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頁 (共 16 頁)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2, 2022 6:54 am
周善為
Viirya 寫: 週五 4月 01, 2022 10:26 pm
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云何是不受?.
云何是不著?.
如《雜阿含474經》說:「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雜阿含104經》所言「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覺涅槃」 者,先已有著故而有受,若無有受先必無著。故,有著無著,應於有受無受自行檢視。又,著即住也,應知《雜阿含經》此說,通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六 4月 02, 2022 9:31 am
周善為
《雜阿含103經》云:「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離}[雖]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所言「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者,謂眾生知見與佛知見之轉換也。如何轉換?以「種種雜香」替換「乳母衣餘氣」,以「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替換「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始得名為「真實正觀」。

簡言之,佛說無我,係對執著實有我者而說,如今若捨有我之執,更不應執無我之說為實有也,此即聲聞菩薩知見之分水嶺,大乘小乘之界說也。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一 4月 11, 2022 10:50 am
周善為
十六、修十二緣生法者,謂隨緣起觀以離諸法生滅相:大乘不二觀行實例

《雜阿含296經》就是佛在四《阿含》中多次宣說「即緣生而離緣生」要義之總結,也就是佛陀主張「即緣生而離緣生」最明確的經證。如次草兄說,不搞連連看。「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這說的就是大乘般若,空有不二,法法不二。

《雜阿含2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識……。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略釋如下:

一〉「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所謂十二因緣法,即闡釋眾生識中妄執因緣諸法實有,以致十二因緣相續不斷,遂成六道輪迴生死苦海,而眾生自困其中無從岀離的義理與事相也。

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此即大乘涅槃、真如等之般若不二觀也。「此法常住」者,即性相常住、性相不二,謂諸法性相不可得也。「法住」、「法界」者,即法性、空性、真如、實相、涅槃、法本等。「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者,以法性本空故,一切法如如,一切法不二,故名真如。「審諦真實不顛倒」,不可迷真住妄,謬執實有二法,滋生二見也。

三〉「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此係大乘禪宗不二觀行也。「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者,即老老實實地,於無明凡夫位上,隨緣起觀諸法生滅也。蓋謂從生至死,從早到晚,行住坐臥,一切事用,恰如「無明、行、識......」等,一一名相,流注不斷,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假名緣生法,而實無有生也。所以《首楞嚴經卷二》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馬祖道一大師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四〉「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於此沒當何之?」

此處續作觀行,謂若返照,應知諸法生滅,無非識隨緣變,過去來今,俱無實事也。「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亦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五〉「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

謂隨識妄見諸因緣法、緣生法實有的當下,即便繫縛於煩惱妄想中也。此地四種凡俗見,即《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說:「我、人、眾生、壽者見。」

六〉「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如今即識而離識,即緣生而離緣生,便是善入大乘地上菩薩無生法忍義也。所以者何?於前面〈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句中,【不取不著】,不緣於此,即不生彼,如是十二緣生法,尚無有一法可得,況乎十二耶?如是名為「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也。〈如次草兄說,不搞連連看〉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二 4月 12, 2022 3:20 pm
周善為
十七、依因緣法,轉識成智:大乘不二觀行實例

依靠識的認知作用,所建立的此彼二元關係,就是佛教所說的因緣觀、因果觀,這其中又隱含著更深一層的、轉識成智的不二觀。佛說十二因緣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此中,「無明、行、識、名色」即法我執、所知障之心行剖析,「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即人我執、煩惱障之心行分解。

吾人應知,凡夫謬以夾雜貪嗔痴等無明煩惱的個人世界實有觀為因,隨機隨識假藉攀附一切現象為緣,以至於妄生種種感受〈煩惱障〉認知〈所知障〉之果,這樣的因緣觀、因果觀,從此便永遠禁錮著吾人自己。在這因→緣→果的世間虛妄意識活動中,吾人迷失了自己的真如自性、真實的主體性。

而所謂的緣,就是因果之間的無形理路、連結因果二端的無相軌則。例如無明緣行、行緣識,金榜題名緣名落孫山、富甲一方緣家徒四壁等,連結這些相依對立二元名相的理路軌則,即心識活動所仰賴的無形無相之緣,用以產生此彼二法。即今若了緣本無相,迥非實有,便知此彼二法同樣了不可得,庶幾免於逐識妄執,清淨自性平白生惱。

如《雜阿含287經》云:「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按:本經正是《深密解脫經》中所稱,佛陀「以隱密相說諸法要」的時期所說。有人因此便錯謂諸《阿含經》為不了義經,實則了義與否,是就學人根性利鈍而言。若是鈍根者,即不了義經,若是利根人,則為了義經。【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係粗說於理,猶屬知解。【即正思惟,如實無間】,乃細說於事,已入觀行。

於教理上說,名依識有,識依名立,識名二邊,相依對立。《長阿含13經、中阿含97經》乃曰:「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中阿含201經》乃曰:「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或名木火,或名草糞聚火,皆依識而立也。大乘諸經則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若吾人謬執外境諸法實有,隨識攀緣,妄生種種感受認知,即自造因果桎梏,自困三界六道。反之,若吾人實修觀行,返妄歸真,於是不緣妄識、不執二元實有,即不遭妄想禁錮、不悖諸佛真智、不離不二真諦、不失真如自性。故,【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者,即謂「老死、生、有、........無明」等十二因緣諸名,皆依識而有。

吾人若是執識為實,則便實有「無明、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純大苦聚集」,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反之,若了一切名相無非識念依緣變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既不有,彼亦不生,則如是「無明、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純大苦聚集」,剎那便滅矣。

然後,一句【即正思惟,如實無間】,連說三次,即一再的提醒吾等,當即返觀不二,覺緣無相,轉識成智也。例如「無明緣行」,剎那變異,「無明」與「行」之間,窮其理路軌則,實不可得,故知「無明、行」其實不二。不二者,緣所銜接的二端二法,俱非有也。乃曰:「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便了,十二因緣了不可得,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俱非實有。緣生法之本質,等而無間,故名【等無間緣】,大乘或稱【不隔】。如是轉念即達,學佛又有何難?

《雜阿含287經》又曰:「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此【王】即心王、菩提涅槃、真如自性也。『我今當往白王令知』者,棄捨無明妄識,改以真如為自性也,所謂「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者,即苦集滅道四聖諦。往昔諸佛如來皆依此道自利利他,乃名【故道,故城邑,故王宮殿】。文中偌多的重複字句,即藉由吾人的識念活動,再三囑咐吾等,即識離識、即相離相,並重複的【開示顯發】,清淨本然的不二大道。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二 4月 12, 2022 4:08 pm
周善為
十八、淨空法師:等無間緣,淨念相繼

「等無間緣」,這個「等」字要簡單的說一說。等是平等,譬如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前一念是阿彌陀佛,後一念也是阿彌陀佛,但是有的時候斷了、忘掉了,忘了幾個鐘點,想起來又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這個叫等。但是不一定是它有間隔,有間隔的時候它還是一樁事情,這叫平等的。我們念阿彌陀佛,當中又想別的事情,這個就斷掉,這不是無間。

所以我們凡夫念頭非常復雜,修什麼法門都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就是等無間緣出了問題,我們講雜念太多、妄想太多,這個就是等無間緣這個緣沒有了,雖有所緣緣,還是不能成就。
像我們念佛,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念佛三昧沒有得到,還不就是妄想雜念太多嗎?念佛當中夾雜著妄想,那個等就沒有了,無間雖然有,沒有等,你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個念頭,你當中有雜念。所以這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雜念在其中,這叫等無間緣。

印光大師教我們三個清楚,這是希望我們真正能夠念念都有等無間緣,用意在此地。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進去,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句佛號是第幾聲,記得清清楚楚。他記數只是記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就這樣記法,不要記數字,也不要用念珠,用念珠分心,說得都很有道理。他老人家一生就用這個功夫,用得很得力,教別人,別人學他這個方法功夫也能得力。

Re: 【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發表於 : 週四 4月 14, 2022 4:47 pm
周善為
十九、依上述《雜阿含287經》、《雜阿含296經》二經觀行方式,回顧《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

若依上述《雜阿含287經》、《雜阿含296經》二經觀行方式:【如實無間】、【不取不著】,回顧前面《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不緩、不急」,「略說法要、廣解其義」,「阿含諸經、大乘諸經」,「色愛、識愛」等,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者,應即證成捨離心相、「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禪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