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頁 (共 59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7:07 pm
新老怪
古佛與露柱相交

:mrgreen: 相交
交通
交流
交換
交付
交代
交往
交接
交叉
交割
交會
交戰
交手
交配
雲門一字,可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8:18 pm
貢巴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8:43 am
新老怪
第三十二則 仰山心境

  示眾云。海為龍世界。隱顯優游。天是鶴家鄉。飛鳴自在。為甚麼困魚止濼。鈍
鳥棲蘆。還有計利害處麼

  舉。
仰山問僧。甚處人(閉門刷會)
僧云。幽州人(公驗明白)
山云。汝思彼中麼(恰待忘了)
僧云。常思(熟處難忘)
山云。能思是心。所思是境(元來更立能所)
彼中山河大地。樓臺殿閣。人畜等物。反思思底心。還有許多般麼(仁者自生分別)
僧云。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猶有這箇)
山云。信位即是。人位未是(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紅塵遣誰掃)
僧云。和尚莫別有指示否(便恁麼來)
山云。別有別無。即不中(射透兩重關)
據汝見處。只得一玄(已有舡中月)
得坐披衣向後自看(更添帆上風)

  師云。仰山昔甞問僧甚處來。僧云。幽州來。仰云。我恰要幽州信。幽州米作麼
價。僧云。某來時無端穿市中過。踏折他橋梁。仰便休。
仰山小釋迦。接人非止一路。此箇公案 正是學人入門之勢。下手得力處。
山問幽州僧。汝還思彼中麼。當時被他道不思。又作麼生。仰山必然別有長處。
僧却云。常思。實語當懺悔。山云。能思是心。所思是境。境則千差。能思底心有多 麼
雲門曾道。仰山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果然僧也靈利。道。某甲到這裏總不見有。今時人萬一不到這境界。若到即點胸擔板。不知途路之樂 終不到家。
仰山曾行山下路來。故別指一條活路。
仰山昔年僧堂前三昧次。夜半不見山河大地 寺宇人物以至己身。全同空界。
明晨舉似大溈。溈曰。我在百丈時得此境。乃是融通妄想銷明之功。汝向後說法有人過者。無有是處。
萬松道。非仰山不證。非溈山不識。楞嚴經云。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
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
為其本。此又見溈仰父子 妙契佛心也。
仰山一日呈解云。若教某自看。到這裏無圓位。亦無可斷。溈曰。據汝見處猶是法在。亦未離心境。
仰曰。既無圓位。何處更有心境。溈曰。適來汝作恁麼解是否。仰云是。
溈云。若恁麼具足是心境法。爭得道無。
仰山見這僧 有這箇在。依理判斷道。信位即是。人位未是。別本云。信位即得。行位
即未多。舉金剛三昧經。信位。思位。修位。行位。捨位。今言信位人位。未必全同
。竹庵珪和尚道。向開口合口處。分這邊那邊。有言無言處。分信位人位。此又別一
家也。溈山問仰山。寂子速道。莫入陰界。仰云。慧寂信亦不立。溈云。子信了不立
。不信不立。仰云。只是慧寂更信阿誰。溈云。若恁麼則是定性聲聞也。仰云。慧寂
佛亦不見。清居皓昇禪師。牧牛圖至第六章云。信位漸熟。邪境覺疎。雖辨淨穢。如
劍利泥。猶存鼻索。未可憑信。故白黑相半。頌曰。野牧雖云久。牽繩手漸離。行持
非暗昧。進習不依隨。淨地于于樂。長鞭每每持。青山香草細。一味日充飢。至十二
章。人位本空。身心無著。得失淨盡。玄玄道路。邈無分別。向上一句。擬議即墮。
頌曰。妄起勞看牧。牛非人亦非。正中妄想像。向上有玄微。大海纖塵起。洪鑪片雪
飛。相逢求解會。不墮汝心機。萬松道。仰山信亦不立。清居人位本空。若向二師話
中。揀得出。信位人位。昭然可見。所謂退步就己萬不失一也。僧云。和尚莫別有指
示否。爛泥裏有刺。仰云。別有別無即不中。有即雪上加霜。無即死在句下。所以指
一玄。教伊自看。湧泉空處 為座萬行為衣。有以。坐謂安禪靜慮。衣謂衲帔蒙頭。有
以。坐謂開堂陞座。衣謂法服嚴身。皆有理在。且道。向後自看。看箇什麼。問取天
童。
頌云
無外而容(大無不包)  
無礙而沖(細無不入)  
門牆岸岸(莫探頭好)
關鎖重重(不消彈指)  
酒常酣而臥客(喚醒來打)  
飯雖飽而穨農(一坑埋却)  
突出虛空兮風搏妙翅(穿開碧落天)  
踏翻滄海兮雷送游龍(驚蟄二月節)

  師云。天童先頌返思能思底。豈有多般。雲門道。會得也目前包裹會。不得也目
前包裹。此無外而容也。山河樓閣人畜等物。一多無礙。人境交參。此無礙而沖也。
韶國師道。通玄峯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通玄峯頂。所思境也。不是
人間。能思心也。心外無法。總不見有也。滿目青山。只此一句。這僧與韶國師。相
隔信位人位一玄三玄。直得。門牆岸岸。關鎖重重。卒難相見也。又頌。這僧見處。
如醉客頹農。仰山指處。如妙翅游龍。法華經。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
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其人醉臥都不覺知。逍州云。曾聞一飽忘百飢
。今日山僧身便是。趙州一飽忘百飢。合受人天妙供。這僧飯飽頹農。滴水難消。明
眼人辨取。梵語迦樓羅。此云妙翅鳥。搏風闢海。直取龍吞。孔子問禮於老聃。謂見
老子其猶龍也。游龍雲煙出沒。非同潛蟄者。此頌人位未是。只得一玄。向後自看。
教渠移身換步何也。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8:53 am
新老怪
第三十一則 雲門露柱   
示眾云。向上一機。鶴沖霄漢。當陽一路。鷂過新羅。直饒眼似流星。未免口如 匾檐。且道。是何宗旨
  舉。雲門垂語云。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落七落八了也)眾無語(却與露柱同參) 自代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張翁喫酒李翁醉)
  
師云。本錄雲門問僧。古佛與露柱相交。是第幾機。僧無語。門云。爾問我與爾 道。僧遂問。門云。一條絛三十文。僧云。如何是一條絛三十文。門云。打與。代前 語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唐宋開府璟。善羯鼓歌。有云。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借用。如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餬餅。放下手元來却是饅頭。全似睦州機鋒。盞子落地 楪子成七片。豈容詮注話會。天童能向詮注不及處詮注。話會不到處話會。頌云  一道神光(上柱天下柱地)  初不覆藏(淨裸裸赤灑灑)  超見緣也 是而無是(烈火焰中休眨眼)  出情量也當而無當(劍輪鋒外莫迴頭)  巖華之粉兮蜂房成 蜜(神通廣大)  野草之滋兮 麝臍作香(變化無方)  隨類三尺一丈六(主山高。案山低。拄杖長。拂子短)  明明觸處 露堂堂(拶破面門無處迴避)
    
師云。雲門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又道。虛空包不盡。大地 載不起。楞嚴此見及緣。皆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肇公般若無知論云 。夫無當則物無不當。無是則物無不是。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物無不當故。當而 無當。故經云。盡見諸法而無所見也。此頌明依一經一論。暗指超情離見人境交參。 古佛既與露柱相交。自然南山起雲。北山下雨。蜂採花而成蜜。麝食草而作香。高低 嶽瀆共轉根本法輪。大小鱗毛普現色身三昧。劬尸羅長者覩三尺而無盡。無邊身菩薩 窮上界而有餘。無一時不現。無一處不遍。故云。明明觸處露堂堂。師復云。還見麼 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10:18 am
新老怪
且道向什麼處去?還有知得去處者麼?
落花流水太茫茫,落花紛紛,流水茫茫,閃電之機,眼前是什麼?
剔起眉毛何處去?雪竇為什麼也不知他去處?
只如山僧道 適來舉拂子,且道即今在什麼處?爾諸人若見得,與蓮花峰庵主同參,其或未然,三條椽下,七尺單前,試去參詳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10:25 am
新老怪
蓮花峰庵主,拈拄杖示眾雲:古人到這裡,為什麼不肯住?眾無語。自代雲:為他途路不得力。復雲:畢竟如何?又自代雲:櫛粟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
拄杖是表自性,這裡談些個人修行體會。初證法身時,只是打通了中脈,中脈是法身的通道,這個通道打通後,不要有住,要保護好,因為我們多少劫來 住境住相已成習慣,保護就是改變這種習慣,養成它回歸中脈的慣性,這樣自性就會通過 眉際出沒於宇宙間,與宇宙的佛性能量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後 反應會變的特別快,不假思索地 就跟事物相應,這種相應 便是如來智慧德相,或稱為神通,通速無礙。
但是這種能量 不是一下子 變得很大,是要從實踐中 累積起來的,累積是證後得智的過程,
後得智圓滿,成就一切種智;
有些人證到了法身,以為到家了,不知道保護,那是很危險的;
還有的是把法身 當成一樣孤立的東西來看待,微細處還有 法我在,不知道 要處處明心見性,破除法我,通過明心見性,識得關捩子,啟用三身,三身是轉身處,若不會轉身,只會一向令,便成了弄精魂漢,
即《楞嚴經》裡說的五十陰魔。
所以,櫛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也只有到這份上 方能恁麼。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10:31 am
新老怪
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處去

?落花流水 是大自然的規律,
太茫茫,這茫茫是指或許還理不出頭緒來,看不清,但是這自然中 依然不乏合道,
這就是常說的 無情說法,說有生必有滅等相對門。
剔起眉毛何處去,
是叫你透過這相對門,去看清自性的真相,即法身是化身的體,化身是法身的用。

:mrgreen:剔起眉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11:21 am
新老怪
心性相體,看來有異,其實如一,如水之與波,水以濕為體,波以動為相。水性波相,看來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濕性非異,故真見性,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肉眼亦能徹見真性。以性即相,相即性也。
古德云﹕『萬相叢中獨露身!』
又云﹕『山河及大地,盡露法王身!』即指此世界萬有皆我性體所現也。
真覺禪師云﹕『心性雖似有體、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實際,則非一、非異。』

以從事相說來,妙用隨緣,應顯萬類,似有形相,而妙體不動,絕諸對待,離一切相,故非一。
但用從體發,用不離體;體能發用,體不離用。從此不相離背說來,故非異。
經云﹕『一切事相,皆性之顯現。』事相雖殊,分門別類,各有不同,但其性則一。
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明鏡無不現影,無影不為明鏡;
現影皆從明鏡,無鏡不能現影:
心性亦復如是,性是真空妙體,心是有形相用。
故有性體 必有相用,無相無從顯體。
是則相即性,性即相;相外無性,性外無相。
非如頑空,冥頑不靈,死寂無知,落於斷滅也。

眾生迷頭認影,執相造業,故招五濁穢土;
諸佛見性遣相,清淨無染,故感淨土莊嚴。
其真、妄、淨、穢、雖殊,而現相之性、體、則一。
吾人只須將認影遣鏡之誤,轉換為認鏡遣影之真,則穢土當下即是淨土,並不待死後 始得往生也。
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欲淨其土,先淨其心。』良有以也。

:mrgreen:心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3:53 pm
新老怪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 與如何明心見性以前,首先讓我們 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見心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
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裡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
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
意思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受、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 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由心發生愛瞋、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
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 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孤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
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 和五十一心所。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左邊看為直心生,右邊看為生心。
現代學說認為,「性」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性」,對境生不起心來。
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的存在。
古人比為色裡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 確實在起作用。
性為無極之真,由此性起作用,謂之道心、良心、佛心。
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
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
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二回事。

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 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
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
同樣,我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 就是性的作用。
所以性 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
猶如電 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 都是它在起作用。
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是謂體用;「性是理」,「心是事」,理事無礙法界,指現象界與本體界 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
即本體(理)無自性,須藉事而顯發;而一切萬象,則皆為真如理體之隨緣變現。
此即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由此顯出理與事互融無礙之法界。
但當下的人,常把二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義,就須進一步探討『性』,『性』是生命的根源,何由緣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纏綿不斷?更須明白,「明心見性」的含義包括些什麼?怎樣才可以明它、見它,出離生死苦海? 現在讓我們分為五點釋述,待續......。

(一)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妄心 見真性也。
(二)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
(三)明心見性者,明心本無,見性本有也。
(四)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五)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7月 23, 2022 4:05 pm
新老怪
轉識成智,無上解脫法門

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修定以得慧,常以智慧觀照,內外明微,進而識自本心,以達真解脫。
解脫乃是破業障、去煩惱、除執著、離束縛,得大自在:因此,求道修道 可以排解怨、恨、惱、怒、煩,不生貪、噴、痴、慢、疑。
知止,而依止於五達道,網常倫理,人道圓滿 天道自成。
止理,合天理行四德,良心用事,理天近在當下,淨土必在眼前,故一貫天道能轉識成智,是無上解脫法門。
道云: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能知止者,則性定而不散亂,性定而心靜,自心清淨明徹 而般若慧出,自心清淨明徹者 必身安各得其位,君子素位而行其德,因意誠心正而身修,身修而發〝慮〞發大心,行大愿,發大心,行大愿必有所得,得者德也,自性本心之大用也,心經云,實無所得故,盡性了命,歸復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