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我們能透過現象 見到本性,就會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十八界 原本無有,都是真心一時應緣顯現的妙用。
如果我們執境取相,即不見「能見」,而只見「所見」了,那就空不掉根、塵、識十八界了。

:mrgreen: 透過現象 見到本性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僧卷簾(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清涼大法眼,因僧齋前上參,眼(法眼)以手指簾;時有二僧,同去捲簾,眼曰:“一得一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是,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頌曰:捲起明明徹天空,太空猶未合吾宗,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野老曰:卷簾見太空,太空仍難坦露全貌,放簾遮太空,太空仍在門外;捲起放下,都不礙自在,故而不用外此一舉。但,國師指簾,其意何在?莫非透的是一指探月,簾礙視野?不!太空果真明徹,探月實屬多餘,又何必以“手”指簾?再說,掛簾之時,原不在太空,豈又是卷簾尋星月,垂簾擋驕陽?

  大德!燈加罩,不是耽心飛蛾投火喪命,不是為了光亮刺眼;旨在莫讓風兒闖入,壞了燈的光澤,恰似門掛竹簾,不在擋住諸般污穢,願見風起留蹤!多少增加一分流暢,一分舒坦。雖然如是,但那畫上門窗,無簾無蔽,為什麼不見風影從空降下,讓屋裡少一分窒息?多一分寂靜?減一分騷擾?難道說:畫門設窗,旨在裝飾麼?倘若其意在此,那末,溪水無流,啼鳥合嘴,豈不是省卻許多麻煩。

  是以,禪不是畫,道不是歌,月不是指;雲天外,為一簾遮去那動的、靜的、色的、心的,以及能所變動一切的一切!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僧卷簾(明超《無門關夾注》)


清涼大法眼(南京清涼寺法眼文益禪師(885~958),五代僧。餘杭(浙江餘杭)人,俗姓魯。七歲出家,初依明州希覺律師攻毗尼。後投長慶慧棱學禪法,久之不契。偶遇羅漢桂琛於漳州,遂嗣其法。出世於臨川崇壽院。南唐國主李氏禮敬有加,並迎至金陵(南京),住報恩院,事以師禮,賜號“淨慧大師”。後主且從之受戒,為建清涼伽藍。高麗、日本等國渡海來學者,相望於途。顯德五年秋閏七月示寂,世壽七十四。謚曰:大法眼禪師、大智藏、大導師)因僧齋前(在寺院裡有施主供齋請僧,法眼禪師因此而上堂說法的時候。請僧而供養齋食,兼有誦經的簡單儀式,謂之“僧齋”,在禪寺則有上堂說法以表示答謝報恩的慣例。如:陸游有《觀華嚴閣僧齋》詩,自注雲:“閣下自四月初至七月末,日飯僧數千人。”)上參(走出隊列而上前參問禪旨),眼以手指簾(法眼禪師當時用手指了一下門簾。請問:法眼為什麼用手去指門簾?是門簾有什麼不妥 需要捲起來,還是他以此來昭示禪機?)。時有二僧同去捲簾(當時有兩個禪僧 看見法眼這樣做,就都去捲起門簾。請問:他倆去捲簾,各自的用意 又是什麼?是遵從法眼要人捲起門簾的示意,還是要用此回應 法眼昭示的禪機?)。眼曰:“一得,一失(一個體會到了禪的真意,一個背離了禪)。”

僧人上來參問禪法大要,法眼卻用去指門簾。他是要告訴大家:只要掀起門簾 就能看到廣闊的虛空,禪的秘密也是如此嗎?還是說,不要糾纏於什麼是禪的問題,只要時時做好生活中 本來應該做好的每一件平常事就是禪呢?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請問是哪位悟得了,哪位背離了)?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如果在這個地方,用得上你的智慧之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過失所在)。然雖如是,切忌向得失裡商量(千萬不要在誰得誰失等問題上 反復思量計較尋求答案)!”

曰:
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
爭(怎)似從(縱)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透)風。


頌文大意:當我們把原本放下的門簾捲起,就在此時廣闊無邊的虛空法界 就在眼前豁然展開。然而即使如此,這廣闊無邊的虛空法界 與我禪門的宗旨 仍舊不能真正符契。哪裡比得上一個真正禪者,縱然是無邊廣闊的空明境界 也都能夠全體放下,時時處處都能自在無礙地 展現綿綿密密不透風 而身心世界渾然一體的禪。

  (明超《無門關夾注》)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僧卷簾(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清涼*1大法眼*2因僧齋*3前上參,眼以手指簾。
時,有二僧,同去捲簾。
眼曰:“一得一失。”

【語譯】
  齋日的前一天,眾僧上參清涼山的大法眼和尚。
大法眼以手指指著門簾,當時有二名僧人同去捲簾。
大法眼說這兩人,一得(做對了),一失(做錯了)。

〖評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4敗闕處。然雖如是,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語譯】
  無門說:“說說看,是誰對,是誰錯?如果能向這裡著眼,便會知道清涼國師敗筆之處。話雖如此,卻忌向得失裡討論問題的症結。”

〖頌曰〗
捲起明明徹太空  太空猶未合吾宗
爭似從空都放下  綿綿密密不通風

【語譯】
捲起簾來,讓你清清楚楚的洞徹太空,
但是這太空 尚不能契合 我禪宗的宗意。
要怎樣才能從這空處放下,
找到那實實在在、綿綿密密不通風之處。


【題解】
  這又是一則 不能用語言或文字 來解釋的公案。如果你認為 症結就在於“卷”,放下就是了,那肯定要大錯特錯。如果認為問題 出自兩名比丘一得一失,而胡亂假設或猜測 其中的是是非非,那你肯定要被流放到爪哇國去了。

無門的評論 只能供你參考,並不是絕對的答案。至於“誰對?誰錯?”無門認為是法眼和尚 最大的敗筆。因此絕對不能以“誰對?誰錯?”來探究整個問題。

無門同樣的被捲起、放下的問題所困擾,從他的偈頌中可見一斑。

捲起簾來,讓你清清楚楚的洞徹太空,但是這太空尚不能契合 我禪宗的宗意。要怎樣才能從這空處放下,找到那實實在在、綿綿密密不通風之處。

這些純粹 是無門個人的意見,不一定錯,也未必對。如果你自知在智慧上 尚不如無門時,不妨採用無門的觀點。如果你自認在智慧上 已超越無門,請把你的觀點告訴我。



【參究】
第一層:
卷簾。
一得一失。

第二層:
清涼國師敗闕處。
切忌向得失裡商量。

第三層:
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
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註解】
*1  清涼,此清涼非五台清涼,而是南京清涼。即位於南京市西清涼門內的石頭山。山腰有清涼寺,西有掃葉樓,山顛有翠微亭,乃金陵名勝之一。

*2  大法眼,(885~958)法眼文益禪師。五代僧。為我國法眼宗之祖。南唐國主李氏曾賜以“淨慧大師”之號,入寂後,謚號“大法眼”。

*3  齋(uposadha、upavasa),清淨之意,謂懺悔罪障,或謂謹言慎行、齋戒沐浴。此處指二齋日,或六齋日。

*4  清涼國師,一般上指的是華嚴宗第四祖清涼澄觀。法眼文益 曾被南唐國主李氏曾賜以“淨慧大師”之號,稱國師也沒有錯。

  (謝力《我與無門關》)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因是之故,古德曰:「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宇宙萬有哪一樣不是法身呢?都是法身的作用、法身的顯現。
此即雲岩禪師所說的「只這是」。
禪師家常說:「拈一莖草,就是丈六金身」,其道理就在於此。

但這裏大須仔細,不可顢頇籠統,不可執著色相就是法身,從而顛倒造業,以致受累無窮。
大珠慧海禪師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中說:「迷人不知法身無相,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黃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如人吃筍,應總吃法身也。」
這段話豈不是推翻了上面所說的「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的法則嗎?
不是的!大珠和尚是怕我們 錯認了定盤星,一聽說宇宙萬有 都是法身的顯現,就著在色相上,把鏡中顯現的影子 當作真實。
這就像禪師家所說: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巴頦。
既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皆是自性,而自性是真實不虛的,是亙古亙今長存的,那麼,就把這些色相 也當作實有,執著不捨、貪取不已,這豈不是造業受報、長溺生死、永無了期了嗎?
所以,要加以棒喝,打破這個迷夢,以便認清 實相無相,而見本性之妙用。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洞山禪師說「我今不是渠」,就抹掉了一切法相的影子,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一切都消殞無存、化為烏有了。
非但如此,連我(即法身)也不立。
非但不立法身,連不立也不立,所謂「非法、非非法」,這才是大悟、才是究竟。
這個公案如此深邃,我們修道人也要這樣悟、這樣解、這樣證。
《心經》講得很深刻,我們真能把《心經》研究通,佛經三藏十二部 就都能透徹無疑了。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有些人可能對上面的公案,以及「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感到難以理會。
禪宗講的是無我無人,正像《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可是這裏面 又有渠又有我,這究竟成什麼禪呢?所以感到晦澀難懂。
大慧宗杲禪師未開悟時,在湛堂會下作侍者。他讀了這首偈子也起了疑,
「有個渠、又有個我,成什麼禪?」就去問湛堂。
湛堂老人說:「你更舉看。」
大慧宗杲禪師剛要開口 舉說這個公案,湛堂禪師一把 把他推出去說:「你舉話,也未會。」
湛堂禪師的真實用意 並不是要大慧杲禪師 把公案的經過始末舉說一遍,也不是教他念念這麼許多文字,而是在未舉之前,一念不生時,看是什麼?!
一旦明白了這個真心,在這裏猛著精彩,就是見性!

:mrgreen:在未舉之前,一念不生時,看是什麼?!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二僧卷簾(慧開《無門關》)


二十六 二僧卷簾

  清涼大法眼因僧齋前上參,眼以手指簾,時有二僧同去捲簾。眼曰:“一得,一失。”

  無門曰:且道是誰得誰失?若向者裡著得一隻眼,便知清涼國師敗闕處。然雖如是,卻忌向得失裡商量。

  頌曰:
    捲起明明徹太空,太空猶未合吾宗。爭似從空都放下,綿綿密密不通風!

  (無門慧開《無門關》)


  清涼大法眼:文益(885—958),五代禪僧,法眼宗創始人。俗姓魯,浙江餘杭人,羅漢桂琛法嗣。晚年住金陵清涼院傳法,門人眾多。其開創的法眼宗 深受華嚴宗影響,認為“一切現成”,即處處是禪,無須離開世間尋找。南唐國主賜以“淨慧大師”號,卒謚“大法眼禪師 大智藏大導師”。著有《宗門十規論》,言行輯為《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

  敗闕:闕,亦作缺;敗著,敗露也;受挫,遭挫敗。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法眼指簾(萬松行秀《從容庵錄》)


  示眾雲。師多脈亂。法出奸生。無病醫病。雖以傷慈。有條攀條。何妨舉話。

【舉】法眼以手指簾(莫道不知莫道不見)。時有二僧。同去捲簾(同行不同步)。眼雲。一得一失(劍下分身)。

  師雲。法眼齋前上參。以手指簾。二僧同去捲簾。眼曰。一得一失。
東禪齊雲。上座作麼生會。有雲。為伊不明旨。便去捲簾。亦有道。指者則會。不指而去者則失。恁麼會還可不可。既不許恁麼會。且問。上座阿那個得。阿那個失。
萬松道。泥裡洗土塊。此非但法眼。
南泉一日謂僧曰。夜來好風。僧亦曰。夜來好風。泉曰。吹折門前一株松。僧亦曰。吹折門前一株松。泉次謂一僧曰。夜來好風。僧曰。是什麼風。泉曰。吹折門前一株松。僧曰。是什麼松。泉曰。一得一失。
指簾話極有為人作略。二僧卷簾。
在當人分上。自有兩條路子。法眼先與一印。印定更無移改。
在法眼分上。明暗相參。殺活機。大人境界普賢知。諸方皆以離得失 忘是非為上。法眼走入是非海裡得失坑中。作活計。蓋無得失人。可以定天下之得失。
萬松恁麼。提唱也有得有失。諸人恁麼。上來也有得有失。唯深明利害之端者。可以較其損益。孫個喚做現成公案。不勞再勘。為伊不能倒斷。不免天童引惹詞訟。
頌雲。
松直棘曲鶴長鳧短(不得動著)。
羲皇世人俱忘治亂(葫蘆提鏨得肥)。
其安也潛龍在淵(佛眼覷不見)。
其逸也翔鳥脫絆(斫頭望不及)。
無何祖祢西來(上樑不正)。
裡許得失相半(下柱參差)。
蓬隨風而轉空(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舡截流而到岸(順水張帆難逢快便)。
個中靈利衲僧(罵街醉漢誰敢承頭)。
看取清涼手段(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

  師雲。古人不得已。強名本分事。松直。棘曲。鵠白。烏玄。本出楞嚴經。天童點化鶴長鳧短。
莊子雲。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俗諺雲。要不悶依本分。豈直羲皇世人俱忘治亂。
孔子謂。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治亂者得失也。
三祖雲。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周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九四或躍在淵。
秦台記。王次仲年弱冠。變蒼頡古文為隸書。秦始皇征之不起。上怒檻車囚之赴國。路化作鳥脫羈絆。飛至西山落二翮。今媯川縣有大翮碢。即其處也。
此頌上古之風。出處行藏。各安其分。
佛未出世。有多少經論公案。
及至祖師西來。便有得有失。何不向未指簾時會取。隨風轉空。截流到岸。
此二句點出二僧得失。天童大有功夫不易。恁麼道。若無活人手。爭能殺得人。
是故又道。個中靈利衲僧。看取清涼手段。且道。據什麼令。便得如此。待爾吃棒了。向爾道。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二)
新老怪
文章: 5044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新老怪 »

法眼指簾(煢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

  法眼一手指簾(當央直示)。二僧同去捲簾(昧己逐緣)。眼雲。一得一失(當央一點)。

  (主意直下明宗。旨明大用全提)。總結(空示無承)。

松直棘曲。鶴長鳧短(松棘鶴鳧 因有天地。心境凡聖 因有佛祖)。
羲皇世人。俱忘治亂(未有天地 本無曲直長短。未有佛祖 本無迷悟得失)。
其安也潛龍在淵。其逸也翔鳥脫絆(法眼天童道純德熟。處之如龍在淵。出之似鳥飛空)。
無何祖祢西來。裡許得失相半(得失者今時之取捨。無何者劫外之絕相。欲了今時之妄。須明劫外之真)。蓬隨風而轉空(若看其簾如蓬逐風)。
船截流而到岸(倘達其指如船到岸)。
個中伶俐衲僧。看取清涼手段(告報諸方俱著眼看)。

  (焭絕老人《天奇直注天童覺和尚頌古》上)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