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甚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信敬尊重供養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緣,當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祕密之藏。
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為什麼?
因為: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為有?」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善男子!如世人說,虛空名為無色、無對、不可覩見,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仁者.您還堅持"不執.不取"才能入佛道嗎?那是您錯認大乗了!
何謂大乘?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何謂大乘?
繼續介紹九十波羅蜜,第六十七個“正勤波羅蜜”。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6期 2009年5月刊
接著講第六十八個波羅蜜──“如意足波羅蜜”,什麼是“如意足”?很多人誤解為可以在空中飛行就是“如意足”,把此處的“足”當成腳,這是一個大錯誤。其實“足”是具足,就是具備完善的條件才能稱作足,或者是滿足。因此“具足”不是講腳,千萬不要把這個足當成腳;好比“天足通”,一般人認為像是可以在天上飛,腳可以離開地就是天足通,那樣解釋“足”也是錯誤的。所以“如意足波羅蜜”的“足”是具足、滿足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具備像天一樣的福德因緣的意思,請看這兩者間的解釋差距有多遠?!所以我們要瞭解:“如意足”的“足”是具足、滿足;“如意”,是沒有逆境,都是順境的意思;通常人會說,對這件事很滿意,其實“很滿意”就是如意,那要怎麼具足如意?“如意足波羅蜜”,是如此肯定告訴我們,世間法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甚至會產生很多的缺失,若能具足“如意”,就是圓滿的“意”。再看圓滿的“圓”,比如畫一條直線或橫線,絕不如意,為什麼?因為一道線,從頭到尾或從左到右畫下去,要畫到什麼程度才如意、才結束?結果是不肯定的!因為一條線,即使畫得再長,它還可以繼續畫,沒有結果。但如果是畫一個圓,打一開始就會有一個結果,而且這結果也絕不違背它的開始,因為它無論從任何一點開始,都會回到原來的那個點,完成一個圓,這就是一個如意足的樣子,也就是一個圓滿。
所以所謂如意足,就是對這事情很滿意或者說做得很完美,那要到什麼程度才是?一定要具足“沒有缺失”。然而以世間人的角度看如意,並不是具足的如意,世人沒有嚴格的標準,總是馬馬虎虎就算了;須知佛法具足的如意,肯定是個圓滿,所以“如意足波羅蜜”以圓滿來看就不會誤解!尤其佛法常常談如意吉祥,那是針對我們眾生來說的,眾生往往因為欲望之心,導致很多事情不如意,好比五欲的內涵,能得到滿足嗎?世俗人的欲望是:即使做了皇帝也還想做神仙,所以不可能如意的;由此看來,世間法始終是有缺失、不是圓滿的,而眾生就是處在這樣的情勢下過日子,因此少不了有貪欲,談“如意足”不是叫你捨棄這份貪欲,而是教我們要怎麼做!就要瞭解人人都有“欲”,人人離不開“財、色、名、食、睡”,問題在於欲之所以會成為一種傷害,那是因為貪的緣故,如果要使之不造成傷害,勢必要在一種正當的前提之下,使之在完成圓滿的情況下,才可以說是如意。
好比財是五欲之首,錢財可用來做善事,也可以做壞事,如果一個人錢財有限,只能維護自己的生活,沒有辦法做善事,也不去做惡事,這只是“如意”,但並不“具足”,如果於錢財,只能維持你的生活,還稱不上滿足,因為這種如意,並不是一種滿足的如意,尚有缺失,為什麼?因為對夫妻、父母、子女這些跟你有關係的人而言,你還有責任與義務,必須要多付出心力與勞力,才能夠得到更多的錢財,維護他們的生活與利益。再擴大來看,是不是能照顧到家庭的人就是“如意具足”了?有沒顧念到親屬、親族、朋友,甚至達到所謂“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境界?可見“如意具足”的義涵是沒有限制的,只不過它的“缺失”是不具傷害性的,然而世俗一般人的缺失,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家庭有兩個成員,你自己得到滿足,但你不能滿足另一個人,那同樣不是如意足;如果一家人都能滿足,就可以達到如意足;但如果涉及到你的願,就不只是如意滿足而已,因為除了個己於造作行為的滿足,還有道德修養的滿足,好比菩薩精神、願力的滿足,每一個層面和層次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以一個層面來看它的圓滿,如果沒有缺失,那就已經是一個如意足了,但是,它還不是究竟的;我們可以從小的而慢慢擴大,擴大到普及眾生,像佛陀的如意足、菩薩的如意足,還有羅漢的如意足以及學佛人的如意足,其層面都不一樣。只是不學佛的人沒有如意足,因為完全是隨自心所欲,不像學佛的人秉持守著“戒、定、慧”,可以幫助他在道理方法上建立正確的認知,而後怎樣去調整自己,達到如意足,所以如意足還是有其層面,這裡還不是講層次。
假設一個家庭,夫妻並不是學佛的人,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所謂分工合作,在這種分別原則下,認為要達到那個標準,才是如意,結果可能仍有缺失。假若夫妻兩人都學佛,在色身上可以彼此維持生活,但法身呢?世俗人可能就只會在意色身,不會在意法身,如果是學佛的人,除了色身外他還會進入到法身的領域,好比自己學佛,也希望他的另一半也能學佛,因為學佛的目的就是成就法身;如果一個小家庭,在夫妻的層面上去看,也可以做到如意足,慢慢的擴大、擴大,在不同的層面,表現不同的如意足,這可以高到什麼程度?如果修養達到究竟圓滿的如意足,那就是佛陀的如意足了,但是學佛人千萬不要一下子把境界拉太高,可以從小處而慢慢擴大,這是談如意足有其不同的層面,可以做到不同的圓滿的如意。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會很在意,剛剛講的,夫妻兩人色身問題,有的會說:「我不要學佛!法身又看不見!」好比先生與太太,兩人中只有一人學佛,萬一學佛的硬要求另一半:「你不學佛就是個業障鬼,將來就會怎樣....」這就變成世俗人了,根本不是個學佛的人。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人,要怎麼才能夠達到如意足呢?通常我會說:「不要以自己的個性去要求別人,要以自己的道德修養去影響別人。」這樣不就如意了嗎?不就沒有缺失了嗎?因為你並不是要求他,而是讓自己做得更好,影響所及讓對方知道原來法身成就有這麼好,可見我剛剛講的在夫妻的這個層面,要在這麼一個範圍中去看問題,不是說你自己學佛,教他學佛,那就是如意了!
其實若要達到“如意足”,你必須自己先要具備“如意足”的條件,再去影響所及,使你的另一半也能達到如意足,這才叫“如意足”;絕不是自己如意足,就要求別人如意足,那就不是如意足了,因為這個如意具足,這個“具足”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要特別能夠把握。尤其很多人學佛,很容易造成這些問題,“你看你這個人,學佛那麼好,你不學,你情願去玩、旅遊”,好像別人做的都是錯的;你如果能把握學佛的道理方法,那對方喜歡旅遊,你何妨就陪他旅遊,在旅遊中難道不能表現佛法嗎?就不能導引他嗎?所以不一定非要兩個人在家裡設一個佛堂,天天待在佛堂裡,除了上班下班,就在佛堂裡面過日子,那不一定是如意足,可能愈來愈煩惱。所以,如意足一定要把握:“如意”是個圓滿的意思,“足”是具足的圓滿,不是有缺失的圓滿,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瞭解!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36期 2009年5月刊
接著講第六十八個波羅蜜──“如意足波羅蜜”,什麼是“如意足”?很多人誤解為可以在空中飛行就是“如意足”,把此處的“足”當成腳,這是一個大錯誤。其實“足”是具足,就是具備完善的條件才能稱作足,或者是滿足。因此“具足”不是講腳,千萬不要把這個足當成腳;好比“天足通”,一般人認為像是可以在天上飛,腳可以離開地就是天足通,那樣解釋“足”也是錯誤的。所以“如意足波羅蜜”的“足”是具足、滿足的意思,就是說你要具備像天一樣的福德因緣的意思,請看這兩者間的解釋差距有多遠?!所以我們要瞭解:“如意足”的“足”是具足、滿足;“如意”,是沒有逆境,都是順境的意思;通常人會說,對這件事很滿意,其實“很滿意”就是如意,那要怎麼具足如意?“如意足波羅蜜”,是如此肯定告訴我們,世間法有很多令人不滿意的,甚至會產生很多的缺失,若能具足“如意”,就是圓滿的“意”。再看圓滿的“圓”,比如畫一條直線或橫線,絕不如意,為什麼?因為一道線,從頭到尾或從左到右畫下去,要畫到什麼程度才如意、才結束?結果是不肯定的!因為一條線,即使畫得再長,它還可以繼續畫,沒有結果。但如果是畫一個圓,打一開始就會有一個結果,而且這結果也絕不違背它的開始,因為它無論從任何一點開始,都會回到原來的那個點,完成一個圓,這就是一個如意足的樣子,也就是一個圓滿。
所以所謂如意足,就是對這事情很滿意或者說做得很完美,那要到什麼程度才是?一定要具足“沒有缺失”。然而以世間人的角度看如意,並不是具足的如意,世人沒有嚴格的標準,總是馬馬虎虎就算了;須知佛法具足的如意,肯定是個圓滿,所以“如意足波羅蜜”以圓滿來看就不會誤解!尤其佛法常常談如意吉祥,那是針對我們眾生來說的,眾生往往因為欲望之心,導致很多事情不如意,好比五欲的內涵,能得到滿足嗎?世俗人的欲望是:即使做了皇帝也還想做神仙,所以不可能如意的;由此看來,世間法始終是有缺失、不是圓滿的,而眾生就是處在這樣的情勢下過日子,因此少不了有貪欲,談“如意足”不是叫你捨棄這份貪欲,而是教我們要怎麼做!就要瞭解人人都有“欲”,人人離不開“財、色、名、食、睡”,問題在於欲之所以會成為一種傷害,那是因為貪的緣故,如果要使之不造成傷害,勢必要在一種正當的前提之下,使之在完成圓滿的情況下,才可以說是如意。
好比財是五欲之首,錢財可用來做善事,也可以做壞事,如果一個人錢財有限,只能維護自己的生活,沒有辦法做善事,也不去做惡事,這只是“如意”,但並不“具足”,如果於錢財,只能維持你的生活,還稱不上滿足,因為這種如意,並不是一種滿足的如意,尚有缺失,為什麼?因為對夫妻、父母、子女這些跟你有關係的人而言,你還有責任與義務,必須要多付出心力與勞力,才能夠得到更多的錢財,維護他們的生活與利益。再擴大來看,是不是能照顧到家庭的人就是“如意具足”了?有沒顧念到親屬、親族、朋友,甚至達到所謂“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境界?可見“如意具足”的義涵是沒有限制的,只不過它的“缺失”是不具傷害性的,然而世俗一般人的缺失,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家庭有兩個成員,你自己得到滿足,但你不能滿足另一個人,那同樣不是如意足;如果一家人都能滿足,就可以達到如意足;但如果涉及到你的願,就不只是如意滿足而已,因為除了個己於造作行為的滿足,還有道德修養的滿足,好比菩薩精神、願力的滿足,每一個層面和層次都不一樣。所以,我們還是以一個層面來看它的圓滿,如果沒有缺失,那就已經是一個如意足了,但是,它還不是究竟的;我們可以從小的而慢慢擴大,擴大到普及眾生,像佛陀的如意足、菩薩的如意足,還有羅漢的如意足以及學佛人的如意足,其層面都不一樣。只是不學佛的人沒有如意足,因為完全是隨自心所欲,不像學佛的人秉持守著“戒、定、慧”,可以幫助他在道理方法上建立正確的認知,而後怎樣去調整自己,達到如意足,所以如意足還是有其層面,這裡還不是講層次。
假設一個家庭,夫妻並不是學佛的人,講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所謂分工合作,在這種分別原則下,認為要達到那個標準,才是如意,結果可能仍有缺失。假若夫妻兩人都學佛,在色身上可以彼此維持生活,但法身呢?世俗人可能就只會在意色身,不會在意法身,如果是學佛的人,除了色身外他還會進入到法身的領域,好比自己學佛,也希望他的另一半也能學佛,因為學佛的目的就是成就法身;如果一個小家庭,在夫妻的層面上去看,也可以做到如意足,慢慢的擴大、擴大,在不同的層面,表現不同的如意足,這可以高到什麼程度?如果修養達到究竟圓滿的如意足,那就是佛陀的如意足了,但是學佛人千萬不要一下子把境界拉太高,可以從小處而慢慢擴大,這是談如意足有其不同的層面,可以做到不同的圓滿的如意。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大家都會很在意,剛剛講的,夫妻兩人色身問題,有的會說:「我不要學佛!法身又看不見!」好比先生與太太,兩人中只有一人學佛,萬一學佛的硬要求另一半:「你不學佛就是個業障鬼,將來就會怎樣....」這就變成世俗人了,根本不是個學佛的人。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人,要怎麼才能夠達到如意足呢?通常我會說:「不要以自己的個性去要求別人,要以自己的道德修養去影響別人。」這樣不就如意了嗎?不就沒有缺失了嗎?因為你並不是要求他,而是讓自己做得更好,影響所及讓對方知道原來法身成就有這麼好,可見我剛剛講的在夫妻的這個層面,要在這麼一個範圍中去看問題,不是說你自己學佛,教他學佛,那就是如意了!
其實若要達到“如意足”,你必須自己先要具備“如意足”的條件,再去影響所及,使你的另一半也能達到如意足,這才叫“如意足”;絕不是自己如意足,就要求別人如意足,那就不是如意足了,因為這個如意具足,這個“具足”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要特別能夠把握。尤其很多人學佛,很容易造成這些問題,“你看你這個人,學佛那麼好,你不學,你情願去玩、旅遊”,好像別人做的都是錯的;你如果能把握學佛的道理方法,那對方喜歡旅遊,你何妨就陪他旅遊,在旅遊中難道不能表現佛法嗎?就不能導引他嗎?所以不一定非要兩個人在家裡設一個佛堂,天天待在佛堂裡,除了上班下班,就在佛堂裡面過日子,那不一定是如意足,可能愈來愈煩惱。所以,如意足一定要把握:“如意”是個圓滿的意思,“足”是具足的圓滿,不是有缺失的圓滿,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瞭解!
-
- 文章: 2551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
- 文章: 5261
-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何謂大乘?
「無縫」的佛性的象徵:
一則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二則清淨澄明,不受污染;
三則超越形象,切忌說破。若非以上三點,便是「有縫塔」了。
所以,慧中的弟子耽源應真禪師用一首偈將「無縫塔」的含義解釋給代宗聽。
「湘之南、潭之北」是洞庭湖的位置。洞庭之水表裡俱澄澈,當然無縫。
「中有黃金充一國」,黃金喻指佛性,充滿無外。
「無影樹下合同船」,「合」,應當之意,樹無影如同塔無縫,在這樣光瑩的世界裡同船渡向彼岸。
「流離殿上無知識」,琉璃殿當然是透明的,佛性如此澄明,無須知聞見識。也就是說,當你悟道佛性圓滿光明,拋棄知識見解,便造成「無縫塔」了。
一則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二則清淨澄明,不受污染;
三則超越形象,切忌說破。若非以上三點,便是「有縫塔」了。
所以,慧中的弟子耽源應真禪師用一首偈將「無縫塔」的含義解釋給代宗聽。
「湘之南、潭之北」是洞庭湖的位置。洞庭之水表裡俱澄澈,當然無縫。
「中有黃金充一國」,黃金喻指佛性,充滿無外。
「無影樹下合同船」,「合」,應當之意,樹無影如同塔無縫,在這樣光瑩的世界裡同船渡向彼岸。
「流離殿上無知識」,琉璃殿當然是透明的,佛性如此澄明,無須知聞見識。也就是說,當你悟道佛性圓滿光明,拋棄知識見解,便造成「無縫塔」了。
-
- 文章: 5505
-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何謂大乘?
何謂大乘?
1.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寶女品第三之二
爾時寶女白佛言。世尊。何故名大乘。佛言。其乘廣大故名大乘。於諸眾生 無罣礙故故名大乘。是一切智善根根本故名大乘。無有煩惱諸結黑闇故名大乘。所有 光明無處不遍故名大乘。周遍其邊有眼目故故名大乘。本性常淨初無沾污故名大乘。 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名大乘。
2.大般涅槃經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甚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信敬尊重供養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緣,當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祕密之藏。
仁者.你對何謂大乘真正解理嗎?
40年的教法被佛陀親自判定.....未顯真實.不能疾成無上菩提(正覺).你還認為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圓覺經.....等等您心目中的經典能稱大乘嗎?
您認為的大乘能因貪愛.執愛而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如果不能.您堅持什?您所依經不能令成正覺.那您就是再深入淺出探究也無助益.窮盡累世累劫也只會輪迴不歇.
何謂大乘?就是常住法
常住法.連常名都不可得.會有無常這種生滅法嗎?可憐.就是有人寧願活在40年教法.以毒為藥.常中有無常....這就是佛所喝斥:常無常顛倒想.
1.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寶女品第三之二
爾時寶女白佛言。世尊。何故名大乘。佛言。其乘廣大故名大乘。於諸眾生 無罣礙故故名大乘。是一切智善根根本故名大乘。無有煩惱諸結黑闇故名大乘。所有 光明無處不遍故名大乘。周遍其邊有眼目故故名大乘。本性常淨初無沾污故名大乘。 斷諸煩惱一切習氣故名大乘。
2.大般涅槃經
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汝甚愛樂大乘經典、貪大乘經、愛大乘經、味大乘經,信敬尊重供養大乘。善男子!汝今以此善心因緣,當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亦不久復當如我,廣為大眾演說如是大般涅槃、如來、佛性,諸佛所說祕密之藏。
仁者.你對何謂大乘真正解理嗎?
40年的教法被佛陀親自判定.....未顯真實.不能疾成無上菩提(正覺).你還認為金剛經.心經.楞嚴經.圓覺經.....等等您心目中的經典能稱大乘嗎?
您認為的大乘能因貪愛.執愛而得超越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大菩薩,在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如果不能.您堅持什?您所依經不能令成正覺.那您就是再深入淺出探究也無助益.窮盡累世累劫也只會輪迴不歇.
何謂大乘?就是常住法
常住法.連常名都不可得.會有無常這種生滅法嗎?可憐.就是有人寧願活在40年教法.以毒為藥.常中有無常....這就是佛所喝斥:常無常顛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