融會貫通. 不身體力行.以少為足?...
那麼,記載於雜阿含經這則(恆河水漂大樹)原始佛教之公案,正好大夥都能來猜猜看,也可以自我鑑定測試一下,對於修學佛法所深入的境界深淺!!

哇哈哈哈,阿含系列原始佛經,居然越讀越有味道
,看來南傳學者以小乘觀念,鳩佔鵲巢,成為註解主流,實在是糟蹋延誤了世尊親傳大乘佛法的發揚光大!!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公案隨筆

文章 次草 »

究竟涅槃是大海
一個人聽到大海
就嚇的屁滾尿流
怕在大海裏淹沒自己
就把大海描述成可怕的偏空涅槃
找到了不必放棄自我的理由
何以故
不必努力了解一切前人的解釋
就可以自由自在自我連連看
這樣的心態早就堆積我見如山
形成別人眼中特立獨行的高山
這高山不是洲渚能比喻
佛經說法只是以平常人的心態述說
這種與是隔絕嚴重的心態
當然是超級大我慢
天天需要重複起念我見強於他人
來滿足內心空虛未能填補的超大需要
是從何時產生這種需要
這才是重點
所有的糾纏都是這點
養成無知的方式,自彈自唱
習慣性的貼文廣告
一版又一版重複貼文
都只是要凸顯自我的超幼稚心理
害怕融入生死的洪流
說來是值得可憐的
比普通眾生還怕死
所以會特別強調自我的存在
反對遠離顛倒妄想
彷彿作賊心虛
不想向遠離顛倒妄想的究竟涅槃畢竟空降伏
進而誣賴醜化究竟涅槃
不顧前人理性的分析
為反對而反對
將究竟涅槃醜化為第八地菩薩境界
現在又染指九地十地
說只有佛才能解脫究竟偏空涅槃
其實他認為究竟偏空涅槃的幻想對象一直在變
一開始是指二乘
後來提高到第八地菩薩
現在又提升到第十地
這種跟著形勢改變見地的習慣
除了大我慢外,還加著老狐的狡猾心態
反正已達無慚無愧的境界
你提醒他沒有主見,一改再改
他也為了面子問題,豈能放下貢高我慢的姿態
我就想不通
這木材怎能又滾回喜馬拉雅山上去
是願力乎,是癡力乎
哇哇哇哇哇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