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真如不染一法,即是老子言中(無為)的真義,修佛其精髓即是圓滿真如法性(得一切種智)。
真如,即是覺,即是佛!!佛教,即是真如教。
那麼,要如何超脫生死,即是先能證悟一真如心。(法華經所謂:究竟涅槃,開啟佛慧也)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首楞嚴經:第八不動地,究竟涅槃,證悟一真如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首楞嚴經:第九善慧地,開啟真如全體大用,佛慧。)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柔弱勝剛強,柔弱是指真氣(異熟種子)。

第四十七首﹕微明 〈原 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經文導讀】
道家學術崇尚性命雙修,老子這首經文可以說是專門為修命這部分法程所做的開示。當今有許多人熱愛氣功養生,此文即是針對真氣妙用、氣功益生作出最直接的啟示。
要破解這首經文的奧秘必須先讓腦筋轉個灣!因為古今大儒學者對老子這首經文的注釋離題太遠,二千多年迷誤相傳,這種錯誤的觀念已深植學界,眼看老子發大慈悲留給世人的五千靈文受此糟蹋,真是教人憂心不平啊!撫今惜古,想當年莊子憤世嫉俗針對古儒假仁義道德以惑世干俗之歪風提出貶讁,莊子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義氣豪情不畏世俗風潮自許以中流砥柱,其振興道家學術的用心的確令人肅然起敬。
就因為學界對於老子這首經文所欲開釋的精義之誤解以是根深抵固,我們註解此文就必須來個另類思考,且把最爭議的前半段文句擱著,先研究清楚經文後段數句的經義再說;因為末段經文是承續前文作總結的,所以先搞清楚經文後面這幾句話的道學本義,再回頭對前段這些經文用字與予斟酌,或許就可因此破解並說服老學專家們對老子著作這首經文所蘊含的道學奧義重作評估。

【經文破譯】
『柔弱勝剛強。』
道學中所謂的柔弱當然是指(道炁)無疑,莊子說:『通天下一氣』又曰:『包裹天地貫穿萬物』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都是就著真炁的立場而言的。
『魚不可脫于淵。』
《莊子‧天運篇》:「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若相忘於江湖。」老子曰:「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又說:『上善若水。』顯然老子莊子這幾句都是用水來隱喻〈道炁〉,魚比喻為人身。佛家也一向利用(水、波)來隱喻唯識之法流注……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曰:『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這些用字就是在形容真氣在肉身上的運作。〈道炁、或曰一切種子、異熟種子〉正是修道人之命寶,怎可輕易示之於人?所以經言:『聖人終日行不離錙重。』又說:『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几喪吾寶。』。老子所謂的:『錙重』『吾寶』都是指修道者用來保衛生命提昇性靈最為寶貴之利器;〈道炁、諸法種子〉不能出示於人,也無法出示於人!
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經文〈國之利器〉〈天下神器〉都是指真道所化生的創生原能〈道炁〉,即是佛家講的一切種子!!
利用老莊的正統道學理論來詮釋以上幾句經文,我可以發現祂們都集中在一個主題上作開釋,那就是揭示天下之最精微柔弱的〈道炁〉創造生命供養生命的奧秘;依此判斷!此首經文前段文義必然不會乖離此真炁益生之論調才是,現在我們就順著這個理路對前段經文作出正確的詮釋。
『將欲歙之』
充氣的皮囊開始歙氣收縮,隱喻人身由壯年轉為衰老的過程。
『將欲弱之』
皮囊因持續消氣而呈軟弱。隱喻人身由衰進入老弱的現象。
『將欲廢之』
皮囊因嚴重消氣已至廢棄的地步。隱喻人身因老弱而百病叢生。
『將欲奪之』
歲壽已盡,大自然將從報廢的肉體中,奪去生命。

『是謂微明』
老子曰:知常曰明。此(明)字,即是相當於佛家講的(開悟),佛家重真如,道家重法性(真炁)。

老子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又說: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這幾句經文有玄機,作者發現它的奧妙就在『歙、弱、廢、奪』這四個字在順序上的刻意安排!到底老子想對世人開示何種道學真諦?祂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原來,在得道聖者的驗證體悟發現宇宙萬事萬物只不過是建立在〈道炁〉的幻象中,萬事萬物無非都由〈道炁〉化生,人身又何若不然呢?在道家聖者的眼中,人的肉體豈不都是一具具充氣的皮曩?就因為支撐皮曩的真氣盛衰,造成了人生中不得不面對的剛強律則─衰、老、病、死。
老子就是從這個肉身皮曩中隱含的精氣由盛而衰的過程:『將欲歙之』『將欲弱之』『將欲廢之』『將欲奪之』來對應人生的衰、老、病、死四階段。人都不能避免衰、老、病、死,這是自然的鐵律凡是生人終須面對,人生苦短啊,悲乎?!且慢傷感!因為大聖人,為了悲憫眾生大破天機,給人類帶來無窮的希望,老子說: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人將由壯入衰,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重新獲得強壯。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人身即將由衰進入老弱,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增強體魄,廷緩老化。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人在老年百病臨身,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讓頹廢的身體,重新興舉起來。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人壽已盡,即將被奪去的生命,在「握固」修練中,可以獲得壽命的延長。
原來人生不得不面對的鐵的自然律則,衰(將欲歙之)、老(將欲弱之)、病(將欲廢之)、死(將欲奪之)。是可以利用道術的修練(必固張之)(必固強之)(必固舉之)(必固與之)來對應生命肉體的(歙之)(弱之)(廢之)(奪之)而獲得衰、老、病、死發生過程的延緩。經言:『固』字必須從道術上作理解,『固氣』屬於功夫修練的秘訣。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諸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莊子亦說:『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嚘,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是衛生之經已。』
因為知道人體肉身的衰、老、病、死發生過程的主因起於(道炁)的慢慢耗損衰竭,那麼就有對治方法了,這方法的發現正是來自於修道的開悟!
老子說:
『是謂微明』又在別首經文作以下之開釋:『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像這種有關修道養生的觀念,《道德經》可是一再提及的,但是老子講的再明白再清楚,我看對這些文人哲儒仍舊是言者淳淳聽者邈邈?
如果僅求身心上的健康、棄除多年宿疾,減緩老化等效果,只要搞懂《道德經》的內容並依此而修保證幾乎人人都可獲得極佳效果,重點就在一個誠信之心!老子在經中連續講了多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有其道理。理由很簡單!修道必須從自心上修練,試問:不能敞開自己的心去相信接納真道,怎可能會獲得真道之托付?古今多少迂腐大哲大儒,學問不可謂不廣,智慧不可謂不高,但是幾乎全部入寶山空手而回,可悲啊!真可悲!這些大學者不乏在各高級學府正非常辛苦〈傳道授業〉的知名教授,從來用的就是儒家的那一套假道學理論,真是誤盡天下芸芸學子!被嚴重曲扭誤解的老子道學,就這樣一代一代錯誤的承傳下去,兩千多年過去了依然含冤莫白!

【讀經心得】
若說修道是為了證得『歿身不殆』的最高成就,千萬人中能得這終極道果者恐怕找不到一兩人,對於著重現實效益的現代人來說似乎有點不切實際!在這個物質享受極端富足的時代,一般人顯然對肉身的保健與養生是比較有興趣的。那麼號稱『性命雙修』的道家學術,是否能夠滿足現代人重『命』〈肉體健康〉輕『性』〈心靈的昇華〉的趨勢要求?老子此首經文正是專對養生健身而做開釋,但是自古儒哲們卻完全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讓老子留給後代子孫養生健身秘訣的美意完全被這些大儒扭曲蹧蹋注釋成權謀機詐之術;作者認為假如老子在此首經文中所開釋的『固氣益生』妙法,能夠在全國落實推行的話,作者預測每年全民健保醫藥費用支出最少可以節省百億元以上!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新老怪 寫: 週五 12月 13, 2024 7:18 am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 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存在事物,形著其體,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 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 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內具本性,蓄涵其中,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方:
存在的事物 必有其根源,必有其本性,根源叫「道」,本性叫「德」,如其根源、本性,就叫「道德」。
不要在末端的事勢用工夫,而要在根源的本性上 好好生長。
道理、道理,因道成理,事勢、事勢,因事成勢!
道理優先,事勢在後!用認知去定住,用智慧去觀照,用德性去成全,用大道去銷融!

上公章句:
道生萬物。德一也。一生布氣而畜養。一為萬物設形象也。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於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王弼注: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
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
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
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命並作爵。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為而不有。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老子針對宇宙物質演化的開示:

道德經十六首:道生之 〈原 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經文導讀】
本章經文可以說是老子道學的創世理論,此中牽涉的微觀物理科學知識恐怕超乎當代科學家的認知。讀者研究此文如果先具備(微觀物理)、(量子力學)的基礎知識當可了然於胸。

【經文注譯】
『道生之,德畜之』
狹義的道指的是創生的起始,其實說起始是不正確的,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就是說宇宙的根源是無有起始的,實相是玄之又玄,向著無止盡的微妙虛玄中深入,所以老子又稱道體為無極!
道生之,德畜之。就是老子言:『道生一』的境界,德就是指“一”的境界。德是由道體逐漸(粗化)而顯其(妙用),所以說道為“體”,德為“用”。
道與德隸屬於無為國度,就是所謂形而上的異次元世界,這裡是宇宙萬物的生成根源!物質與靈性在此孕育所以老子以(生之)(蓄之)來形容『道德的無為國度』。
『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這一句正是老子創生程式:『道生一,一生二。』所言“二”的境界。
老子一章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觀照這“勢成之”的玄妙境界﹔『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觀照這“物形之”的玄微境界。
我們也可以用現代的物理學知識來銓譯這兩句經文中的“物”與“勢”,就更好理解老子言中“二”的境界了:
【勢成之】的“勢”就是指“物的理則”〈物理〉部分屬於“心識”(偏於空,真如)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言的“無名、常無”。
【物形之】的“物”當然指“物的形體”〈物質〉部分屬於“物質”(偏於色,法性)的領域,也就是老子一章所謂的“有名、常有”。
物形之 (物質、色),勢成之(物理、空)。豈不正是老子用來描述宇宙創生與萬物隨順物理而變化,而生生不息之箴言乎?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物質的演化自有其“物理規範”〈因果律〉這就是老子言中的“自然之理”,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些都是針對“道法自然”而言。所以說:『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近代物理科學新知讓我們對宇宙萬物的生成有一全盤的了解,物質的生成演進由:量子、電子、光子、微子、夸克、質子、中子、原子、分子、有機分子、基因‧‧一路粗化成形!老子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以: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這種層疊續進的文法詞句把祂對物質創生的證悟活生生的翔實記錄下來,老子修道證量境界之深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老子道學的科學素養恐怕也出乎一般儒哲們的意料吧?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文尾這句話是老子重複前言萬物的生成原理:『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真諦做再次的強調!《道德經》第二首經文文尾也有這幾句相同之用語,雖然文字相同,但是詮釋的進路卻不同,老子在第二首經文中是從修道者的功夫理論之角度來談;本首經文則是從真道本體之創生進路而作詮釋。

【讀經心得】
這首經文必須以現代物理學的觀點切入理解,此中發現之科學真理比諸當代最頂尖先進的微觀物理學-(量子力學)還要精闢深入,中華道家學問確實非一般凡俗之學識所可比擬。

【關尹喜解老】
《關尹子‧宇篇》
關尹子曰:『無一物非天,無一物非命,無一物非神,無一物非元。物既如此,人豈不然。人皆可曰天,人皆可曰神,人皆可致命通元。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神此非神,彼命此非命,彼元此非元。是以善吾道者,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元。』

【莊子解老】
以下是莊子承襲老子道學創生論的心得言論,作者在此做個比較:
《莊子‧齊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也。』

(作者注釋)
『有以為未始有物者!』
(作者注: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
『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作者注:指道體無極。)
『其次以為有物矣。』
(作者注:就是德畜之的階段,老子曰『道生一』的上德境界!)
『未始有封也!』……佛家講的一切種子
(作者注:意思指淳樸玄德,大公無私的真一境界(真朴境界)。這個境界一直是物理科學家無法理解突破的超物理世界。)
『其次以為有封焉。』……佛家講的異熟種子
(作者注:『二生三』的常德境界,指創生萬物之元素 ─『和氣』又稱『元炁』;(現代物理學最頂尖的『量子力學』,大約等於『以為有封』的層次,也就是老子創生方程式:『三』的境界。)
『未始有是非也!』……佛家講的異熟識依他起性
(作者注:老子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其次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佛家講的阿賴耶識遍計所執
(作者注:是非之彰就是『上義』的層次,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也!』
(作者注: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的眾生境界!)

《莊子‧齊物篇》講這些話的靈感顯然來自於老子道學的創生論,能夠理解本首經文之奧義,對於莊子之言自可了然於心。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老子針對人命心識流轉的開示:

道德經第十一首:上德不知德 〈原 38章〉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經文校佶】
這章有幾處文字頗有疑義,值得商榷!
(一)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應是『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更符合道學精義。
『上德不知德』應註解成:『不知而得也,非不得就能有得。』 ……上德,又稱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應註解成:『知而欲守得,反失其已有之得。』 ……下德,又稱常德。
古德言:
『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知之一字,眾禍之門。』
所以老子道學的最高機密可以說就在一個“知” 字!
(二)
原文『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通行本無『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此句收錄於帛書版)。
下德與上義都是:為之,而有以為。這是錯誤的;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下德來講,主要是指出心性從形而上落入形而下的一個心理轉折,下德為了怕失去德的果位,犯得犯失,動了心念才失德的,不管上德下德都是“無為的境界”都是屬於形而上的道之國度,所以『下德』應該是:『無為而有以為』。
(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此二句原為對句,依其語意『忠信之薄』句中的『忠』字應該是流傳中後人所誤植,現校佶為『信之薄』三字更能切合道學之奧義,【前識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覺者,這種註解與老子文義相去太遠似乎不妥。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以上兩句是對句,前面講心性淪落到禮的境界,對大道的忠信已經很澆薄,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針對(上禮)這個心性的流轉層次而開釋的道理,無名心性已落入凡智而迷亂其天性;後一句【前識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義、禮四者,因背離道境而喪失無上智慧,所以說德,仁,義,禮這四者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進入後天凡愚的開始,我想這樣解釋會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結構很有邏輯性,不會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覺】這種語調文義毫不搭嘎的話而去破壞文章整體之美與順暢。【前識者】註解成【先知先覺】始作俑者正是韓非,然後就一直錯到現在,就是無人提出質疑!

【經文導讀】
要破譯老子在這首經文所欲開釋的妙諦,必須把思考進路放在: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以上這些老子哲學的專有語法,絕對帶有特殊涵義,讀者必須用道家的邏輯思考去破解此間層層迭進之文理字義所隱含之道學奧義;老子智慧極高,對於文字應用更是細膩而睿智,自古學人誤解此首經文之義理,將經中之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錯以為老子哲學是『唾棄仁義、批評禮教』的,對老子的學問實在是天大的污衊。

【經文破譯】
『上德不知德,是以有德』
上德的境界承繫於道體,一切依道而行,無心留德,反而不失其上德之境界。所以說:『太上,不知有之。』又說:『明白四達,能無知呼?』這便是『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本義。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皆言上德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下德的境界離道愈遠,為不失其德而用心求之,反而無法把持其如如不動的境界,所以經云:『下,知有之』也就是說。『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下德因患得患失動了慾得之念反而無能安住於“真朴” 之境界,於是仁、義、禮、智、信便從【眾妙之門】由天性到人心一路流化而下‧‧‧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道體:是【無為】。從『心』『物』的慨念來講,這時『心性』『物性』都消歸於無極。故曰:『唯虛為道』
上德:是【無為】而【無以為】。本來清清靜靜的無為道境,這時多了個【無以為】,已隱然有動的機兆。
下德:是【無為】而【有以為】。下德雖然乃處無為之境但其心念已動;整個宇宙的創造便是緣自於這細微的一念之動。
上仁:是【為之】而【無以為】。上仁的境界已脫離【無為道境】而開始有所作為,不過上仁之作為完全出乎天性。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孟子稱(仁)為:惻隱之心。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基督教主張大愛。這些都是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的境界。
上義:是【為之】而【有以為】。創生宇宙的一念已是義不容辭拼命的在執行。此時心識已然有是非曲直善惡美醜之分別心之產生。所以說:『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是:是【為之,而莫之應!攘臂而扔之!】。上禮的境界除了自己拼命的在做還要強拉別人一起做,這創生的一念之動由上德發展至上禮已是一發不可收拾,離無為道體已是越來越遠,(無為天性)也就自此流落於人情物慾之中流浪生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無名心性失去道的境界才流化成德,失去德的境界才流化成仁,失去仁才有義,失去義才有禮‧‧‧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前四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禮啊!它是大道趨於澆薄的顯象,也是人心對大道失去信心,而帶來一切混亂的禍首啊!
前面所認知的德、仁、義、禮,這些情愫亦僅是由大道所幻化下來的花朵,卻是愚昧的開始啊!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應該矢志求道,而不應該安居於仁、義、禮之末流,應該常處於大道之實,而不可屈身於大道之華。故聖人取無為而棄有為!
第十九章老子曰:『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朴,少私寡欲。』此之謂也。

【讀經心得】
【前識者】一般註解為先知先覺者,這種註解與老子文義相去太遠似乎不妥;
『夫禮者,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以上兩句是對句,前面講心性淪落到禮的境界,對大道的忠信已經很澆薄,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是針對(上禮)這個心性的流轉層次而開釋的道理,無名心性已落入凡智而迷亂其天性;後一句【前識者】老子的本意是:先前提及的德、仁、義、禮四者,因背離道境而喪失無上智慧,所以說德,仁,義,禮這四者是道的花朵,,也是天性進入後天凡愚的開始,我想這樣解釋會更接近老子之本意。老子的文章結構很有邏輯性,不會突然冒出一句【先知先覺】這種語調文義毫不搭嘎的話而去破壞文章整體之美與順暢。【前識者】註解成【先知先覺】始作俑者正是韓非,然後就一直錯到現在,就是無人提出質疑!
大道之學非常簡易明白,創生宇宙之大奧秘一言僻之:『心物而已!』,老子在第一首經文開釋“本體實相”時即稱此兩者為【無名】與【有名】!此章就是老子用來開示“無名心性的流化”,恐怕自古少有學者依此理路去做破譯《道德經》而得契入老學真傳者。
其實老子在此章利用人類的品性情操之標準來指出【無名的流化】,其超世絕倫的智慧與文藝風格在此展露無遺,此章可以代表老子撰寫《道德經》的經典之作,確實很值得吾等深入研究!
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又曰:道生一,一生二。
上面所說『一』就是“德”的境界;道是【體】,德便是道所顯化之【用】。心物由一(德)的境界再分化而出,所以說:『物形之,勢成之。』又曰:『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就是老子的創世論,也是哲學家所追求的終極真理,現代科學家正一步步的印證老子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創見!
老子將德的境界分成【上德】與【下德】。上德又稱玄德,就是『一』的境界,而下德又稱(常德),下德的境界比較模糊,很難給予明確之定義,大約可以說是前首經文所提及的“常”的境界或曰“和氣”即創生(萬物之元氣)!老子曰:『二生三,三生萬物,冲氣以為和。』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都是指這常德的境界;這個“常德”的境界很重要,是證道的不二法門,我們在書中會再深入探討。
原《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開示蠻有意思,也只有得道聖者才有這種大智慧,把虛無莫名完全不可捉摸的無名心識,用人性的品格─德、仁、義、禮‧‧層層剝析而下做出具體的提示,老子演道這才真叫直指人心啊!本篇對於修道無寧是非常重要的,修道本是從心起修,老子如此剝析心性正是讓修士在修道過程中對自我真心有所把憑,所以說從【上禮】誠信克己(佛家說持戒)起修,到【上義】勇猛精進,一直到【上仁】:大慈悲心,為之而無以為(佛家說菩提心)。正是物是人指出一條修心養性回歸大道(無為國度)的不二法門。
老子用這樣的文字把最難解說的【心識流轉】作最貼切的說明,其智慧之高妙,文藝應用之攜永奇絕豈是一般凡學所可比擬?老子道學非同凡響,一部《道德經》可是大破天機之作,經中立論之精闢於此可見一般!但是自古學者外行強充內行,竟然將此首經文定義為老子用來疾世憤俗批判禮教、唾棄仁義之作,真是冤枉大聖人了!

《佛家論“人命心性”之流轉次第》
真如法性一合相(無為,不生不滅)→阿陀那境界〈為之而無以為〉→阿賴耶識〈恆而不審〉→末那識〈恆而審〉→意識〈審而不恆〉→眼耳鼻舌身五識〈不恆不審〉

《瑜伽師地論》卷29:
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
當知由: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對應老子云: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第十首:天長地久 〈原 07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正是對『無名心性』精義的重要開釋,在老子道學中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課,但是自古註解道德經之學者於此章卻是少有獲得老子真髓。
我認為本文的關鍵就落在『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句道學奧義。老子這句話到底針對甚麼而做開釋的?這是研讀此章經文所必須突破的問題!學者要先取得這個答案才能破解經文後面『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句話的妙義。

【經文破譯】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此中所言“天地”一詞與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之“天地”其涵義完全一樣,如前所說“天地”在此不可以“藍天綠地”作解,古人說:『天地神明、皇天后土』甚至結婚行大禮亦是先拜“天地”後拜父母,老子以“天地”來隱喻無可名狀的“自然之心→天理神明”是非常恰當的。無形卻真實存在的“自然之心→天理神明”其性質與有形的物質可說大異其趣!物質界以輾轉相生來承續物種之命脈,然而形而上的“心神”老子說:『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所以老子先是用“無名天地之始”來形容“自然之心 ─【無名,心性的“不自生”故能“長生”】
而另以“有名萬物之母”來描訴物質的生生不息 ─【有名,物質的生生死死,輾轉輪迴。】這就是老子道學的智慧!
『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可以用來做這一段話的最佳註解。勿論道家或佛家其修練的目的皆不外乎捨棄物質肉身情慾的牽掛而讓生命靈性安住於永恒道境。
《道德經》第三十四首:歸根復命 〈原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以上都是在講這種功夫理論的實踐。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無私就是無我,而這裡講的“私我”指的正是肉身情慾的部分,也就是凡人無法忘懷割捨的生命中隸屬物質的肉身情慾,即所謂(有名)的部分。聖人就是能拋棄這“有名”的物慾的拖累,反而能獲得生命之永生,並與天地分一炁而治的個人私願。

【讀經心得】
前一首經文第一句『谷神不死』與本首經文第一句『天長地久』是互相呼應的,這兩章都是老子針對無名(知性)的重要開示!
老子的修道終極目的 ─〈歿身不殆〉其立論依據正是緣之於此章。因為“無名”是不生不滅永恒長存的,生命正是由“無名”(心識靈魂)與“有名”(物質肉身)的構成體,人類可以經過修道而讓自有之生命安住於無名的境界,這就是永生的奧秘,也就是老子一再強調〈歿身不殆〉的精諦。所以此章末段老子曰:『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是指出生命中靈性與肉慾的相互依存的實際關係與修道之妙訣!

【莊子解老】
《莊子‧在宥》
廣成子曰:
「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
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
我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德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餘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餘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昬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利用佛家名言,就是(背塵合覺)。
從修佛實修實證功夫進路講,就是~~

首楞嚴經 云: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歧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修佛能將(此心意)玄之又玄,終於緣於有頂色邊際,即是(背塵)的實踐成果。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
即是講開展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合覺)。

老子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藍海千尋
文章: 583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藍海千尋 »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首楞嚴經:第八不動地,究竟涅槃,證悟一真如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首楞嚴經:第九善慧地,開啟真如全體大用,佛慧。)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妙法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蓮華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藍海千尋 寫: 週四 12月 19, 2024 1:26 am 妙法蓮華經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妙法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蓮華

世尊即真如,不生不滅大涅槃。
妙法若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藍海千尋
文章: 5830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藍海千尋 »

世尊即真如,不生不滅大涅槃。
妙法若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
若不知真如非佛性,不能出三界。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666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還我老子(老子生平考証)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藍海千尋 寫: 週四 12月 19, 2024 3:03 am 若不知真如非佛性,不能出三界。
善哉,善哉!!
從個人修佛功夫實證講,第八不動地證悟一真如心,確實還未成佛!!
可從境界理論講,真如不動,遍一切處,如如自在,真如即是如來,即是覺,成佛又稱覺者、圓覺,故知一切眾生與諸佛,皆以真如為本性!!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