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頁 (共 25 頁)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1:25 am
漫步的犀牛
勿忘初心 寫: 週五 2月 25, 2022 9:19 pm 以下幾個問題,是否請學友釋疑 ?

1. 在小疑情階段,是有尋有伺嗎 ? 是止、還是觀? 還是止觀並運?
==
廢寢忘餐地咬住話頭地参,近乎拼捨身命的如癡如愚,心如牆壁密不通風。僅持此話頭。


--------

2. 當處在疑團中,是有尋有伺嗎 ? 是止、還是觀? 還是止觀並運?
==
這個「有心」是在「話頭」上?還是「話頭」在《有心》上?
大死? 小死 ?
跟死一點相應否 ?

-------

3. 從小疑情轉到疑團的過程中,尋伺的變化如何 ? 是尋先止息? 還是伺先止息? 還是同時止息?
==
一旦能死了。
將一個「話頭」句子,一直死去下去,直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這樣的行,是怎麼行的呢?連「話頭」用到不知有「話頭」,坐斷人我。

-------

4. 從小疑情轉到疑團的過程中,是否有 "無尋有伺" 的階段 ?
==
內也忘了,外也死了;僅存在一個「話頭」在。「話頭」是要參的,歷歷明明的參,清清澈澈的參,精進勇猛的參,工天成片綿綿密密打成一片的參。

-------

若有,當際是處在小疑情階段? 還是疑團階段?

若沒有,尋伺的變化,是自己操作的? 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
==
此時,
感覺似乎坐斷十方。
既全都遣了,〈語頭〉的那句話那裏來的 ?那麽到底這個《有心在》是在「話頭」上? 還是「話頭」在《有心》上 ? !

那還算真得坐斷十方嗎?

再參,再疑,就此疑成團了。前門的路,首先愈走愈小,冷清清的路;現在疑成團,路也沒得走了,路都沒有,沒得味道,還有口嗎?既沒有口,舌在甚麼地方?有味道、沒有味道,非舌不能知;舌已經沒有,味從那裏來?
在這個團子裡,這一團太大了,想前寸步難行,想翻身想伸腳,一毫的空隙也沒有,虛空在團子裡,虛空外也在團子内,十方的都在這一個團子上。
把疑團打破了是甚麼樣 ?
這一個面目,還是比疑大?
還是比疑小?

-------

5. 當心光一片階段,有尋有伺嗎? 這時是止、還是觀? 還是止觀並運?
==
打破便知道了。
學友,

雖然沒有直接回答問題,但是依然感謝學友認真地分享。


以下是額外的話 :

在止、觀的過程中,

原始教典中, 佛陀只是清晰地畫下諸禪地的各種標準,不會去講太多每個人在禪中的經歷。

換個角度說,

學友從 1~5,(從小疑情~心光一片) ,這整個過程 :

1. 有心喜、身樂嗎?

2. 有不偏向極端的中道平捨嗎?

3. 有策勵猗息覺支出現嗎?

如果1~3,答案都是肯定的,必定能清晰回覆尋伺的問題。

這樣的回覆,就是犀牛想要一起研討的目標。


平安 法喜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1:36 am
漫步的犀牛
東正學友,

聖默然的問題,太過簡單、太過基礎;

圓覺經太過玄妙,沒有提到這麼低階的問題。

因此,讀圓覺經的弟子,很少有人費心在這種基礎的尋伺、聖默然問題。

當然,個人也想看看是否有學友,真能從圓覺經中,敲擊出聖默然的問題。

平安 法喜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1:44 am
東正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1:36 am 東正學友,

聖默然的問題,太過簡單、太過基礎;

圓覺經太過玄妙,沒有提到這麼低階的問題。

因此,讀圓覺經的弟子,很少有人費心在這種基礎的尋伺、聖默然問題。

當然,個人也想看看是否有學友,真能從圓覺經中,敲擊出聖默然的問題。

平安 法喜
^^
犀牛師兄
何以您認為聖默然是簡單的呢?

在圓覺經裡
他可是三種法門之一
三世諸佛都認同的

從念塵凡動的過程
到淨空圓明的智境

均屬於勝默然的靜慧發生...
您怎麼說是基礎簡單?

還請犀牛師兄
說說簡單基礎的“聖默然”
利益大眾

不才
合十
..
圓覺經並非沒有“尋”的作用
只是,是與觀同行
而不單獨取一心(尋)作為觀察對象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2:17 pm
周善為
次草兄,為了避免迷失討論焦點,造成混淆,咱們先釐清一下吧。前面您說,滅盡定「不是想修就能修,論典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請問,您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是這個意思嗎?
/周善為

沒錯。滅盡定滅一切心想,不同外道無想定,只是誰能規定身分,我是說心態。什麽心態能成就滅盡定?關於這點,我會多看有關滅盡定的性質狀態,需要完成那些加行,為何菩薩滅盡定非二乘能及,心的理解就是各人資糧,菩薩與二乘滅盡定不同體驗,這也只能修證後才知吧。
/次草

次草兄,「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這項見解,不僅直接違背《首楞嚴經》經文,而且等同憑恃論書,對抗經典!請詳讀如下經文。

《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如上經文所說,顯然【現前雖然證成九次第定、含滅盡定在內】者,不僅未必證得無漏,且其未能證得無漏的原因,【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之外道見。

所以,如上《首楞嚴經》經文,顯然直接推翻了次草兄「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之見解。
/周善為

您要將阿拿含看成外道,我不反對,那是您的自由。就您所知,有誰修成滅盡定是外道法?難不成有退轉阿拿含,一直無法證阿羅漢的?佛陀為何找個外道見阿難當侍者,阿羅漢以下都是外道見嗎?
/次草
==================================

補充說明:除了上述《首楞嚴經》經證外,《雜阿含502經》更是《解深密經》所謂【頓悟真如、勝義、自性涅槃的實修經證】,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按:《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云: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尊者大目揵連【多住已,取相心生】,便證明了,即使能夠入【聖住】、入【滅盡定住】,只是暫時性的,仍有出定之時。如《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五》亦曰:「滅盡定。由暫止息作意以為加行」。於是,世尊三度來至尊者大目揵連面前,出言警示,令知過謬,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而後,尊者大目揵連始知己過,【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不勤方便】者,如大乘禪宗公案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遂由此「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所謂「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如下。

《雜阿含502經》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2:27 pm
次草
周善為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2:17 pm 次草兄,為了避免迷失討論焦點,造成混淆,咱們先釐清一下吧。前面您說,滅盡定「不是想修就能修,論典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請問,您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是這個意思嗎?
/周善為

沒錯。滅盡定滅一切心想,不同外道無想定,只是誰能規定身分,我是說心態。什麽心態能成就滅盡定?關於這點,我會多看有關滅盡定的性質狀態,需要完成那些加行,為何菩薩滅盡定非二乘能及,心的理解就是各人資糧,菩薩與二乘滅盡定不同體驗,這也只能修證後才知吧。
/次草

次草兄,「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這項見解,不僅直接違背《首楞嚴經》經文,而且等同憑恃論書,對抗經典!請詳讀如下經文。

《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如上經文所說,顯然【現前雖然證成九次第定、含滅盡定在內】者,不僅未必證得無漏,且其未能證得無漏的原因,【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之外道見。

所以,如上《首楞嚴經》經文,顯然直接推翻了次草兄「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之見解。
/周善為
==================================

補充說明:除了上述《首楞嚴經》經證外,《雜阿含502經》更是【實修經證】,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按:《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云: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尊者大目揵連【多住已,取相心生】,便證明了,即使能夠入【聖住】、入【滅盡定住】,只是暫時性的,仍有出定之時。如《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五》亦曰:「滅盡定。由暫止息作意以為加行」。於是,世尊三度來至尊者大目揵連面前,出言警示,令知過謬,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而後,尊者大目揵連始知己過,【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不勤方便】者,如大乘禪宗公案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遂由此「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所謂「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如下。

《雜阿含502經》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您舉這些要證明
您的外道能修滅盡定那一點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2:59 pm
周善為
如《首楞嚴經卷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世間一切諸修學人】者,當然包括教內、教外一切學人。當尊者大目揵連三入三出滅盡定,猶未如《法華經》云「入佛知見」的當下,尊者大目揵連就是「有所得者」的外道心態。而當他一念返照「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時,始【得漏盡成阿羅漢】。換言之,能證、能入滅盡定沒用,能轉有漏識為無漏智才行。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06 pm
次草
周善為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2:59 pm 如《首楞嚴經卷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世間一切諸修學人】者,當然包括教內、教外一切學人。當尊者大目揵連成功的三度進入滅盡定,猶未如《法華經》云「入佛知見」的當下,尊者大目揵連就是「有所得者」的外道心態。
所以我說佛陀弟子中外道蠻多的
您知道當時尊者大目揵連是何果位嗎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16 pm
周善為
《雜阿含502經》並未說明,尊者大目揵連當時是甚麼果位,但應非阿羅漢。何以故?諸阿含經中,未見有阿羅漢仍遭佛呵責者。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19 pm
次草
周善為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16 pm 《雜阿含502經》並未說明,尊者大目揵連當時是甚麼果位,但應非阿羅漢。
起碼是阿那含
如果您堅持阿拿含是外道
這種議題並不需要討論
沒益處
如果您以這點斷定別人不懂您貼的經文
我也不跟您爭
各自好修吧

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2:49 pm
漫步的犀牛
東正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1:44 am
漫步的犀牛 寫: 週六 2月 26, 2022 11:36 am 東正學友,

聖默然的問題,太過簡單、太過基礎;

圓覺經太過玄妙,沒有提到這麼低階的問題。

因此,讀圓覺經的弟子,很少有人費心在這種基礎的尋伺、聖默然問題。

當然,個人也想看看是否有學友,真能從圓覺經中,敲擊出聖默然的問題。

平安 法喜
^^
犀牛師兄
何以您認為聖默然是簡單的呢?

在圓覺經裡
他可是三種法門之一
三世諸佛都認同的

從念塵凡動的過程
到淨空圓明的智境

均屬於勝默然的靜慧發生...
您怎麼說是基礎簡單?

還請犀牛師兄
說說簡單基礎的“聖默然”
利益大眾

不才
合十
..
圓覺經並非沒有“尋”的作用
只是,是與觀同行
而不單獨取一心(尋)作為觀察對象
學友,

以下依序回覆 :

Q1:何以您認為聖默然是簡單的呢?

A1: 因為這在增上心學的訓練中,只是基礎訓練的第二道門檻。

當然,訣竅方法簡單,但要能夠純熟,就非常不簡單了。

Q2: 在圓覺經裡 他可是三種法門之一 三世諸佛都認同的

A2: 但是,在原始教典中,卻不一樣。 奢摩他,只是止禪,屬於增上心學。 要解脫,需要的是 ~ 以心學為基礎的增上慧學 (觀禪、毗缽舍那)。

Q3: 還請犀牛師兄 說說簡單基礎的“聖默然”

A3: 個人並無此意願。 因為 : 個人開題是為了與真正的大乘弟子研習其中差異、疑問;而不是藉開題來宣教、顯擺的。

以上簡單回覆

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