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頁 (共 73 頁)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9:53 am
次草
怪道1412 寫: 週二 12月 06, 2022 9:12 am 時 (古印度)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在古印度的時間單位,一時(कल kala)相應於現在的四個小時,所謂「晝夜六時」就是日三時、夜三時。在採用時辰的中國古代也稱大時,一個大時有兩個時辰。

釋迦牟尼佛證道後至入滅的49年間,每日「二時講經」,即一日講經八個鐘點。

相關條目
剎那

////
古中國的1時辰是2小時,古印度的1時是4小時,12年換算下來大約4300天(8600個12小時),1因10000果(賠償加罪八多千),故意看錯1日1夜...還是古人數理一向不太好使?!
我即噁心毒口擾亂他一天十二小時,要把他驅逐出山,送交國王拘禁於監獄之中。當時我造業十二小時,如今酬債十二年冤獄

自己貼的
怎麼不解釋
當時我造業十二小時
是怎麼一回事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10:03 am
怪道1412
干特么的,連續造業很累的,造業十二小時,都不用休息ㄇ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10:19 am
次草
真的難以溝通
表達12小時是怎麼來的
不重要就算了
寫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小時
都是自由的啊
根本不必負說明的責任
這就是學佛的好處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11:25 am
怪道1412
受報:12(年)*365=4,380(日)
4380+364=4744…差一日滿13年

造業:4744/10000=0.4744(日)…一因萬果
有效時數:0.4744*24=11.3856(小時)

若一因萬果猜想成立
則造業11.3856小時,取整數12小時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11:53 am
cyc320
種子乃因.因既無.功用自無.果亦自無?.
= = = = =
種子乃因,了因則離諸功用任運.至得無功用性,遠離一切身、語、意務 ,隨緣盡分 生滅滅已?!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3:25 pm
次草
受業報並無一定比率
羅睺羅往昔讓仙人在花園中受困六日
日後在母胎受困六年
之前還受過多少累世折磨
看了故事
因為當哥哥的佛陀往世,讓位弟弟羅睺羅往世
哥哥誤喝別人飲水,自謫請弟弟國王處罰
才引發一連串業報
禍首正是仙人自己恍神而起
先不說業報如何
學佛重點就是學這個當下清楚
如果不清楚
引起事端
就有業果
雖然這是很難達成的事
但是還是能由平常養成不生端的習慣
犯錯也不是用自責的方式處理
如果有了罪惡感,只會成為負擔
倒不如確實不再犯
勇敢承擔業報
反過來說
犯錯就反而成了好事
因為能確實知道自己那裏不穩
重點都只在能否增長覺知力
所以說
在欲行禪知見力
火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
早時成佛于今在
讓心思越簡單
自己才有考慮周全的能力
把精力放在不是重點處,甚至誤解
那才是得不償失的事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4:40 pm
妙吉祥如意
大乘佛法很嚴謹,但也很單純!!
修行者要入佛門真正起修佛法,必須取得資格,就是先開啟佛知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行者將來要證得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借以依止修習佛法之心((般若))。

首楞嚴經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那麼,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開佛知見)有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先證悟空性!!
何謂證悟空性!?講清楚一點就是修行者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這裡講滅盡定是方便說,廣義說。修佛者初初體驗到滅盡定(一法不染一法不生)可能只是幾秒鐘,甚或一瞬間……

行者於滅盡定當下,不染一法不生一法,心識完全寂滅,就如禪宗所證驗的開悟明心之前,參禪者必然要經歷的一段心識完全進入空無的狀況……

六祖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心經這一段就是在講修佛者證入空性。澈澈底底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寂滅。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洞山缽袋子
洞山良价禪師 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
僧便問:「什麼人合得?」
師曰:「不入門者。」
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以上都是講,行者在開悟明心之前所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完全進入空無的徹底寂滅。
也可以利用現代語言邏輯講,就是將心識歸零。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4:41 pm
妙吉祥如意
黃竹 寫: 週二 12月 06, 2022 7:55 am
佛陀就只有教導“緣起法”一法,所謂無量義法門,亦可稱之為無量智法門,或不二法門。

所以佛陀教導八地菩薩的甚深法,還是緣起法。
緣起法最甚深微妙的真如性用,非凡愚能解,也唯有完成對”生滅法”的三法印證悟,而達到諸法無自性故無生的世第一忍位(無生法忍),這時才完成“法住智”的成就。才能趣向“涅槃智”的證悟。

這些修行者,早期尊稱“”阿羅漢“”,後期尊稱為“菩薩”。

證悟涅槃智,不是入究竟涅槃喔。
證悟涅槃智,不是入究竟涅槃喔。

故世尊有類似說話:...唯行般涅槃。智不得有無,即非有所出入於涅槃。如前法住智菩薩的超越世出世間,即於世間非有所出入。

而兩種智都俱和合義。虛空為同,世界為異。於圓明覺心中,此二和合並起,於中兩者自性皆銷去,非同非異。即云無垢異熟等起。
大般涅槃經
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薩、二乘無差別者,我先於此如來密藏大涅槃中,已說其義。
諸阿羅漢無有善有。……(善有,就是妙有)
何以故?諸阿羅漢悉當得是大涅槃故。
以是義故,大般涅槃有畢竟樂,是故名為大般涅槃。……(佛說,大般涅槃,就是真如法性,真空妙有)

呵呵,善哉,善哉!!
故世尊有類似說話:...唯行般涅槃。智不得有無,即非有所出入於涅槃。
~~~~~~~~
靜明:
證悟涅槃智,不是入究竟涅槃喔。
~~~~~~~~~
靜明不了解,涅槃智已經深入達致無漏不二的不思議佛法,此涅槃智,就智慧與涅槃不二,所以,才稱般涅槃(般若涅槃)!!
靜明提出(證悟涅槃智,不是入究竟涅槃)論調是將不思議之佛法層次(涅槃與法性,真空妙有),落入二見分別的錯誤知見!!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不動。
沒有上品滅盡定的證量,第八不動地菩薩(一真如心,究竟涅槃,真空)就不能證悟涅槃智(般涅槃,真空妙有)。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5:58 pm
二楞子
般涅槃,般是「入」的意思。

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06, 2022 6:23 pm
妙吉祥如意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二 12月 06, 2022 3:40 pm 大乘佛法很嚴謹,但也很單純!!
修行者要入佛門真正起修佛法,必須取得資格,就是先開啟佛知見(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行者將來要證得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借以依止修習佛法之心((般若))。

首楞嚴經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那麼,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開佛知見)有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先證悟空性!!
何謂證悟空性!?講清楚一點就是修行者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這裡講滅盡定是方便說,廣義說。修佛者初初體驗到滅盡定(一法不染一法不生)可能只是幾秒鐘,甚或一瞬間……

行者於滅盡定當下,不染一法不生一法,心識完全寂滅,就如禪宗所證驗的開悟明心之前,參禪者必然要經歷的一段心識完全進入空無的狀況……

六祖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心經這一段就是在講修佛者證入空性。澈澈底底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寂滅。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洞山缽袋子
洞山良价禪師 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
僧便問:「什麼人合得?」
師曰:「不入門者。」
僧曰:「只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
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以上都是講,行者在開悟明心之前所證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滅盡定,完全進入空無的徹底寂滅。
也可以利用現代語言邏輯講,就是將心識歸零。
須深以外道二乘之(學離欲,惡不善法),起手修佛的觀念,為何被世尊當面否定!?
就是這種小乘的修佛功夫,違背了大乘佛法,先證悟空性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嚴謹規範!!
小乘思想從(學離欲,惡不善法)開始修習定功,最後也能證悟滅盡定,甚至完成心解脫,而成就阿羅漢果。
但是,此類滅盡定,以棄除一切法,進入一法不染一法不生的涅槃,是側重真如真空,而失去法性妙有,因此,無法啟發涅槃智(佛慧)而得一切種智。
正如首楞嚴經所特別提示: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