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頁 (共 22 頁)

Re: 辯中邊論(辯相品第一 )

發表於 : 週六 9月 17, 2022 10:51 am
Viirya
如此論說
應知所取能取空性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

發表於 : 週日 9月 18, 2022 11:44 am
二楞子
辯障品第二

[0466b24] 已辯其相。障今當說。頌曰。

 具分及一分  增盛與平等
 於生死取捨  說障二種性

[0466b27] 論曰。具分障者。謂煩惱障及所知障。於諸菩薩種性法中具為障故。一分障者。謂煩惱障。障聲聞等種性法故。增盛障者。謂即彼貪等行。平等障者。謂即彼等分行。取捨生死。能障菩薩種性所得無住涅槃。名於生死有取捨障。如是五障隨其所應。說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種性。復次頌曰。

 九種煩惱相  謂愛等九結
 初二障厭捨  餘七障真見
 謂能障身見  彼事滅道寶
 利養恭敬等  遠離遍知故

[0466c09] 論曰。煩惱障相略有九種。謂愛等九種結愛結障厭。由此於順境不能厭離故。恚結障捨。由此於違境不能棄捨故。餘七結障真見。於七遍知如次障故。謂慢結能障偽身見遍知。修現觀時有間無間我慢現起。由此勢力彼不斷故。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見結能障滅諦遍知。由薩迦耶及邊執見怖畏滅故。由邪見謗滅故。取結能障道諦遍知。取餘法為淨故。疑結能障三寶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寶功德故。嫉結能障利養恭敬等遍知。由此不見彼過失故。慳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貪著資生具故。復有別障能障善等十種淨法。其相云何。頌曰。


《心得》

研讀完了第一品《辯相品》,對於ㄧ切法的真實相有了點粗略的了解,那麼現在開始進入了第二品《辯障品》,辯障,也就是讓我們能更看清楚在修行中障道的因緣是什麼,以便我們可以更快的提起善法欲而修行。

障,大略有五種:
1.具分障:煩惱障和所知障。障菩薩
2.ㄧ分障:煩惱障。障聲聞
3.增盛障:彼貪等行,也就是無明力增盛。
4.平等障:彼等分行,也就是無明增盛後,貪、嗔、痴、慢等行相會一併的出現。
5.取捨障:取涅槃捨生死是法執,若有便同二乘,無無住處,故成菩薩大悲者障。

這五種障便如其所應,障菩薩及聲聞等二種性。

而煩惱相有九種結:

1.愛結:於順境不能厭離故。
2.恚結:於違境不能棄捨故。
3.慢結:在修行善法時,常會有我在修勝法、待聖果,因此不覺中便有我慢心生起而不自知,自恃凌他,由此為緣,而使得身見難斷。
4.無明結:能障身見事遍知。由此不知諸取蘊故。
5.見結:也就是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三見能障滅諦遍知。
6.取結:二取名取結,緣戒及見等故皆取餘法為淨,如唯識第六說,從勝障處,故障道諦。
7.疑結:能障三寶遍知,由此不信受三寶功德故。
8.嫉結:於利養中,言等者等名譽也,然嫉他得利養等,故障彼遍知。
9.慳結:能障遠離遍知,由此寶著資生具故,寶者愛翫義,由慳愛染諸什物,故遠離遍知也。

說了那麼多裡障及結,其實追到源頭,都是對於緣起的知見無名顛倒而已,所以,源頭的知見ㄧ定要清楚明白。

Re: 辯中邊論(辯相品第一 )

發表於 : 週日 9月 18, 2022 11:11 pm
Viirya
在楞伽經中大慧菩薩與世尊有一段對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佛體性。」
佛言:「大慧!覺二無我,除二種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佛體性。大慧!聲聞、緣覺得此法已,亦名為佛,我以是義但說一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善知二無我,  除二障二惱,
及不思議死,  是故名如來。」


其中的除二障指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
瞭解何謂煩惱障、所知障
並隨時檢視並加以破除是重要的

Re: 辯中邊論(辯相品第一 )

發表於 : 週日 9月 18, 2022 11:43 pm
二楞子
是故知如來不是梵我

而是覺「二無我性」的智慧理體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0, 2022 7:58 am
二楞子
《頌文》

無加行非處  不如理不生
 不起正思惟  資糧未圓滿
 闕種性善友  心極疲厭性
 及闕於正行  鄙惡者同居
 倒麁重三餘  般若未成熟
 及本性麁重  懈怠放逸性
 著有著資財  及心性下劣
 不信無勝解  如言而思義
 輕法重名利  於有情無悲
 匱聞及少聞  不修治妙定

[0467a03] 論曰。如是名為善等法障。所障善等其相云何。頌曰。
善菩提攝受  有慧無亂障
 迴向不怖慳  自在名善等

[0467a07] 論曰。如是善等十種淨法。誰有前說幾種障耶。頌曰。

 如是善等十  各有前三障

[0467a10] 論曰。善有三障。一無加行。二非處加行。三不如理加行。菩提有三障。一不生善法。二不起正思惟。三資糧未圓滿。發菩提心名為攝受。此有三障。一闕種性。二闕善友。三心極疲厭性。有慧者。謂菩薩於了此性有三種障。一闕正行。二鄙者共住。三惡者共住。此中鄙者。謂愚癡類樂毀壞他名為惡者。無亂有三障。一顛倒麁重。二煩惱等三障中隨一有餘性。三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性障斷滅名無障。此有三障。一俱生麁重。二懈怠性。三放逸性。迴向有三障。令心向餘不向無上正等菩提。一貪著諸有。二貪著資財。三心下劣性。不怖有三障。一不信重補特伽羅。二於法無勝解。三如言而思義。不慳有三障。一不尊重正法。二尊重名譽利養恭敬。三於諸有情心無悲愍。自在有三障令不得自在。一匱聞生長能感匱法業故。二少聞。三不修治勝三摩地。

《心得》
無加行(懈怠放逸,不入善法)、非處加行(執著不是善說、外道邪見修行,不具足善法因)、不如理加行(不如理作意,不具足正修)等,障礙了成就菩提的真實善根。很多人學佛多年卻生不起菩提善根,所以要常自省修行不能精進,是否犯了以上三錯誤。

不生(沒有信心和精進,生不起善法)、不起正思惟(沒有發起如理思惟)、資糧未圓滿(福慧尚不具足),所以,真實中現實的您,有沒有真正的發過菩提心 ,幫助眾生,行六度萬行?如果 沒有的話,上面三個狀況就是你菩提善根生起的障礙。

闕種性善友,缺大乘種性(菩薩性)、缺乏善知識;心極疲厭性,對於大乘道的苦行,心理很疲厭,沒有刻苦的精神。如我們要要達到成就 必須具組三個條件:內因(種性)、外緣(善知識)加行(實修),我們說此有故彼有,沒有如此如此的因緣, 變難以成就 如是如是的果。

及闕於正行,就是缺乏六度萬行讓正慧産生,鄙惡者同居,就是和鄙者(愚痴 )和惡者(毀壞他人)同居, 會退失自己的菩提善根。

倒麁重三餘, 般若未成熟:就是身口意顛倒粗重,煩惱很多,以使得具有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使得自己沒有清淨的智慧。

及本性麁重,懈怠放逸性:就是說眾生本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也就是眾生的本性,對於行善不夠精進,對於不善業的戒行不也夠。

著有著資財,及心性下劣:就是貪著五蘊為有,貪著 色聲香味觸法的悅意,對於廣大的菩提心無法發起,導致願力很小 沒有修行的助力。

不信無勝解,如言而思義:就是不信大乘法, 對於大乘的教法沒有勝解,對於大乘的經典字句 沒有深入了解其中真實的意義。

輕法重名利,於有情無悲:就是對於正法 一點也沒有看重, 只重視名聞利養, 對於重生沒有大慈大悲 的善心, 發不起無慳貪的法施。

匱聞及少聞,不修治妙定:就是說遠離聽聞正法, 或者是僅僅很少的聽聞,這樣子是無法升起廣大的 智慧, 或者是已經聽聞了但是沒有努力實修三摩地, 所以沒有辦法獲得自在。

看完了那麼多障礙,是不是有一些心得呢?我們要認識障礙,才能夠找到原因排除障礙,當我們修行無法清境、沒有進步時就可以回頭去看這些障礙的種類原因,我們到底是在哪裡出錯了,從不生轉為能生善根,便能開始精進了。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7, 2022 8:12 am
二楞子
《本文》

[0467a27] 復次如是諸障於善等十。隨餘義中有十能作。即依彼義應知此名。十能作者。一生起能作。如眼等於眼識等。二安住能作。如四食於有情。三任持能作。謂能任持如器世間於有情世間四照了能作。如光明於諸色。五變壞能作。如火等於所熟等。六分離能作。如鎌等於所斷等。七轉變能作。如金師等轉變金等成鐶釧等。八信解能作。如烟等於火等。九顯了能作。如因於宗。十至得能作。如聖道等於涅槃等。依如是義故。說頌言。

 能作有十種  謂生住持照
 變分離轉變  信解顯至得
 如識因食地  燈火鎌工巧
 烟因聖道等  於識等所作

[0467b12] 於善等障應知亦然。一生起障。謂於其善以諸善法應生起故。二安住障。謂於菩提以大菩提不可動故。三任持障。謂於攝受以菩提心能任持故。四照了障。謂於有慧以有慧性應照了故。五變壞障。謂於無亂轉滅迷亂名變壞故。六分離障。謂於無障此於障離繫故。七轉變障。謂於迴向以菩提心轉變相故。八信解障。謂於不怖無信解者有怖畏故。九現了障。謂於不慳於法無慳者。為他顯了故。十至得障。謂於自在此是能得自在相故。所障十法次第義者。謂有欲證無上菩提。於勝善根先應生起。勝善根力所任持故。必得安住無上菩提。為令善根得增長故。次應發起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與菩薩性為所依止。如是菩薩由已發起大菩提心及勝善根力所持故。斷諸亂倒起無亂倒。由見道中無亂倒故。次於修道斷一切障。既斷障已持諸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由迴向力所任持故。於深廣法便無怖畏。既無怖畏。便於彼法見勝功德。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菩薩如是種種功德力所持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是名善等十義次第。雖善等法即是覺分波羅蜜多。諸地功德而總別異。今應顯彼菩提分等諸障差別。頌曰。

《心得》

這裏所說的善等十法,對應著十種能作和十種比喻,我們用表列方式會 看得比較清楚,再則後面對於每種善法的三種障能夠努力去排遣的話,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實修」,這個表有一種好處,具明了努力修行,須要什麼善法,要如何排障才能進步,所以這品叫「辯障品」,對於想實修的學友是一門很重要的課題:

善等十法…十種能作….十種比喻

善………….…生起能作……識因~如眼等於眼識
菩提…………安住能作……四食~如四食於有情
攝受…………任特能作……大地~如器世間於有情
有慧…………照了能作……燈~如光明於諸色
無亂…………變壞能作……火 ~如火等於所熟等
無障…………分離能作……鎌~如鎌等於所斷等
迴向…………轉變能作……工巧~如轉變金成鐶釧
不怖…………信解能作……烟~如烟等於火等
不慳…………顯了能作……因~如因於宗
自在…………至得能作……聖道~如聖道等於涅槃

所以,修行要完成這麼多善法,並不是嘴巴說說就好了,沒有達成其中一法就是被障道了,而每種修行的善法沒有做到,要排除的每一種都有三種障礙,只要大家如理如法的依其所說而作,相信必能很快的精進。

如果您說您在學佛修行,以下的障礙卻都無心去排除的話,那也稱為「偽學佛」,就算學到死也不太會有什麼進步。以下臚列善法應排之障,僅供參考,反過來就是我們該做的:

善:[三障]:無加行、非處加行、不如理加行
菩提:[三障]:不生善法、不起正思惟、資糧未圓滿
攝受:[三障]:闕種性、闕善友、心極疲厭性
有慧:[三障]:闕正行、鄙者共住、惡者共住
無亂:[三障]:顛倒麁重、煩惱等三障中隨一有餘性、能成熟解脫慧未成熟
無障:[三障]:俱生麁重、懈怠性、放逸性
迴向:[三障]:貪著諸有、貪著資財、心下劣性
不怖:[三障]:不信重補特伽羅、於法無勝解、如言而思義
不慳:[三障]:不尊重正法、尊重名譽利養恭敬、於諸有情心無悲愍
自在:[三障]:匱聞生長能感匱法業故、少聞、不修治勝三摩地。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7, 2022 8:53 am
次草
如果您說您在學佛修行,以下的障礙卻都無心去排除的話,那也稱為「偽學佛」,就算學到死也不太會有什麼進步。以下臚列善法應排之障,僅供參考,反過來就是我們該做的:
==
同是唯識名相
一團一積一分一聚
這名相如何解釋呢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7, 2022 9:31 am
二楞子
《瑜伽師地論》
「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維。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

這一段是在講真如,大意大概是說,所有我們所緣而能讀到的經典,不管是很多,不多,很少等,經過作意思惟,也就是止觀後產生的智慧,但這作意思惟所得的智慧,需要隨順真如的方向,最後才能趣向真如,也就真正如實不變的智慧。

真如,是智慧的性體,在唯識上來說就是圓成實性的智慧。所以,在讀法後作意思惟時,要先了解基本的三種自性,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才是往真如的方向。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7, 2022 10:14 am
次草
瑜伽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復修習,轉依復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
「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維。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

這兩段論文所說差別在那

Re: 辯中邊論(辯障品第二)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7, 2022 2:18 pm
二楞子
前面我們有談到空性有二種相,ㄧ是雜染,ㄧ是清淨,雜染便是阿賴耶,清淨便是蓭摩羅,所謂修行便是依有漏漸次至無漏,而雜染和清淨並不是二個不同的東西,而是有無對事物看見「真實的樣貌」而已,看錯了是顛倒,看對了是如實。

利用如理思惟,把顛倒的事物看清了,就叫做轉依,看清了就具備了清淨的正見。比如,唯識的三種自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都是正見,在論中說到:

虛妄分別有  於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於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  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虛妄分別便是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於此二都無是依他起及圓成實,後面圓成實的依他起就是轉依的意思。所以說,雖然ㄧ切世間皆是阿賴耶所現,但轉依也是要依阿賴耶的緣。

所以您問的這二段的差別是角度的不同,ㄧ是菩薩作意思惟要以經典所言為正見才能趣向真如,ㄧ是形容世間一切法雖然都是虛妄不實的阿賴所所變現,但卻都是我們修行趣向真如之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