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祖師從起初省悟 至最後大徹透頂,有分幾次透絕者。
亦有一次徹透者。究竟悟個什麼?層次怎樣?多不說清。
唯大慧杲自初至後,悟了多次。其間層次境界,似較清楚。
而《壇經》六祖先後所悟,則說得頗為明白。
最後這何期自性幾句,可以說:佛佛斯傳,祖祖斯印。縱經塵劫,永無變易。何以故?
試看西竺十二祖馬嗚大士《起信論》所說:真如體相用三大,與此有什麼分別?
雖『一切諸佛 本所乘故。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然此境界,『唯證相應。』苟稍涉如何若何,敢保老兄未徹在!)
公案很難懂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仰山香嚴侍立溈山次。
溈曰:『過去未來現在,佛佛道同,人人得個解脫路。』
仰曰:『如何是人人解脫路?』
溈回顧香嚴曰:『寂子借問,何不答伊。』
嚴曰:『若道:過去未來現在,某甲卻有個祗對處。」
溈曰:『子作麼生祗對?』嚴珍重便出。
溈卻問仰曰:『智閒恁麼祗對,還契寂子也無?』
仰曰:『不契。』
溈曰:『子又作麼生?』仰亦珍重,出去。
溈山呵呵大笑曰:『如水合乳。』
(難兄難弟,如水合乳。再加溈山父子三人 唱唱和和,把個『法本法無法』的傳法偈子,完全托出。
蓋雖『法本法無法,』然『無法法亦法。』故有個祗對處。
作麼生祗對呢?只有珍重而已。
即今道個珍重,已是多口阿師,而法法實何曾法。所以便出去也。)
(若論此事,則『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任何說東說西,裝模作樣,都屬萬裡崖州。
此仰山所以又不契也。然則畢竟作麼生?
『不對則違他所問,對則作麼生對?既仍『無法法亦法,法法何曾法。』
所以,亦只有仍舊珍重便出而已。
但是尊貴之人,不守尊貴之位。更須脫卸珍御,權掛垢衣。且仍更有末後一句,向上一路,固屬言語道斷,心路俱絕。
而此中體之與用,主之與賓,正如水乳融合。自非鵝王,殊難透絕。
但是像這樣注釋,你說對不對?實已葛藤絡索,盡涉知解。
(讀者:。你說:讀者這樣說話,有吃棒分?無吃棒分?)
對於溈山父子 實未夢見在!要見釋迦老子,三千裡沒交涉。)
溈曰:『過去未來現在,佛佛道同,人人得個解脫路。』
仰曰:『如何是人人解脫路?』
溈回顧香嚴曰:『寂子借問,何不答伊。』
嚴曰:『若道:過去未來現在,某甲卻有個祗對處。」
溈曰:『子作麼生祗對?』嚴珍重便出。
溈卻問仰曰:『智閒恁麼祗對,還契寂子也無?』
仰曰:『不契。』
溈曰:『子又作麼生?』仰亦珍重,出去。
溈山呵呵大笑曰:『如水合乳。』
(難兄難弟,如水合乳。再加溈山父子三人 唱唱和和,把個『法本法無法』的傳法偈子,完全托出。
蓋雖『法本法無法,』然『無法法亦法。』故有個祗對處。
作麼生祗對呢?只有珍重而已。
即今道個珍重,已是多口阿師,而法法實何曾法。所以便出去也。)
(若論此事,則『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任何說東說西,裝模作樣,都屬萬裡崖州。
此仰山所以又不契也。然則畢竟作麼生?
『不對則違他所問,對則作麼生對?既仍『無法法亦法,法法何曾法。』
所以,亦只有仍舊珍重便出而已。
但是尊貴之人,不守尊貴之位。更須脫卸珍御,權掛垢衣。且仍更有末後一句,向上一路,固屬言語道斷,心路俱絕。
而此中體之與用,主之與賓,正如水乳融合。自非鵝王,殊難透絕。
但是像這樣注釋,你說對不對?實已葛藤絡索,盡涉知解。
(讀者:。你說:讀者這樣說話,有吃棒分?無吃棒分?)
對於溈山父子 實未夢見在!要見釋迦老子,三千裡沒交涉。)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說說“麻三斤”(阿那含《我參公案》)
老朋友又問到禪宗公案的問題,其實我已經談到很多了。在這裡我想再多說幾句的還是那個老話題:如何是下手處。
參公案難就難在 初學者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一般人只好根據自己多年的習慣與經驗、知識等,從語言的表意上來“解讀”公案,故爾未能了悟 祖師們的真正用心,把參公案弄成了文言名句的考證或詮釋,所以被祖師們斥為“參死句”。一些佛學學者們 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錯誤。
比如我在前邊的一篇短文中 舉的那個解讀“藏頭白,海頭黑”的例子,說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說智藏頭髮白 年紀大因而辦事老成,懷海頭髮黑 年紀輕因而辦事生澀,這就是典型的“參死句”。就連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也犯這種錯誤。比如日本的一位佛學大師,那都是在全世界都有名望的學者,他在解讀“麻三斤”這則公案時就說:麻三斤=三斤麻=一件袈裟的原料=一件袈裟=與佛共參,所以他最後得出結論說,麻三斤的意思 就是與佛共參。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也是不容易的,是經過了非常艱苦的考證,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最後才考證出古時候做一件袈裟需要用三斤麻。他很不容易,可以說治學態度非常認真。但是,參公案是這樣參的嗎?這還叫參公案嗎?這與祖師的用心,不但南轅北轍,並且十分牽強。
實際上,當學僧問洞山如何是佛,而洞山隨口即答“麻三斤”時,並沒有去考證做一件衣服 需用多少麻這件事,他只是在“直指人心”。“麻三斤”不過就是說“一團亂麻”,和前人所說過的“亂草”“雜草”沒有區別。
前人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就是說,我們自己的那個 一天到晚都在亂七八糟的象亂草一樣的打妄想的心,其實就是你所要認清的 那個本性所在。修心,怎麼修呢?就是“一回入草去,拽鼻牽得回”,心亂了,打妄想了,再把它收回來就是了。因此,禪宗祖師所說的“麻三斤”,其實不過是告訴我們後學:妄心即真心。和做服裝的原料沒關係。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者也已經認識到了這個特殊的問題,即:不能用傳統的語言學來對待禪宗的語言現象。因此在語言學中,近年來又專門分出了一支,叫“禪宗語言學”,在“禪宗語言學”裡,學者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禪宗的語言裡,有一種專門的、不同於傳統的語言模式,那就是“答非所問”“問東答西”和“語中無語”等等極其獨特的句式,這種語言現像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合理的,但在禪宗那裡卻不屬病句,而是“風格”。這樣的研究是有益而中肯的。
妄心即真心
老朋友又問到禪宗公案的問題,其實我已經談到很多了。在這裡我想再多說幾句的還是那個老話題:如何是下手處。
參公案難就難在 初學者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一般人只好根據自己多年的習慣與經驗、知識等,從語言的表意上來“解讀”公案,故爾未能了悟 祖師們的真正用心,把參公案弄成了文言名句的考證或詮釋,所以被祖師們斥為“參死句”。一些佛學學者們 最容易犯的就是這種錯誤。
比如我在前邊的一篇短文中 舉的那個解讀“藏頭白,海頭黑”的例子,說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說智藏頭髮白 年紀大因而辦事老成,懷海頭髮黑 年紀輕因而辦事生澀,這就是典型的“參死句”。就連一些非常著名的學者,也犯這種錯誤。比如日本的一位佛學大師,那都是在全世界都有名望的學者,他在解讀“麻三斤”這則公案時就說:麻三斤=三斤麻=一件袈裟的原料=一件袈裟=與佛共參,所以他最後得出結論說,麻三斤的意思 就是與佛共參。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也是不容易的,是經過了非常艱苦的考證,查閱了大量的史料,最後才考證出古時候做一件袈裟需要用三斤麻。他很不容易,可以說治學態度非常認真。但是,參公案是這樣參的嗎?這還叫參公案嗎?這與祖師的用心,不但南轅北轍,並且十分牽強。
實際上,當學僧問洞山如何是佛,而洞山隨口即答“麻三斤”時,並沒有去考證做一件衣服 需用多少麻這件事,他只是在“直指人心”。“麻三斤”不過就是說“一團亂麻”,和前人所說過的“亂草”“雜草”沒有區別。
前人說:“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就是說,我們自己的那個 一天到晚都在亂七八糟的象亂草一樣的打妄想的心,其實就是你所要認清的 那個本性所在。修心,怎麼修呢?就是“一回入草去,拽鼻牽得回”,心亂了,打妄想了,再把它收回來就是了。因此,禪宗祖師所說的“麻三斤”,其實不過是告訴我們後學:妄心即真心。和做服裝的原料沒關係。
不過近些年來,許多學者也已經認識到了這個特殊的問題,即:不能用傳統的語言學來對待禪宗的語言現象。因此在語言學中,近年來又專門分出了一支,叫“禪宗語言學”,在“禪宗語言學”裡,學者們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在禪宗的語言裡,有一種專門的、不同於傳統的語言模式,那就是“答非所問”“問東答西”和“語中無語”等等極其獨特的句式,這種語言現像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合理的,但在禪宗那裡卻不屬病句,而是“風格”。這樣的研究是有益而中肯的。
妄心即真心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伏牛為馬祖馳書到南陽忠國師處,國師問:『馬祖有何言句示人?』
牛曰:『即心即佛。』
師曰:『是什麼話?』良久。
再問:『更有什麼言句?』
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曰:『猶較些子。』
南泉曰:『江西老宿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祖雖說:即心即佛。是一時間語。空拳黃葉,止啼之說。如今多有 人喚心作佛,喚智為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何殊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設使認得,不是汝本頭。故大士訶迦旃延,以生滅心說實相法,皆是情見。若言「即心即佛者,如兔有角。非心非佛,牛羊無角。」
牛曰:『即心即佛。』
師曰:『是什麼話?』良久。
再問:『更有什麼言句?』
牛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師曰:『猶較些子。』
南泉曰:『江西老宿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先祖雖說:即心即佛。是一時間語。空拳黃葉,止啼之說。如今多有 人喚心作佛,喚智為道。見聞覺知,皆是道。若如是會者,何殊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設使認得,不是汝本頭。故大士訶迦旃延,以生滅心說實相法,皆是情見。若言「即心即佛者,如兔有角。非心非佛,牛羊無角。」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經》雲: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佛之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開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更何用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蓋為一切眾生 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 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 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侫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
法達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佛之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開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更何用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蓋為一切眾生 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 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
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 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侫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祖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
法達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大慧曰: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既離見聞覺知外,卻喚什麼作法?
到這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除非親證親悟,方可見得。
若實證悟的人,拈起一絲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
今時不但禪和子,便是士大夫聰明靈利,博極群書的人,個個有兩般病。
(一)若不著意,便是忘懷。忘懷則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教中謂之「昏沉。」
(二)著意則心識紛飛,一念續一念,前念未止,後念相續,教中謂之「掉舉。」
不知有人人腳跟下 不沉不掉的一段大事因緣。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未有世界,先有此段大事因緣。
世界壞時,此段大事因緣,不曾動著絲毫頭。
往往士大夫多是掉舉,而今諸方有一般默照邪禪,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怗。
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
將這個(方便用來)休歇人。你道:(學人)還休歇得麼?
殊不知這個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
此風往年福建極盛。妙喜 紹興初入閩時,便力排之,謂之斷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彼中有個士人鄭尚明,極聰明,教乘也理會得,道藏亦理會得,儒教則故是也。
一日,持一片香來妙喜室中,怒氣可掬,聲色俱厲曰:『昂有一片香未燒在,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只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和尚肆意詆訶。昂心疑和尚不到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豈不是佛默然?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末後維摩詰無語,文殊贊善,豈不是菩薩默然?
須菩提在岩中宴坐,無言無說,豈不是聲聞默然?
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花供養,亦無言說,豈不是凡夫默然?
達摩游梁歷魏,少林冷坐九年,豈不是祖師默然?
魯祖見僧面壁,豈不是宗師默然?和尚卻因什麼,力排默然以為邪非?』
妙喜曰: 『尚明!問得我也是,待我與你說,我若說不行,卻燒一炷香,禮你三拜。
我若說得行,卻受你燒香禮拜我也。不與你說釋迦老子及先德言句。
我即就你屋裡說,所謂借婆帔子拜婆年。』
乃問:『你曾讀《莊子》麼?』曰:『是何不讀?』
妙喜曰:『莊子雲:言而足,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終日言而盡物。道(與)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義有所極。我也不曾看郭象解並諸家註解。只據我杜撰說破你這默然。豈不見孔夫子一日大驚小怪曰:參乎!我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大家才聞個「唯」字,便來這裡惡口,卻雲:這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致君於堯舜之上,成家立國,出將入相。以至啟手足時,不出這一「唯。」且喜沒交涉!殊不知這個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會,卻問曰:何謂也?曾子見他理會不得,卻向第二頭答他話,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不在默然處,「言」也載不得,「默」也載不得。公子所說:尚不契莊子之意。何況契釋迦老子,達摩大師意耶?你要理會得莊子非方非默,義有所極麼?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雲:扇子脖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傾盆。你若會得雲門這個說話,便是莊子說的,曾子說的,孔子說的一般。』渠遂不作聲。
妙喜曰:『你雖不語,心實未服在。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明矣。你適來舉釋迦掩室,維摩詰默然。且看舊時有個座主 喚作肇法師,把那無言說處 說出來與人雲:「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天帝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這個道理與神忽然相撞著,不覺到說不及處。雖然不語,其聲如雷。
故曰:「豈曰無辯。蓋辯所不能言也。」這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捨身命處。這般境界,須是當人 自證自悟始得。所以《華嚴經》雲:「如來宮殿無有邊,自然覺者處其中。」此是從上諸聖 大解脫法門,無邊無量,無得無失,無默無語,無去無來。塵塵爾;剎剎爾;唸唸爾;法法爾。只為眾生根性狹劣,不到三教聖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
去向黑山下 鬼窟裡默然坐地,故先聖訶為解脫深坑。是可怖畏之處。
以神通眼觀之,則是刀山劍樹,鑊湯爐炭裡坐地一般。
坐主家向不坐在默處,況祖師門下客。
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且喜沒交涉。』尚明不覺作禮。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既離見聞覺知外,卻喚什麼作法?
到這裡,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除非親證親悟,方可見得。
若實證悟的人,拈起一絲毫頭,盡大地一時明得。
今時不但禪和子,便是士大夫聰明靈利,博極群書的人,個個有兩般病。
(一)若不著意,便是忘懷。忘懷則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教中謂之「昏沉。」
(二)著意則心識紛飛,一念續一念,前念未止,後念相續,教中謂之「掉舉。」
不知有人人腳跟下 不沉不掉的一段大事因緣。
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未有世界,先有此段大事因緣。
世界壞時,此段大事因緣,不曾動著絲毫頭。
往往士大夫多是掉舉,而今諸方有一般默照邪禪,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怗。
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
將這個(方便用來)休歇人。你道:(學人)還休歇得麼?
殊不知這個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
此風往年福建極盛。妙喜 紹興初入閩時,便力排之,謂之斷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彼中有個士人鄭尚明,極聰明,教乘也理會得,道藏亦理會得,儒教則故是也。
一日,持一片香來妙喜室中,怒氣可掬,聲色俱厲曰:『昂有一片香未燒在,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只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和尚肆意詆訶。昂心疑和尚不到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豈不是佛默然?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末後維摩詰無語,文殊贊善,豈不是菩薩默然?
須菩提在岩中宴坐,無言無說,豈不是聲聞默然?
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花供養,亦無言說,豈不是凡夫默然?
達摩游梁歷魏,少林冷坐九年,豈不是祖師默然?
魯祖見僧面壁,豈不是宗師默然?和尚卻因什麼,力排默然以為邪非?』
妙喜曰: 『尚明!問得我也是,待我與你說,我若說不行,卻燒一炷香,禮你三拜。
我若說得行,卻受你燒香禮拜我也。不與你說釋迦老子及先德言句。
我即就你屋裡說,所謂借婆帔子拜婆年。』
乃問:『你曾讀《莊子》麼?』曰:『是何不讀?』
妙喜曰:『莊子雲:言而足,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終日言而盡物。道(與)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義有所極。我也不曾看郭象解並諸家註解。只據我杜撰說破你這默然。豈不見孔夫子一日大驚小怪曰:參乎!我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大家才聞個「唯」字,便來這裡惡口,卻雲:這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致君於堯舜之上,成家立國,出將入相。以至啟手足時,不出這一「唯。」且喜沒交涉!殊不知這個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會,卻問曰:何謂也?曾子見他理會不得,卻向第二頭答他話,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不在默然處,「言」也載不得,「默」也載不得。公子所說:尚不契莊子之意。何況契釋迦老子,達摩大師意耶?你要理會得莊子非方非默,義有所極麼?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雲:扇子脖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釋鼻孔。東海鯉魚打一棒,雨似傾盆。你若會得雲門這個說話,便是莊子說的,曾子說的,孔子說的一般。』渠遂不作聲。
妙喜曰:『你雖不語,心實未服在。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明矣。你適來舉釋迦掩室,維摩詰默然。且看舊時有個座主 喚作肇法師,把那無言說處 說出來與人雲:「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天帝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這個道理與神忽然相撞著,不覺到說不及處。雖然不語,其聲如雷。
故曰:「豈曰無辯。蓋辯所不能言也。」這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捨身命處。這般境界,須是當人 自證自悟始得。所以《華嚴經》雲:「如來宮殿無有邊,自然覺者處其中。」此是從上諸聖 大解脫法門,無邊無量,無得無失,無默無語,無去無來。塵塵爾;剎剎爾;唸唸爾;法法爾。只為眾生根性狹劣,不到三教聖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
去向黑山下 鬼窟裡默然坐地,故先聖訶為解脫深坑。是可怖畏之處。
以神通眼觀之,則是刀山劍樹,鑊湯爐炭裡坐地一般。
坐主家向不坐在默處,況祖師門下客。
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且喜沒交涉。』尚明不覺作禮。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採珠歌曰:
貧子衣中珠,本自圓明好,
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總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
爭如認取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雲無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
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塵囂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
六通神明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為度終日。
泊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
從來諸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佛。
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裡生。
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
出言便作獅子吼,不似野狐論生滅。
貧子衣中珠,本自圓明好,
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總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
爭如認取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雲無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
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塵囂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
六通神明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為度終日。
泊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
從來諸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佛。
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裡生。
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
出言便作獅子吼,不似野狐論生滅。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解脫長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六祖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宗鏡錄》載:肇法師窮起妄之由,立本際品雲:夫本際者,一切眾生無礙涅槃之性。何為忽有如是妄心及種種顛倒?但為一念迷心。
此一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
故《經》雲:道始生一。一者謂:無為。一生二,二謂:妄心。乃至三生萬法也。
既緣無為而有心。复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心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緣,遂成三界種子。
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晦堂曰:放行 則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把住 則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雲蓋山志元大師因 潭州道士道正表聞馬王,乞志元大師論議。王請志元師上殿,相見茶罷。
志元就王乞劍。握劍問道正曰:『你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道正茫然,即禮拜懺悔。
志元謂王曰:『還識此人否?』王曰:『識。』
志元曰:『是誰?』王曰:『道正。』
志元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對得山僧。只是個無主孤魂。』)
見竟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人 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 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
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
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
是亦周孔老莊 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於此須知大洪恩的時代。)
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
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六祖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宗鏡錄》載:肇法師窮起妄之由,立本際品雲:夫本際者,一切眾生無礙涅槃之性。何為忽有如是妄心及種種顛倒?但為一念迷心。
此一念者,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
故《經》雲:道始生一。一者謂:無為。一生二,二謂:妄心。乃至三生萬法也。
既緣無為而有心。复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心色。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緣,遂成三界種子。
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晦堂曰:放行 則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把住 則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雲蓋山志元大師因 潭州道士道正表聞馬王,乞志元大師論議。王請志元師上殿,相見茶罷。
志元就王乞劍。握劍問道正曰:『你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即不斬,道不得即斬。』道正茫然,即禮拜懺悔。
志元謂王曰:『還識此人否?』王曰:『識。』
志元曰:『是誰?』王曰:『道正。』
志元曰:『不是。其道若正,合對得山僧。只是個無主孤魂。』)
見竟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人 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 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
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
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
是亦周孔老莊 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於此須知大洪恩的時代。)
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
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法眼禪師,有啐啄同時底機,具啐啄同時底用,方能如此答話,所謂超聲越色,得大自在,縱奪臨時,殺活在我,不妨奇特。
然而此個公案,諸方商量者多,作情解會者不少。
不知古人,凡垂示一言半句,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直下撥開一條正路,後人只管去言句上作解會,道: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恁麼答。
有者道:大似騎牛覓牛。
有者道:問處便是。有什麼交涉,若恁麼會去,不惟辜負自己,亦乃深屈古人。
若要見他全機,除非是一棒打不回頭底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向言外知歸,方有少分相應。
若一一作情解,盡大地是滅胡種族底漢。
只如超禪客於此悟去,也是他尋常管帶參究。
所以一言之下,如桶底脫相似
然而此個公案,諸方商量者多,作情解會者不少。
不知古人,凡垂示一言半句,如擊石火似閃電光,直下撥開一條正路,後人只管去言句上作解會,道:慧超便是佛,所以法眼恁麼答。
有者道:大似騎牛覓牛。
有者道:問處便是。有什麼交涉,若恁麼會去,不惟辜負自己,亦乃深屈古人。
若要見他全機,除非是一棒打不回頭底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向言外知歸,方有少分相應。
若一一作情解,盡大地是滅胡種族底漢。
只如超禪客於此悟去,也是他尋常管帶參究。
所以一言之下,如桶底脫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