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27, 2022 11:43 am
新老怪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什麼心修道?"
大珠:"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裡有什麼地方 可以聚眾?
道光:"事實上你每天聚眾論道,難道這不是說法渡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 都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渡眾呢?"
道光:"禪師,您這可打妄語了".
大珠:"老僧連舌頭都沒有,如何妄語?"
道光:"難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為什麼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mrgreen:大珠:"都是真的!"
無心
下無立錐之地
連一個人 都沒有看到
連舌頭都沒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6:45 am
新老怪
趯倒淨瓶(明超《無門關夾注》)

趯(音tì,意為踢)倒淨瓶

  溈山和尚(溈山靈祐禪師(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即今密印寺。其後(一說大中初年)相國裴休亦來咨問玄旨,聲譽更隆,禪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謚號‘大圓禪師’。有語錄、警策各一卷傳世。嗣法弟子有慧寂、洪諲、智閒等四十一人。
其中,仰山慧寂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始在百丈會中 充典座(早先在百丈山懷海禪師住持在禪寺裡擔任 管理寺院伙食的典座一職)。百丈將選大溈主人(百丈當時想要選擇一個人 到湖南大溈山開辟禪寺,而為一方教化之主),乃請同首座(華林覺)對眾下語,出格者可往(《五燈會元》載: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丈曰:“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丈曰:“老僧住得否?”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丈曰:“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陀曰:“待歷觀之。”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令侍者請至。問曰:“此人如何?”陀請謦欬一聲,行數步。陀曰:“不可。”丈又令喚師,師時為典座。陀一見乃曰:“此正是溈山主人也。”丈是夜召師入室,囑曰:“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而華林聞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

  百丈遂拈淨瓶(軍持,梵語kun!d!ika^。又作君持、君遲、軍遲、軍挺、捃稚迦等。意譯為瓶、澡瓶、水瓶。此乃梵天、千手觀音等之持物,亦為大乘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為盛水以便攜帶之容器,亦用以盛裝油、鹽、石蜜等種種物。以用途不同,稱法自亦有別。如洗足瓶、澡水瓶、淨瓶(盛飲水之用)、不淨瓶(裝便之用)等,其構造質材,有陶土、銅、鐵等。今用為法具,多以青銅製成。《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詳載軍持之形狀與用途。)置地上,設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如果不叫它淨瓶,那應該叫它什麼呢)?”
  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木*突]也(也不該把它叫做木塊吧)!”
  首座從事物的體用不二的角度,給予了一個文字上的回答。
  百丈卻問於山(百丈卻並不回應華林首座,而是用同樣的問題問溈山)。
山乃趯倒淨瓶而去(溈山聽到百丈這樣問他,就一腳把淨瓶踢倒,然後走了出去)。
  百丈笑雲:“第一座輸卻山子也(首座你輸給靈祐了。這裡懷海稱靈祐為山子,顯然是後人模擬百丈的語氣。然而靈祐既然尚在百丈,懷海是不會這樣稱呼他的)!”
  因命之為開山(於是懷海就派遣靈祐前往大溈開創禪寺)。

  無門曰:“溈山一期(一時)之勇,爭奈跳百丈圈圚(圈套,窠臼,框框,束縛)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便:適宜。意思是能夠擔當大事,不能夠勝任小事)。何故聻(為什麼呢)?脫得(卸下了)盤頭(裹在頭上的裝束用品),擔起鐵枷(卻在脖子上套上了沉重的鐵枷鎖)。”

  溈山見地透脫,所以勝過華林首座。然而個人的解脫自在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擔起傳承禪門心法、續佛慧命的重任。

  頌曰:揚下笟籬(笊籬 zhàoli,用竹篾、柳條或鐵絲等編織的用具,能漏水,用在水、湯裡撈東西)並木杓,當陽一突絕周遮。百丈重關攔不住,腳尖趯出佛如麻。



  頌文大意:把一切如同笊籬和木勺一樣 思維計較之類的閒家具 一掃掃開,從正面直接地突圍出去,到達沒有任何遮障之處,這是何等地灑脫自在!無論百丈懷海禪師 設下多少機關陷阱,都無法阻攔住真正具有透脫見地的一如 溈山靈祐這樣的禪者,他果斷無疑地 踢倒淨瓶揚長而去,數量如麻如粟的佛陀因此而出現在這個世間。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6:49 am
新老怪
趯倒淨瓶(慧開《無門關》)


四十 趯倒淨瓶

  溈山和尚始在百丈會中充典座,百丈將選大溈主人,乃請同首座對眾下語,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淨瓶置地上,設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木*突]:戶樞)也。”百丈卻問溈山,山乃趯倒淨瓶而去。百丈笑雲:“第一座輸卻山子也。”因命溈為開山。

  無門曰:溈山一期之勇,爭奈跳百丈圈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何故聻?脫得盤頭,擔起鐵枷。

  頌曰:

    揚下笊籬並木杓,當陽一突絕周遮。百丈重關攔不住,腳尖踢出佛如麻!

  (無門慧開《無門關》)


  溈山:靈祐(771—853),唐代禪師,偽仰宗祖師。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出家,在杭州龍興寺究大小乘教。年二十三,游江西,參百丈懷海禪師,究明心法。後至溈山(湖南寧鄉縣西,為衡山支脈,溈水之源),建同慶寺,前後住山四十餘年。大中七年寂,壽八十三,謚“大圓禪師”。後人輯有《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典座:寺院中的職事僧,主管總務。

  首座:僧堂中居首位的參禪僧,亦稱“上座”、“第一座”。僧史略中曰:“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處僧之上,故名。”

  木木突:木樁子。

  木([木*突]:戶樞):謂門戶上之持樞紐者。

  趯倒淨瓶:趯,通躍,跳也,在此或作踢解;趯倒,或即踢倒也;淨瓶,梵語軍遲或軍持,又作捃稚迦,即中土之水瓶也,有淨瓶、觸瓶二種,淨瓶之水以洗淨手,觸瓶之水以洗濁手,故亦稱“澡瓶”,今俗多以尋常花瓶當之,殊誤。釋氏要覽中曰:“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寄歸傳雲:“軍持有二,若甕瓶者,是淨用;若銅鐵,是觸用。”


  便重不便輕:與避重就輕反。

  脫得盤頭,擔起鐵枷:脫了盤在頭上的盤巾,擔負起鐵打的枷鎖也;說溈山禪師輕輕踢倒淨瓶,解決了一則公案,而去主持溈山禪務,此即便重不便輕也。字面上好像嘲笑,實際上卻贊美他勇於承當大任也。

  丟掉笊籬和木杓:(典座的用具,亦即典座的工作),正面突破,一下消除了種種言詞辯論(周遮,語多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7:01 am
新老怪
躍倒淨瓶(謝力《我與無門關》)


第四十則 躍倒淨瓶

〖公案〗
  溈山*1和尚始在百丈*2會中充典座*3。百丈將選大溈*4主人,乃請同首座*5對眾下語,出格者可往。
百丈遂拈淨瓶置地上。設問雲:“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突也。”
百丈卻問於山。山乃躍倒淨瓶而去。
百丈笑雲:“第一座輪卻山子也。”因命之為開山。


【語譯】
  溈山和尚當時還在百丈會中 充當一名負責伙食的典座僧。大溈山道場建立後,百丈要鄰選出任住持的人選,於是他夥同首座僧對門下眾弟子說,誰要是勝出,便前往擔任住持。
百丈將一隻淨瓶 放置於地上。對眾人說:“這東西不能把它叫做淨瓶,你們認為它應該叫做什麼?”
首座說:“不能把它叫做木屐。”
當百丈問到溈山時,溈山上前一腳踢倒淨瓶,揚長而去。
百丈笑著說:“這一次獲勝的是溈山。”於是任命溈山為大溈山的開山住持。

〖評唱〗

  無門曰:“溈山一期之勇,爭奈跳百丈圈匱不出。檢點將來,便重不便輕。何故?聻脫得盤頭*6,擔起鐵枷。”



【語譯】
  無門曰:“溈山單憑一時之勇,怎奈跳不出百丈所設下的圈套。認真說來他的負擔是更重而不是更輕。為什麼呢?這死鬼剛剛把盤頭脫下,卻擔起鐵枷來。”


〖頌曰〗
揚下爪籬並木杓  當陽一突絕周遮
百丈重關攔不住  腳尖躍出佛如麻

【語譯】

是扔下爪籬和木杓的時候了,
當頭的豔陽一出,什麼也遮擋不住。
百丈所設的重重關卡攔不住他,
腳尖一踢,踢出如麻一般的佛來。


【題解】
  溈山和尚當時在百丈會中 充當一名負責伙食的典座僧。是六知事僧之一,職位不算低的。大溈山道場的建立,是百丈思想的實踐。大溈山是個很理想的農耕地,百丈開發大溈山,就是為了實現自耕自食,不向外乞求的理想。出任大溈山住持 是一件苦差事。無門形容“揚下爪籬並木杓”並不貼切,溈山到了大溈山之後,恰恰與它相反,是拿起了扒草的爪籬 和施肥的木杓。這擔子比拿菜刀和飯杓要來得重。

民主的發源地就在中國,遠在唐朝,就有了民主考核,民主選舉的制度。
在這場考核中,首座為什麼不能勝出?百丈要鄰選的是經理人才,而不是應聲蟲。
這經理人才的首要條件 就是獨立思考,獨立運作。如果選了首座當住持,大小事都要從湖南跑到江西來向百丈匯報,那還能做些什麼呢?
當溈山踢倒淨瓶時,百丈老懷欣慰,一個連考題都可以否定的考生,不就是他所想要找的經理人才嗎?
百丈也真沒看錯人,溈山後來的成就 不下於百丈。

【參究】

  淨瓶不得喚作淨瓶。
不可喚作木突。
山乃躍倒淨瓶而去。


註解】
*1  溈山,唐潭州溈山禪師,名靈祐,福州長溪人,參百丈懷海禪師,究明心法,值武宗毀佛,裹頭隱藏於民間,大中初,還溈山,宏法四十餘年寂,壽八十三。

*2  百丈,指唐時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他始創禪門的規式,即百丈清規是。

*3  典座,禪林中負責大眾齋粥之職稱。東序六知事之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典座條載,典座職掌大眾之齋粥,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且節用愛惜之。此職務雖系料理飲食之雜役,然自古該職即極受重視,通常推舉志行高潔之僧任之,該項工作猶如一種辦道修持,若以無道心者任之,則僅徒勞辛苦而畢竟無益。

*4  大溈山,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西。為衡山山脈之分支、溈水之發源地。山多平地,水道便利,故古來出家人每多耕作於此,而有“羅漢田”之稱。

*5  首座,僧堂六頭首之一。又作上座、首眾。即居一座之首位而為眾僧之表儀者。在叢林,與長老平分風月。

*6  盤頭,纏在頭上頂物用的頭巾。

  (謝力《我與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10:31 am
寂照世間
百丈遂拈淨瓶置地上。設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甚麼?”首座乃雲:“不可喚作木突也。”
百丈卻問於山。山乃躍倒淨瓶而去。


佛說淨瓶,即非淨瓶,是名淨瓶。
所以才說,不可喚作淨瓶
這是金剛經相關的問題

淨瓶即非淨瓶,為什麼?
淨瓶為什麼不是淨瓶?淨瓶為什麼不可以喚作淨瓶?

不可喚作淨瓶,你要叫淨瓶是什麼?
其實這是在考金剛經
為什麼淨瓶不是淨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10:32 am
電火
不可喚作木突也
禪宗所說都是種子的故事
不可喚=在瓶中叫不動(不為任何事所動)
(賺錢中)
木突也:
烏龜.烏龜 翹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5月 28, 2022 10:44 am
電火
揚下笊籬並木杓
(小甜甜回家)
當陽一突絕周遮。
禪法(畫眉)
百丈重關攔不住
(外門攔不住)
腳尖踢出佛如麻
(廣長舌相)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29, 2022 9:44 am
新老怪
達摩傳法(馮學成《四季禪·春》)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五燈會元》卷一)

  譯文
  慧可法師問達摩:“諸佛所傳的法印——這個宇宙中的最高真理,我,或其他的人 有沒有資格聽到呢?達摩說:“諸佛所傳的法印,不是從我和你這樣的人的關系中 可以傳與和接受的。”慧可失望地說:“這樣的話,我的心就得不到安寧。您能幫助我,讓我的心安寧嗎?”達摩說:“好!那你把心交給我,我為你達到安寧。”慧可沉默了很久,說:“不知什麼原因,這個心找來找去,反而找不到了。”達摩說:“好了,我與你安心的工作 已經完成了——既然心都不存在了,那心裡的安寧,不安寧又怎麼會存在呢?”(慧可就成了中國禪宗的第二代祖師)

  旁白
  自從達摩給慧可“安心”,印度的禪——這個禪宗認為 是佛教最高真理的禪,就在中國撒下了種子。如同“拈花微笑”一樣,這裡的“安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中真的有絕對的、最高的真理嗎?禪宗認力,這是不能去說的,而是應該去“參”。參禪參禪,參破其中的機關,你就明白了。
在後面的公案中,也是應以“參”的態度,而不應以讀的態度來解公案。這樣,對公案的理解就會深入得多。


  (馮學成《四季禪·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29, 2022 9:48 am
新老怪
達摩安心(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舉:達摩面壁,二祖立雪斷臂雲:“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摩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摩雲:“為汝安心竟”!

  無門曰:缺齒老胡,十萬裡航海,特特而來,可謂是無風起浪;末後接得一個門人,又卻六根不具,咦?謝三郎,不識四字。

  頌曰:西來直指,事因囑起,撓聒叢林,元來是爾。

  野老曰:

  寧與不寧,唯心所造,要求心安,但得心淨;胡老胡來,胡為安心,非是胡為之作;惟獨心未安者,既然覓心了不可得,畢竟要安何心?蓋何者未安故?亦如“誰縛?誰解脫?”儼然同工異曲,理胡應胡者也!

  大德!西來直接,東去何求?靈山付囑,迦葉當權,不可忘了 尚有罔措之人天在!缺齒禿頂的,仍舊只是罔措人天以後之輩,縱然一葦渡江有術,但畢竟是事因囑起,肩上掮有一付擔子,內裡賣的是些什麼?尚待行家會取;詎知斷臂可人,迎上開張第一椿,來了個買空賣空,誠然大煞風景,害的老胡撤場散夥,趕緊溜之大吉,後來人,徒事奔波跋涉,盡喝東西南北風,哀乎,苦哉!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mrgreen:買空賣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5月 29, 2022 10:01 am
新老怪
達摩安心(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



  可曰②:“我心未寧③,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④,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⑤。”祖曰:“我與汝安心竟⑥。”
  [公案出處]《景德傳燈錄》卷三;《五燈會元》卷一。


  [注釋]①這是禪宗始祖 達摩大師的一則公案。達摩(?-535),中國禪宗始祖,稱菩提達摩。他是南天竺國 香至國王的第三個王子,出家為僧,梁普通元年(520)他從海上經廣州 來到中國傳法,初與梁武帝有過接觸,武帝不理解他的禪法,所以他便北上來到嵩山,住少林寺,於寺後山洞面壁九年,坐禪修行。達摩禪法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傳慧能後,大行於中國,成為影響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佛教宗派。
②可:即二祖慧可禪師,事跡見“二祖斷臂”一則。
③寧:安靜,安寧。指內心不起思念,不存煩惱的寂靜境界。
④安:安撫,安置,使心安寧的意思。將心來:即將心拿來的意思。
⑤了不可得:一無所獲,一無所得。
⑥竟:結束。

  [解析]安心是禪家的一種修行功夫 和體驗境界,即通過調息思維,使意念專注於某一物,最後達到不動思慮、寂然安定的境界。這種功夫叫做“定”,“入定”,也叫“止”。如果在定心之後,對天地萬物作直覺觀照,人可以進入一種自由暢達,了無掛礙的新境界,整個身心 由此而得到解脫和鬆弛,享受到無窮無盡的樂趣,這叫做“由定入慧”,或叫“定慧雙修”,也叫止觀雙修。
相傳達摩祖師 居嵩山少林寺,在寺後石洞面壁九年,專修安心功夫,最後由定入慧,進入“無自無他,凡聖等一”,斷絕一切思維 意念的境界。佛教通常所說的悟、解悟,其實即指這種由定入“慧”,由止而達“觀”的境界。

  這是一種用常人的思想 無法理解的境界。它涉及佛教認識論 和世界觀、人生觀。佛教認為,人生是一個大苦海,生老病死,飢渴飽暖,功名世祿,恩愛怨恨,無不使身、心遭受種種苦難。
世界萬事萬物 本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生,所以任何事物 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
這種發展變化 又受前因後果 種種“業力”的制約,所以整個世界 構成一個因果相連、重重疊疊的整體,任何一件事物 與外界的各事物之間 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事物因其變化,沒有永遠 固定的形態,所以就其本質來說,是幻滅不實、虛空無寄的,這即是佛教的所謂“空”,有一首著名的偈語說得好: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意思是說,世界萬事萬物 雖然各有名稱,但它的本質 是因緣和合 所構成的一種暫時形式,最終將會轉變為其他形式,成為“空幻”,所以“名稱”是一種“假名”,是人心感知事物後 產生的結果,它也符合佛教所說的 中道佛性思想(有關中道佛性問題,此處不作詳述)。

  人生為什麼 總處於苦海之中?人生的煩惱苦悶 是否可以徹底地解脫?佛教在這裡,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思想,認為人生之苦關鍵 在人心之妄,即人生煩惱之根,在人錯將虛幻執為實有,錯把暫時 執為永恆,由此而生出 有無、得失的分辨、計議之心,所以煩惱 也是自尋之煩惱,苦海是人心自營的苦海。
世間萬法,只是一己之心而生,所以人要解脫,關鍵在認清萬事萬物 虛空不實的本來面目,去妄存真,回歸空寂無為的本性。這便是佛家所說的“悟”。

  慧可之所以內心不安寧,就是因為心有俗塵,妄生計議 執著分別,自知有這個“心”的存在。
當達摩要他把心“拿來”,他不得不反觀 自心之本體,在這個反觀自心的時候,慧可驟然發現 平常所執著的一切差別,原來只是這個心 在起作用——好壞、多少、高下、優劣等,都是如此。
如果不是這顆心的作用,哪還有什麼分別計較可言?
所以,慧可在反觀自心的瞬間,頓了 自心虛空,萬法本來 烏有不實,“覓心了不可得”。
不自覺之間,慧可之心 由執著計議進入“定”的境界 而得以安寧。
到這個田地,凡心與佛心 便相互冥合,所以達摩說:我為你安好了心。


  (黃君《智者的思路—禪門公案精解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