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頁 (共 73 頁)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01, 2022 9:17 pm
妙吉祥如意
善哉,善哉!!給怪道善知識,按個讚!!
這才是辨證佛法,互為增上緣嘛!!
修佛也是一種習慣的建立,所以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生圓不二次第,行者做功夫是要下苦心的……所謂熟能生巧也!!

解深密經
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無心睡眠,非於覺悟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而復覺悟。又如正在滅盡定中,非於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勢力,還從定起。如從睡眠及滅盡定心更生起,如是如來由先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力故,當知復有心法生起。

不動地菩薩摩訶薩入究竟涅槃,於滅盡定中,一法不生一法不染,智慧(心法)要如何從定中起動呢!?

世尊說:
加行勢力,熟能生巧,這就是,學離欲惡不善法,非大乘佛法的理由了!因為離欲惡不善法,修定不修慧,不能建立從不染一法的滅盡定起動(般若)的串習勢力……😇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01, 2022 9:47 pm
Viirya
不動地菩薩摩訶薩入究竟涅槃,於滅盡定中,一法不生一法不染,智慧(心法)要如何從定中起動呢!?
斷 無相中作加行障
證不增減真如
修願勝行.願有兩種..求菩提願及利樂他願

入善慧地後
斷利他中不欲行障.彼障 四無礙解的修得
修 力 勝行. 力有兩種..思擇力及修習力
得四無礙解自在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四 12月 01, 2022 10:05 pm
cyc320
世尊說:
加行勢力,熟能生巧,這就是,學離欲惡不善法,非大乘佛法的理由了!因為離欲惡不善法,修定不修慧,不能建立從不染一法的滅盡定起動(般若)的串習勢力……
= = = = =
不動地菩薩摩訶薩一真如心,了達平等性智心無病故,依此自受覺德,因地轉第七識,成佛自己 成佛眾生......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8:30 am
次草
妙吉祥如意 寫: 週四 12月 01, 2022 2:09 pm 來來來,雨仔,草仔難兄難弟,不要再廢話一堆了,在此佛教寶壇好好表現一下,下面公案解來給法友們聽聽!!

《五燈會元》卷一 殃崛產難
一日,殃崛摩羅尊者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產難,子母未分。
長者曰:“瞿曇弟子,汝為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
殃崛摩羅尊者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
及返,具事白佛。
佛告殃崛摩羅尊者:“汝速去報,言我自賢聖法來,未曾殺生。
殃崛摩羅尊者遂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娩。

公案說,世尊自言,於聖賢(大乘)法,從來不殺生(砍賊頭),是在隱喻何等甚深佛法大義!?

須深經
須深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彼諸比丘皆回曰:否也。」
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 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須深以外道法(砍賊頭斷煩惱)修佛,本來會難產生不出來,經世尊一番開導,就生出來了🤣🤣😇😇😇😇😇~~~
雜阿含經(五三五)

[0139a16] 如是我聞:

[0139a16]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住松林精舍。時,尊者大目犍連住跋祇聚落失收摩羅山恐怖稠林禽獸之處。

[0139a19] 時,尊者阿那律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惱、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離者,於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於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於四念處信樂者,於聖法信樂;聖法信樂者,於聖道信樂;聖道信樂者,於甘露法信樂;甘露法信樂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
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於賢聖法遠離者,於聖道遠離;聖道遠離者,於甘露法遠離;甘露法遠離者,則不能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老楊說
公案說,世尊自言,於聖賢(大乘)法,從來不殺生(砍賊頭),是在隱喻何等甚深佛法大義!

結果經文中佛陀指向四念處
若於四念處遠離者,於賢聖法遠離

也就是遠離四念處就是遠離大乘
結論是那些行者不會遠離四念處
就是四雙八輩及菩薩行位
等於說老楊已將四雙八輩納入大乘行法
又將四雙八輩說為小乘
如此極盡凌虐自心,玩癡自心以為極樂
此種樂法,實非常人能品味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8:50 am
怪道1412
老楊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第1示 總第1112示
如何抓住煩惱賊

脩行到有一定覺悟的人,會經常廻光返照自己,就能發現自己內心深処的那個我縂是要冒出頭來,這是好事,沒有覺悟的人就發現不了。發現冒出頭的那個我時,就觀察這個我,看看他到底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是如何生起的,如何滅去的,如何運作的,心行如何,有什麽目的。常常如此觀察,必有重大發現。

這樣脩行的人,就不要刻意的壓制自己,讓煩惱冒出頭,然後抓住它進行讅判,搞清他的來龍去脈,就會大有收獲。以後斷煩惱也是這樣,不要刻意壓制煩惱,看煩惱起処,快速的抓住它,好好讅判讅查一番,定能改造。脩行還是在娑婆世間裡好脩行,処処是擒賊的機緣,衹要能擒住賊,就能識得他,自家寶藏就不會再損失了。

https://www.shishengru.com/tip-tc/256.html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9:11 am
怪道1412
色、受、想、行、識曰五蘊。蘊者,一團、一聚、一群之義。俱舍論引阿笈摩云:『隨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鄙、若美,若遠、若近等,此一切色攝聚一處,說名色蘊』。色蘊如此,受、想、行、識四蘊亦然。此之五蘊,乃略於物質現象而詳於精神現象之分析也。(宗依論)

一分一積
解讀為「一團或一堆」,南傳作「一肉聚、一肉堆」。

原子論
即主張一切存在之物,皆由不可再分割之粒子,即原子所組成之學說。此論認為世界之一切現象皆歸於原子之偶然的、機械的關係與運動而產生,其主張與目的論對立,而與唯物論結合。印度最早有耆那教,其次有勝論派,皆以原子說為基本教義,而致力於原子論之論證。

在佛教中,小乘之有部與經量部即採原子論思想以改革佛教;而中觀派則基於無固定實體存在之立場,瑜伽(唯識)派基於心外無物存在之立場,對小乘的有部與經量部加以強烈批判。原子(atom)相當於梵語 anu(意譯微、微塵),至於極小不可分之細分稱為極微(梵 paramānu)。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其上下四方(六方)等六極微為一團,即稱為微(微塵)。 佛光大辭典p4060

微塵
梵語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語同。音譯阿拏、阿耨。單稱微、塵。即眼根所取最微細之色量。極微,為俱舍論卷十、卷十二所說色法存在之最小單位。以一極微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極微而成一團者,即稱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此外,諸經論亦每以「微塵」比喻量極小、以「微塵數」比喻數極多。〔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分別功德品、大智度論卷七十、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參閱「極微」5479) p5445

極微
梵語 paramānu。又作極微塵、極細塵。舊譯鄰虛。物質(色法)分析至極小不可分之單位,稱極微。依俱舍論卷十二謂,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極微而成一團,稱作「微」,又稱「微塵」,亦即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始為天眼等之所見。微塵,梵語 anu-rajas,音譯作阿拏、阿菟,又作阿耨塵。

集合七微塵,謂一金塵,七金塵謂一水塵,七水塵謂一兔毛塵,七兔毛塵謂一羊毛塵,七羊毛塵謂一牛毛塵,七牛毛塵謂一隙遊塵(又作向遊塵)。金塵、水塵能夠通過金中、水中之空隙,故塵有極微細之意。兔毛塵、羊毛塵、牛毛塵,乃表示塵如兔、羊、牛的毛端之微細。隙遊塵則指如窗隙間,吾人肉眼可視之光中浮遊細塵而言。

極微集合形成具體物質之時,至少須具足地、水、火、風四大,與色、香、味、觸四塵(四微)始能形成。因不能缺少其一,故稱「八事俱生,隨一不減」。〔大毘婆沙論卷十三、卷七十五、卷一三六、大智度論卷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三、卷五十四、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 p5479

////
有部與經量部即採原子論思想以改革佛教(牛頓古典力學,粒子論);而中觀派則基於無固定實體存在之立場(當體即空),瑜伽(唯識)派基於心外無物存在之立場(唯識無境)...量子力學,光粒子,波粒二象性?!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10:55 am
漫步的犀牛
路過有感。

從部派佛教以降, 佛陀的經教,就逐漸走樣,走到現在,已經從經教變成驚叫了。

無我這個 "法印" 為例 : (其實,三法印是後期佛教的美麗誤解)

部派時代

常用這種分子析空的方式來說明無我

走到後期大乘

無我,就變成了無我、人、眾生等相,反倒去追索一種冥然又昭炯的本然 (佛性、本質、本體、自性、心性、本覺、法性、真如、道.....)。

====然而, 佛陀的教導的無我,又是甚麼呢?

原始的教導,是這樣的意思 :

,是指~ 五蘊感官對自身、內、外環境的渴望、排斥、麻木、遐思、依賴、等等心理的各種架構面向

根據上述 "" 的涵義,

無我,並不是沒有 "" 的意思、或是 "我不存在" 之類的意思 ! 否則...誰在螢幕前打字呢 ? 誰在吃飯鬼扯蛋呢?

無我,真正的意涵,很簡單,就是 : 解構 面對 "" 的對應態度

解構 五蘊感官對自身、內、外環境的渴望、排斥、麻木、遐思、依賴、等等心理的各種架構面向

====因此,對教法不同的認知,必然產生了不同的經教、與禪修角度 ====

原始的教導

佛陀教導弟子,

不要再尋求五欲之樂、放下對哲學思考...等等的無益舉動、專注在認識 "我的架構過程 (緣起)"、然後 "解構我的架構 (還滅)" (這過程就是常聽到的 ~法住智),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卸下各種負擔、獨立、不再渴求甚麼、也不再憑藉甚麼、...。

後期的禪修教導 :

因為在 "本然" 的角度來看,

本然、與世俗的存在,在本質上(空性、佛性、法性...) 來看,並無分別

因此,正知正見,就得建立在 "無分別" 的視角上,去感悟那冥冥中的本然、或讓祂不其而躍然於上 !

======

所以,

無我,地位高於無常、苦 嗎?

一般都會認為 : ! (而無我,又跟,掛在一起。)

理解犀牛解說者,就會明白 ~ 無常、苦、無我,只不過是取角問題,沒有高低之分。

只要你契合哪一種取角,瓦解心理的不當架構,都能讓你體悟涅槃 !

契合無常角度的,稱為無相三昧!

契合的角度者,則稱為無所有三昧!

契合無我角度的,就稱為空三昧 !

每種三昧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哪個有效就用哪個 !

無我、空,並非是最高、最究極價值。

希望對佛法有興趣的學友,能獲得一絲實益。

停筆於此

平安 悅意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4:11 pm
妙吉祥如意
.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4:40 pm
妙吉祥如意
漫步的犀牛 寫: 週五 12月 02, 2022 10:55 am 路過有感。
希望對佛法有興趣的學友,能獲得一絲實益。
停筆於此
平安 悅意
從部派佛教以降, 佛陀的經教,就逐漸走樣,走到現在,已經從經教變成驚叫了。
回:犀牛這種講法,是顛倒黑白,也怪不得我講南傳以小乘佛法之觀念鳩佔鵲巢,完全扭曲世尊親傳的大乘佛法實修實證之教義!!
如果不信,只要仔細研究(雜阿含347須深盜法經),與(中阿含22舍利子相應品成就戒經)就可高下立判,真偽無所遁形。除非南傳小乘學者能否定,前舉之須深經與成就戒經是後世篡入之偽經,否則,此兩經講的就是大乘佛法,證據確鑿!!

就如之前論辯所舉最簡單的例子:
1.世尊為何否定須深自呈,以(學離欲,惡不善法之)實修功夫入門!?
2.烏陀夷為何會因為認為(意生天是色法),而遭世尊責罵!?
3.根據此經記載,世尊讚嘆舍利子:

成就戒經
世尊告白淨長老,曰: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請問,知如真,到底在講什麼!?世尊為何在一般阿羅漢表述的證德之後特別加上(知如真)三字!?
我說當今以部派佛學為宗旨的南傳小乘,每每遇到原始佛典記載世尊開示的大乘佛法,總是迷迷糊糊,敷衍其詞而帶過🙄,這也是理所必然,因為世尊親傳大乘佛法,實在是當代研究部派南傳的小乘學者所無法觸及與理解的高度!!


無我這個 "法印" 為例 : (其實,三法印是後期佛教的美麗誤解)
回:
三法印,在原始佛典就有記載,只是不為小乘所了解,而不能很精確的作解釋罷了,簡單講,佛教三法印,就是用來鑑定修佛的三個層次,一切大乘佛法不離此三法印。
一,凡夫印~~人我執
二,菩薩印~~法我執
三,諸佛印~~圓成實


部派時代
常用這種分子析空的方式來說明無我
走到後期大乘
無我,就變成了無我、人、眾生等相,反倒去追索一種冥然又昭炯的本然 (佛性、本質、本體、自性、心性、本覺、法性、真如、道.....)。
====然而, 佛陀的教導的無我,又是甚麼呢?
回:沒錯,走錯方向,視野絕對不同!!更何況是研究出世間的不思議佛法!!

原始的教導,是這樣的意思 :
,是指~ 五蘊感官對自身、內、外環境的渴望、排斥、麻木、遐思、依賴、等等心理的各種架構面向
根據上述 "" 的涵義,
無我,並不是沒有 "" 的意思、或是 "我不存在" 之類的意思 ! 否則...誰在螢幕前打字呢 ? 誰在吃飯鬼扯蛋呢?
無我,真正的意涵,很簡單,就是 : 解構 面對 "" 的對應態度
解構 五蘊感官對自身、內、外環境的渴望、排斥、麻木、遐思、依賴、等等心理的各種架構面向
回:大乘佛法所講的(無我),是要落實在功夫上講的,而大乘佛法功夫之實修實證,完全依止建立遵行在一套極為嚴謹紮實的理論規範之中,大乘行者在修行,有其一以貫之的原則。例如
首楞嚴經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何謂果地覺!?
很簡單,在大乘來講,就是修佛的終極證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謂因地心!?
很簡單,在大乘來講,就是修佛唯有借由此心才能修證成功達成終極佛果,此心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上正是禪宗強調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那麼,
部派有重視提及成佛的不二法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嗎!?有辨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極佛果的真實法義嗎!?
我相信世尊原來就是傳授大乘佛法,原始佛典應該會將修佛的終極佛果講的很清楚,只是部派南傳佛教執持小乘思想,而不予重視罷了!!


====因此,對教法不同的認知,必然產生了不同的經教、與禪修角度 ====
原始的教導
佛陀教導弟子,
不要再尋求五欲之樂、放下對哲學思考...等等的無益舉動、專注在認識 "我的架構過程 (緣起)"、然後 "解構我的架構 (還滅)" (這過程就是常聽到的 ~法住智),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卸下各種負擔、獨立、不再渴求甚麼、也不再憑藉甚麼、...
回:佛法實修實證不恁麼講的,犀牛所謂(認識 我的架構“緣起”)(解構我的架構“還滅”)這些話剛好落在自己講的(放下對哲學思考...等等的無益舉動)上。不是嗎!?禪師說:有句無句,如藤依樹。
世尊指導佛法實修,還是以開示悟入佛知見為第一要務,在此之前所有一切施為都與大乘菩薩法住智(般若波羅蜜多)毫無關係。


後期的禪修教導 :
因為在 "本然" 的角度來看,
本然、與世俗的存在,在本質上(空性、佛性、法性...) 來看,並無分別
因此,正知正見,就得建立在 "無分別" 的視角上,去感悟那冥冥中的本然、或讓祂不其而躍然於上 !
回:犀牛講的本然,若是指真如,那麼證悟真如跟(無分別)是完全連不上關係的。

所以,
無我,地位高於無常、苦 嗎?
一般都會認為 : ! (而無我,又跟,掛在一起。)
回:無我,是大乘實修佛法的功夫理論,跟所謂無常,苦,如何比高下!?

理解犀牛解說者,就會明白 ~ 無常、苦、無我,只不過是取角問題,沒有高低之分。
只要你契合哪一種取角,瓦解心理的不當架構,都能讓你體悟涅槃 !
回:涅槃是絕對的寂滅,只要有一絲絲念頭存在,都不算是涅槃,所以,說體悟涅槃,是有語病的!!

契合無常角度的,稱為無相三昧!
契合的角度者,則稱為無所有三昧!
契合無我角度的,就稱為空三昧 !
每種三昧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哪個有效就用哪個 !
無我、空,並非是最高、最究極價值。
回:無我、空,是相對涅槃而言,只有在一法不染的涅槃,才可能達到真空,無我,而無我與空(涅槃)確實不是終極佛果。終極佛果是得一切種智,常、樂、我、淨。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五 12月 02, 2022 7:04 pm
輕舟
不動地菩薩摩訶薩入究竟涅槃,於滅盡定中,一法不生不染一法.....
-----------
不要用你個人【猜測拼湊】的東西誤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