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首楞嚴經》,滅盡定,並非涅槃。

一個留言板
訪客

Re: 據《首楞嚴經》,滅盡定,並非涅槃。

文章 訪客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第二分歡喜品第二

爾時,世尊知諸世界諸有緣眾一切來集諸天、魔、梵、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健達縛、若阿素洛、若諸龍神、人非人等、若諸菩薩摩訶薩眾住最後身紹尊位者皆來集會,便告具壽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時,舍利子歡喜踊躍即從座起,頂禮雙足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遍處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九想,謂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滅壞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隨念,謂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入出息隨念、厭隨念、死隨念、身隨念,是諸隨念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想,謂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厭食想、斷想、離想、滅想,如是諸想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十一智,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如是諸智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三三摩地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無漏根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不淨處觀、遍滿處觀、一切智智、奢摩他、毘鉢舍那、四攝事、四勝住、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七聖財、八大士覺、九有情居智、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十地、十行、十忍、二十增上意樂、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疾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疾圓滿一切有情心行相智、一切相微妙智,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拔一切煩惱習氣,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入菩薩正性離生,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超聲聞及獨覺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欲住菩薩不退轉地,當學般若波羅蜜多...
訪客

Re: 據《首楞嚴經》,滅盡定,並非涅槃。

文章 訪客 »

阿羅漢不動心解脫 vs. 菩薩摩訶薩不動地

印順《空之探究》p.7:
《相應部》的「質多相應」,說到了四種心解脫cetovimutti──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雜阿含經》作四種心三昧)。四種心解脫,名字不同,意義當然也不同了。但都是心解脫,也就可說文異義同。約意義不同說,空心解脫是「我、我所有空」,與「空世間」義一致。如約意義相同說,無量、無所有、無相──三種心解脫,修到最第一的,是不動心解脫。「不動心解脫者,染欲空,瞋恚空,愚癡空」(1.017)。這是說,無量等心解脫修到究竟處,是不動心解脫,也就是空心解脫。貪、瞋、癡,是煩惱的大類,可以總攝一切煩惱的。離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就是阿羅漢的見法涅槃。(按:離無明,得「慧解脫」,亦名不動心解脫)

法相辭典
不動心解脫。謂【不動法阿羅漢果】所攝勝解。亦名不時解脫。此二解脫,各有二種。一、名心解脫。離貪愛故。二、名慧解脫。離無明故。

印順《成佛之道》-進入不動地
進入不動地,無相無功用,盡斷三界惑,大願極清淨。以如幻三昧,三有普現身。

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麼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伎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才「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才完全到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於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訪客

Re: 據《首楞嚴經》,滅盡定,並非涅槃。

文章 訪客 »

八地菩薩肯定是慧解脫+心解脫+俱解脫?!
人生又不是演戲

即使能模仿的唯妙唯肖

文章 人生又不是演戲 »

跑跑龍套哪能信以為真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4月 26, 2024 7:49 p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