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頁 (共 619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3, 2022 9:08 am
新老怪
說起眾生 為什麼會沉淪墮落,大家都知道 是因為心裡邊 有個叫無明的東西,所以這無明的罪過 實在是太大太大。
那麼無明究竟是個什麼?《佛學詞典》曰:“無明謂黯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痴之異名也。”所以,我認為無明才是一種心理的狀態,與無明相對的是智慧,智慧和無明一樣,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說無明是心識處於昏昧中的一種狀態,心識清醒了以後的狀態,就是智慧。從這裡我們更可以看出吳先生說的:“如來藏是佛的一種心理狀態,”這句話的問題了。

如來藏對應的是法身,二者一個是真如染污時的狀態,一個是真如清淨以後的狀態。
不管是真如,還是如來藏或法身,都是無為法。
而無明和智慧 都是有為法,一個是有漏的有為,一個是無漏的有為。
既然無明 來自心識,心識又由如來藏的藏識而起,說如來藏 是心理狀態,就像說水是波的狀態一樣,從邏輯上 無法成立。
無明的罪過 大家都清楚,咱們用不著再去聲討它。
我想談的是無明都有哪些種類,以及它們的成因是什麼。
按照不同經論教派的的分判之法,無明由粗到細 可以劃分為兩種、四種、五種、十五種等類別,我覺得將其歸納一下,主要是三對無明:
1. 從主次來說,為根本無明 與枝末無明。
《起信論》說:“迷於法界理之原始一念,為根本無明。
因根本無明 而起之三粗六惑業,為枝末無明。”
小乘從不知道 有根本無明,其所破者,是枝末無明。
小乘雖然也開悟、也見性,但從所破的無明 就可以看出 他與大乘的差別 有多麼的巨大。

2. 從狀態來說,為無始無明 與一念無明。
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因從無始以來 就一直處於暗昧之中,故名之。
一念無明 是對某個具體的事物不明了,比如宗門參究的話頭,因昧於一念而得名。

3. 從粗細來說,為依他起之無明 和遍計執之無明。
這兩種無明 都是根本無明,我是根據其起因和表現形式,分別給予命名。
依他起之無明是細無明,顧名思義,是由依他起性生起的。
遍計執之無明是粗無明,顧名思義,是由遍計所執性生起的。
我們常說起心動念,其實起心和動念 嚴格說來是有區別的。
起心的意思是感知、是了別,動念的意思是做意、是分別,我們的心念在不同的階段,所生起的無明也不一樣。
從心的作用來講,依他起之無明是常,因為只要心生 就時時有念生,就時時在了別;
遍計執之無明是無常,因為它只是在牽涉於具體的事物、具體的概念,在分別、做意的狀態下 才會起現行。
當年臥論禪 師犯的錯誤,就是以遍計執之無明 暫時的隱伏為息滅,以為只要能持續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打破無明。
所以六祖一聞其偈頌,就知其病落何處,因為清淨依然是無明,而且是最根本的無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3, 2022 9:59 am
新老怪
修禪宗的人,個個都想明心見性,見性的關鍵,就是要打破依他起和遍計執 這兩種根本無明。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打敗敵人,首先應該瞭解敵人,欲想打破無明,我們首先也應該瞭解無明,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別搞來搞去,自以為把敵人已經消滅了,而敵人卻活得好好的,您別當我這是危言聳聽,這種人心中心裡邊我見的多了。

依他起之無明,其實就是俱生無明。
俱生無明的俱生 兩個字很關鍵,它的意思是 俱念而生,也就是伴隨著念頭的生起 而自然生出的。
這種伴隨著別的東西 自然而生起的作用,就是唯識三性中的 依他起性,所以說俱生無明 是由依他起性而起的。
俱生無明的起因 是俱生我執,而俱生我執 又來自八識田中 熏染的執著的種子。
因為這個種子 無始以來 就一直存在,所以我們的根本無明 也是無始以來就有的。
明白了俱生無明 是伴隨著念頭的生起 而自然生出的,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 就是這個無明 是在哪種念頭上產生的?
截止到目前 我在經論上 還沒有找到現成的答案。
這個問題我自己思考了許久,比較來比較去,我認為應該是伴隨著微細流注產生的。
我的根據是,一切眾生 最初產生的一念,反映的應該是客觀事物 真實的實相,而不是無明。
原因很簡單,因為微細流注 只有佛才能打破,包括等覺以下的菩薩 都破不了它。
如果微細流注 最初所見不是實相,如果只有在打破了微細流注以後 才能見實相,
那就意味著 除了佛以外的其他人,都不能開悟,不能見性,無明也就永遠不能被打破了。
所以我的看法 是微細流注就是實相,雖然我們最終成佛的時候 必須要將之打破,但是在見性的當下,還是暫時得借助於它。
認為微細流注 就是實相的話,我以前沒見第二個人說過,後來在吳立民先生的《楞伽經講記》上看見他也是持的這樣一種觀點,這才確信 自己的看法沒錯。

微細流注 是最短的念頭,短到什麼程度?
據說每一剎那 都有九百個念頭起滅,而六十個剎那 加起來才是一彈指的工夫。
我試了一下,一彈指大概也就是一秒鐘,這就意味著 在一秒鐘之內,我們的心念上 就已經有五萬四千個念頭起滅過了。
我們八識田的種子 就像寄生蟲一樣,當每個微細流注的念頭產生後,自然引生出這個是我(俱生我執)那個是它(俱生法執)的分別。
也就是說,微細流注每一個真實念 產生的當下,隨之就被執著的種子給轉化,而變成俱生無明。
由於這種分別 和轉化非常微細、非常牢固,以致於我們根本就觀察不到 它的產生,意識不到 它的存在。
微細流注 從反映實相的真念,被執著的種子 轉變成無明妄念的看法,一開始我也沒有經論上的觀點來支持,究竟合不合佛意 尚無十分把握,後來發現這個世上 還是有知音的,他――就是晉美彭措法王。

在希彭措益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有這樣一段論述:
“上述輪回中的眾生 與證悟的佛 是基現的各種變現,基現 則是從本基中 產生出的屬於第二剎那的法。
在這個產生基現的本基中,沒有眾生、如來、輪回、涅磐等等,
這個第一剎那的本基,就是無上大圓滿中的究竟心性,也就是聖凡的 共同所見境。
在第二剎那的基現中,認識並安住於本基實相的是如來,未安住而迷失的即是眾生,這時才產生了佛與眾生的差別。
這個觀點在各種《定解寶燈論》注釋中都未提到,而是法王如意寶 在以大圓滿竅訣部的觀點廣講《定解寶燈論》時所傳講的,無垢光尊者在《句義寶藏論》中也廣述了這個觀點。”

在這一段話中 首先出現了一個“本基”,這個本基 堪布說得很明白,“就是無上大圓滿中的 究竟心性”,
也就是佛和眾生 共同的能夠生起覺知、產生做意的心的本性
(關於這個“本基”,我在下一篇“本來面目”中還要詳談)。
在本基的基礎上,又出來了“基現”和“變現”。
按照堪布的說法,第一剎那的本基 是聖凡的共同所見境,
在第一剎那的本基中,是沒有眾生、如來、輪回、涅磐等等差別的,這一切的差別,
都是在第二剎那的基現中 的變出來的。
在這裡,法王沒有明確 指出本基的第一剎那 和基現的第二剎那是什麼,但一定說的是最短、最微細的念頭,也就是微細流注。
佛和眾生的差別,就是在微細流注第一剎那的 實相之念產生後,第二剎那的基現 往哪個方向去轉。“認識並安住於本基實相的是如來,未安住而迷失的即是眾生”。
佛因為已經斷盡了 能夠生起俱生執著的種子,所以自然認識 並安住於本基的實相;
而等覺菩薩以下的眾生 因為種子沒有除盡,在第二剎那被種子 轉成俱生之無明,而迷失了本來。
法王的這個觀點 還為我解開了另外一個迷惑,就是所謂的消滅微細流注,到底是把這種念頭從根本上消滅,還是僅僅轉化掉其中 引起俱生執著的種子?
如果簡單地望文生義,既然講消滅,當然是把這種一個緊接著一個的微細念頭 全都消滅才對。
但問題是微細流注 消滅之後,佛還有念無念?
若有,是個什麼念,莫非是個比微細流注 更細的念?
若無,那佛菩薩的智慧 又是從哪裡來的?又是如何千處祈求千處應的?
上面的那段話 明確了我以前的一個猜想,那就是所謂消滅微細流注,消滅的是眾生識田中 俱生的種子,消滅的是這個種子 唸唸把實相 轉變為無明的作用。

不過這裡還有個問題,我一時沒有完全理清。
按照漢藏兩地 共同的觀點,俱生我執的種子 是在十地位才能消滅的,
現在的問題是 這個俱生我執的無明 是不是眾生最後的最微細的無明?
藏地依據《十地經》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認為十地之上就是佛位,十地後心入金剛喻定滅微細流注而成佛,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而漢地在十地和妙覺之間 還設有等覺一位,並說等覺菩薩 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按漢地祖師的說法,《十地經》本是《華嚴經》的“十地品”,華嚴當初翻譯的時候 只譯出十萬頌中的四萬八千頌,缺漏的內容就包括“等覺品”。現在的問 題是這個生相無明 是不是俱生我執的無明,如果不是,那麼這個無明 又是如何來的,怎樣去滅?希望精通教理的朋友 能幫我解答一下。

明白了什麼是依他起無明,什麼是遍計所執無明就好理解了。
這個無明又分見、思兩部分,見是昧於理,思是惑於事,也就是我們說時常的見惑和思惑。
大家平時說的見性斷惑,只是遍計所執 引生的見分無明,思上的煩惱 要等到七地伴隨著俱生我執的除滅,才能一起斷掉。
依他起和遍計執這兩種無明,分辨起來並不難:
前者細而難識,後者粗而易辨;前者是後者的因,後者是前者的果。
站在檯面上招惹是非的是遍計無明,真正在背後操控的黑手,是依他起這個俱生無明。
這二者的關系 很像現今社會上的不良青少年 和躲在他們身後的教唆犯,
你抓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子容易,想抓他背後指使的人 可就難多了。
所以遍計無明雖然粗猛,卻容易對付,只要到大乘見道位 般若一開實相一見,就打破了。
而依他起無明 則極難應對,要到七地才能破俱生我執,十地才能破俱生法執。
對於由微細流注 引生出的這種俱生無明,世尊在《楞嚴經》上是這麼說的:
“阿南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這裡的“湛”,指的是微細流注 由本基轉變為基現以後,在第二剎那生成 無明以後的念,而不是無明未生之前的念。
“想元”就是八識田中 含藏的俱生我執的種子,這個種子熏染得久了 於是積以成習,跟隨微細流注唸唸而起,經其加工之後的念頭 就是最微細的妄想。
這種無明 一定要等到微細流注消滅(轉化)了以後,才能得以除滅。
六根互用菩薩也能有限地做到,但圓滿的互用開合,是佛的境界,所以說只有佛一人 才能消滅微細流注。只有當微細流注 消滅之後,不空如來藏 所含藏的一切能量 才能徹底釋放,如來的一切果德 才能完全開顯。
知道了什麼是無明,特別什麼是斷依他起無明 和遍計執無明,自己的槍應該往哪兒瞄準,先消滅哪個敵人,後消滅哪個敵人,什麼時候 才能把所有的敵人都消滅干淨,大家心裡就有數了。
所以各位兄弟們,後邊的路還長著哪,大家所孜孜以盼 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究竟圓滿的無上佛果,離我們還很遙遠。好好努力吧!

:mrgreen:一念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8:40 am
新老怪
女子出定(謝力《我與無門關》)


〖公案〗

  世尊昔因文殊*1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惟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
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
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2,能出此女人定。”
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敕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語譯】
  有一回文殊菩薩來到諸佛聚集處參謁世尊,當時碰巧諸佛都已還歸本處。惟有一個女人,在世尊身邊入於三昧。

文殊問世尊:“為什麼這個女人有這種殊榮,能靠近您的身邊而坐,我卻不能?”

世尊對文殊說:“你想知道為什麼,就讓這女子從三昧中覺起,親自問她。”

文殊繞了那女人三匝,鳴指一下,這鳴指可是盡了文殊的神力,可以驚動梵天,但是就是不能讓那女子從三昧中覺起。

世尊說:“即使有百千個文殊,也不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下方跨過了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一位罔明菩薩,他能令這女子從定中覺起。”

頃刻間,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禮拜世尊。

世尊吩咐罔明菩薩。罔明菩薩來到女子面前,鳴指一下,這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評唱〗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那伽大定*3。”

【語譯】
  無門說:“釋迦這老兒 上演這出鬧劇,簡直狗屁不通。文殊是七佛之師,為什麼不能令那女人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為什麼卻能令那女人出定?如果你能向這看得親切,就會明白 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頌曰〗

出得出不得  渠儂得自由
神頭並鬼面  敗闕當風流

【語譯】
出定不出定,是她個人的自由,
怎由得你裝神弄鬼,
把敗筆當作風流韻事。

【題解】
  這個故事出自《諸佛要集經》。公案要討論的宗旨 與佛經所揭示的意義是兩回事。
本公案就環繞在文殊菩薩的貪、嗔、痴上。
文殊是七佛之師,乘願再來為釋迦佛的侍者,已登達等覺位,智慧第一。
無門選用這段故事為公案,就是要你看清楚,文殊怎麼個智慧第一。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mrgreen: 起了大貪念、起了大嗔恚心,更突顯了他的愚痴。
貪的是親近佛的功德。嗔恚的是這女子能而我不能。愚痴的是問佛為什麼。
更進一步的還有,佛叫他喚起女子親自問她,他想也不想一下就照做了。
結果是當場出醜、狼狽不堪。
還好當時 諸佛已還至本處,要不然見到這位 從前的老師這付模樣,會有什麼感受?你說佛對這位前世的老師,今世的大弟子 兼侍者的這種行徑,應該怎麼處理?

給他來個機會教育吧!佛把罔明菩薩喚來,由他來令女子出定。罔明是個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文殊已跨越十地,成就等覺位。以一位未登地的菩薩 來教育一位等覺菩薩,這法子 只有佛能想得出來,也只有佛能做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 無門要你去參究什麼是“業識忙忙”?什麼是“那伽大定”?

【參究】

  何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什麼是“業識忙忙”?
什麼是“那伽大定”?


【註解】
*1  文殊(manjusri),文殊師利菩薩之略,亦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曼殊室利。

*2  罔明菩薩,即棄諸蓋菩薩,為初地菩薩,據說還是個瞎子。

*3  那伽大定,即龍奮迅三昧,指能如龍之奮迅,現勇猛威勢之三昧。

  (謝力《我與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8:48 am
新老怪
女子出定(慧開《無門關》)


四十二 女子出定

  世尊者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雲:“何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雲:“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禮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出。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是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茫茫,那伽大定。

  頌曰:

    出得出不得,渠儂得自由。神頭並鬼面,敗闕當風流!

  (無門慧開《無門關》)

  文殊:“文殊師利”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菩薩名,為釋迦牟尼的左脅侍,象徵智慧威猛。

  三昧:梵語三摩提(帝)之省稱也,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凝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智度論五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得直。”入於三昧,通稱入定。

  梵天:又稱“大梵天”為婆羅門教 和印度教的創造之神。佛教為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他為守護神之一,為釋迦牟尼的右脅侍,又為色界初禪天之王。

  罔明:不明也,菩薩號,位於此世下方過一十二億河沙國土,位才初地。

  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做一場雜劇(喻佛、菩薩之神通游戲),非同小可也。

  初地:“初歡喜地”的略稱。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的第四十二位。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初征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為初地菩薩。十地中之第一地也。十地又名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大乘菩薩十地有: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業識茫茫,那伽大定:
業識,有情流轉之根本識也,依根無明 而一如之真心 初生動作之念者。
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佛的禪定,稱為“那伽定”。那伽,意譯為龍、象、無罪,不來,稱佛或阿羅漢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也。
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那伽有三義,一雲龍,二雲象,三雲不來。
孔雀經名佛為那伽;由佛不再來生死故也。
”智度論三曰“摩訶那伽,名阿羅漢;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已斷,以是故名大無罪。次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阿羅漢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
大日經疏五曰:“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以況不可思議無方大用也。”
俱舍論十三曰:“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
因此龍身 謂之那伽身,又變龍而定止於深淵曰那伽定,那伽定者,為保長壽,逢彌勒出世,以願力而入於那伽定也。
綜觀全句大意是:如果明得初地菩薩罔明 為什麼出得女子之定,縱然業識茫茫,亦如那伽常在於定一般也。

  渠儂:吳方言,他、她。無論你能不能使她出定,她都自由自在。文殊和罔明菩薩這些神頭鬼面,都是把敗著當著光彩的事兒在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9:01 am
新老怪
請問:“佛所講的法”產生正見是否能夠“正見即生。心中有底 正行無問。以正見為指歸,向自心一反照間,即能見到 自心真如實相。”?


答:第一,這是禪宗論壇。再宗言宗,若在教下,吾絕不言!
何謂說法?夫說法者 當如法說。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
法離一切觀行。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 為幻人說法 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當了眾生 根有利鈍。善於知見 無所掛礙。以大悲心 贊於大乘。念報佛恩 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9:07 am
新老怪
佛為啥彎彎繞說法?還是說了你不懂!
這不懂於參禪不通、看不懂公案有什麼區別?


答:還是再宗言宗。何謂求法?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 不著眾求。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 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 證滅修道。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 非求法也。
法名無染。若染於法 乃至涅槃。是則染著 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 非求法也。
法無取捨。若取捨法 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 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 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 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 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是故大德,若求法者。於一切法 應無所求。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9:12 am
新老怪
自公案流行,伶俐衲子紛出,這些人是不是知解宗徒?
還可能僅僅是 公案的知解宗徒!
請問禪門提持方法的演變,為什麼演變?


答:
三祖僧璨作《信心銘》有曰:“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印宗法師問六祖惠能:“黃梅咐囑,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祖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又曰:“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又立無念為宗。復曰:“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且引經明無念之旨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黃檗禪師曰:“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會教人 求知求解,只雲學道,早屬接引之辭。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是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 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9:15 am
新老怪
佛經哪部不是自性中流出,禪宗如輕視教典,與此末世,如何提持佛法?


答:
《金剛經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 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9:26 am
新老怪
“知解之事 ,多則成障,少又難悟。”是提倡佛子 少接觸經典、甚或重祖輕佛的理由嗎?


答:
所貴乎禪者,以不立文字,不涉名言,超然獨脫也。今綱宗一立,則名相紛繁。
楷成格則,是增人情識,益人知見,而有實法可求也。
聰明者,必穿鑿,愚魯者,益懵懂矣。
真悟道者,何貴於此乎?
曰:諸祖所以立綱宗者,正為此也。主人公禪,自謂無情識,而渾乎情識也。 自謂絕知見,而純是知見也。 自謂無實法,而認定一機一境,恰墮實法也。有臨濟七事,五宗宗旨,用妙密鉗錘 以鉤錐之,料揀之,劃削之,而知見始消,情識始破,實法始忘矣。窮盡萬法,而不留一法,是真直捷。透盡諸門,而不滯一門是真孤峻。徹盡大法小法,一切綱宗 而罷除綱宗,是真獨脫。

黃檗禪師曰:“一等是學,只需無學”!
達摩雲: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
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分。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唸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唸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唸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佈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 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闔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則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
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6月 04, 2022 1:18 pm
電火
〖評唱〗
  無門曰:“釋迦老子做者一場雜劇,不通小小。且道文殊是七佛之師,因甚出女人定不得?罔明初地菩薩,為甚卻出得?若向者裡見得親切,業識忙忙、那伽大定
===============
油麻菜籽逛夜市
冰箱裡冰箱事
淡水老街做阿給
知霜.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