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頁 (共 59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8月 14, 2022 8:47 am
新老怪
第五十三則 黃檗[口*童]糟

示眾云。臨機不見佛。大悟不存師。定乾坤劍沒人情。擒虎兕機忘聖解。且道。是甚麼人作略

舉。
黃蘗示眾云。汝等諸人盡是[口*童]酒糟漢(黃蘗門下)
與麼行腳 何處有今日(今既不如昔 後當不如今)
還知大唐國裏 無禪師麼(眼高四海)
時有僧出云。只如諸方匡徒領眾。又作麼生(黃蘗兼身在)
蘗云。不道無禪。只是無師(且救得一半)

師云。此話就簡。若全舉當曰。一日上堂云。汝等諸人欲何所求。仍以棒趁之。眾不散。師乃曰。汝等諸人盡是[口*童]酒糟漢。唐時愛罵人。[口*童]酒糟漢。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上問。敢問公之所讀何言耶。公曰。聖人之典。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古人糟粕矣。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扁曰。臣也以臣事觀之。臣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於其間。臣不能喻臣之子。子亦不能受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矣。
又云。恁麼行腳取笑他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山僧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箇漢。便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養。可中總似汝等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還知道大唐國裏 無禪師麼。
黃蘗以來。巖頭羅山 愛行此令。近代佛日。北來慶壽顗公。至死無可意者。寧絕嗣無人。香山俊和尚叔祖兒孫。亦行此令。不知者 喚作點胸。可中要箇不憤底 出來承頭。果有一僧出云。諸方尊宿盡聚眾開化。為甚道無禪師。蘗曰。不道無禪。只是無師。

溈山問仰山云。作麼生。
仰云。鵝王擇乳。素非鴨類。
溈云。此實難辨。
五祖戒出僧語。謝和尚說得道理好。
萬松道。生言孰語 冷脣淡舌。
石門聰云。黃蘗垂示 不妨奇特。纔被布衲挨拶。失卻一隻眼。
萬松道。換了那僧兩隻眼。
承天宗云。五祖戒眼照四天下。
萬松道。也只是一隻眼。要見黃蘗。猶未可。
萬松道。果然。若要扶豎 正法眼藏。須是黃蘗宗師。
萬松道。錦上更添花。
翠巖真云。諸方商搉便道。黃蘗坐卻這僧。
萬松道。不知扶起這僧。又道。黃蘗被這僧上來。直得分析不下。
萬松道。緇素轉分明。何謂也。翠巖輒生擬議。霧豹澤毛。未嘗下食。庭禽養勇。終待驚人。
萬松道。後五日看。
蘗又云。闍梨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餘人。坐道場箇箇阿轆轆地。得大師正眼者。止三兩人。唯歸宗最較些子。夫出家 須知從上來事分。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 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木*戾]子。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略舉至此。要見此話始末。其後尚有百十餘言。此是最初。出世示人之語。故諸方盛行。雪竇頌。佛果評唱。最詳。尚闕本錄上堂正意。天童頌出。極盡善盡美。
頌云
岐分絲染太勞勞(知事少時煩惱少)
葉綴花聯敗祖曹(識人多處是非多)
妙握司南造化柄(一朝權在手)
水雲器具在甄陶(看取令行時)
屏割繁碎(大象不遊兔徑)
剪除氄毛(大悟不拘小節)
星衡藻鑑(纖毫不昧)
玉尺金刀(度量深明)
黃蘗老察秋毫(謾他一星不得)
坐斷春風不放高(預備不虞)

師云。列子說符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子追之。楊子曰。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
墨子梁惠王時。有道之人。出行見素絲 染從餘色。悲之曰。人湛然同於聖體。為居惡俗。染之成累。岐分絲染太嘮嘮。敕交切鬧嘮嘮也。或作勞亦可。葉綴花聯者。
達磨初祖頌云。吾本來此土。說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一花五葉。便是岐分絲染也。若大唐國裏無禪師。達摩也無出頭分。
宗鏡錄 司南之車。本示迷者。照膽之鏡。為鑑邪人。
古今注。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作大霧。迷於四方。帝在車 以指指南而示。士卒擒蚩尤而斬之。遂號指南車。
甄陶。陳留風俗記。舜陶甄河濱。其後為氏。今姓甄。音真也。此玄鑪陶乎群象。智海總乎萬流也。屏割繁碎。剪除氄毛。去岐分之差路。剪綴葉之旁枝。斗為衡星。以運平四時也。藻鑑文明之鑑也。秤所以定輕重。鑑可以辨妍媸。
玉尺。拾遺記。禹遊龍門。八神探玉簡。以授之。長尺二寸 可以度量天地。
金刀。古有金錯刀錢金刃書。此頌黃蘗 品第諸方。秤尺在手。更兼聰聞蟻鬥 明察秋毫。防微杜漸。坐斷春風不放高也。大聖安彝和尚竹筍詩。便好臨根下斤斧。免教節外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8月 15, 2022 9:51 am
新老怪
第五十四則 雲巖大悲

示眾云。八面欞櫳。十方通暢。一切處放光動地。一切時妙用神通。且道。如何發現

舉。
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麼(爾恁麼問圖個甚麼)
吾云。如人夜間背手摸枕子(一上神通不同小小)
巖云。我會也(且莫詐明頭)
吾云。汝作麼生會(果然放不過)
巖云。遍身是手眼(無空缺處)
吾云。道即大曬道即得八成(某甲舌頭短)
巖云。師兄作麼生(理長即就)
吾云。通身是手眼(無隔礙處)

師云。李翱問鵝湖。大悲用千手眼作麼。湖云。今上用公作麼。
昔有無目山人。貨卜。雨過泥。途著鮮白鞋入市。人問。山人失明。如何泥不污鞋。山人舉拄杖云。拄杖頭上有眼。以山人為證。夜間摸枕子。手上有眼。喫飯時舌上有眼。聽語識人 耳中有眼。蘇子瞻與聾人說話。寫字而已。復笑云。我與彼皆異人也。我以手為口。彼以眼為耳。佛說六根互用。信乎不疑。
無盡居士 潞州紫巖大悲殿記。舉大悲經楞嚴經。最為詳細。嘗見一說。大悲昔為妙善公主。乃天人為宣律師說。然三十二應。百億化身。亦隨見不同。各據其說也。
天覺曰。千手者 示引迷接物之多也。千眼者 示放光照暗之廣也。苟無眾生無塵勞。則一指不存。而況千萬臂乎。一瞬不具。而況千萬目乎。遍身通身。何必不必。似有淺深。實無損益。
雲居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 住三峰庵時。興化來曰。權借一問 以為影草時如何。老僧當時 機思遲鈍道不得。為伊致得箇問頭。奇特不敢辜他。當時伊曰。想庵主答這話不得。不如禮拜了退。而今思量當時 不消道箇何必。
萬松道。若教容易得。
後有化主到興化處。化問。山中和尚住三峰庵時。老僧曾問伊話 祇對不得。而今道得也未。化主舉前話了。化曰。雲居二十年 只道得箇何必。興化即不然。爭如道箇不必。
萬松道。鬥兔角之短長。
三聖云。雲居二十年道得。猶較他興化半月程。
萬松道。競空花之濃淡。
僧問覺範。如諸老宿所示 有同異否。範云。佛令訥鈍比丘誦苕帚。一日大悟得大辯才。於此當見先德為物之心。天童分上又作麼生。

頌云
一竅虛通(豎窮三際)
八面櫺櫳(橫遍十方)
無象無私春入律(應時納祐)
不留不礙月行空(任運落前溪)
清淨寶目功德臂(顧前盻後 拈東掇西)
遍身何似通身是(分疏不下)
現前手眼顯全機(賊[貝*庄]已露)
大用縱橫何忌諱(無可不可)

師云。天童道。由一竅虛通。便得八面櫺櫳也。且如柳塘花塢 暖日和風。春在何處。作何形段。然能應物乘時 不留不礙。如月當天 任運而轉。知。通身遍身。背手摸枕底 是甚麼人。傀儡棚中。必有抽牽線索者。楞嚴說八萬四千 清淨寶目。八萬四千 姥陀羅臂。八萬四千 爍迦羅首。興化墮馬折臂 頌云。大悲菩薩有千手。大丈夫兒 誰不有。且道。那箇是通身底手眼。師以手擘眼云。貓

:mrgreen:由一竅虛通。便得八面櫺櫳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8月 15, 2022 9:55 am
新老怪
諸法皆幻,隨遇而安,善自調護,持歡喜心。

和、敬、清、寂。

活出“日日是好日”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8月 15, 2022 10:20 am
新老怪
《禪苑瑤林注》記載:昔日懶安參訪百丈禪師,禮而問曰:“學人欲來識佛,何者即是?”
丈曰:“大似騎牛覓牛(你的自性就是佛,還說什麼欲來識佛)。”
曰(懶安猛然一驚而悟,於是問道):“識後如何(見性後又當如何)?”
丈曰:“如人騎牛至家(依性起修,令自性返本還源)。”
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不知道至家途中,自始至終應當如何保任)?”
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臨境遇緣中,唸唸斷除習氣)。”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8月 15, 2022 11:31 am
新老怪
修心訣》雲:“故悟後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到此無為地步,勿須照察亦是念起不隨),方始究竟,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

直指見性雖然簡單直捷,但必須具備 一定條件 才能夠奏效:
一、學人對自己所問之話,參究已久,疑情籠罩,唸唸不忘於心;
二、對善知十分恭敬而且深信不疑,凝心受教,所以一言之下,如桶底脫落相似;
三、善知識必須是證道之人,善於觀機逗教,有啐啄同時的機,具啐啄同時的用。

〔學人對自己所問之話,參究已久,疑情籠罩,唸唸不忘於心〕
《五燈會元》載:大慧日夜參究“有句無句,如藤倚樹”這話。如此過了半年,唸唸不忘於心。一日同諸官客吃飯,大慧把箸在手忘了吃食。其師圓悟笑道:“這漢參黃楊木禪,倒縮了也。”大慧說:“和尚,這個道理,恰似狗看熱油鐺(烙餅用的平底鍋)相似。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捨不得。”圓悟說:“你譬喻得極好。只這個便是金剛圈、栗棘蓬也。”

〔有句無句〕說有的言句、說無的言句。
〔黃楊木〕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言其生長遲緩。有一年長一寸之說,若是遇到閏年,不但不長,反而倒縮。〔栗(lì)棘蓬〕栗子樹(板栗樹)之果實最外殼多銳刺,俗稱栗蓬、栗棘蓬。宋代釋紹曇偈雲:“擬吞栗棘蓬,塞斷咽喉氣不通。”又雲:“禪!禪!吞卻栗棘蓬,透出金剛圈。”(《偈頌一百零二首》)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6, 2022 7:50 am
新老怪
第五十五 則雪峰飯頭

示眾云。冰寒於水。青出於藍。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養子不及父。家門一世衰。且道。奪父之機者是甚麼人

舉。
雪峰在德山作飯頭(少不努力)一日飯遲。德山托缽至法堂(老不歇心)峰云。這老漢鐘未鳴鼓未響。托缽向甚麼處去(教得孩兒會罵娘)山便歸方丈(盡在不言中)峰舉似巖頭(家返宅亂)頭云。大小德山不會末後句(父為子隱直在其中)山聞令侍者喚巖頭問。汝不肯老僧那(潑油救火)巖遂啟其意(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山乃休去(果然不會)至明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隨風倒柁)巖撫掌笑云。且喜老漢會末後句(家醜外揚)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鼻孔為甚在我手裏)

師云。雪峰低頭歸庵。德山便歸方丈。最好參詳。巖頭密啟其意。爾且道。道甚麼。德山又休去。可謂。相逢不拈出。舉意便知有。山至來日上堂。果與尋常不同。也是將錯就錯。頭下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切忌。蓋覆將來雖然如是。也只得三年。德山果三年遷逝。
天覺頌。
鐘鼓聲沈捧缽迴。巖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萬松道。知爾被底穿。曾共同床臥。
明招代德山云。咄咄。沒處去。沒處去。
萬松道。鼻孔在他人手裏。
雪竇云。曾聞說箇獨眼龍。元來只具一隻眼。殊不知。德山是箇無齒大蟲。若不是巖頭識破。爭得明日與作日不同。諸人要會 末後句麼。只許老胡知 不許老胡會。半遮半掩漏逗。也不知。
大溈[吉*吉]云。巖頭大似高山石裂。直得百里走獸潛蹤。若非德山度量深明。爭得昨日與今日不同。
萬松道。無齒大蟲。爪距尚在。
魯祖凡見僧來 便面壁。
南泉聞云。我尋常向他道。空劫已前承當。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箇半箇。他恁麼。驢年去。若識得南泉。便見巖頭。更與天童把臂共行。
頌云
末後句會也無(這裏 不得會不會打折腰)
德山父子太含胡。(外明不知裏暗)
座中亦有江南客(勿謂秦無人)
莫向人前唱鷓鴣(休得也)

師云。末後句如此。難明峻硬若德山。穎俊如巖頭。至今分雪不出。不見道。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
鄭谷詩。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天童用後兩句。不勞再舉底意也。舉著後如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6, 2022 7:57 am
新老怪
趙州禪有兩大特色:一、平常心是道;二、本分事(明悟心性)接人。

〔平常心是道〕馬祖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 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6, 2022 8:19 am
新老怪
“麻三斤”:
此乃一則 無義味話頭,洞山是要該僧參究,以去卻一切知見、情解和妄想,單單只向此話之所未嘵處疑著。其所疑著,如撞著個銀山鐵壁相似,面前更無寸步可進。
才起第二念,便是落思量;但(只要)不起第二念,即是疑情。
其疑情中 自然截斷一切知見、情解和妄想等病。日深月久,情塵頓盡,心境兩忘,頓然悟入而見本性佛,便曉如何是佛。

〔第二念〕其它的念頭。

參究“麻三斤”,即是後來大慧禪師 所極力倡導的話頭禪(亦稱看話禪)。(怎樣參話頭禪,詳見《參禪法要》)
大慧雲:
“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廝崖(廝捱)。
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第一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又不得思量卜度,但著意 就不可思量處思量,心無所之,老鼠入牛角(有進無退),便見倒斷(便見結局,指明心見性)也。
又,方寸(心)若鬧,但只舉‘狗子無佛性’話。
佛語祖語,諸方老宿語,千差萬別,若透得個‘無’字,一時透過(立即一切透過),不著問人(用不著問別人)。若一向(若總是)問人,佛語又如何,祖語又如何,諸方老宿語又如何,永劫無有悟時也。”
(詳見《大慧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6, 2022 8:33 am
新老怪
“銀碗裡盛雪”:

表“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銀碗與雪都是白色,這是二者相同之處;
而銀碗與雪 非是一樣的東西,這是二者不同之處。

提婆宗(三論宗)的中心思想是:“一切皆空”,“諸法性空”。
也就是說,萬事萬物 就其相而言,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這是不同之處;
但就其體而言,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這是相同之處。
即:萬事萬物,體同相異。
猶如銀碗與雪之 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6, 2022 9:24 am
新老怪
故「道」大無形,強以圈形之。
圈者一之靜象,虛理一團,道之全體。
一者圈之動象,一本散于萬殊,道之達用。
圈動一生,一縮為點,點伸為一。
『圈』、『一』、『點』實為動靜伸縮,變化無窮。
放之,則彌六合,曰一;
卷之,退藏於密,曰點;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所不貫,無所不包,彌綸天地,包羅萬象,真空妙有,萬靈之主宰也。
在天謂理,在人謂性。
理者,萬物統體之性。
性者,物物各俱之理。
人人有,而不知其有。知此者,大化神聖。
迷此者,墬入鬼關。故曰: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
其點統四端而兼萬善。側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