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蠢的就在這裏
學佛修行幾十年,還沒學會慈悲觀,整天還在到處聞臭味
蠢不可及的愚人
最美的都在這裡
-
- 文章: 4410
-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最美的都在這裡
軟體之美
最美的應該是,你是其中之一
你是佛門弟子之一
但,可惜的是,你並不這麼認為。
你認為,你無法學會慈悲觀。
你不是學會慈悲觀的菩薩行者的其中之一。
你認為你不配
這最美的,你認為你不配
佛法在你身上失敗了,為什麼?
因為,你沒有學十善法
你沒有學二樓法,所以,你當然學不會三樓法慈悲觀
你無法原諒惡人,所以,你的心量無法提昇,你當不了原諒惡人的菩薩
因為
你不配
你不配,是你自己認為
六祖卻不這麼認為,六祖說貪嗔是地獄。
又說,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什麼意思?
常行十善,就可以離開貪嗔地獄,天堂就會到來。
但可惜的是,你不信六祖。
有許多學錯佛法的人,也不相信六祖。
也不相信修學十善法,可以離開貪嗔地獄,而如處天堂。
最美的應該是,你是其中之一
你是佛門弟子之一
但,可惜的是,你並不這麼認為。
你認為,你無法學會慈悲觀。
你不是學會慈悲觀的菩薩行者的其中之一。
你認為你不配
這最美的,你認為你不配
佛法在你身上失敗了,為什麼?
因為,你沒有學十善法
你沒有學二樓法,所以,你當然學不會三樓法慈悲觀
你無法原諒惡人,所以,你的心量無法提昇,你當不了原諒惡人的菩薩
因為
你不配
你不配,是你自己認為
六祖卻不這麼認為,六祖說貪嗔是地獄。
又說,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什麼意思?
常行十善,就可以離開貪嗔地獄,天堂就會到來。
但可惜的是,你不信六祖。
有許多學錯佛法的人,也不相信六祖。
也不相信修學十善法,可以離開貪嗔地獄,而如處天堂。
-
- 文章: 1043
-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28, 2021 8:53 am
Re: 最美的都在這裡
《量論與識論:佛教哲學研究回顧》
劉宇光教授 2024 最新力作 書籍簡介:《量論與識論:佛教哲學研究回顧》包含兩個單元,
即「佛教量論:西方研究回顧」和「佛教識論:華文研究回顧」。
單元一是針對西方學界關於量論或佛教因明的研究回顧;
單元二則是針對華文學界關於大乘佛教唯識進行的研究回顧。
-
- 文章: 3172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這主題原本要寫台灣佛教史網路篇
一時詞窮 腦筋空空擺爛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 ... mode=basic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 ... 6&se=0&f=1
台灣佛教界有三朵雲(北:曉雲法師;中:懺雲法師;南:星雲法師)
南亭法師每週都有講經說法在台北就被佛教界尊為「經師」;後來的印順法師被人稱為「論師」,在中部的懺雲法師則被尊為「律師」。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 ... mode=basic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 ... 6&se=0&f=1
台灣佛教界有三朵雲(北:曉雲法師;中:懺雲法師;南:星雲法師)
南亭法師每週都有講經說法在台北就被佛教界尊為「經師」;後來的印順法師被人稱為「論師」,在中部的懺雲法師則被尊為「律師」。
-
- 文章: 3172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Re: 這主題原本要寫台灣佛教史網路篇
佛學字典作著簡介
竺摩法師鑑定
陳義孝
https://www.jendow.com.tw/wiki/%E9%99%B ... 9%E5%AD%9D
吉蘭丹,簡稱丹州,是馬來西亞在西馬北部的一個州,首府為哥打巴魯。該州北接泰國,東臨南中國海
吉蘭丹位於偏遠東海岸,佛教雖不興盛,卻出現了一位能講擅寫的陳義孝居士,早在70年代創辦《佛教文摘》,又編寫風行各地的《佛學常見辭彙》、《怎樣修行佛法》及《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沉寂一段時期的陳義孝,原來在七年前悄悄移居到山城怡保,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從此隱居靜修,一心持念彌陀聖號,求生西方淨土。
-
- 文章: 3172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
- 文章: 3172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有些佛學字典編輯堪稱善知識
三明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
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
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在佛曰三達。在羅漢曰三明。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又曰智明,又曰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也:
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
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
三、漏盡明,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漏者煩惱)。又如次第,名為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然則三明者,六通中之宿命天眼漏盡三通也。智度論二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俱舍論二十七曰:「言三明者:一宿住智證明,二死生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中略)名明者,如次對三際愚故。謂宿住智通治前際愚,死生智通治後際愚,漏盡智通治中際愚。」
婆沙論七十七謂:「六通中,餘三何不謂明?
答曰:身如意(言神境通),但工巧,天耳通但聞聲,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三不立為明。餘三所以為明者,天眼知未來苦,宿命知過去苦,俱能厭離生死。又漏盡能為正觀而斷煩惱故。」
-
- 文章: 3172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4, 2021 9:18 am
感恩可能有助於老年人延長壽命
▲醫師黃軒表示,哈佛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感恩可能有助於老年人延長壽命。(圖/取自黃軒的臉書)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 ... caf2&ei=37
長壽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哈佛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感恩可能有助於老年人延長壽命,懂得感恩者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下降9%,心血管疾病等相關死亡風險也下降15%。這也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感恩與老年人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黃軒在其臉書粉專表示,哈佛公衛學院研究最近發表在《JAMA精神病》國際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懂得感恩者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下降9%,心血管疾病等相關死亡風險也下降15%。「據瞭解,這也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感恩與老年人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至於如何培養感恩之情,黃軒表示,專家建議5種方式:
感恩日記
每天寫下感激的事物。這可以是小事,如一杯熱茶、一個微笑、一個友善的舉動。透過寫作,你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好。
感恩冥想
每天花幾分鐘冥想,專注於你感激的事物。想像這些正面的元素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並感受其中的喜悅。
與他人分享感恩
與親友分享你感激的事物。這不僅有助建立更強的社交聯繫,還能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關注當下
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刻,不要過分擔心未來或回憶過去。感謝當下的美好,無論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還是一個友好的對話。
感恩行動
付諸行動,例如寫一封感謝信幫助者,或做一些善意的舉動。這不僅讓人感到滿足,還能讓他人感受到重視。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 ... caf2&ei=37
長壽是現代人追求的目標。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哈佛公衛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感恩可能有助於老年人延長壽命,懂得感恩者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下降9%,心血管疾病等相關死亡風險也下降15%。這也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感恩與老年人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黃軒在其臉書粉專表示,哈佛公衛學院研究最近發表在《JAMA精神病》國際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懂得感恩者的全因死亡風險顯著下降9%,心血管疾病等相關死亡風險也下降15%。「據瞭解,這也是科學家首次發現感恩與老年人死亡風險降低有關。」
至於如何培養感恩之情,黃軒表示,專家建議5種方式:
感恩日記
每天寫下感激的事物。這可以是小事,如一杯熱茶、一個微笑、一個友善的舉動。透過寫作,你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好。
感恩冥想
每天花幾分鐘冥想,專注於你感激的事物。想像這些正面的元素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並感受其中的喜悅。
與他人分享感恩
與親友分享你感激的事物。這不僅有助建立更強的社交聯繫,還能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關注當下
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刻,不要過分擔心未來或回憶過去。感謝當下的美好,無論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還是一個友好的對話。
感恩行動
付諸行動,例如寫一封感謝信幫助者,或做一些善意的舉動。這不僅讓人感到滿足,還能讓他人感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