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
-
- 文章: 2529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中陰?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薰,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相呼應於: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薰,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相呼應於: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中陰?
圓覺經直譯-憨山大師
下示輪迴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瞋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癡。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捨樂,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捨樂,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迴,不成聖道。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可知人在死後處中陰身時會隨諸愛欲境往生投報輪迴,若想命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參考佛說阿彌陀經下面這段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中陰?
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時,是決定輪迴的分水嶺,所以臨命終時是否可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非常重要。但話說回來,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只是信願之一,亦是有諸菩薩乘願往生來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中度化眾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淨土,釋迦牟尼佛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亦是淨土,如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云: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鬥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鬥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中陰?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乃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陰是唐以前的舊譯,蘊是唐以後的新譯。三界眾生稱為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出三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三界。
中國民間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為中國思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剋僅屬於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了全部的五行,其餘的四蘊則屬於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為三界眾生的活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食香」;因為是處於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夠產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為「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為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為滋生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事物。中陰身的階段究竟能維持多少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一直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為止,不論多久都叫中陰身;有說中陰身的生命只有七天,他可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次又一次地受生為中陰身。但是古來佛教所相信的,是根據《大毗婆娑論》所說的,人死之後七七日間為中陰,因此而有在人死之後七七日內設齋供養,做布施功德,祈禱冥福,超度亡靈等的佛事,相沿成為一般的佛教信仰。
其實,人死之後,在另一期生命的出生之前,叫做中陰。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的階段;但無色界眾生是定境,沒有色蘊,所以沒有中陰。以《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入胎藏會〉所說,由地獄眾生而轉的中陰,容貌醜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陰,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陰,其色如水;欲界的人及天所轉的中陰,帶有金色;色界眾生所轉的中陰,形色鮮白。因此,中陰身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者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相,而顯出同類的身相。又根據《俱舍論》第九卷說,欲界中人的中陰,身量像五、六歲的兒童。欲界的菩薩之中陰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有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陰,則形量圓滿和他生前相同。
根據《大乘義章》第八卷說,欲、色二界眾生一般皆有中陰身,唯上善及重惡眾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類,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所以沒有中陰。以重惡眾生的業感而言,唯造五逆罪者沒有中陰。
又根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也有兩種見解:一說往生淨土,不經中陰,因為命終之時,即生於蓮花中,所以不應有中陰;另一說則是,往生淨土之人,從此穢土而生彼淨土,是死此而生彼,在這中間當有中陰,不過雖經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其中陰身。這些說法雖不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陰身的存在。
從以上的經論資料所見,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在未投生之前,可有轉變其投生類別的方法。例如得聞佛法,或親屬為其祈福供養,做種種佛事,便能影響這一中陰身的前途上升;如果由於積怨難消,再加上親友和仇敵的干擾,也會使得中陰身改變方向而墮於惡道。所以西藏密宗特別重視中陰身救度法;即在顯教,也主張臨終的助念和七七的超度。以佛法來救濟中陰,是召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為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
至於上善與極惡之人其所以沒有中陰身的原因,是在於他們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學還沒畢業時,已經辦好出國留學的手續,或已被公司、行號、機關預聘,畢業之後,不需要等待工作機會,或到處找工作,這也許是他們的家庭背景或學業成績優於一般學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為豬、牛、羊等的家畜,表示出生以後,已經決定了他們被人宰殺,做為食物的命運。因此,如果積極修行、努力為善、信心深厚、願力堅固,就沒有墮落三塗的恐懼。只要以信願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於佛國,或生於娑婆,都是直來直往,毫無旁徨、等待的現象,所以,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沒有中陰身的過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http://book853.com/show.aspx?id=12&cid=14&page=30
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乃三界眾生生命的組合元素。陰是唐以前的舊譯,蘊是唐以後的新譯。三界眾生稱為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出三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三界。
中國民間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為中國思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剋僅屬於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了全部的五行,其餘的四蘊則屬於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為三界眾生的活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食香」;因為是處於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夠產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為「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為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為滋生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事物。中陰身的階段究竟能維持多少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一直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為止,不論多久都叫中陰身;有說中陰身的生命只有七天,他可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次又一次地受生為中陰身。但是古來佛教所相信的,是根據《大毗婆娑論》所說的,人死之後七七日間為中陰,因此而有在人死之後七七日內設齋供養,做布施功德,祈禱冥福,超度亡靈等的佛事,相沿成為一般的佛教信仰。
其實,人死之後,在另一期生命的出生之前,叫做中陰。三界、六道所有眾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的階段;但無色界眾生是定境,沒有色蘊,所以沒有中陰。以《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入胎藏會〉所說,由地獄眾生而轉的中陰,容貌醜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陰,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陰,其色如水;欲界的人及天所轉的中陰,帶有金色;色界眾生所轉的中陰,形色鮮白。因此,中陰身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者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相,而顯出同類的身相。又根據《俱舍論》第九卷說,欲界中人的中陰,身量像五、六歲的兒童。欲界的菩薩之中陰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有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陰,則形量圓滿和他生前相同。
根據《大乘義章》第八卷說,欲、色二界眾生一般皆有中陰身,唯上善及重惡眾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類,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所以沒有中陰。以重惡眾生的業感而言,唯造五逆罪者沒有中陰。
又根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也有兩種見解:一說往生淨土,不經中陰,因為命終之時,即生於蓮花中,所以不應有中陰;另一說則是,往生淨土之人,從此穢土而生彼淨土,是死此而生彼,在這中間當有中陰,不過雖經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其中陰身。這些說法雖不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陰身的存在。
從以上的經論資料所見,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在未投生之前,可有轉變其投生類別的方法。例如得聞佛法,或親屬為其祈福供養,做種種佛事,便能影響這一中陰身的前途上升;如果由於積怨難消,再加上親友和仇敵的干擾,也會使得中陰身改變方向而墮於惡道。所以西藏密宗特別重視中陰身救度法;即在顯教,也主張臨終的助念和七七的超度。以佛法來救濟中陰,是召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為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
至於上善與極惡之人其所以沒有中陰身的原因,是在於他們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學還沒畢業時,已經辦好出國留學的手續,或已被公司、行號、機關預聘,畢業之後,不需要等待工作機會,或到處找工作,這也許是他們的家庭背景或學業成績優於一般學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為豬、牛、羊等的家畜,表示出生以後,已經決定了他們被人宰殺,做為食物的命運。因此,如果積極修行、努力為善、信心深厚、願力堅固,就沒有墮落三塗的恐懼。只要以信願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於佛國,或生於娑婆,都是直來直往,毫無旁徨、等待的現象,所以,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沒有中陰身的過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http://book853.com/show.aspx?id=12&cid=14&page=30
-
- 文章: 243
-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07, 2021 1:28 pm
Re: 中陰?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阿陀那識
又作陀那識。阿陀那,梵語 ādāna,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舊譯家譯作無解,而以之為第七識之別名。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之根本識;且執持諸法之種子,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令結生相續,故稱執持識。玄奘、窺基等法相宗新譯家,認為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身體,令之不壞,故以其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並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故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之舊譯家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為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大乘義章卷三、法華玄義卷五〕 p3640
所以,處於中陰身的狀態時是什麼識?是如上名相解釋中所提到的「執持識」嗎?
阿陀那識
又作陀那識。阿陀那,梵語 ādāna,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舊譯家譯作無解,而以之為第七識之別名。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之根本識;且執持諸法之種子,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令結生相續,故稱執持識。玄奘、窺基等法相宗新譯家,認為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身體,令之不壞,故以其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並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故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之舊譯家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為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大乘義章卷三、法華玄義卷五〕 p3640
所以,處於中陰身的狀態時是什麼識?是如上名相解釋中所提到的「執持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