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頁 (共 161 頁)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1:46 am
非心非佛
聲聞有四果

緣覺沒有四果。

聲聞次第證

緣覺是頓悟。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1:53 am
非心非佛
阿含經: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慧解脫沒有離貪欲,但有離無明。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1:53 am
非心非佛
阿含經: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①,究竟苦邊。」

須深經: 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

這兩段經文對照一下就知道了。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1:55 am
非心非佛
所以不要說慧解脫阿羅漢有離貪欲、有心解脫。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1:59 am
非心非佛
次草 寫: 週三 6月 07, 2023 10:58 am 俱解脫就是見思二惑都解脫。

慧解脫就是只破見惑,思惑未破。
==
都是阿羅漢
怎會沒破思惑
慧解脫阿羅漢都入無餘涅槃了
這要請老楊叫慧解脫阿羅漢出無餘涅槃
繼續破思惑才行
世上能叫人出涅槃的也只老楊一人
守培法師:

聲聞人所斷之惑有二:一見惑,二思惑。見惑,即見道位中所斷之惑也。思惑,即修道位中所斷之惑也。
此惑分之則有十使:即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戒取、見取、邪見也。前五滯鈍,後五便利,皆能役使心神,故名十使。有將五利合為一惡見,名為根本六煩惱。
煩惱初起於見,見即無明,是根本煩惱之根本故。以有身見等故,後起貪嗔等。惡見初起時,無貪等;貪等起時,必仗惡見;是故惡見為利使,貪等為鈍使也。
貪等五使,乃從惡見上覆起之思想,故名思惑。緣覺根利,先破見而後斷思,即先本而後末也。聲聞根鈍,先破思而後破見,即先末而後本也。
三界四諦,十使見惑,增減不同,共成八十八使見惑,用八智心斷於四果位中。
小乘斷惑有十六心:謂欲界四諦下各一法忍,一法智,二四成八心;又合上二界為一四諦,亦各一類忍,一類智,亦成八心,如是三界八忍八智,共成十六心也。
忍即無間道,是正斷惑時。智即解脫道,是斷惑盡時。八忍為修道,八智為見道,此依聲聞而言也。
又聲聞,八忍以前為緣修,八忍成就為初見道。八智以前為性修,八智成就為究竟見道,即證果。
緣覺重見道,聲聞重修道。緣覺見道斷八十八使,修道斷十使;聲聞見道斷二十八使,修道斷十使。余六十見惑,亦隨修道斷。
修斷十使者,上二界各具貪、癡、慢,成六使,欲界貪、嗔、癡、慢四使,三界共成十使。
余思皆隨見道斷故,如是十使思惑,以三界九地上中下演之,有八十一品思惑。
聲聞根鈍,不能頓斷八十八使見惑,分四果而斷之。七方便位,伏三界思惑,無生智現前,破苦諦二十八使見惑,證初果。
從此進斷欲界九品思惑至第六品時,集諦無生智現前,破集諦十九使見惑,證二果。
斷欲界九品思惑盡,滅諦無生智現前,破滅諦十九使見惑,證三果。
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盡,道諦無生智現前,破道諦二十二使見惑,證四果。
此說聲聞破惑,與常說不同者,婆沙論雲:“九十八使,二十八使見道斷,十使修道斷,六十不定斷”。
十使修道斷,即思惑也。六十不定斷者,緣覺人頓斷八十八使,聲聞人二三四果分斷,故雲不定也。
教家說聲聞頓破八十八使,未解破見之理也。須知小乘證果,全憑破見,破見即證果。
假使見惑破盡,即證慧解脫阿羅漢,何得更有以下三果耶?聲聞見道,證初果,破二十八使。依四諦破見,故有四果也。緣覺根利,頓破見惑,故無四果之位次;小乘教別,即在此也。
以本論六種染心合之,聲聞初果,解執相應染。論雲:“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二論緣覺所破之惑。緣覺觀諸法因緣,頓悟無生,頓破三界四諦八十八使見惑,名慧解脫阿羅漢。
隨順法性,破十使思惑,名俱解脫阿羅漢。俱解者,見思二惑俱解脫也。但破見惑,故名慧解也。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12:17 pm
非心非佛
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

離無明不一定離貪欲,而離貪欲有離無明嗎?倒是可以探討一下。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3:50 pm
次草
非心非佛 寫: 週三 6月 07, 2023 11:53 am 阿含經: 「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①,究竟苦邊。」

須深經: 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

這兩段經文對照一下就知道了。
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這慧解脫阿羅漢回答的
應該只是未身作證
那是連離欲,離惡不善法都沒作到
這樣要稱為阿羅漢會不會太容易了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4:18 pm
非心非佛
『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
==================================

沒看到「乃至」嗎?就是全部啊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8:01 pm
次草
慧解脫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1.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2.定力尚未完全滿足,以智慧斷除煩惱的解脫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但得慧障解脫之羅漢也。此人之性分,好悟道理,不好事用之功德,故但斷障無漏智慧之見思煩惱,而不離障禪定等功德之事用障也,例如但好學問不好藝能之人。長阿含經十九曰:「又能善分別滅苦集聖道,則心得解脫,慧解脫亦然。」俱舍論二十五曰:「慧解脫者,未得滅盡定者名慧解脫,但由慧力於煩惱障得解慧故。」

[佛光阿含藏]
慧解脫(paññā-vimuttā)(巴)。解脫分心解脫、慧解脫。聖者有的得心解脫(由定力克服煩惱),有的得慧解脫(由慧力克服煩惱),有的得心解脫、慧解脫,則名俱解脫。

[阿含辭典(莊春江)]
Paññāvimuttā:1.與「心解脫」連用時,兩者視為同義詞,表示「解脫」,雖然《雜阿含710經》說「離貪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但實際上「離貪者」必離「無明」,離「無明」者必定離貪,兩者是一體的。2.若與「俱解脫」相對使用時,北傳的看法是,不具初禪(含)以上定力的解脫者,南傳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禪(含)以上定力的解脫者,菩提比丘長老引註釋書說,這是「沒有禪定的」(nijjhānakā)「乾觀者」(sukkhavipass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dry-insighters),「只是以慧解脫」(paññāmatten’ eva vimuttā)。這樣的解說與北傳相合,但長老認為:相應部12相應70經只說到缺乏「神通」(abhiññā)與「無色界」(āruppas),並沒有說到禪定,即使可能沒有禪定(這與諸註釋書相違),但「nijjhānakā」也可以理解為「審慮」(nijjhāna)的名詞化,而成為「審慮者」(ponderers),並指出:(南傳)註釋書解說慧解脫阿羅漢為五類:證得四禪定之任一者,以及缺乏世俗禪定但仍有與聖道不可分的出世間禪定的「乾觀者」。

==
慧解脫一樣斷見思二惑,即界內惑
「離貪者」必離「無明」,離「無明」者必定離貪,兩者是一體的
為何不說離欲
因為五妙欲非為能欲者
實由人之貪
因此離欲就是離貪
既然是阿羅漢就是能出三界
必然要斷見思二惑
至於慧解脫阿羅漢俱何定力
有多種說法
似乎不是離貪的主題
所以
『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
並非指慧解脫阿羅漢不能全部實行
這點要慎重確認
老楊不清楚我不意外
解讀經文希望學佛者要慎重思惟

Re: 從須深盜法經探源,辨正世尊親傳原始佛教,即是大乘佛法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7, 2023 9:33 pm
怪道1412
無生智現前,破苦諦二十八使見惑,證初果。

無生智

[阿含辭典(莊春江)]
即「不再被出生之智;解脫(生死輪迴)之智」。

[法相辭典(朱芾煌)]
雜集論十卷十五頁云:無生智者:謂由果斷所得智,或緣果不生為境。所以者何?由有無生故所得智,名無生智。或緣無生為境,名無生智。此義意言: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畢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雖緣餘諦為境;亦名無生智。或緣苦諦無生為境,故名無生智。

二解 俱舍論二十六卷三頁云:云何無生智?謂正自知我已知苦,不應更知;廣說乃至我已修道,不應更修;由此所有,廣說乃至是名無生智。

三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四頁云:有無漏智,作是思惟:苦、我已知,不復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復更修,無生行相轉;名無生智。

四解 如盡智中說。

五解 顯揚二卷十六頁云:十、無生智。謂苦已知,不復當知;集已斷,不復當斷;滅已證,不復當證;道已修,不復當修;或緣無生境,或為無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

六解 集異門論三卷四頁云:無生智云何?答:謂如實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此所從生智、見、明、覺、解、慧、光、觀,是名無生智。又云:如實知所盡三漏,不復當生,是無生智。又云:若如實知所盡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不復當起;是名無生智。

七解 品類足論一卷六頁云:無生智云何?謂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復當知,我已斷集,不復當斷,我已證滅,不復當證,我已修道,不復當修;由此而起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皆名無生智。

////
苦苦,壞苦,行苦,苦諦所攝,由有當來一切苦果(煩惱)畢竟不生法性故,無生智現前,不斷煩惱亦不與俱,這初果證量高一點都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