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甘露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佛教中說「佛法僧」三寶,以法寶中所說「戒定慧」是淨業、得究竟解脫的三無漏學;可見學佛行人,於菩提道上任如何行修,總不外是學戒、修定,發揮無上的智慧。

因此,學佛行人,悉皆知曉戒定慧、是唯一行於菩提大道不可或缺的法門;但是,對此法門的認識,多少人強說:戒能生定,定能發慧,好像如此即可以圓成三無漏學,即可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如何下手?如何把握?如何真能成就?或多或少不是只知概念,耽著名相,便是遵為教條,其實茫然!

楞嚴經中有句: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經句中兩個重點:首在攝心,次言是名。

如何攝心?經中有「心猿意馬」之句,行人的「心意」是最難把持的,無論是感性時或理性時的情識變化,所發起的作用,往往不能與解脫大事相應行;,原因即在「攝心」的修養、偏離或誤解,結果戒定慧三無漏學,停滯在「名字」相的法處。

當知,學戒須攝違犯之心,學定須攝散亂之心,學慧須攝愚癡之心;然後,持戒不犯,修定不亂,發慧不癡;終究,面對貪瞋癡三毒之惡,可以憑藉三學的修養,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諸惡現前,輕易即能化於無形!

末了,老僧提出建言:

戒、以規矩法則為依歸。

定、以清淨自在為依歸。

慧、以彼此無傷為依歸。

如是解,如是行,解行並具,

圓覺在望!

《應佛之印》白雲老禪師,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這條路,該怎麼走?
漫天風沙睜不開眼,
勉強通過、又遇崎嶇;
懸巖陡壁,寸步難行!
放眼處:
茫然宇寰無著力點,
浩淼獷野何地是歸程?
說什麼如來如去。
道謂是應無所住。
遠方隱約可聞,
是否廟院莊嚴鐘聲?!
雖然如是、聽說:
抖落一身紅塵容易,
耽於許多寂靜最難!
我啊!
這條路,該如何走?!
當真是
舉凡所有,一切唯心?!

《休庵詩詞》白雲老禪師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如何化解煩惱

說魔,佛法中稱作病,又稱作障礙;總歸魔境的發生,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身心不安;身心不安,令使障蔽正知正見。

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中說障有四種:
一是惑障──即貪瞋痴造成的思惑。
二是業障──即身口意造成的惡業。
三是報障──即感受三惡趣的苦報。
四是見障──即疑慢偏造成的邪見。

圓覺經中所說四病:
一是作病───自心造作於見聞而發行。
二是任病───隨緣任性遠離生死解脫。
三是止病──意念空亡強制寂靜止息。 
四是滅病──根塵斷滅絕諸身心煩惱。

大智度論中說四魔:
一是煩惱魔──煩身惱心,情識作用失控,五欲趁勢機動。
二是五蘊魔──色塵等緣境為誘因,引發業作諸惡,心念沉淪苦惱。
三是死亡魔───人命氣絕,隨業輪回受苦,永無出離之日。
四是天魔───欲界魔羅,忌妬道人覺悟,少了魔眷,多行擾亂破壞之惡作。

因此,世尊告誡佛子:欲警策業我,勤行道我,切莫懈怠放逸;常行精進,化解煩惱障礙,摧伏眾魔;務期身心自在,法樂融融。

《應佛之印》白雲老禪師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唯識法相學37 第37講 唯識的建立—八識義理

那我們看,阿賴耶識的本身就可以發現,於理而言,阿賴耶識它是,我們講是第八識、是無盡藏,或者我們講如來藏,或者是講像太虛一樣的,我們講『空識』,你說哪一個,那都只是一個理上的問題,它真正的法義是什麼?是說這個空相裡面也好,這個如來藏裡面也好,這個無盡藏裡面也好,究竟藏了一些什麼東西?那才是在唯識學上面,搬出一個來,那一個就是法相,這個法相搬出來,我們就可以去,從理、從義上面,去認識、去了別,而後就可以肯定,所以我們談阿賴耶識,談的是裡面的種子性,所以我們為什麼叫如來藏呢?因為如來藏的本身,就是談種子性,你這個種子,存在的性質是善是惡,是業還是道,是以業性道性、善性惡性,來看種子性,那要相應於外面的緣,而引發你這個裡面的種子性,那外面的緣是善,引發你裡面這個第八識,裡面的業的種子的話,就是善的種子,如果外面的是惡緣的話,那引發你這個第八識,裡面的東西就是惡的種子,那如果說你的緣是道,當然引發的就是菩提種子,那就可見,我們阿賴耶識裡面,存在的種子,事實上肯定就是兩種種子,一個是業的種子,一個是道的種子,這個是我們先要瞭解,阿賴耶識是什麼?在相上面怎麼去認識,它法上面怎麼去認識,於相肯定我們就說,它是如來藏也好,無盡藏也好,或者我們講,像一個空相也好,或者像太虛一樣也好,都可以說,可是這只是,談的一個理論而已,那真正裡面有什麼?因為這關係到要『與道相應』、要與『生死有關』,那就涉及到法義的問題,所以我們說,阿賴耶識只談名相,不去談法相,永遠你就不瞭解你這個人,我們說談人,『人』因為你第八識,裡面有一個種子,是人的業這種種子,所以你現在成為人,這個有什麼用呢?難道說,我這個裡面有人的種子,那就沒有畜牲的種子,沒有天道的種子嗎?為什麼一定成為人的種子?那就涉及到法義了,那為什麼會這麼形成?那我們要曉得,不只是因與果的關係,還涉及到因緣的法則的問題,剛剛我說過,外面的緣境是什麼?引發的種子就是什麼?你所處的環境包含你那一些,譬如說人的,那就是你的家族,像親人、父母、兄弟、姊妹,或者是這整個家族,這是一個『人』的問題,那還要瞭解,還看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環境這種種緣,我們曉得,因緣和合才能產生法,就是這種道理,依於這些緣,是善,引發的就是善,是惡,引發的就是惡,當然這都還是以業來說,也就是外面都是業緣,引發的就是業種子,如果外面是道緣的話呢?當然引發就是道的種子,這個我們必須先要把握,第八識究竟在那裡說什麼?
為什麼專門建立起這說法,尤其不可以把阿賴耶識當成記憶識或是腦袋瓜的神經系統,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剛剛說的,如果以現在世來談,腦的神經系統相同於阿賴耶識,但是一旦死了,這些都到哪裡去?所以它不是指就未來世,也不是過去世而言。真正講阿賴耶識是一個如來藏,像太虛一樣,而太空的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裡面會顯現什麼那就涉及到因與緣的問題,引發因果的因的種子,而產生結果,這才是談八識一個基本的理論。

白雲老禪師 唯識法相學第37講 唯識的建立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唯識法相學38講 - 八識的義理-2

現在談“八識的義理”。前面介紹了第八識阿賴耶識,現在來看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稱為“我意識”,事實上“我、意”放在一起容易誤會。第七識在梵文叫“末那”,就是“我”的意思,所以第七識是“我識”,肯定“我”裡面就包含了意念、心念。心念是自我意識,意念呢?就是想,是一種變化,所以第七識不妨說是“我識”,因為我識的本身就包含了這些。如果談“我意識”就會造成第七識叫“我意識”,第六識叫“意識”,好像只是多了一個“我”而已,其實“意識”的本身只是一種意念,一個念頭而已,而“我”本身還具備有想的能力,也就是五蘊中的“想”;五蘊的想來自哪?是來自當五蘊的色蘊完成之前,有法塵跟色法的產生,這就要“意”,這種意識可以這麼說,不同於“我”。因為“我”的本身還有想的能力,有決定的權力,前面也介紹過第七識,說它不是一個主宰者,是一個決定者。



主宰者就是肯定的自我意識,當然談第七識不可以把前面的六識放在一起談,一定要單獨來談,現在來看第七識末那識或講“我識”,究竟說什麼?假使要製造東西,譬如要做麵條,那得要有材料,這些材料並不是“我”,如果一定要說是我,那是物我,也就是“材料”就是物我。但是要使這些材料完成麵條,當中一定要有“我”才可以,為什麼?剛剛說這個“我”是一個行為造作者,不是主宰者,是個決定者,因為要做麵條要用什麼方式做,你先得想一想,是用手做還是用機器做?這就要由“我”來決定,絕不是由材料來決定。我決定這麼做,如果有機器就用機器輕鬆的做,因為現在的機器都是電動的,電源一打開不需出很多力氣,但是也不能說沒有機器就不能做麵條,用手同樣可以做,最後決定由自己來做,所以第七識只是一個決定者,為什麼不是主宰者?我們知道要能主宰,本身就要能確定,舉一個例子,一般人很容易誤解“有”與“無”,常說「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就把它當成無來說,這是一種我的錯誤的主宰,那“有”跟“無”最大的差別在哪?



“無”是從“有”的突破而來,依很多道理,經過認識、了別再決定,所以“無”不是沒有,它是“不同於原有”。可見第七識末那識就不是主宰的意念,是經過道理方法建立起法義而完成的。做麵條也是如此,不能說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至少要瞭解麵條一定是一條一條的,如果捏成一團,那叫做麵團,捏成一片片的,叫麵片;但是瞭解這些還不是主宰,要看做這些是為了什麼?如果是自我意識,“我”就是主宰,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沒錯!這也是我,但只是一種主觀意識,必須要問真正的目的何在?做麵條是要賣,或是自己吃或給很多人吃?如果捨棄了這些資訊,就是“我為主宰”,其實末那識不是如此!它是經過資訊的蒐集,建立起法相,經過認識了別之後才決定的,所以末那識不叫主宰識,它是“我識”,是一種決定的能力。



可見末那識的“我”不只是談識的問題,還談到“我”的形成?而談到我就會涉及到,以色身而言,有“地、水、火、風”四大種性,也就是四大元素組成的。但是一般總是捨棄四大元素,只問這“我”怎麼形成?以為我就只是“眼耳鼻舌身”加上“意”所完成的,不要忘了這些都不離於地水火風。所以真正一個“我”的物質體的形成,是來自四大種性或四大元素,而談我於色身的建立之外,還涉及到識,那就不一樣了!還關係到精神的層面,否則只說我怎麼形成的?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以為那就是我!但是沒有去瞭解“意”是怎麼形成的?如果沒有第七識,沒有“我”的話,你的意識不可能建立。譬如一個人死了,放在殯儀館的冷凍庫裡,如果談這個人,原來有第八識、七識、六識,死了之後還具備這些嗎?現在這死人的“我”只是一個物質體,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分散了,只剩屍體而已。如果以死人本身來談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那根本搞錯了方向,因為說「那個死人」是以活人來看死人,絕不是以死人來看活人,即使是一個人,他死了,就只是一個物質體,已經少了精神的內涵,所以是“談死人”,不是“死人談”。



這就可以發現末那識究竟說什麼了,一定是談一個活著的人經常不離於“我”;舉個例子,有沒有這樣的話:「這屍體是我的」?這話能不能成立?絕不可能成立!但是改變一下:「這個死人是我的什麼人?」就發現原來有第八識、第七識以及第六識,但那是指活著的人,不是死人。死人只是一個法相,所以談認識、了別而後作肯定,是以活著的人來談人、談事、談種種因果、因緣,以及世間的萬象。所以我常說,談佛法就是談那個自我,千萬不要捨棄了自我盡去談別人!唯識學裡的第七識就是建立在這上面,如果學唯識學拿來對付別人,就是一般講的:「你看那個人那麼貧窮,都是過去世沒有做好事,太吝嗇、沒有布施!」那我問你,他這一世那麼貧窮,你講這些話給誰聽?如果是講給那個貧窮的人聽,他會回答你一句話:「你命好,你父母有錢,你祖宗給你留下很多財產!」道理在哪裡?對人有什麼好處?如果是說給別人聽,說那個貧窮的人怎麼樣,就變成是非了;「你看他那麼貧窮是因為沒有做好事」,這是不是“是非”?



可見當我們面對一個法相,如果是說自己,就是我經常說的,「要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譬如看到人很貧窮,那跟你有什麼關係?當然有!如果你是沒有眼淚、沒有血的人就會無動於衷,是善良的人難免都會生起惻隱之心。但是有惻隱之心有什麼用?於貧苦的人又有什麼幫助?所以講法相的建立,只談道理不夠,還要能把法義表現出來!法義肯定就是饒益功德,依於法義,他能了生脫死,能得解脫的。其實一個法相就表示是一個問題,也就是一個問題從相上去看,一定有其問題的存在,有了問題你才知道該怎麼做?就是要先認識而後了別,最後肯定,決定怎麼辦!譬如看到貧窮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又有能力幫助他,不一定是給他錢,可以幫他介紹工作,做他能做的事,這個中間才有所謂的佛法,或“義跟理”相互之間的關係。



再看,為什麼要談“我”?唯識學的“我”就是每一個人的自己,如果捨棄了“我”的基本認識,就沒有辦法談第七識,也就不是末那識了!一般我們講唯識學談八識,就是阿賴耶識、末那識以及意識,這是背誦的方式;其實它說明了意識是根據五根五塵相接觸之後完成的,意識再產生法,第七識就是我意識,是我所主宰的一些意識;主宰又從何來?就是從第八識,這究竟說什麼?當然涉及到意識,就可以開始談第六識的問題;因為把“我”把握住了再來談第六識,就比較容易瞭解。第六識的意識的基本理論,是五根接觸外面的五個塵境,經第六根的參與而顯現法,或是知識或經驗都可以,這是它的基本理論。



前面談第七識不是曾談到“我”嗎?每一個個體的我都叫第七識,都是“我”!而且不是只有自我,還有他我、更多的我。但它是一個決定性的我,不是一個主觀意識的我,這就關係到第六識的意識的問題。意識的基礎是根據五根、五塵加上意根,轉變為法,完成了意識,這是它的基本理論;然而意識究竟的現象,於道理方法上怎麼去把握而確定?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我”往往依於業來講,幾乎都是主觀意識,完全是任性的一種意識,這種意識在唯識學裡叫“獨頭意識”,就是“我意識”,為什麼主觀意識是獨頭呢?因為它是依於一個法相而單獨建立的一個自我意識。



舉一個例子,眼前有一副眼鏡,如果馬上肯定這就是我的眼鏡,這就是獨頭意識。以「這是我的眼鏡!」來說,雖然眼鏡的顏色相同、質料相同,於相一看完全相同,就認定是你的眼鏡的話,這叫獨頭意識。為什麼唯識學上肯定這是獨頭意識?因為不能以主觀意識去主宰,認為「這就是我的眼鏡」!因為那只是依於什麼條件、什麼因素而做決定,就像只從顏色相同或擺的位置相同,一個完整的“我”便顯現出來,就這樣確定而建立的法相,其所作的了別與肯定,是以自我的來講,以單獨一個法相來確定的。但是除了這個難道就沒有別的現象了?這裡面就關係到所謂的“五同緣意識”、“五俱意識”與“五後意識”。



先看“五”究竟說什麼?就是講眼、耳、鼻、舌、身五個東西;所以“五同緣意識”以這五個根本,依那個“我”而言,就是眾生都有一個我,“我”的五根都是相同的,是不是真的都相同?譬如眼睛都能看見,耳朵都能聽到,舌頭都能辨味,每個人五根是不是都是如此?以五根而言,這每個我都是相同的,但是它的緣卻不一定相同,怎麼說?因為業的關係,有的生下來耳朵就聾了,或者生下來眼睛就瞎了,或者是後天怎麼樣?現在談的是說“五同緣意識”,不談別的問題,只談人“依我”而言,五個根本是相同,但是因為緣的不同而有差別,有的是後天的,有的是先天的,這種先天、後天的緣境就涉及到時間與空間,以及所有的因果相關而產生的一些不同,但是於基本理論來講,“五同緣意識”是肯定的,肯定眼睛都是拿來看的、耳朵都是拿來聽、鼻子都是拿來聞、舌頭都是拿來辨味道、身體都是拿來接觸,所謂硬的、軟的、冷的、熱的東西,它的緣境都是相同,所以五同緣意識是基本的理論,以“我”而言五根都相同,緣境也相同,就叫“五同緣意識”,後面還有一些不同的法義。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問:如何是所知障?

答:座下現前即是!

云:慚愧!還望明示。

謂:既問所知,當知所知!

云:愈發迷惑了?

謂:可惜許,煩惱亦隨之起舞!

云:在下該如何?

謂:開口就錯,若不開口,連錯的機會也沒有了。座下!您說該如何?

轉句:垃圾回收,不僅僅止於環保!好好檢視,必然從中找到值錢的廢棄物!不是麼?!化垃圾為黃金,全在所知豐富,辨別價值!

《禪的轉句》白雲老禪師
二楞子
文章: 1348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11, 2021 9:59 a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二楞子 »

煩惱即菩提。
輕舟
文章: 1433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9:46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輕舟 »

勿忘初心 寫: 週二 1月 25, 2022 11:53 pm 問:如何是所知障?

答:座下現前即是!

云:慚愧!還望明示。

謂:既問所知,當知所知!

云:愈發迷惑了?

謂:可惜許,煩惱亦隨之起舞!

云:在下該如何?

謂:開口就錯,若不開口,連錯的機會也沒有了。座下!您說該如何?

轉句:垃圾回收,不僅僅止於環保!好好檢視,必然從中找到值錢的廢棄物!不是麼?!化垃圾為黃金,全在所知豐富,辨別價值!

《禪的轉句》白雲老禪師
知也障,不知也障,故名所知障。
知也障好明白,為何不知也障?因為迷惑於不知,想明白不知,明白後又被明白障。

趙州放火
  
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趙州做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云:「救火,救火!」
時大眾俱到,趙州云:「道得即開門。」(玩啥花樣?尋知音。)(如凡夫身陷苦海迷障中四處求救。)
眾皆無對,(兩片嘴皮無用處)(同是苦海淪落人,泥菩薩過江。)
南泉將鎖匙於窗間過與趙州。(全靠眼明識機關,看破手腳,看見需求,怎麼看破的?)(苦海迷障遇浮木。)
趙州便開門。(涅槃境裡逢知音。)(一把抓住游上岸。)
——————————
正常來說,鎖扣在門外,趙州在門內放火,南泉要麻從外面開鎖,或帶人沖進去滅火,為何從窗口過鑰匙給趙州叫他自己開?
勿忘初心
文章: 705
註冊時間: 週一 10月 25, 2021 8:10 p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勿忘初心 »

開口就錯,若不開口,連錯的機會便沒有。
( 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對吧,
退步原來是向前,低頭始見水中天。
何妨步騎藉牛行,只辨橋水流不流。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紅塵甘露

文章 次草 »

知也障,不知也障,故名所知障。
知為障不名真知
所以要知知
跟覺所覺同義
趙州說老僧不在明白裏
不是說明白有錯
是不將明白當成知見而住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真心無性
以無住而能常住
像六祖說佛性無常
一堆人就會恐慌
因為有住心
才會覺有異動
若先無住
那有常與無常
能不動心的例子
就是大梅罵馬祖瘋老頭
馬祖還樂乎乎
看禪宗公案
如果沒真的相應
說出來的見保它十年都不變
所以是心態問題
討論公案
無非是案中主角們的心境交流
如果常討論
有了不同看法比較
一樣是了解一切眾生心的學習
了解能力越深
就越少固定方式的見解
甚至隨問隨答
有時答無
有時答有
有無是手段
如果不了本意
就會往明白裏鑽
然而未真明白前
想明白也是唯一的路
有時是放下而明白
有時是自照 而明白
真明白就是自性現
自性自現就不會認不得自己
既是自己
豈有再住於自己之理
如果不練習
成果也不會自動浮現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