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識與識住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10:09 a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
https://bodhicitta2.eastus2.cloudapp.azure.com/viewtopic.php?t=42522
唯識第七識=末那識=傳達識=亦審亦恆
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末那為我執,阿賴耶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識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耳。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恒了識種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為識。按新舊譯不同,舊曰阿梨耶,譯之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又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名無沒。有情根本之心識,執持其人可受用之一切事物而不沒失之義。又作阿剌耶,新稱阿賴耶,譯之曰藏,含藏一切事物種子之義。又曰室,謂此識是一身之巢宅也。蓋此識中所含藏之種子,為外緣所打而現起,以組織其人之依正二報之義,即由此識而立。大日經疏曰:「阿賴耶義云含藏,正翻為室。謂諸蘊於此中生,於此中滅,即是諸蘊巢窟。故以為名。」又曰:「阿賴耶,是房義,是盛受義。」此識有三種境:
一、種子,生一切有漏無漏現行法之種子也。
二、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之五根也。
三、器界,山河、草木、飲食、器具等一切眾生之依報也。
阿賴耶識常以此三種為所緣之境。
「八識十種異名」十種異名者:
一、八識 謂七後得名。 六、金剛智識 謂藏體無斷。
二、和合識 謂真偽雜用。 七、寂滅識 謂體非寂亂。
三、藏識 謂蘊積諸法。 八、體識 謂中實非假。
四、熏變識 謂住持起發。 九、本覺識 謂藏體非迷。
五、出生識 謂凡成聖。 十、一切種智識 謂功德圓滿。
又八識有諸種義。
一、心 心有積集,集起二義,阿賴耶識為積諸法種子,又生起諸法者,故名曰心。唯識論曰:「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述記曰:「梵云質多,此名心也。即積集義,是心義;集起義,是心義;以能集生多種子故,說此識以為心。」
二、阿陀那 釋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解深密經曰:「阿陀那識甚細微,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唯識論曰:「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述記曰:「梵云阿陀那,此云執持。」
三、所知依 唯識論曰:「或名所知依,能為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
四、種子識 唯識論曰:「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種子故。」述記曰:「即為諸法為種子義,前第一心是積集,積種在其中義。今此取能生諸法義,故二差別。生諸法一一之原因,謂之種子。」
五、異熟識 唯識論曰:「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六、無垢識 唯識論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述記曰:「唯無漏依,體性無垢,先名阿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為第九識者非也。」
七、第八識 從末向本,數為第八。
八、現識 唯識了義燈引楞伽經云:「諸法皆於本識上現故。」
九、無沒識 無相論云:「一切諸種無所隱沒,故無沒也。」
十、本識 唯識了義燈曰:「名本識者,謂是一切法之根本故。」
十一、宅識 無相論云:「是種子之宅舍故。」
十二、執持識 即阿陀那之譯名。
十三、根本識 述記曰:「如小乘名根本識。」唯識了義燈曰:「大眾部立為根本識。」
十四、第一識 唯識了義燈曰:「第一識,從本問末,數為第一。」
「賴耶三相」謂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 謂阿賴耶,此翻曰藏,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之自相。
二、果相 謂此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名異熟識,謂之果相。
三、因相 謂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種子識,謂之因相。
「賴耶三位」賴耶三位者:
一、我愛執藏現行位 即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名阿賴耶,此云執藏,至無人執位。
二、善惡業果位 謂從無始乃至極解脫道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名毘播迦,此云異熟,至無所知障位。
三、相續執持位 謂從無始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名阿陀那,此云執持。
「執非執受」於第八識所變三境,如何分別執受非執受?謂若能生覺受,有根身是執受,種子及器界是非執受。據實言之,生覺受者,唯是身根;以餘四根色香味觸,不離身根,同聚一處,亦名覺受。若約安危共同,種子及有根身是執受,器界是非執受。
FROM:【佛學次第統編】
請問蔡公=蔡葉
唯識第七識=末那識=傳達識=亦審亦恆
第八識=阿賴耶識=儲存識=恆非審
第六識=審非恆
五識=非審非恆
末學對唯識學也下了一番功夫,因為比較接近現代物理學,也比較針對現代多疑的學人,較能說服乃至掌握修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