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自文喜文智自文智(自淨其意)
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真經無字)
正宗佛門修法
-
- 文章: 124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正宗佛門修法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
- 文章: 816
-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21 9:47 pm
Re: 正宗佛門修法
路過,隨談。
《禪門鍛錬說》之教學法。
這在禪堂,或多或少,都有見過。犀牛也有過挨香板的初淺經驗。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 佛陀當時....
佛陀在教導二甘露門時,有過這些把戲嗎?
佛陀在教導個別出家四眾時,有玩過這等手法嗎?
其實,好像沒有。
少數比較有禪味的指導,是周利磐陀伽 /小路尊者的掃把(或手巾)、掃除塵垢。
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教法/禪法,
正中平和、培育七覺支、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向於捨...
=====
想一下,後來的....打坐挨板子,這個後遺症有多大?
睿智的學友們,應該理解。
平安喜樂
《禪門鍛錬說》之教學法。
這在禪堂,或多或少,都有見過。犀牛也有過挨香板的初淺經驗。
不過,回過頭來想想 佛陀當時....
佛陀在教導二甘露門時,有過這些把戲嗎?
佛陀在教導個別出家四眾時,有玩過這等手法嗎?
其實,好像沒有。
少數比較有禪味的指導,是周利磐陀伽 /小路尊者的掃把(或手巾)、掃除塵垢。
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教法/禪法,
正中平和、培育七覺支、依遠離、依離欲、依滅盡,向於捨...
=====
想一下,後來的....打坐挨板子,這個後遺症有多大?
睿智的學友們,應該理解。
平安喜樂
-
- 文章: 2758
- 註冊時間: 週一 3月 22, 2021 2:21 pm
Re: 正宗佛門修法
沒錯,麻煩參考看看: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
- 文章: 124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正宗佛門修法
佛說二甘露門乃三乘共修禪,小乘(聲聞乘)所修安般禪、四無量心、不淨觀、六念、十遍處、八解脫、八背捨、四諦十二因緣觀、三三昧等,皆為大乘禪法中也具有的內容,但在觀智上,大乘人修習時一般用大乘的見地(一實相印)為指導,與小乘(聲聞乘)有所區別。
佛教禪定學
第五章 三乘共修禪 第一節 觀息類禪
專注呼吸以攝心入定,是最易入手的修止門徑,《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從專注呼吸修禪,有二便:一是速疾得禪定,各種修定門徑中,數息一法,最容易入定,無宗教性,任何人都可以修,缺點是只宜於在靜坐中修,且易陷入昏沉。二是易悟無常,謂關注呼吸,極易體會到氣息交換生滅的無常性,從而領悟佛說「人命在呼吸間」的道理。觀息類的禪,有安那般那、十六特勝、通明禪及密教安般禪四種。
一、南北傳安般禪
安般,全稱「安那般那(梵ānāpāna)」,亦譯阿那波那、「安般守意」,意譯「持息念」,因從數呼吸入手,又稱「數息觀」。它具有對治散亂和貪淫的特效,有云:「多散眾生數息觀」,數息為「治貪淫藥」。經中稱數息為「三世諸佛入道初門」,釋迦佛當年坐菩提樹下發心證道,即從數息入手修定。北傳禪學稱數息觀為入禪「二甘露門」之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偈云:
佛法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
《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謂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以阿那波那念為地(基礎),「然後得隨道念極靜」。《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八一〇經佛佛說修習安那般那,能令四念處、七覺分滿足,乃至達到涅槃解脫。《增一阿含經》卷七〈安般品〉佛教其子羅雲(羅睺羅)修安般禪,說「能修安般者,則無愁憂亂惱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南傳佛學的安般禪,攝於十隨念中,名「安般念」,北傳稱「六妙門」。安般念,六妙門包括了止、觀二門,形成一套嚴整的次第禪法,可作進入十六特勝、通明禪,淨觀等的門徑,乃至包括十六特勝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說:若深具足一切禪定,應該從安般禪數息入手,證入根本四禪、四無色定;證十六特勝;次觀息,修證通明禪;次修不淨觀,入九想、八背捨等禪定;最後因觀心性,深入大乘的九種大禪。
安般禪的具體方法,《增一阿含經》卷七〈安般品》有明晰的指陳,佛教其子羅雲(羅睺羅):
樂於閒静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繋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大略是繫心鼻頭專注呼吸,對呼吸有清醒的明覺,如實知其長短、冷暖、有無、出入。
(一)據《清淨道論》等,南傳佛教修安那般那分為七步:
1.數息,數呼吸,可從一數到五、八或十,再從頭數起,起初慢慢數,如人數穀,熟練後快快數,如牧牛者之數牛。
2.隨逐,意念隨逐呼吸時,要對呼吸的長短粗細明明了了,如《大念處經》中佛所教導,對出入息的長短出入,明白了知。隨觀息從鼻中入,降下於腹中,至臍而止,復從臍上行呼出,心意猶如門衛,監看人眾之出入。若數息疲倦,可只注意鼻端,或專注聽出入息的聲音而數息。《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說:
若出息入息皆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
3.觸,修隨逐時,不能讓意念隨呼吸而流逸至身體内外,使心散亂,須專注於呼吸出入所觸之處(鼻端與上唇),實際上主要是繫心於呼吸出入在鼻唇之間所引起的觸覺而修定。
4.安住,初步達到寂定。通過思惟、專念、注意、觀察,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隨著呼吸的漸趨微細,會發生身心的輕安覺受,眼前出現如棉花、氣流、星光、寶石光、珍珠、花環、薄霧、日月等「禪相」。《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說各人所見禪相種種不同:
有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见如星宿,有人见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花,有人見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
各種禪相,皆從心想生,因各人憶想不同,故所見禪相有別。禪相現時,「身體怡悅,如木棉觸身柔弱」。這時應用善住處、善行處、親近善人、飲食調適、和調四時、善經行立坐臥、離諸憒鬧、離非禪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十種方法養護,禪相令增長。當禪相出現、穩固不動時,可捨離隨息,只微微專注禪相,久而久之,禪相會變得越來越明亮,心亦隨之寂靜,進入近分定(即北傳禪學所謂初禪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以上定境。
5.觀察,從近分定或更深的定中出定,依佛法觀察身心,出入息等,屬修毗婆舍那,有四種觀法,各有四項内容,凡十六種觀。
6.還滅,由修觀而證真實,伏斷惱。
7.遍淨,由斷盡惱而得徹底清淨心,及成就各種禪定。
(二)據《六妙法門》所述,北傳六妙門的修法,與南傳安般禪大同小異:
1.數。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然後放捨萬緣,專注數出入息,一息默記一數,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起,攝心在數,不令散亂,叫「修數」。數息時應根據身體狀況,若身體虛弱,應數入息,有補益之效;若身體肥胖、火氣大,應數出息,能瀉。智顗《禪門章》云:
但數入得多失少,入是生息,補養身命,如人服藥;出是滅息,如人吐逆。又入息吹火,火溫水,水持地,是故身輕利。⋯⋯出息散亂乖心不得定。
數息至從一到十不加功用,自然不亂,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亦漸細,覺數為粗而不欲數息,叫「與數相應」或「證數」。此時應捨數息,修第二步隨息。
2.隨。僅意念微微關注於息,隨息出入,叫「修隨」。漸漸心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覺隨息為粗,不欲再修,如人疲欲眠,不樂眾務,叫「與隨相應」或「證隨」,此時應捨隨而修第三步止。
3.止。息諸緣慮,不念呼吸,不念一切,凝靜其心,名「修止」。由此自覺身心
(未完待續)
佛教禪定學
第五章 三乘共修禪 第一節 觀息類禪
專注呼吸以攝心入定,是最易入手的修止門徑,《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說,從專注呼吸修禪,有二便:一是速疾得禪定,各種修定門徑中,數息一法,最容易入定,無宗教性,任何人都可以修,缺點是只宜於在靜坐中修,且易陷入昏沉。二是易悟無常,謂關注呼吸,極易體會到氣息交換生滅的無常性,從而領悟佛說「人命在呼吸間」的道理。觀息類的禪,有安那般那、十六特勝、通明禪及密教安般禪四種。
一、南北傳安般禪
安般,全稱「安那般那(梵ānāpāna)」,亦譯阿那波那、「安般守意」,意譯「持息念」,因從數呼吸入手,又稱「數息觀」。它具有對治散亂和貪淫的特效,有云:「多散眾生數息觀」,數息為「治貪淫藥」。經中稱數息為「三世諸佛入道初門」,釋迦佛當年坐菩提樹下發心證道,即從數息入手修定。北傳禪學稱數息觀為入禪「二甘露門」之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偈云:
佛法甘露門,名阿那波那,於諸法門中,第一安隱道。
《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謂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以阿那波那念為地(基礎),「然後得隨道念極靜」。《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八一〇經佛佛說修習安那般那,能令四念處、七覺分滿足,乃至達到涅槃解脫。《增一阿含經》卷七〈安般品〉佛教其子羅雲(羅睺羅)修安般禪,說「能修安般者,則無愁憂亂惱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南傳佛學的安般禪,攝於十隨念中,名「安般念」,北傳稱「六妙門」。安般念,六妙門包括了止、觀二門,形成一套嚴整的次第禪法,可作進入十六特勝、通明禪,淨觀等的門徑,乃至包括十六特勝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說:若深具足一切禪定,應該從安般禪數息入手,證入根本四禪、四無色定;證十六特勝;次觀息,修證通明禪;次修不淨觀,入九想、八背捨等禪定;最後因觀心性,深入大乘的九種大禪。
安般禪的具體方法,《增一阿含經》卷七〈安般品》有明晰的指陳,佛教其子羅雲(羅睺羅):
樂於閒静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繋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大略是繫心鼻頭專注呼吸,對呼吸有清醒的明覺,如實知其長短、冷暖、有無、出入。
(一)據《清淨道論》等,南傳佛教修安那般那分為七步:
1.數息,數呼吸,可從一數到五、八或十,再從頭數起,起初慢慢數,如人數穀,熟練後快快數,如牧牛者之數牛。
2.隨逐,意念隨逐呼吸時,要對呼吸的長短粗細明明了了,如《大念處經》中佛所教導,對出入息的長短出入,明白了知。隨觀息從鼻中入,降下於腹中,至臍而止,復從臍上行呼出,心意猶如門衛,監看人眾之出入。若數息疲倦,可只注意鼻端,或專注聽出入息的聲音而數息。《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說:
若出息入息皆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
3.觸,修隨逐時,不能讓意念隨呼吸而流逸至身體内外,使心散亂,須專注於呼吸出入所觸之處(鼻端與上唇),實際上主要是繫心於呼吸出入在鼻唇之間所引起的觸覺而修定。
4.安住,初步達到寂定。通過思惟、專念、注意、觀察,下定決心使氣息平靜。隨著呼吸的漸趨微細,會發生身心的輕安覺受,眼前出現如棉花、氣流、星光、寶石光、珍珠、花環、薄霧、日月等「禪相」。《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一說各人所見禪相種種不同:
有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见如星宿,有人见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花,有人見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
各種禪相,皆從心想生,因各人憶想不同,故所見禪相有別。禪相現時,「身體怡悅,如木棉觸身柔弱」。這時應用善住處、善行處、親近善人、飲食調適、和調四時、善經行立坐臥、離諸憒鬧、離非禪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十種方法養護,禪相令增長。當禪相出現、穩固不動時,可捨離隨息,只微微專注禪相,久而久之,禪相會變得越來越明亮,心亦隨之寂靜,進入近分定(即北傳禪學所謂初禪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以上定境。
5.觀察,從近分定或更深的定中出定,依佛法觀察身心,出入息等,屬修毗婆舍那,有四種觀法,各有四項内容,凡十六種觀。
6.還滅,由修觀而證真實,伏斷惱。
7.遍淨,由斷盡惱而得徹底清淨心,及成就各種禪定。
(二)據《六妙法門》所述,北傳六妙門的修法,與南傳安般禪大同小異:
1.數。調和氣息,令不澀不滑,然後放捨萬緣,專注數出入息,一息默記一數,從一數到十,再從頭數起,攝心在數,不令散亂,叫「修數」。數息時應根據身體狀況,若身體虛弱,應數入息,有補益之效;若身體肥胖、火氣大,應數出息,能瀉。智顗《禪門章》云:
但數入得多失少,入是生息,補養身命,如人服藥;出是滅息,如人吐逆。又入息吹火,火溫水,水持地,是故身輕利。⋯⋯出息散亂乖心不得定。
數息至從一到十不加功用,自然不亂,心息自住,息既虛凝,心亦漸細,覺數為粗而不欲數息,叫「與數相應」或「證數」。此時應捨數息,修第二步隨息。
2.隨。僅意念微微關注於息,隨息出入,叫「修隨」。漸漸心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覺隨息為粗,不欲再修,如人疲欲眠,不樂眾務,叫「與隨相應」或「證隨」,此時應捨隨而修第三步止。
3.止。息諸緣慮,不念呼吸,不念一切,凝靜其心,名「修止」。由此自覺身心
(未完待續)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
-
- 文章: 1249
-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正宗佛門修法
天台智顗(智者大師)世稱小釋迦是位得旋陀羅尼大開圓解的大善知識,印光大師認為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之化身
接上帖
泯然入定,不見内外,入初禪未到地以上定境,得奢摩他,能長時住定,寂然不動,名「與止相應」或「證止」。此時容易長久住於定中,貪著禪悅,當思惟今此三昧雖然無為寂靜、安隱快樂,皆屬因緣和合而有,虚誑不實,並無超出生死的智慧,應進一步修觀獲得智慧。
4.觀。在修觀上,北傳與南傳頗有不同。北傳六妙門,天台宗歸於「不定止觀」,意謂隨觀智的不同,世間、出世間的性質不同。據《六妙法門》,基本觀法為:觀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身中皮肉筋骨等三十六物如芭蕉,空洞不堅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實我。身、受、心、法皆無自性而空,既然無我無法,定又何所依?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中三十六物及諸蟲,「内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5.還。既知觀從心生,應反觀能觀之心,觀其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不觀心生?知能觀心不可得,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如此觀時,智慧開發,不加功力,自然能觀,返本還源,是名「證還」。此時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捨還修淨。
6.淨。知色等五蘊皆空、本來清淨故,不起妄想分別,息滅妄想、分别我見之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
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如是修時,豁然智慧相應,任運開發無礙方便、三昧正受,名「證淨」。此有二:一者相似證,只發相似無漏道智慧,入加行位。二者真實證,發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等真無漏慧,斷三界煩惱垢盡,故名證淨。或曰:觀眾生空名為觀,觀實法空名為還,觀平等空名為淨。或空三昧相應名為觀,無相應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名為淨。或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
又,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靈活應用六妙門中的任何一門,如修數雜念多效果不佳時,先修觀觀心,修到雜念少容易數息時修數等,名「初學善巧安心便宜用心」。修到第三止,證得淺定而無法深入時,可以靈活修一門或幾門,名「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慧」。在修習過程中,若有內外障起,當於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若有效者,即是治病良藥。又,六妙門相攝,修六門時,於任何一門中,可攝其他五門。
又,六妙門因發心及觀智不同,所證亦別。凡夫鈍根者修習時,唯求從數息入定享受禪樂,貪著生死,是名魔業。利根外道修數息求禪定,以邪見修觀,縱能入定,亦不離三界生死。聲聞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修四諦正觀,知息、身、心三事和合,名陰界入,即是苦;貪著陰界入法,乃至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集;達身心息真性,知苦無生,諸煩惱結寂然不起,名滅。知苦正慧通理無壅,名道。如是修習,必定得聲聞道,證阿羅漢果。
若樂獨善寂,修六妙門時深觀十二因緣,深知身心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豁然無漏心生,成緣覺道,證辟支佛果。
若發菩提心而修六妙門,觀息猶如幻化,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不證涅槃。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以平等智慧、無取捨心入中道,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
又,大乘性宗菩薩入六妙門修觀時,可唯修觀心,即總攝一切慧觀。
又,大乘圓教菩薩修六妙門時,以圓解觀心而修圓觀:
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一切皆如影現,非內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本性自爾,無能作者。非但於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法界凡聖色心諸法數量,亦能於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
如此修圓觀,因見地圓滿,能速滅執著戲論,可於此身得六根清淨,開佛知見,乃至普現色身,成等正覺。(END)

接上帖
泯然入定,不見内外,入初禪未到地以上定境,得奢摩他,能長時住定,寂然不動,名「與止相應」或「證止」。此時容易長久住於定中,貪著禪悅,當思惟今此三昧雖然無為寂靜、安隱快樂,皆屬因緣和合而有,虚誑不實,並無超出生死的智慧,應進一步修觀獲得智慧。
4.觀。在修觀上,北傳與南傳頗有不同。北傳六妙門,天台宗歸於「不定止觀」,意謂隨觀智的不同,世間、出世間的性質不同。據《六妙法門》,基本觀法為:觀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身中皮肉筋骨等三十六物如芭蕉,空洞不堅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實我。身、受、心、法皆無自性而空,既然無我無法,定又何所依?如是觀時,覺息出入遍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身中三十六物及諸蟲,「内外不淨,剎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捨觀修還」。
5.還。既知觀從心生,應反觀能觀之心,觀其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不觀心生?知能觀心不可得,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如此觀時,智慧開發,不加功力,自然能觀,返本還源,是名「證還」。此時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捨還修淨。
6.淨。知色等五蘊皆空、本來清淨故,不起妄想分別,息滅妄想、分别我見之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
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如是修時,豁然智慧相應,任運開發無礙方便、三昧正受,名「證淨」。此有二:一者相似證,只發相似無漏道智慧,入加行位。二者真實證,發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等真無漏慧,斷三界煩惱垢盡,故名證淨。或曰:觀眾生空名為觀,觀實法空名為還,觀平等空名為淨。或空三昧相應名為觀,無相應名為還,無作三昧相應名為淨。或一切外觀名為觀,一切內觀名為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為淨。
又,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靈活應用六妙門中的任何一門,如修數雜念多效果不佳時,先修觀觀心,修到雜念少容易數息時修數等,名「初學善巧安心便宜用心」。修到第三止,證得淺定而無法深入時,可以靈活修一門或幾門,名「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禪功德智慧」。在修習過程中,若有內外障起,當於六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若有效者,即是治病良藥。又,六妙門相攝,修六門時,於任何一門中,可攝其他五門。
又,六妙門因發心及觀智不同,所證亦別。凡夫鈍根者修習時,唯求從數息入定享受禪樂,貪著生死,是名魔業。利根外道修數息求禪定,以邪見修觀,縱能入定,亦不離三界生死。聲聞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修四諦正觀,知息、身、心三事和合,名陰界入,即是苦;貪著陰界入法,乃至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集;達身心息真性,知苦無生,諸煩惱結寂然不起,名滅。知苦正慧通理無壅,名道。如是修習,必定得聲聞道,證阿羅漢果。
若樂獨善寂,修六妙門時深觀十二因緣,深知身心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豁然無漏心生,成緣覺道,證辟支佛果。
若發菩提心而修六妙門,觀息猶如幻化,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不證涅槃。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以平等智慧、無取捨心入中道,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槃。
又,大乘性宗菩薩入六妙門修觀時,可唯修觀心,即總攝一切慧觀。
又,大乘圓教菩薩修六妙門時,以圓解觀心而修圓觀:
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一切皆如影現,非內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本性自爾,無能作者。非但於一心中分別一切十方法界凡聖色心諸法數量,亦能於一微塵中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
如此修圓觀,因見地圓滿,能速滅執著戲論,可於此身得六根清淨,開佛知見,乃至普現色身,成等正覺。(END)
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離二種死。斷二煩惱。是名佛之知覺。聲聞緣覺得此法者。亦名為佛。以是因緣故我說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善知二無我。二障煩惱斷。永離二種死。是名佛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