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頁 (共 618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6月 15, 2022 6:59 am
新老怪
竿頭進步(心平如願《無門關》)


第四十六則 竿頭進步

  【公案】
  石霜和尚雲:「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又古德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語譯】
  石霜和尚說:「已進至百尺竿頭的境界,要怎樣再進步呢?」
  古代賢德說:「已到百尺竿頭處的人,雖然已入道但未是真。必須在百尺竿頭上更進步,才能在十方世界展現,攝化萬機。」

  【評唱】

  無門曰:「進得步、翻得身,更嫌何處不稱尊。然雖如是,且道!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嗄!」

  【語譯】
  無門說:「能進得步,就翻得了身,那怕到時不能稱尊。話雖如此,請說說看,百尺竿頭,要怎樣更進一步呢?嗄!」

  【頌曰】

  瞎卻頂門眼 錯認定盤星 [拚-ㄙ+ㄊ]身能捨命 一盲引眾盲

  【語譯】

  頂門慧眼不明,因此錯解了真意。未得真境之人,議論該境界的做法,好像是拚命的人,恐怕連自己的命都會舍掉,也像是自己是個盲人,卻引導著一群盲人前進,實在是危險至極。

  【附參資料】
  一、星雲法師文

  唐代著名禪師長沙和尚 自律甚嚴,他常自我策勵:「已經達到百尺竿頭的人,不能就此歇息停止,還要繼續往上,因為如果繼續留在原地,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省悟,也永遠無法獲得真理。」

  肯下苦心的人,常在「進」步當中,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已經到達百尺竿頭的頂端,還要往上一著、更「進」一步,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禪宗著名的「牧牛圖」或稱「十牛圖」共有十張圖,代表十個「尋找本來面目」、「尋找失去的那頭『心』牛」的過程,包括:

  一、尋牛,二、見跡,三、見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騎牛歸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還本歸源,十、入廛垂手等十幅。

  而最後一幅「入廛垂手」中的「廛」即城市、街坊之意,亦即修行者在尋到心牛、尋回本來面目獲得證悟之後,不應停駐原處,戀棧證悟後的境地;而是要反過身來,勇於回到紅塵,回到原來的俗世人間,繼續度化眾生,繼續「度眾的修行」。

  英國有句諺語:「出外旅行,旅行結束後就回家。」

  禪者也說:「上山之路,即下山之路。」

  有去有回,由上轉下,去與回,上與下是同一概念。

  創立日本紫野大德寺的大燈國師,悟道之後 又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到五條橋下,與乞丐一起生活;創立日本花園妙心寺的 關山國師,悟道之後 又花了八年的時間,到岐阜的深山中,為人做勞役,與工人們一起生活,這即是典型的「入廛垂手」,亦即「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的真義。

  我們更從精進的禪的修行者口中聽到他們的自勉:

  「釋迦牟尼佛和達摩祖師現在還在修行。」

  這雖是自勉,而且佛陀和達摩 事實上確不在人間,但今天他們的經文和佛法 流布民間,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廣泛、更無所不在。佛陀和達摩都強調「無相」,君不見無相釋迦和無相達摩 如今都化為千百億的分身(佛經)嗎?

  二、戒邪淫網文

  長沙招賢是南泉的弟子。

  一日,長沙招賢遣僧問會和尚:「和尚見南泉後如何?」
  會和尚默然。
  僧又問:「和尚未見南泉以前怎麼樣?」
  會和尚說:「不可更有什麼不同。」
  僧回復招賢,招賢示一偈:
  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僧問:「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招賢道:「朗州山,灃州水。」
  僧說:「我還是不懂。」
  招賢道:「四海五湖皇化裡。」

  通經通教,猶如「百尺竿頭」,不可不謂不高。然而,高踞在「百尺竿頭」而「不動」,尚非真正的「見性」。
  真正「見性」,是活潑潑的「現量」境界,所謂「四海五湖皇化裡」,「滿目青山萬萬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形無相,無高無下,十方世界,打成一片。見師之前後,本無差別,所謂「悟了同未悟」。
  禪者證見「佛性」後,還要發大悲心,回入污濁的塵世中 去普渡一切眾生。
  只有在污濁的世間普利群眾,才能真正地弘揚佛法。佛菩薩唯有一個「法身」,但為了救度眾生,隨緣應現,又有「千百億化身」。

  或問:「如何是清淨法身?」
  答曰:「灰頭土面。」
  灰頭土面即指隨緣應現,並在形相上混同凡俗的種種化身。
  佛教以世間為污濁,以出世為清淨。但是世間、出世間又要打成一片。
  因此,「百尺竿頭」上再進一步,就是從那上面下來,普利群生。
在孤峰頂上,目視雲霄之後,還須回到十字街頭,灰頭土面。
  入世時有份目視雲霄的出世的智慧與心境,出世時有種灰頭土面的入世的熱誠與精神。這便是圓悟禪師所指出的:
  有時灰頭土面即在萬仞峰頭;
  有時萬仞峰頭即是灰頭土面。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6月 15, 2022 7:03 am
新老怪
竿頭進步(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竿頭進步

  舉:石霜和尚雲:“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又古德雲;“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末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

  無門曰:進得身,翻得步,更嫌何處不稱尊?雖然如是,且道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嗄!

  頌曰:瞎卻頂門眼,錯認定盤星,摒身能捨命,一盲引眾盲。


  野老曰:

  竿頭窮途,百尺進步,無異窮目上樓,樓有盡處;摒身捨命事小,極至飽和歸零,畢竟天老地荒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因此,無門道出 進步翻身之句,只是情急揮慧劍,事後不免懊惱唏噓!

  大德!貪著那份金碧輝煌,享樂那份逍遙自在,何如停步原地,在百尺竿頭之上,加一根千尋水泥柱,君不見,大都市中,廈樓林立,互相競爭,悉皆打著旗號,為別人的身份地位著想麼!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6月 15, 2022 7:07 am
新老怪
竿頭進步(明超《無門關夾注》)


竿頭進步

  石霜和尚(石霜楚圓禪師)雲:“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已經百尺長竿的頂端,怎樣才能再向前一步呢)?”

  又,古德(前輩)雲:“百尺竿頭坐底人(修行用功到了 沒有任何妄想執著 都沒有了的人,如同坐在百頭長竿的頂端,再往前是無路可走了),雖然得入未為真(這樣的人 雖然有修行上 有了親身的真實體驗,但嚴格來講,並沒有達到 真正的究竟之處)。百尺竿頭須進步(即使是到了百尺竿頭,還是要能夠再向前一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就在你向前一步的時候,整個天地宇宙就會全體呈現)。”


  無門曰:“進得步,翻得身(能夠在百尺竿頭進步翻身,突破有限而達到無限,超越必然王國而進步自由王國),更嫌何處不稱尊(還有什麼地方 你還不能自在無礙呢)?然雖如是(雖然話是這麼講),且道百尺竿頭如何進步(且問你究竟怎樣 才是在百尺竿頭進步翻身)?嗄(音á,同“啊”)?”

  頌曰:瞎卻頂門眼,錯認定盤星。拼身能捨命,一盲引眾盲。

  頌文大意:可笑而可嘆,你們這些妄想 能夠在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人!弄瞎了自己頂門上的智慧眼!完全打錯了主意!你認為真的完全舍卻身心性命 就能夠絕處逢生 大徹大悟嗎?懸崖撒手的做法 只不過是白白地丟掉你的性命,完全是一個瞎子領頭,一群瞎子跟著往火坑裡跳而已!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6月 15, 2022 8:03 am
新老怪
《時》者。

●正見之時,見不及處,一無可見,當下即是,父母未生前 本來面目之境界,所謂空劫前之根本,無過去、未來與現在,與虛空平等。
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與大道混然,玄之又玄,無有二處,共歸一 時。
清風明月鎮相隨,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東君總不知。
且道東君在何處安身,見麼?此時 不可說,不可說。
●香巖禪師聞擊竹聲開悟 時
偈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mrgreen: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6月 16, 2022 8:28 am
新老怪
兜率三關(心平如願《無門關》)


第四十七則 兜率三關


  【公案】
  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
  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處?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

  【語譯】

  兜率從悅和尚為學者擬就了三道難題:
  一、修行者遍歷四方不是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拜訪各地名師見性,即看取自己的佛心佛性。那麼現在,你的佛性 到底在哪裡呢?(上人是對修行者的尊稱)
  二、認識自性,方能解脫生死,但是在臨終的剎那(眼光落地時就是死相現前時),要怎麼解脫生死呢?
  三、能解脫生死,便知去處,但是在四大分離了之後,又向什麼地方去呢?

  【評唱】

  無門曰:「若能下得此三轉語,便可以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其或未然,麤餐易飽,細嚼難飢。」

  【語譯】

  無門曰:「一個人如果能證知這三轉語,便能隨緣運用自我作主,因此機緣巧合,就能成為一代宗師。如果不能,要知道大口吞食 雖容易飽腹,但不易吸收;細細嚼咽 則不易飢餓,且能體會其中滋味和養身。」(註:此語,指若能持續綿密之修行,將有所體悟,終必得道。)

  【頌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覷破個一念  覷破如今覷底人

【語譯】

  一個念頭裡,有無量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事,也只是現前這一剎那。如果能看破現前這一念,就能看破現在正現起一念在觀看的人。

  【附參資料】
  一、兜率三關解釋(佛光大辭典)

  即宋代兜率從悅禪師(1044~1091)用以接化學人之三語句。無門關第四十七則(大四八?二九八下):「

  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處?』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

  其中,第一關系欲令學人 撥無明之雜草,瞻仰宗門真風,徹見一己心性;
  第二關欲令學人識得 本來具有之真性,以期透脫生死之轉變;
  第三關欲令學人透脫生死,以便了知畢竟之去處。

  又「撥草參玄」即「撥草瞻風」,是禪林用語。
  謂撥除無明之荒草,瞻望佛祖之玄風。即截斷妄想,參究玄妙處之意。又指跋涉險路,瞻仰善知識之德風。
  洞山語錄(大47?507中):「此去澧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岩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二、南瀛佛教第五卷第五號

  「兜率的三關,其中第二關是最要緊的地方,說是: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如何脫生。」
  那是說,如果能識得我們原有的自性,就能脫離生死輪回,可以看到不生不滅的樂園。但到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站在生死關頭時,斷氣前的一瞬間 如何能從這痛苦中脫出。

  這就是這公案的中心。

  禪家會提出面對死的實際問題,再認真地加以修行。但如果用若有若無的修行方法,是不那麼容易獲得生死解脫的力量的。

  三、兜率從悅禪師悟道因緣

  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兜率從悅禪師,寶峰克文禪師之法嗣,俗姓熊,贛州人。從悅禪師少時即投本邑普圓院出家,受具足戒後,一度學習經論。後遊方參學,於道吾山充當首座和尚。

  一日,從悅禪師率領幾位僧人,前往潭州(今湖南長沙)雲蓋山海會寺 禮謁守智和尚(黃龍慧南禪師之法嗣)。

  守智和尚剛與從悅禪師交談了幾句,便完全摸清了他的底細,笑道:「觀首座氣質不凡,奈何出言吐氣如醉人邪?」
  從悅禪師一聽,面紅耳赤,熱汗如雨下,說道:「願和尚不吝慈悲。」
  守智和尚於是又跟他交談,並不斷地用語言 逼拶和刺激他。可是從悅禪師 仍然是茫然無所知曉,於是他便請求守智和尚允許他入室參請。
  守知和尚問:「曾見法昌倚遇和尚否?」
  從悅禪師道:「曾看他語錄,自了可也,不願見之。」
  守智和尚又問:「曾見洞山文和尚(寶峰克文禪師)否?」
  從悅禪師道:「關西子(克文禪師的外號)沒頭腦,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有甚長處?」
  守智和尚便道:「你但向尿臭氣處參取。」
  從悅禪師於是依教,前往洞山參禮克文禪師,並得其心要。
  為了感謝守智和尚的指點,從悅禪師不久又回雲蓋,禮謁守智和尚。
  守智和尚一見他,便問:「見關西子後,大事如何?」
  從悅禪師道:「若不得和尚指示,洎乎嗟過一生。」
  說完便禮謝,尋即又回到克文禪師座下。
  不久,從悅禪師即於隆興鹿苑出世弘法。

  當時,有一位名叫清素的禪師,曾經久參石霜慈明楚圓禪師,道眼明徹,後於鹿苑附近,寓居一室,很少與人交往。
  一日,從悅禪師正在吃蜜漬荔枝,清素禪師偶然從門前經過。
  從悅禪師招呼道:「經老人鄉果也,可同食之。」
  清素禪師道:「自先師亡後,不得此食久矣。」
  從悅禪師便問:「先師為誰?」
  清素禪師道:「慈明也。某忝執侍十三年耳。」
  從悅禪師一聽,驚疑不已,說道:「十三年堪忍執侍之役,非得其道而何?」
  說完便把剩下的果子,贈給了清素禪師,漸漸地兩人的關系 變得親近起來。
  清素禪師問:「師所見者何人?」
  從悅禪師道:「洞山文。」
  清素禪師又問:「文見何人?」
  從悅禪師道:「黃龍南。」
  清素禪師便感嘆道:「南匾頭見先師不久,法道大振如此!」
  從悅禪師一聽,更加驚疑,於是便袖子裡藏著香,到清素禪師的住處,向清素禪師作禮。
  清素禪師連忙站起來避開,並說道:「吾以福薄,先師授記,不許為人。」
  於是,從悅禪師對清素禪師更加恭敬。
  清素禪師被從悅禪師虔誠的求法之心所感動,便說道:「憐子之誠,違先師之記。子平生所得,試語我。」
  從悅禪師於是便把自己平生所證所見,統統告訴了清素禪師。
  清素禪師道:「可以入佛 而不能入魔。」
  從悅禪師道:「何謂也?」
  清素禪師道:「豈不見古人道,末後一句,始到牢關?」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鉗錘,從悅禪師終於得到了清素禪師的印可。
清素禪師告誡從悅禪師說:「文(克文禪師)示子者,皆正如正見。然子離文太早,不能盡其妙。吾今為子點破,使子受用得大自在。他日切勿嗣吾也。」

  從悅禪師後於洪州分寧之兜率開法接眾,果然如清素禪師之教,嗣克文真淨禪師之法脈。
  從悅禪師平常接人,常設三關以驗學者,猶如黃龍三關:
  一曰撥草瞻風,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
  二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
  三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

  為了更好地理解從悅禪師的禪法,再看他的三則上堂法語—
  上堂:「始見新春,又逢初夏。四時若箭,兩曜如梭。不覺紅顏 翻成白首。直須努力,別著精神,耕取自己田園,莫犯他人苗稼。既然如是,牽犁拽耙,須是雪山白牛始得。且道鼻孔 在甚麼處?」良久曰:「叱!叱!」

  上堂:「無法亦無心,無心復何舍。要真盡屬真,要假全歸假。平地上行船,虛空裡走馬。九年面壁人,有口還如啞。參!」

  上堂:「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諸禪德!大小傅大士,只會抱橋柱澡洗,把纜放船,印板上打將來,模子裡脫將去。

  豈知道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門,跳出斷常坑,不依清淨界,都無一物,獨奮雙拳,海上橫行,建家立國。

  有一般漢,也要向百尺竿頭凝然端坐,洎乎翻身之際,捨命不得。豈不見雲門大師道:知是般事,拈放一邊,直須擺動精神,著些筋骨。向混沌未剖已前薦得,猶是鈍漢。那堪更於他人舌頭上,咂啖滋味,終無了日。

  諸禪客!要會麼?剔起眉毛有甚難,分明不見一毫端,風吹碧落浮雲盡,月上青山玉一團。」喝一喝,下座。

  從悅禪師圓寂於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謚真寂禪師。有辭眾偈雲:

  四十有八,聖凡盡殺。不是英雄,龍安路滑。

四、禪關說(白雲禪師──刊千佛山雜志)

  1、引言
  禪有關乎?宗下向上一著,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稱之為教外別傳;講求無住、無相、無所得,無有執著,照理,應該無關可立,然而以往禪德卻標有:曰楞嚴,曰黃龍,曰兜率等關名。

  若說有關,堂堂古德,碩彥宗師,豈不甘犯有住、有相、有所得之嫌,而成為期期不化執著之輩乎?

  曰:非也!宗下古德接引眾生,鑑於眾生之智愚不同,為察驗見地,鍛煉盤桓,勘辨深淺故,而假手段,方便立關,以杜欺誑偏激之弊,而達真參實悟之證。古人婆心過切,萬勿誤解是幸。

  2、起源

  禪關之說,最早起源於何時何人,無可稽考,唯六祖下百丈諸師,嘗以三句盤詰學人,迨後正名立關者,有楞嚴三關,黃龍三關,兜率三關等,茲分述於後:

  楞嚴三關

  慈雲法師號遵式,住錫杭州天竺時,有顯貴注楞嚴經,求師印可,時慈師生火起烈焰,指火謂曰:「閣下留心佛法,誠為希有,但今先申三問,若應答契理,當為流通;若其不合,當付之一炬!」顯貴許之。

  師曰:「真精妙元,性淨明心,不知如何注釋?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變三迭,一千百千,為是何義?
  二十五經,所證圓通,既無實無優劣,文殊何得取觀音?」
  顯貴聞言罔措,師即付火焚之,如是後人依此唱楞嚴三關而出。

  黃龍三關

  慧南覺禪師居隆興積聖,接引學人時,先詢出家所以,鄉關來歷,然後問曰:「人人盡有生緣處,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機鋒馳辯,師忽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語了,又詢參學諸方宗師所得,隨後忽垂雙腳曰:「我腳何似驢腳?」

  如是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人鮮有契其意旨者,而天下叢林無不目之為難悟難透之禪關。

  兜率三關
  從悅禪師號兜率,室中常設三語以問學人,
  曰:「撥草瞻風祇圖見性,即今上座性在甚麼處?」
  又曰:「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會?」
  復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
  後人依此,立為三關。

  歷代禪德,標關立說者,文繁不盡,如德山明大師立三句:「截斷眾流,即見本性。函蓋乾坤,即明大事。隨波逐流,即脫生死。」

  投子青禪師有雲:「有無今古兩重關,正眼禪人過者難,欲通大道長安路,莫聽昆侖說往還。」

  又石林鞏禪師雲:「透得山海關,難脫遮天網,出此雁門關,家鄉明朗朗。」等等,尤以近代荒蕪禪林,關說如雨後春筍,標新立異,曰活道,當面,無門,有餘,如來,性海祖師等,無稽關名,令明眼人聞之噴飯,令宗下兒孫無所適從,誠為吾輩後學可哀可嘆者也!

  3、究竟

  三關名立,實論無定則,但其序列,卻不外是「破」本參,「透」重關,「出」生死牢關三道卡子,茲舉數則,以闡禪關之究竟:

  讀法寶壇經,知六祖三關之序列,六祖初聞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有省,時是破本參闖第一道關卡,
後往黃梅參五祖,聞神秀上座偈有感悟,而得五祖評之為「亦未見性」之偈,是時乃透重關,
迨後五祖召入室,於三鼓為說金剛經,再次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得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洞然澈悟,超出生死牢關。

  有謂初關乃破吾人前六識之迷,重關乃透第七之我意識,牢關乃清出第八識中 所藏業識種子。

  有謂先識「主人公」(自省、聽經聞法省)破迷立信,謂之初關,
然後意識不起分別,所謂即心即佛,識得妙有,是為重關,
由空性起用,人法皆空,所謂非心非佛,頓超佛地,是為出末後牢關。

  有謂入見處,破疑惑,無心以為道,是為初關,而後證見處,斷疑惑,無相以為道,是為重關,最後了見處,疑惑無有可斷,以無住為道,是為末後牢關。

  清季雍正帝謂: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覽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為從上古德之舌頭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清淨,不掛一絲,是則名為初步破參,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盡是平等,皆是菩提,無一物非我身,無一物是我己。

  境智圓融,色空無礙,獲大自在,常住不動,是則名為透重關,透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空斯有斯,無生無長生,無滅無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著末後一關。

  白雲野僧謂:

  看破破本參,放下透重關,自在即出生死牢關。以上所舉無論說理各異,卻不外乎本參為一,重關為二,牢關為三,事實上學人行道,如是禪關,乃不可或免之障礙,縱然自古也有善根深厚,多世修得般若智者,或是佛菩薩再生,無須逐步著力,依序過關;

  但「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仍不能脫出漸修(或迭世修)而得頓悟者,何況古德尚有:「一簇破三關,猶是箭後路」之說?可見禪關非是理解邊事,講求參要真參,悟要實悟,無論如何,不得草草自欺,故野僧謂:需有漸修之因,始得頓悟之果,願共警惕之。

  4、結語

  禪關之立,非為玄談奧說,綜觀諸祖言行,三關標示,不離「破」「透」「出」三字訣,所謂破者,即破迷立信,透者透悟事理,出者出離生死,茲設一喻以詳釋之:

  有蒼蠅徬徨於玻璃窗,東鑽西闖,迷惑不出,蓋彼不識窗外之光,猶隔一層透明玻璃也。總執著眼前撾色無差,光亮不異,一味思痴,與玻璃爭勝負,結果飢渴,疲勞而至冤死,假若蒼蠅能知「破、透、出」三字訣,知玻璃是障而「破」不出之迷惑,「透」悟欲達目的,必須尋覓門戶,得知門戶之所在,展翅穿門而「出」,則窗外之大自在境界得矣,飢渴、疲勞、死亡之牢關出離矣!

  最後野僧不揣譾陋,拾取五十二年,於花蓮鳳林蓮社廣結法緣時,一日中夜,禪定中偶得三關,茲冒然述出,以供禪門大德把玩之,並為本身之結語。

  明了!本參。
  明白了!重關。
  明明白白了!牢關。
  參!

  (心平如願《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6月 16, 2022 8:32 am
新老怪
兜率三關(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兜率三關

  舉: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撥草參玄 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什麼處?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什麼去?”

  無門曰:若能下得此三轉語,便可以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飽,細嚼難飢。

  頌曰:一念普關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覷破個一念,覷破如今覷底人。

  野老曰:

  恆沙一念,一念恆沙,猶若萬法歸一,若欲窮究一歸何處?野老道說 一在萬法之中;見自性,性無從來,脫生死,本無寂滅!如此,知來處而來,去處而去,又何必設關立卡,甍斃眾生?!

  大德!道上已夠阻障,全賴自己排除,行修道上的人,理應心無旁註;尤其是古人所立關卡,切忌為之愚惑!何況本有的陷阱、陰謀、迷濛、譎幻,稍一大意,吃飯的本錢,便將完全報銷,想想!劃算嗎?

  (白雲禪師《無門關的探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6月 16, 2022 8:39 am
新老怪
兜率三關(明超《無門關夾注》)


兜率三關

  兜率悅和尚(北宋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兜率院從悅禪師。江西贛州人,俗姓熊。幼依本縣普圓院德嵩禪師出家,後參江西泐潭寶峰山克文禪師而得法。學通內外,能文善詩,率眾勤謹,遠近贊仰。謚號“真寂禪師”)設三關(設了三個考題 作為勘驗學禪人的悟境 深淺的關卡)問學者(考問修學禪宗的人):
“撥草參玄(翻山越嶺尋求明師,參求最究竟、最根本的真理),只圖見性(唯一的目的,就想要認識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即今(就在此時此刻)上人(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稱。內涵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尊稱為上人)性在甚處(你的本心本性在哪裡)?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只有明白了什麼是自己的本心本性,才具有了脫生死、不受輪回的能力)。眼光落時,作麼生脫(如果你真的明白了 什麼是自己的本心本性,那麼你不妨問問自己:到了臨命終時,眼睛永遠地閉上了,這個肉體 不再具有知道眼前明暗的知覺,你憑什麼來了脫生死,不再受輪回呢)?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既然有了脫生死的能力,就應該知道 自己的歸宿在什麼地方)。四大分離,向甚處去(那麼臨命終時,我們這個肉身的固態物質的地大、液態物質的水大、運動性質的風大、熱能性質的火大,各各分散,原先在這四大之中的 所謂的那個我,它的歸宿 到底會在哪裡呢)?”


  無門曰:“若能下得此三轉語(如果對這三個問題,都有你自己的真實答案),便可以隨處作主(那麼你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自在作主,不受業力的牽引控制),遇緣即宗(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因緣環境人物事件,你的所思所言所行 都能與禪門的根本宗旨完全相符,沒有半點偏差)。其或未然,粗飡易飽(如果只是粗心大意地 把食物吞下去,好像很容易就飽了。這比喻我們修行參禪,如果不能下切實的功夫,不能在自己的生命本身上 有真實的體會,只是停留語言思維的層面,那我們好像是學習到了很多很多,就像吃得很飽一樣),細嚼難飢(細細地咀嚼吞嚥下肚時,卻發覺這些囫圇吞棗得來的 關於修行的知識和粗淺的一些些修行體驗,實不足以真正地滿足明心見性、了脫生死的生命根本需求)。”

  頌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覷破個一念,覷破如今覷底人。

  頌文大意:就在此時此刻的 這一個心念當中,就可以普遍地 觀察了知從無限遙遠的過去世,一直到沒有窮盡的未來世中的 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說:從無限遙遠的過去世,一直到沒有窮盡的未來世中的一切的一切,其實是完全無遺地 全息圖像一樣地 呈現為此時此刻。所謂開悟見性,就是在如今現在的此時此刻,就把我們此時此刻的這一個心念 是怎麼回事 徹徹底底地看它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明更清楚明白一點:就是要把“此時此刻要把當下這一念看清楚明白的這個正在看的人”,把它徹徹底底地看透看明白。

  (明超《無門關夾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6月 17, 2022 8:19 am
新老怪
兜率三關(謝力《我與無門關》)

第四十七則 兜率三關

〖公案〗
  兜率悅*1和尚設三關問學者。
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 性在甚處?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

【語譯】
  兜率從悅和尚為學者擬就了三道難題。
一、撥開咱草參究禪學的玄機,就是為了要見性,眼前身為上人的你,這個“性”有在什麼地方呢?
二、認識自性,方能解脫生死,但是在臨終的那剎那(眼光落時),要怎麼解脫生死呢?
三、能解脫生死,便知去處,但是在四大分離了之後,又向什麼地方去呢?

〖評唱〗

  無門曰:“若能下得此三轉語,便可以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飽,細嚼難飢。”

【語譯】

  無門曰:“一個人如果能理解這三轉語,隨時隨地都能成為主人,機緣巧合,還能成為一代宗師。如果不能,要切記,粗劣的食物容易填飽肚子,精美的食物不能充飢。”

〖頌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覷破個一念  覷破如今覷底人

【語譯】
眼前現起的一念,能讓你普遍的觀見無量劫的一切事。
無量劫的一切事,就在眼前。
要是現在你能看破這個一念,
就能看破現在正現起一念在觀看的人。

【題解】
  無門是在鼓勵你參究這三轉語嗎?非也!非也!要是你能參透也不錯,你隨時隨地都能成為主人,遇上機緣巧合,還能成為一代大宗師呢。要是不能參透,你可要記住,粗劣的食物 容易填飽肚子,精美的食物不能充飢。

兜率從悅 所提供的正是一道美食,但是這道美食 對飢餓的人卻起不了作用。

那麼無門為什麼會選中這一則公案呢?他要你參究 生起解脫生死的這個“一念”。

不要把參公案和研讀經典相混淆,研究兜率從悅所提出的三道問題,只是在研讀經典,無論你有多超凡出俗的見解,都只是教下的學問,與宗門無關。

什麼是這個一念呢?無門說:

眼前現起的一念,能讓你普遍的觀見無量劫的一切事。

無量劫的一切事,就在眼前。

要是現在你能勘破這個一念,

就能勘破現在正現起一念在觀看的人。

【參究】

第一層:
一、撥開咱草參究禪學的玄機,就是為了要見性,眼前身為上人的你,這個“性”有在什麼地方呢?
二、認識自性,方能解脫生死,但是在臨終的那剎那(眼光落時),要怎麼解脫生死呢?
三、能解脫生死,便知去處,但是在四大分離了之後,又向什麼地方去呢?

第二層:
粗餐易飽,細嚼難飢。

第三層: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
如今覷破個一念,覷破如今覷底人。


【註解】

*1  兜率悅,即兜率院從悅禪師,黃龍法孫,真淨克文法嗣。
  
(謝力《我與無門關》)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6月 17, 2022 8:23 am
新老怪
兜率三關(慧開《無門關》)
2

  兜率悅和尚設三關問學者:“撥草參玄,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處?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時作麼生脫?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

  無門曰:若能下得此三轉語,便可以隨處作主,遇緣即宗。其或未然,粗餐易飽,細嚼難飢。

  頌曰: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覷破個一念,覷破如今覷底人!

  (無門慧開《無門關》)


  兜率悅和尚:從悅(1044—1091),宋代臨濟宗黃龍系名僧。俗姓熊,虔州(今江西贛州)人,參寶峰克文得法。住隆興(今江西南昌)兜率院,學通內外,能文善詩。宣和三年(1121),丞相張商英奏請謚號“真寂禪師”。有《兜率悅禪師語要》一卷行世。元祐六年寂,壽四十八。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眼光落時:指死。

  四大:指地、火、水、風,佛教認為這四種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四大種,分稱地大,性堅、支持萬物;水大,性濕,收攝萬物;火大,性暖、調熟萬物;風大,性動、生長萬物。此處指由此四大假合所構成之人身。圓覺經雲:“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俗雲生病為“四大不調”,死為“四大分離”,並以“四蛇”喻之,皆本於此。


  普觀:“十六觀”之一。唸佛行者由憶念彌陀淨土 而得以住生西方,其觀行有十六種,即“十六觀”。“普觀”,又稱“普往生觀”等,乃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覷:是覷的俗字,窺視,冷眼觀之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6月 17, 2022 8:25 am
新老怪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宗鑑法林》卷三十三)

脫得生死便知去處


  三曰。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

  瑞安川雲。合取兩片皮。復雲。古人一期垂示。可謂老婆心切血滴滴底。豎拂子雲。會麼。冬不寒。臘後看。

  鼓合東邨李大妻。西風曠野淚沾衣。碧蘆紅蓼江南岸。卻作張三坐釣磯。(張無盡)

  鐵狗銅蛇正奮瞋。風刀火鋸肉成塵。茫茫長夜幾經劫。舉眼無親怕殺人。(中峰本)

  (《宗鑑法林》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