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寂照世間 »

不是說六祖壇經不好

但是只抱著大學課本,而把高中.國中.小學課本都丟掉的人,
會有什麼結果.後果?

大學課本,阻礙了無數人的進步成長
但不是大學課本的錯
而是拿錯課本的人,你自己要去承擔拿錯課本的後果。

課本沒有錯,而是,你有沒有反省自己?
cyc320
文章: 255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cyc320 »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日用而不知
玄沙師備與韋監軍吃果子,韋監軍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說:「吃。」韋監軍吃了果子,再問同一個問題。玄沙說:「這就是日用而不知。」
  
  這則公案呈現了一個事實:人們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知不覺,弄不清當下此刻過的是什麼生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講什麼?做什麼?自己是誰?身分為何?立場為何?所以經常惹麻煩,吃虧又受苦。
  
  「日用」即禪宗的「平常心」。禪宗的修行並不限於打坐,舉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皆是修行的項目,不論白天、夜晚、靜處、鬧處,都是修行 的時地。亦即以整個生活本身為修行。禪宗的修行人跟一般人還是有所不同:手上在做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做什麼;口中在說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說什 麼;腦中在想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想什麼。經常保持心口一致、身心一如,心中安靜、穩定、明白、自在。
  
  韋監軍所疑惑的是:平常生活中的種種動作、現象,自己怎麼可能不知道?
  
  比如吃飯的人豈不知自己在吃飯、走路的人豈不知自己在走路!為什麼禪宗說有人日用而不知?因此他向禪師發問了:「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其實在禪者眼 中,一般人的生活都是醉生夢死。有人嘴巴吃飯,心裡想其他的事;聊天或談話心神飄忽不定,先是沒聽清楚對方的話,隨後又做了不當的反應,造成雞同鴨講、溝 通不良。
  
  玄沙禪師當場就試驗韋監軍,拿果子叫他吃。韋監軍覺得對方答非所問──我問的是「如何是日用而不知」,你卻叫我吃果子,所以再問一次。這就是他的破綻了,雖然在吃果子,但腦袋裡另有念頭,所以玄沙一下子就點明他:「你剛才那個現象就是日用而不知。」
  
  如果時時刻刻攝心、分分秒秒平靜,輕鬆自在地欣賞、享受生活,這就是禪的修行生活,也是非常踏實、充實的生活,不會有挑剔、怨恨、誤解、猜測、懷疑、 不滿等等煩惱心出現,生活也因而有條理、有規律、有趣味。比如吃飯,咬一口飯,細細咀嚼,品嚐這口飯,欣賞這口飯,飯也就特別香。如果邊吃邊講話、想心 事,不但食而不知其味,消化也不良,挑嘴、偏食等的壞習氣也都跟著發生了。
寂照世間
文章: 4410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寂照世間 »

cyc320 寫: 週一 10月 04, 2021 5:51 pm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日用而不知
玄沙師備與韋監軍吃果子,韋監軍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說:「吃。」韋監軍吃了果子,再問同一個問題。玄沙說:「這就是日用而不知。」
  
  這則公案呈現了一個事實:人們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知不覺,弄不清當下此刻過的是什麼生活?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講什麼?做什麼?自己是誰?身分為何?立場為何?所以經常惹麻煩,吃虧又受苦。
  
  「日用」即禪宗的「平常心」。禪宗的修行並不限於打坐,舉凡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皆是修行的項目,不論白天、夜晚、靜處、鬧處,都是修行 的時地。亦即以整個生活本身為修行。禪宗的修行人跟一般人還是有所不同:手上在做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做什麼;口中在說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說什 麼;腦中在想什麼,心裡清清楚楚知道在想什麼。經常保持心口一致、身心一如,心中安靜、穩定、明白、自在。
  
  韋監軍所疑惑的是:平常生活中的種種動作、現象,自己怎麼可能不知道?
  
  比如吃飯的人豈不知自己在吃飯、走路的人豈不知自己在走路!為什麼禪宗說有人日用而不知?因此他向禪師發問了:「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其實在禪者眼 中,一般人的生活都是醉生夢死。有人嘴巴吃飯,心裡想其他的事;聊天或談話心神飄忽不定,先是沒聽清楚對方的話,隨後又做了不當的反應,造成雞同鴨講、溝 通不良。
  
  玄沙禪師當場就試驗韋監軍,拿果子叫他吃。韋監軍覺得對方答非所問──我問的是「如何是日用而不知」,你卻叫我吃果子,所以再問一次。這就是他的破綻了,雖然在吃果子,但腦袋裡另有念頭,所以玄沙一下子就點明他:「你剛才那個現象就是日用而不知。」
  
  如果時時刻刻攝心、分分秒秒平靜,輕鬆自在地欣賞、享受生活,這就是禪的修行生活,也是非常踏實、充實的生活,不會有挑剔、怨恨、誤解、猜測、懷疑、 不滿等等煩惱心出現,生活也因而有條理、有規律、有趣味。比如吃飯,咬一口飯,細細咀嚼,品嚐這口飯,欣賞這口飯,飯也就特別香。如果邊吃邊講話、想心 事,不但食而不知其味,消化也不良,挑嘴、偏食等的壞習氣也都跟著發生了。
【《心經抉隱.元音老人》
(四)體法真空:
是大乘初門菩薩所修。他們雖然知道色相當體即空,但卻不知色相就是自性的顯現,把性、相分離了,所以,仍是偏空。】

日用而不知諸法皆是性的顯現
而把性與相分離了。所以,仍是偏空。
說的就是多數人還有的邪見。

日用而不知,不知什麼?很多人不明白禪師在說什麼?
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六祖的答案。但很多人還不了解,還不相信。


我們平常日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從哪裏來的?又要歸向何處去?
從自性清淨心,佛性,真如.法身.法性,也就是本性而來的。

然後,又會萬法歸一,歸回到自性清淨心去。這叫作禪師們的萬法歸一。
但是
禪師們的一歸何處?又是在問什麼
cyc320
文章: 255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cyc320 »

萬法歸一,歸回到自性清淨心去(「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禪 師們的一歸何處?又是在問什麼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261
所以,我們用悟的心來看,處處是道;用迷的心來看,沒有一樣是道。

然而,眾生的根本是佛,佛的根本是眾生,兩者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在於眾生是在迷之中——迷,是執著的原因;佛是悟了的人——悟,是放下了所有自我中心的執著。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裡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任何一個現象都有它的位置、範圍與特性,毫不混亂,世間相就是這個樣子,亦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法,而法之中有全體的法與差別的法,但是差別的法並沒有離開全體的法;每一法各有各的範圍和特性,而一切法也都有其共同性,在統一的和諧中,不失個別的差異現象,即是法住法位。

可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每一法都是在變化的,所以不是實法。

《法華經》又提到,像這樣的法,不是用思量、用分別所能夠理解的。當然也不是用思想、理論所能理解的,而是要親自悟了以後,你才能真正發現。所以希望瞭解「道」,希望開悟,不能用揣摩心、計較心、分別思量心來達成目的。

「道」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如何能見「道」呢?大慧宗杲說,假如你的緣成熟了,自然而然你就會開悟。然而,緣要怎麼成熟呢?要參話頭。你只要參話頭,投入疑情、疑團之中,不要想其他的人、事、物,不要用思考,就只是參話頭。一旦你話頭參成熟了,當你遇到某個現象或是某個狀況,自然而然便會開悟。

要知道,開悟這樣的事,不是可以預先安排、創造或製造的,只要你能夠不去計較、思量、揣摩,胸中坦蕩蕩的,沒有想要追求什麼,也沒有想要倚靠什麼,既不住於有為的世間現象,也不墮於無為的出世間法則,更不做世間相或出世間相的種種思量,就能在日用之中,在平常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不迷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

這一段開示舉出了幾個重點:第一、「道」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佛性,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而「道」究竟在哪裡?它在我們平常生活之中,任何一處、任何一物都是;第二、如果不用功參話頭修行,便認為全都是「道」的話,這是自欺欺人,等於是烏龜躲在龜殼裡,還以為天下沒有事。所以,雖然道無不在,但是仍然必須透過不斷地精進用功,才能見道;第三、如何見「道」?要參話頭。但是絕對不能夠用揣摩心、計較心去思考、解釋或做邏輯的推敲;第四、不要等待、不要安排,只要用功地參話頭,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就會開悟。

如果僅僅從這一段開示的字面上來看,可能會有誤會的地方:認為頭頭是「道」、處處是「道」,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但是這就變成了泛神論。
cyc320
文章: 2551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cyc320 »

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問:
  
  萬法是差別,一是統一。當所有的差別都歸於平等統一,似乎已是最高境界了,還要問「一歸何處」做什麼?
  答:
  
  這是趙州禪師的語錄。「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人說前一句是歸納的,後一句是分析的;前一句是整體的,後一句是個別的。如果僅止於此,這是邏輯分析而不是禪。佛經中是這麼說的:萬法是一切諸法,是千差萬別種種不同的現象;一是指本體或是全體,是完整的、統一的局面。不要把「萬法」和「一」當成兩樣東西。從統一來看是一,從分析來看是一切。可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佛法中所謂的萬法不離一心,跟哲學上的本體不同。從一心中流露出千差萬別,然後千差萬別又回歸一心,此心可以是煩惱心或智慧心。凡夫眾生不斷由種種思想觀念而產生種種行為,以他的行為而感受果報;這是凡夫所處的世界──心生種種法生。若從菩薩或佛而言,菩薩心中有一切眾生,眾生都沒有離開菩薩的心,那是智慧心和慈悲心,是廣度眾生。佛法是這麼說的,但這是不是禪呢?不是!禪法是不立一法,既沒有生死的煩惱法,也沒有出生死的解脫法。如果把它們分成兩截來看,這就是煩惱。真正解脫的人是既不怕生死也不戀生死,所以沒有一法和萬法的問題。因此,若有人問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位禪師若是德山,一定給他三十棒;若是趙州,他可能會答「庭前柏樹子」或「麻三斤」。「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此並不代表任何意思,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別心。佛法是有層次的,最高層次是不落階梯,沒有層次。
頭像
心開
文章: 3475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心開 »

過關了
無聲也是聲,旋汝倒聞機,能聞欲誰名,佛出娑婆界,觀世音為最

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復習再復習

能聞的這個跟所聞的那個。以不放逸故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頭像
心開
文章: 3475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本無出相,今即非入

文章 心開 »

若人求悟,不求師證,日久必成邪魔外道,生招王難死墮惡道,一失人身,萬劫難復

若有眾生信他法化皆是正因皆是正果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