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3 頁 (共 612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5月 26, 2022 5:18 pm
由 恆不住
新老怪 寫: ↑週四 5月 26, 2022 8:44 am
溈山淨瓶(蕭平實《隨緣》第三四六則)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福州長谿人氏,俗性趙。十五辭親出家,究大小乘經律。年二十三,游江西,參百丈大師。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時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僧欲往溈山,可乎?”對雲:“溈山奇絕,可聚千五百眾。然非和尚所住。”百丈雲:“何也?”對雲:“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之,徒不盈千。”百丈雲:“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對曰:“待歷觀之。”百丈乃侍者喚第一座來(即華林和尚也)問曰:“此人如何?”司馬頭陀令華林謦欬一聲,行數步。對雲:“此人不可。”又令喚典座來(即靈祐禪師),頭陀雲:“此正是溈山主也。”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雲:“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時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雲:“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雲:“不可喚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問師;師踏倒淨瓶。百丈笑雲:“第一座輸卻山子也。”(遂遣師往溈山住持開山。)([木*突]:戶樞)(版工註:木[木*突]這是兩個字。前字是“木”,後字[木*突]電腦缺字,依電子佛典使用法表示。)
海華博士問:那麼印跡(經歷某些事而留下之記憶)是印在什麼上面?》
喇嘛答雲:《如果你採取中觀應成派的立場,那單只是個“我”;而你若是由更基本的學派如瑜伽宗來看,印跡則是建立在意識流之上─精神的意識,不是大腦。最好的解釋是用無上瑜伽密續的觀點,在此我們將意識 分為三層次:粗、細與最細意識。如我們較早所討論過的,心智越粗糙的層次,對身體的依賴越多;越微細的,依賴越少,而最細的層次則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我們的這種最細意識叫做明光、明光心。因為具有這最細意識做為根源,經由與大腦、神經元、感覺器官的交互作用,才產生心智的較粗層次。
在佛學中,意識的粗層次 是細明光現出的性質;而對你們,就科學上來說,那通常是本自大腦,這其中有很大的區別。正如所有心的較粗層次 都由最細意識產生,它們終究會融入最細意識,所以它就像是所有心智較粗層次的根源。因此我們可以說:意識中的倉庫,上面留有所有印跡(記憶)的是最細意識─明光心。它保留所有儲藏的記憶。(眾生出版社《揭開心智的奧秘》雲272、273)
平實雲:記憶絕非如喇嘛所說,由應成派中觀所主張之不壞意識執持,如是意識“我”非能執持一切記憶故;若喇嘛之應成派中觀所說無誤,則應一切人皆過目不忘;然現見一切學生 讀諸地理、歷史、法學……等,而多不能記憶,須待意識反覆閱讀背誦已,方能憶持,故記憶非由意識所持。
復次,現見有人已忘少小時事,極盡意識之力 而不能復憶初出母胎之事,故非意識“我”能持記憶,自己所持者 必能隨時憶知故。
三者,現見有人極力想之而不可得,然於後數年間,往往因於某事觸動之故,不經意間 又復憶起所遺忘之少年瑣事,故知記憶非由意識“我”所持。
四者,意識若如應成派中觀所說 由往世不斷延續而來,則應人人皆能憶知往昔無量世事,不須入定或藉宿命通或夢中方見,而現見意識非能於一般情況中 了知往世諸事。故喇嘛及黃教一切應成派中觀師之見皆邪,違教悖理故。
瑜伽學派主張 記憶由第八識如來藏所持,非如喇嘛所說“建立在意識流之上”,此是一切中外研究佛學者之共識,喇嘛曲解瑜伽宗派之意旨,實為不善。
復次,喇嘛所說最細層次之意識 獨立於身體之外;此語有正有訛。正者如四空天之有情,其最細意識以意根及四空定為依,無身根可住。訛者如欲界有情之修得四空定者,其最細意識仍須依欲界未壞之五根為依,方得現行於四空定等至及等持位中,非可外於身體也;如是正見,喇嘛“法王”應知。
復次,爾等密宗師徒 有謂已證明光心者(如卡盧仁波切……等人),睽其所證之明光心,其實仍皆墮於 欲界意識粗心中,以欲界中未離五塵之一念不生意識為明光心、為最細意識,俱墮密宗了義經典《楞嚴經》所說外道五現涅槃邪見之中,不足師法。
瑜伽學派中,一切已悟、未悟之人,皆說意識是生滅變易法,依未壞之五根及意根末那識與法塵為緣,方得由藏識中 流注意識種而起。五根則是五扶塵根 及五勝義根(頭腦)。五勝義根(頭腦)能儲藏此世所經歷事,此世意識依此世五勝義根俱有,故能憶知此世所經歷事,不能憶知往世事;往世事由往世五勝義根憶持故。往世舍壽時,其勝義根中之有記業種 移至第八識中 保存而至此世,故此世欲知往世事者,須於定中(等持位)或夢中了知,或藉宿命通方能知之,非如記憶昨日、去年諸事,能於粗意識位中了知。瑜伽學派如是了知,非如爾等密宗無上瑜伽密續所主張之由最細意識持受記憶;最細意識乃非非想定中意識故,如是意識仍非是持記憶者故。
爾等密宗師徒,處處錯解佛法,而以佛教自居,極力擴充勢力,擠壓顯宗之弘法空間已,復取顯宗而代之,唯余似是而非 、同於印度教之表相佛法,佛教遂亡。此是印度佛教滅亡之真正原因。此亦不能完全怪罪 印度晚期佛教等密宗師徒,彼等亦非故意欲滅佛教故,唯因不具慧眼、法眼所致故,誤認破壞佛法之學說 為佛所說法故。如今台灣是大乘佛法最後淨土,爾等密宗邪見 不應再來台灣玷污。昔時印度真悟者之鄉願心態(欲與密宗和平共存),導致無人出而破邪顯正,遂令密宗 假藉虛妄不實之誇大證量,將佛教蠶食鯨吞乃至滅亡;今日大乘法中有慧眼者、有法眼者,必須記取 印度晚期佛教滅亡之教訓,致力於破除密宗邪見,令密宗一切行者 回歸顯宗三乘法義,莫再因鄉願心態坐令大乘佛教復亡於台灣寶地乃至中國。
於今之際,當令大乘學人 多有證得般若而起慧眼、法眼者,便舉溈山淨瓶公案,助益大乘行人親證自心藏識;證已則能領受大、小品《般若經》所說“菩薩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便能通達般若而起慧眼,乃至未來能至通達位而起法眼、證道種智,住初地無生法忍: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本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弟子,時任典座(職司廚房);一日司馬頭陀覓得溈山勝地,薦與百丈大師,觀靈祐禪師宜居,合任開山之職,百丈乃令靈祐禪師為溈山開山之祖。不料首座華林法師不服,欲爭此職;百丈大師乃曰:“若能面對眾人之前,下得一語不落凡俗格局,溈山勝境當與汝住持。”隨即手指淨瓶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聞之便雲:“不可說它叫作木[木*突]也。”(註:木[木*突],謂門戶上之持樞紐者)百丈大師不肯他,乃問靈祐禪師;不料靈祐不答,卻一腳踏倒淨瓶。百丈大師不以為忤,反而笑雲:“華林首座輸掉山子也。”遂派靈祐禪師前往溈山住持開山,世稱溈山靈祐禪師。
學人當知:若無開山本錢,萬勿住山;切勿自告奮勇欲當開山祖師,無有正法可度學人證道故。且道:百丈明明指著淨瓶,因何卻不許人道是淨瓶?靈祐禪師不答百丈大師語,抬腳踏倒淨瓶,百丈因何不怒?反將溈山勝境付託於他,竟是何意?
每見諸方談禪寫禪自謂已悟證聖諸人,謂人雲:“禪不可說,說者即非禪,是故靈祐禪師踏倒淨瓶。”或雲:“百丈指淨瓶,不許人說淨瓶,是要令人離兩邊,故華林首座說非木[木*突],已墮兩邊。”或雲:“華林首座錯在用言語說禪,靈祐禪師不用言語說禪,所以贏得溈山。”或雲:“百丈不許人說是淨瓶,只是要斬斷他人思惟葛藤,使人念流停頓;華林墮在言語中,念流不斷,所以不肯他。”或雲:……。如是諸方談禪說道者,紛紛擾擾各執一說,各有所本;學人迷茫、信以為真,有什麼會處?
無門慧開禪師評此公案雲:“溈山一期之勇,爭奈跳百丈圈圚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何故呢?脫得盤頭,擔起鐵枷。”
又頌曰:“揚下笊籬並木杓,當陽一突絕周遮;百丈重關攔不住,腳尖趯出佛如麻。”溈山靈祐禪師雖然贏得溈山勝境,然須一生辛苦開山,建設叢林。脫下百丈山典座之盤頭,擔起溈山開山度眾之鐵枷,說來只比前重,不比前輕;然其住持溈山期間,度化學人證悟入道,其數甚眾,皆由有智沖破百丈重重關卡,一腳踢倒淨瓶而來,故雲:“百丈重關攔不住,腳尖趯出佛如麻。”如今諸方學人欲會百丈、溈山父子意麼?
且聽平實頌來:
若道淨瓶則觸,不喚淨瓶則背;
喚它木[木*突]已觸,不道木[木*突]又背,
百丈指淨瓶,淆訛復誰知?
爾等密宗活佛還有知者麼?
有!喚來為爾拖死屍!
(蕭平實《隨緣》第三四六則 溈山淨瓶)
且聽平實頌來:
若道淨瓶則觸,不喚淨瓶則背;
喚它木[木*突]已觸,不道木[木*突]又背,
百丈指淨瓶,淆訛復誰知?
爾等密宗活佛還有知者麼?
有!喚來為爾拖死屍!
(蕭平實《隨緣》第三四六則 溈山淨瓶)
密宗說六識
他反說八識
標新立異誰不知
喚來為已拖死屍!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7:39 am
由 新老怪
踢倒净瓶(圣严法师《公案100》)
有人来见百丈禅师,想在他门下寻觅适宜的人选,去担任一座山的住持。百丈的首要行政干部华林落选,反倒主厨沩山中选。华林不服,百丈指着净瓶说:「不得叫它净瓶,喊得出另外一个名字的,就去当住持。」华林说:「不得叫净瓶,也不得叫木[木*突]。」百丈又问沩山,沩山踢倒净瓶就走了。百丈笑着说:「华林输掉了一座山。」
这则公案点出有输有赢、有得有失的众生心态。华林想得到这座山,在他的理解中,既不能叫它净瓶,也就不该叫它木[木*突]。这是没有错的,因为木 [木*突]和净瓶还是不同。而沩山禅师没想到要那座山,就不必管那个瓶子叫什么,不怕给人考倒。在他心目中,既然这件事是多余的,干脆踢倒算了,对后果无所顾忌。
像这种不存得失心,而且能对当前的事实 和现实做出该做的反应,是有智慧的人。一般人患得患失,所以面对现实环境时,心中的反应都是扭曲的。以扭曲的心 看待周围的人物、现象,难怪也都是扭曲的。因此,不论用什么观点 来讨论现实问题,由于带着自我的利害得失,所以不一定正确、客观。
有些人在顺利时,是以扭曲的自我中心 来处理现实;他自己心中无困扰,因为他一切如意,但相关的人却受到损失。当他不顺利时,就会觉得很困扰、很痛苦,环境处处是障碍。因此,如果没有沩山禅师这种智慧,不是害人就是害己。
(圣严法师《公案100》)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8:00 am
由 新老怪
趯倒淨瓶(心平如願《無門關》)
【公案】
溈山和尚,始在百丈會中,充典座。
百丈將選大溈主人,乃請同首座。對眾下語:「出格者可往!」
百丈遂拈淨瓶,置地上。設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
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木*突]也!」
百丈卻問於山,山乃趯倒淨瓶而去。
百丈笑雲:「第一座輪卻山子,也因命之為開山。」
【語譯】
溈山和尚當時還在百丈會中 充當一名負責伙食的典座僧。
大溈山道場建立後,百丈要遴選出任住持的人選,於是他請同首座僧,對門下眾弟子說:「誰要是勝出,便前往擔任住持。」
百丈將一隻淨瓶 放置於地上。對眾人說:「這東西不能把它叫做淨瓶,你們認為它應該叫做什麼?」
首座說:「不能把它叫做樹兜子。」
當百丈問到溈山時,溈山上前一腳踢倒淨瓶,揚長而去。
百丈笑著說:「這一次獲勝的是溈山。」
於是任命溈山為大溈山的開山住持。
【評唱】
無門曰:「溈山一期之勇,爭奈跳百丈圈圚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何故?[斬/耳] !脫得盤頭,擔起鐵枷。」
【語譯】
無門曰:「溈山單憑一時之勇,奈何跳不出百丈所設下的圈套。認真說來,他的擔子是更重而不是更輕。為什麼呢?因為剛剛把盤頭脫下,卻擔起鐵枷來。」
【頌曰】
揚下箍籬並木杓 當陽一突絕周遮
百丈重關攔不住 腳尖趯出佛如麻
【語譯】
是扔下爪籬和木杓的時候了,當頭的豔陽一出,什麼也遮擋不住。百丈所設的重重關卡攔不住他,腳尖一踢,踢出佛如麻。
【附參資料】
一、佛教辭典解釋
趯倒淨瓶,禪宗公案名。百丈懷海為擇大溈山住持,試驗典座靈佑、首座華林二人見解之公案。
景德傳燈錄卷九溈山靈佑條(大五一·二六四下):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雲:「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時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佑公何得住持?」
百丈雲:「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
華林雲:「不可喚作木棎也。」百丈不肯,乃問師,師踢倒淨瓶。
百丈笑雲:「第一坐輸卻山子也。」遂遣師往溈山。
此公案中,百丈懷海欲使靈佑住持溈山,華林不服,百丈乃指淨瓶試二人之優劣,華林答「不喚作木棎」,尚落言詮,靈佑則踢倒淨瓶,表絕了相待差別之意,勝過華林,遂住持溈山。
二、千佛山雜志(246期在呼與應的微光一文片段)
雲何「淨瓶」?一旦落入「指稱」,皆是色塵緣境,分別與概念。「淨瓶」也好,「不是淨瓶」也好!說有、非有,說無、非無,那得看當下表現什麼?
其實語言與文字 只是假名安立,不足以詮釋、含蓋「淨瓶」的深廣浩然,唯有「即此用、離此用」才是本來風光!
所以有時會借「不是」、「不存在」來說明事物的「是」與「存在」;有時又借「是是」來說明事物的「不是」與「不存在」;更超脫的是借「趯倒」淨瓶,回到「一物也不似」的實相無相。
三、溈山靈佑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溈山(今湖南寧鄉縣西)靈佑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
年十五即辭親,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二十三歲受具足戒。後從錢塘義賓學習戒律。
此時,靈佑禪師雖然對大小乘教法 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奧的義理畢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行,更不能保證臨終解脫。
因此,他決定放棄義學的研究,尋找新的修行途徑,他說:「諸佛至論,雖則妙理淵深,畢竟終未是吾棲神之地。」
於是,他開始外出遊方。在巡禮天台智者大師遺跡的途中,靈佑禪師遇見了寒山子。
寒山子點化他道:「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但是當時,他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後來又在國清寺遇見了拾得,拾得亦同樣點化他。這時他才省悟,二位大德是在勸他南下江西參禮百丈禪師。
當時百丈禪師 尚在馬祖塔所在的寶峰山泐潭寺。所以說「遇潭即止」。
於是,靈佑禪師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參禮馬祖法嗣懷海禪師,准備跟隨他專習學習南宗禪法。
百丈禪師一見靈佑禪師,便知道他將來是個大善知識,於是收他為入室弟子,並居參學之首。
一天,靈佑禪師侍立次,百丈禪師問:「誰?」
靈佑禪師道:「某甲。」
百丈禪師問:「汝撥爐中有火否?」
靈佑禪師即撥火爐,回答道:「無火。」
百丈禪師不信,於是親自起來,拿火箸深撥火爐,發現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鉗起來,舉給靈佑禪師看,說道:「汝道無這個!」
靈佑禪師言下發悟,當即禮謝百丈禪師,並陳述自己剛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禪師道:「此乃暫時歧路耳。經雲: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雲: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第二天,靈佑禪師隨同百丈禪師 入山勞動。百丈禪師問:「將得火來麼?」
百佑禪師道:「將得來。」
百丈禪師問:「在甚處?」
靈佑禪師於是拈起一枝柴,吹了兩吹,便遞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道:「如蟲銜木。」
靈佑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
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之處(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風水極好的山,名叫大溈,那是一個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識所住的好道場)。」
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禪師問:「何也?」
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和尚是個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卻是豐腴之山。假設你在那兒住山,徒眾不會超過一千人)。」
百丈禪師道:「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馬頭陀道:「待歷觀之(待我一一觀察)。」
當時,華林覺禪師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禪師於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頭問司馬頭陀:「此人如何?」
司馬頭陀便請華林覺禪師先謦欬(咳嗽)一聲,然後走幾步,說道:「不可。」
於是百丈禪師又令侍者 請靈佑禪師來,當時靈佑禪師為典座(負責寺院伙食)。
司馬頭陀一見就說:「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當天晚上,百丈禪師遂召靈佑禪師入丈室,囑咐道:「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後來華林覺禪師 聽說了這件事,心中頗為不平。於是,他找到百丈禪師,問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禪師道:「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如果你能當眾對我的問題下得一出格的轉語,我當把溈山的住持位子交給你)。」
說完,便指著淨瓶問道:「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
華林覺禪師道:「不可喚作木(木突)(tu,樹兜子)也。」
百丈禪師於是問靈佑禪師,靈佑禪師一腳將淨瓶踢倒,徑直走了出去。
百丈禪師笑道:「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於是,靈佑禪師便前往大溈山開辟道場。
大溈山山勢險峻,山深林密,多野獸出沒,人跡罕至。
靈佑禪師自來此山,日與猿猱為伍,全靠採拾橡栗充飢,生活極為艱苦。這樣過了六七年,竟沒有一個人上山來。
靈佑禪師私自念言:「我本住持,為利益於人,既絕往還,自善何濟(我住持此山的本意是想利益眾生,既然住在這裡,與世隔絕,獨善其身,有什麼用呢)?」
因此想放棄這座山,去其它的地方。
當他下山走到山口的時候,只見路上蛇虎交錯,豺狼成群,擋住了他下山的去路。
靈佑禪師道:「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當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吃。」
話音剛落,蟲虎便四散而去。
於是靈佑禪師重新回到原來居住的小庵,繼續等待因緣。
這樣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懶安和尚帶領幾位僧人 從百丈山前來,輔佐靈佑禪師。
懶安和尚對靈佑禪師說:「某與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論時節,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我前來給和尚當典座,等到此山住僧眾達到五百人,不管情況如何,我不再當典座,請你放我下山)。」靈佑禪師答應了。
從此以後,山下的居民漸漸地知道了 山裡面住有和尚,於是相率共造梵宇。
當時,相國裴休任潭州刺史,與靈佑禪師關系甚為密切。
他對靈佑禪師的弘法活動,經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護,尤其是在會昌法難期間。
因此,會昌法難以後,大溈山很快就成了四方學人 爭相輻輳的大叢林。靈佑禪師也因此而成為一方宗主,人稱「溈山禪師。」
靈佑禪師在大溈山 說法四十餘年,接引了一大批信眾,其手下法將林立,多為一方化主。他的接人手段多種多樣,其接人公案和法語,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禪林瑰寶。
現舉三則,從中我們可以一品溈山法味。
1.上堂:「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為,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 是兩頭語。如今初心 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 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
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2.僧問:「如何是道?」
師(靈佑禪師)曰:「無心是道。」
曰:「某甲不會。」
師曰:「會取不會底好!」
曰:「如何是不會底?」
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
復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3.師(靈佑禪師)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面向壁。
仰曰:「和尚何得如此!」
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解釋)看。」
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
少頃,香嚴亦來問訊。
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
嚴乃點一碗茶來。
師曰:「二子見解,過於鶖子。」
上所引三則語錄,非常有滋味,若能契會,雖千載之下,亦能與溈山禪師把手共行。
靈佑禪師一生 孜孜孜不倦地 敷揚宗教,長達四十餘年,經他點撥,開悟的人 不可勝數。他生前甚至說,死後要向異類中行,行菩薩道,作眾生不請之友。
他曾經上堂雲:「老僧百年後,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恁麼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畢竟喚作甚麼即得?」。
後有人就此公案述偈頌曰:
「不是溈山不是牛,一身兩號實難酬。
離卻兩頭應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溈山靈佑禪師入寂於大中七年(853)正月初九,春秋八十三,戒臘六十四,塔於溈山,謚大圓禪師。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8:03 am
由 新老怪
趯倒淨瓶(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趯倒淨瓶
舉:溈山和尚始在百丈會中充典座,百丈將選大溈主人,乃請同首座對眾下語,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淨瓶置地上,設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木*突]:戶樞)也。”百丈卻問溈山,山乃趯倒淨瓶而去。百丈笑雲:“第一座輸卻山子也。”因命溈為開山。
無門曰:溈山一期之勇,爭奈跳百丈圈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何故聻?脫得盤頭,擔起鐵枷。
頌曰:
揚下笊籬並木杓,當陽一突絕周遮。
百丈重關攔不住,腳尖踢出佛如麻!
野老曰:
堂上掛張皮,座上鋪張皮,門上吊張皮,身上披張皮,臉上蒙張皮;試問善德仁者,如果讓您選一張屬於自己的,您會揀取哪一張?請注意,切忌遷就聽便,也不可遷古附會。
如何?堂上的威,座上的態,門前的勢,身上的格,臉上的顏;可是取捨難定?踟躕猶疑?若果如是,百丈的圈圜,的確不是一期之勇,可以跳躍得出的;難怪海和尚欲拈集淨瓶置於地上!誰說這不是道出了人性中最弱的一環!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9:28 am
由 新老怪
山後舉問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
耽源曰:咄!痴漢,誰在井中。
仰山不契,後問溈山,山乃呼慧寂,山應諾。溈雲:出了也。
仰山因此大悟,雲:我在耽源處得體,溈山處得用。
也只是這一個頌子,引人邪解不少。人多錯會道:相是相見,談是談論,中間有個無縫塔。所以道:中有黃金充一國。帝與國師對答,便是無影樹下合同船。帝不會,遂道琉璃殿上無知識。
又有底道:相是相州之南,潭是潭州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頌官家眨眼顧視雲:這個是無縫塔。若恁麼會,不出情見,只如雪竇下四轉語,又作麼生會?
今人殊不知古人意,且道:
湘之南,潭之北,爾作麼生會?
中有黃金充一國,爾作麼生會?
琉璃殿上無知識,爾作麼生會?
或恁麼見得,不妨慶快平生。.
湘之南潭之北,雪竇道:獨掌不浪鳴。不得已與爾說。
中有黃金充一國,雪竇道:山形拄子。古人道:識得拄杖子,一生參學事畢,
無影樹下合同船,雪竇道:海晏(yan安,樂)河清。一時豁開戶牖,八面玲瓏。
琉璃殿上無知識,雪竇道:拈了也。一時與爾說也,不妨難見,見得也好,只是有些子錯認處,隨語生解。至末後道拈了也,卻較些子,雪竇分明一時下語了,
後面單頌個無縫塔子:
無縫塔,(這一縫,大小大,道什麼。)
見還難,(非眼可見,瞎。)
澄潭不許蒼龍蟠。(見麼,洪波浩渺,蒼龍向什麼蟠(pan屈曲,環繞)?這裡直得摸索不著。)
層落落,(莫眼花,眼花作什麼。)
影團團,(通身是眼,落七落八,兩兩三三舊路行,左轉右轉隨後來。)
千古萬古與人看。(見麼?瞎漢作麼生看?阇黎覷得見麼。)
雪竇當頭道:無縫塔,見還難。雖然獨露無私,則是要見時還難。雪竇忒殺慈,更向爾道:澄潭不許蒼龍蟠。五祖先師道:雪竇頌古一冊,我只愛他澄潭不許蒼龍蟠一句,猶較些子,多少人去他國師良久處作活計。若恁麼會,一時錯了也。不見道:臥龍不鑑止水,無處有月波澄,有處無風起浪。又道:臥龍長怖碧潭清。若是這個漢,直饒洪波浩渺,白浪滔天,亦不在裡許蟠。雪竇到此頌了,後頭著些子眼目,琢出一個無縫塔,隨後說道:層落落,影團團,千古萬古與人看。爾作麼生看?即今在什麼處?直鐃爾見得分明,也莫錯認定盤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9:39 am
由 新老怪
無縫塔,見還難。
無縫塔連一線光都透不進,這便是管不容針處,三身中法身何處見?
源雲:湘之南潭之北。
雪竇雲:獨掌不浪鳴,
中有黃金充一國。又雲:山形拄杖子,
無影樹下合同船。又雲:海晏河清,
琉璃殿上無知識。又雲:拈了也。
真是老婆心切,全都被他說遍了也。
湘之南潭之北,一南一北,獨掌不浪鳴。
中有黃金充一國,山形拄杖子,見麼?
無影樹下合同船,人人都有個無影樹,而這無影樹又同出一船。這法身 是什麼樣的呢?
海晏河清,像似琉璃殿,因為無知識 所以一點瑕疵都沒有。
盡管雪竇說見還難,卻一時跟你道盡了也。
合同船即不二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9:44 am
由 電火
新老怪 寫: ↑週五 5月 27, 2022 9:39 am
無縫塔,見還難。
無縫塔連一線光都透不進,這便是管不容針處,三身中法身何處見?
源雲:湘之南潭之北。
雪竇雲:獨掌不浪鳴,
中有黃金充一國。又雲:山形拄杖子,
無影樹下合同船。又雲:海晏河清,
琉璃殿上無知識。又雲:拈了也。
真是老婆心切,全都被他說遍了也。
湘之南潭之北,一南一北,獨掌不浪鳴。
中有黃金充一國,山形拄杖子,見麼?
無影樹下合同船,人人都有個無影樹,而這無影樹又同出一船。這法身 是什麼樣的呢?
海晏河清,像似琉璃殿,因為無知識 所以一點瑕疵都沒有。
盡管雪竇說見還難,卻一時跟你道盡了也。
合同船即不二法。
道親!
下合同 懂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9:51 am
由 電火
盡學人本分:
樹搖鳥散(琉璃樹)希望鳥
水渾魚驚(公賣肉醬)五濁惡世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11:20 am
由 新老怪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11:30 am
由 新老怪
湘之南 潭之北,
雪竇道:獨掌不浪鳴。不得已與爾說。
中有黃金充一國,
雪竇道:山形拄子。古人道:識得拄杖子,一生參學事畢,
無影樹下合同船,
雪竇道:海晏(yan安,樂)河清。一時豁開戶牖,八面玲瓏。
琉璃殿上無知識,
雪竇道:拈了也。一時與爾說也,不妨難見,見得也好,只是有些子錯認處,隨語生解。至末後道拈了也,卻較些子,雪竇分明一時下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