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怎麽會教了一大堆自甘墮於涅槃寂滅的阿羅漢
阿羅漢又是應供
這是佛教的大矛盾
如果沒有實證涅槃
對二乘的評語
都只是妄想
自身都難保
還管到已解脫之人
那是笑話
即使是眾生自己的事
佛陀也要負百分百的責任
不然就不要教四聖諦
事實是如何
菩薩也要學四聖諦
所學都一樣
為何佛陀不教聲聞發菩提心
這些問題能想通才是真學佛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
- 文章: 629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法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故知,小乘行者乃是偏執於原始佛典誤以涅槃為極果,自甘墮落於涅槃寂滅(心解脫)之雷區,實乃其來有自也。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
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請問。次草大德,你辯的過法華經、辯的過首楞嚴經嗎!?
所以我才說,若想於壇論辯佛法大義而少有失誤,對於何謂(般若)還是要先深入研究、了然於胸,然後申論佛法才能融會貫通,才有把憑……
.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故知,小乘行者乃是偏執於原始佛典誤以涅槃為極果,自甘墮落於涅槃寂滅(心解脫)之雷區,實乃其來有自也。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
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請問。次草大德,你辯的過法華經、辯的過首楞嚴經嗎!?
所以我才說,若想於壇論辯佛法大義而少有失誤,對於何謂(般若)還是要先深入研究、了然於胸,然後申論佛法才能融會貫通,才有把憑……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妙大德
學佛是能力問題
您體驗多少,智力有多高
才能回答
為何佛陀不在阿含經系列
提出學佛應該發菩提心
就像您發菩提心了嗎
發菩提心的行者會自創名相嗎
發菩提心要了解一切眾生心
這點您是依此而行嗎
連自己都迷迷糊糊
那能了解世人的心
更別說四果的心
只能不知所云
憑著傲慢心能學佛嗎
前人在廣解經論滅火
您在自創名相升火
自私自利
有何學佛可言
學佛是能力問題
您體驗多少,智力有多高
才能回答
為何佛陀不在阿含經系列
提出學佛應該發菩提心
就像您發菩提心了嗎
發菩提心的行者會自創名相嗎
發菩提心要了解一切眾生心
這點您是依此而行嗎
連自己都迷迷糊糊
那能了解世人的心
更別說四果的心
只能不知所云
憑著傲慢心能學佛嗎
前人在廣解經論滅火
您在自創名相升火
自私自利
有何學佛可言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妙大德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二 3月 29, 2022 6:41 am 《雜阿含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即是講小乘)
《中阿含2經》
復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覺、觀已息,內靜、一心,
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得第三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
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以上即是講大乘)
其實,原始阿含佛典處處教導大乘佛法。所謂小乘只是行者迷思於世尊開示修佛的過程階段,而不得出脫,誠如——
法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故知,小乘行者乃是偏執於原始佛典誤以涅槃為極果,自甘墮落於涅槃寂滅(心解脫)之雷區,實乃其來有自也。
.
《維摩詰所說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解深密經》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所謂的大小乘,係依學人的種性來區分,而不是依經文、經典來分。何以故?一切世岀世法皆無自性故。
-
- 文章: 629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周法友,為何我一直講申論佛法必須先能掌握(般若)的實際法義?
例如,你我研讀經文的感受於心得,就是各異其趣……
試解《解深密經》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注解:聲聞獨覺等雖證涅槃,然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背離法性,不習法住智,故稱趣寂聲聞。雖坐道場終未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趣寂聲聞獨覺阿羅漢,能迴心證悟般若,則雖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等,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而不是以其種姓分判。何以故?一切佛法終以圓滿覺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極則。
.
例如,你我研讀經文的感受於心得,就是各異其趣……
試解《解深密經》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注解:聲聞獨覺等雖證涅槃,然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背離法性,不習法住智,故稱趣寂聲聞。雖坐道場終未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趣寂聲聞獨覺阿羅漢,能迴心證悟般若,則雖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等,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而不是以其種姓分判。何以故?一切佛法終以圓滿覺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極則。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3685
-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現代大乘的定義是這樣的
呸得越多,連連看越多,自創名相越多
就是大乘
呸得越多,連連看越多,自創名相越多
就是大乘
-
- 文章: 6295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法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引入於佛慧。
故知,小乘行者乃是偏執於原始佛典誤以涅槃為極果,自甘墮落於涅槃寂滅(心解脫)之雷區,實乃其來有自也。
首楞嚴經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
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請問。次草大德,你辯的過法華經、辯的過首楞嚴經嗎!?
所以我才說,若想於壇論辯佛法大義而少有失誤,對於何謂(般若)還是要先深入研究、了然於胸,然後申論佛法才能融會貫通,才有把憑……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
- 文章: 2037
-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妙大德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二 3月 29, 2022 1:26 pm 周法友,為何我一直講申論佛法必須先能掌握(般若)的實際法義?
例如,你我研讀經文的感受於心得,就是各異其趣……
試解《解深密經》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注解:聲聞獨覺等雖證涅槃,然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背離法性,不習法住智,故稱趣寂聲聞。雖坐道場終未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趣寂聲聞獨覺阿羅漢,能迴心證悟般若,則雖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等,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而不是以其種姓分判。何以故?一切佛法終以圓滿覺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極則。
.
您說「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您自己杜撰的。《解深密經》並無此說,他經亦無。《解深密經》所言【迴向菩提】者,如《止觀七》曰:【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故知,是否【迴向菩提】,仍應依循上開《解深密經》的解釋,由學人係屬菩薩或聲聞種性決定。
【迴向】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或作回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
大乘義章九曰:「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往生論註下曰:「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
- 文章: 705
-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