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頁 (共 593 頁)

Re:

發表於 : 週日 9月 25, 2022 2:11 pm
貢巴
:lol: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9月 25, 2022 3:06 pm
新老怪
究竟講來,根本沒有生死。
我們的本性 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動不搖的,根本沒有生死。
執著於生死 就是我們妄心亂動,取境著物。所以一切放下,不就自在得很嗎?
這是大自在,沒有什麼生死,還有什麼貪瞋癡慢疑呢?
貪瞋癡慢疑 就是我們自己不明白本性,追逐外境,迷於色相,迷於外塵。
所以一旦明白了 我們的本性 是怎麼一回事,不取外境,貪瞋癡慢疑自然就消光了。
同樣,如果真能夠瀟洒自在,一切不求,一切不取,那麼五神通 就自然來了。
因為這是我們本性具足的,本來就有的,不是因為修才有的。
所以我們說道屬悟,不屬修。
悟是醒悟,就等於睡夢醒了,不再做了。
我們平時都在夢境當中,追逐夢境,大家不知道是夢境,當成真的去追逐。
所以有求就有貪,貪不著就瞋,執著於貪瞋就是癡。
慢就是輕慢他人,你們都不及我,我頂好,所以就有人相,我相。
疑,就更難免了,比如我說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 就是我們的真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9月 26, 2022 9:11 am
新老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觀世音菩薩最初用功夫 是用耳根 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而我們持咒時 心念耳聞也是同樣的返觀自性。
當我們持咒時,靜聽每個咒文的字音,就把整個身心 置於聞性之流了,將身心放於能聞的法性當中去,就是「入流」。
「入流」有幾種解法,
其中一種講法是一個耳朵聽進去,從另一個耳朵出來,意指入進去就流掉,不停在心裏面,照字羲上解也講得通。
另一種說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聲音來了 不順音聲流浪,不跟聲音跑,這也講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聲音跑)。
正確的解釋「入流」應該是將整個身心 置於聞性之流—置於能聞聲音的法性當中去。
「亡所」
就是外面的客觀環境(如聲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來啦,不為外界環境干擾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 要做到心念耳聞,才能抓住妄念 不隨之流浪,才能入定。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9月 26, 2022 10:54 am
電火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9月 27, 2022 8:25 am
新老怪
正確的觀照~~~
你會觀照嗎? 真正見性的人來教你
引自 元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



問:
有人認為心中心法下座後的觀照,沒講清楚。
而臺灣禪師來傳的觀照有下手處__
他認為觀照即是法法平等,不起分別。
做任何事,均要清楚,每個細節都不忽略。
在觀照中,當下即了,要念念不停留,
如有停留即有不清楚處,即是妄心。

答:
真沒講清楚嗎?
如果初觀心的人 對樣樣事都清楚,這是觀境 而不是觀心。
觀心者 知境本虛 而不將心循境;
知心本空而不住心,心境兩空,當下無念。
正無念時 也不執著於無念,而當念起時 也不落於有念,
有無皆消,當下靈覺。而此靈覺之性,非心非境,全體是空。
正於空時,卻又了了分明,全體是假。
空假不二,更無分別取捨,正於此時,正觀歷然矣!
這不是如實觀照嗎?
難道要如 此人所說,將吃東西的味道留在心中
或將同房的淫樂 長期藏貯在心腦中,才是觀照嗎?
假如這是觀照,只是魔王的觀照,是下地獄的觀照。
再說,講這個觀照 已是多餘,已是鈍置了行人。
本來大家都是佛,只要醒悟,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是當人的佛性。
起念就是妙用,用不著照空,才是真正的禪法。
此人叫大家每個細節都不忽略,這是「不起分別」嗎?
這不是著相嗎?
細品食味與淫樂,還要將食品經過咽、喉、腸、胃的情形
體會出來,這是「當下即了」嗎?
既要念念不停留,又叫人將淫欲念 發展擴大到身體各部和
一切生活中去,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
魔王說法,就是這樣矛盾百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9月 27, 2022 8:34 am
新老怪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 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 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念佛時 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 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
眼睛閉上 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
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
鼻子不聞異味 就能攝住鼻根;
身體不接觸外境 就能攝住身根。
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 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
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 從心裏跳出來。為什麼呢?
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
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9月 27, 2022 2:58 pm
新老怪
馬駒踏殺天下人,臨濟未是白拈賊。

馬大師之所以說:不能為汝說,是個不說之說,最後繞個彎,據款結案
“藏頭白海頭黑”,
所謂的白拈賊,就是光天化日下 做賊給你看,若是劈脊便打,遇上個死漢 一點用處都沒有,
所以馬大師不愧是匹俊馬,踏著天下人的頭上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8, 2022 7:30 am
新老怪
垂示云:
莫邪橫按,鋒前剪斷葛藤窠。
明鏡高懸,句中引出毗盧印。
田地隱密處,著衣吃飯,
神通遊戲處,如何湊泊?還委悉麼?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8, 2022 10:53 am
漫步的犀牛
路過隨筆。

隨筆內容,或許稍有刺激,

建議 : 初學不建議看、老參不妨立馬隨心跑一遍參詳參詳。

前提狀態 :

當我們領了功課、頂禮、上座、提起疑情、凝團、突破、見光、再擴展突破.....。

問題 :

如果我們的終極究竟目標,是領悟真心 (或別稱~ 實相、佛性、自性、如來藏...etc.),
那麼,我們將面臨以下的歧途 ~~

1. 假如,我們證悟了自己的真心,體驗祂是~

一舉打破二元對立的侷限,大地平沉、日月消亡、霎時自心是遼闊無垠、是遍虛空的、是遍一切處,是有如心包太虛一般,這是正確的嗎?
(其實,佛陀認為 :這只是空無邊處)

2. 假如,我們證悟了自己的真心,進一步體驗祂是~

這無垠無限的一切有情無情,也只不過是為自己的心識所現、所變
而且,所謂的心、佛、眾生,其實是沒有差別的,這是正確的嗎 ?
(其實,佛陀認為 :這只是識無邊處)

3. 假如,我們證悟了自己的真心,更進一步體驗祂是~

這一切的一切,甚至,包括所證悟的真心、自性、佛性...皆是戲論,這所有的一切皆畢竟空、無我、就算是自性,也是了不可得...;這是正確的嗎?
(其實,佛陀認為 :這只是無所有處,也是悉達多太子在阿羅邏伽藍仙人所學的)

4. 假如,我們證悟了自己的真心,再躍進一步體驗這宇宙的究極實相~

透析其本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虛妄的、不實的,但是也不能否定這一切的存在,所以這一切...都是只能勉為其難地說是~

就表相而言,不一也不異、不垢也不淨
就過程而言,不生也不滅、不來也不去
就本質而言,則是非常也非斷

這是正確的嗎?
(其實,佛陀指出 :這只是非想非非想處,也是太子在鬱陀迦羅摩子仙人處所學得,但依然未盡三毒)

老參們,

莫道此是教外孤標,

其實是步步驚心吶 !

平安喜樂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8, 2022 1:38 pm
cyc320
禪與悟 聖嚴法師講
禪宗發源於印度而成熟於中國的盛唐時代,主張不立文字,頓悟成佛。不立文字的意思,就是不得從知識、學問、語言、文字以及種種符號來瞭解無自性的如來境界。因此所謂頓悟自性,就是直接而不假任何手段、步驟,就能領悟到「諸法自性空」是什麼。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如來性。例如《六祖壇經》所說的四句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般人認為眾生都有成佛的本性,叫作佛性,並將之比喻為能夠長出菩提之果的樹。又有人認為佛心如明鏡,能夠「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任何景物在他面前出現,都能絲毫不差地反映出來,就像明鏡一般。還有人認為成佛之後一定有佛果可得,所以拼命修行,冀望能得到結果。然而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很清楚,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本來無物,所以也用不著追求成佛,故說:「何處惹塵埃」。這都在表明本體無體,本性無性,明心無心。

至於如何能夠頓悟無我或空性的自性,就要用禪宗歷代祖師告訴我們的態度和方法,例如馬祖所說的,經常保持平常心;六祖所說的,經常保持直心。所謂平常心,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來衡斷利害、得失、是非、好惡;所謂直心,是不加入人我、彼此、長短、方圓等等知識的判斷。其實平常心和直心的意義相同,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那麼舉心動念無非平常心或直心,當下就和無我的空性相應。

如果根器不夠利,善根不夠深厚,不能不假方法的話,禪宗祖師們就用參話頭等的方法,來幫助禪眾。若能抱定一句話頭直參下去,由疑情而生疑團,從疑團之中脫穎而出或破殼而出,那就見到所謂未出娘胎之前的本來面目,超越時空的生命也就在面前出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要請大家努力修行才能親證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