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頁 (共 59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月 25, 2023 10:39 am
新老怪
鄧克銘

鏡清禪師之因雨滴聲 而提醒禪僧,基本上系屬禪宗 自由教學或於日常生活中 隨機指點的方式。
此公案之價值,依圓悟所示 不在於可由此分析出何種教學內容,如上引道眼、聲色、心宗、忘情、展演之五個層面,毋寧在於指出主客之間 是否能達到完全合一的問題。
禪宗公案 雖然是一個公共的教學模式,但仍須從禪的角度去把握,才能得到完全相應的體會。
其他如第八一則〈藥山射麈(鹿)中麈〉,圓悟克勤曾謂“這公案,洞下謂之借事問,亦謂之辨主問,用明當機。”明白指出此段公案之本義。按汾陽善昭曾將各式公案問答 彙整為十八問,圓悟克勤亦予援用,如第九則“僧問趙州,如何是趙州?”一段是“驗主問,探拔問”。第四五則之“編(偏)辟問”、第四九則之“呈解問”[91]等,各式問答有其特色。
如從究竟解脫之境地言,此種分類方式 有無必要?又種種問答 是否必然 可歸納為何種類型?恐有疑義。但就問答之指涉 或目的而言,只要能提供一正確的方向,參學者可依之朝此方向前進,在此範圍內亦不能說此種分類毫無意義。《碧岩錄》在這方面的態度,頗有注意之必要。若不能肯定第二義門中 所涵有的第一義因素,則禪法之傳授將有困難;但若過度執持第二義,則有喪失第一義之可能。如何調整兩者間的關係,正是圓悟在解說公案及頌古時的重心之一。

  如何正確把握禪宗公案 或古德語句之本旨,實際上並無 一成不變之公式可循。無論是雲門之“雲門三句”、臨濟之“三玄三要”或曹洞之“五位偏正”,都只是一個原則性的提示。欲在語言文字之限定性的概念範圍內,表達一無限的理境,早在老莊之著作裡 即有種種反省,圓悟對於公案或頌古之評唱 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圓悟提出不落有無兩邊之看法,頗足以顯示 禪宗對於語言表達之特殊處理方式。例如第三十一則謂:“古人著語,鎖斷要關,這邊也是,那邊也是,畢竟不在這兩頭。”又第二三則圓悟解說雪竇對一段公案之著語云:“雪竇恁麼道,也不妨(真是)險峻。若不是同聲相應,爭得如此孤危奇怪。此謂之著語,落在兩邊,雖落在兩邊,卻不住兩邊。”所稱“不住有無兩邊”,意指思惟之靈妙活潑,不束縛於限定性的語言概念。在《六祖壇經》裡已有三十六對之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6, 2023 8:04 am
新老怪
鏡清洎不迷己(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第五)
2015-11-21 cpx106502


  垂示云:一槌便成,超凡越聖;片言可折,去縛解粘。如冰凌上行,劍刃上走,聲色堆裡坐,聲色頭上行。縱橫妙用則且置,剎那便去時如何?試舉看:

  【四六】舉:

  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等閒垂一釣。不患聾,問什麼!】
  僧云:雨滴聲。【不妨實頭。也好個消息。】
  清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事生也!慣得其便。鐃鉤搭索,還他本分手腳。】
  僧云:和尚作麼生?【果然納敗缺。轉槍來也,不妨難當。卻把槍頭倒刺人。】
  清云:洎不迷己。【咄!直得分疏不下。】
  僧云:“洎不迷己”意旨如何?【拶著這老漢。逼殺人。前箭猶輕後箭深。】
  清云: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養子之緣。雖然如是,德山臨濟向什麼處去?不喚作雨滴聲,喚作什麼聲?直得分疏不下。】

  只這裡也好薦取。古人垂示一機一境,要接人。一日鏡清問僧:“門外是什麼聲?”僧云:“雨滴聲。”清云:“眾生顛倒,迷己逐物。”又問:“門外什麼聲?”僧云:“鵓鳩聲。”清云:“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又問:“門外什麼聲?”僧云:“蛇咬蝦蟆聲。”清云:“將謂眾生苦,更有苦眾生。”此語與前頭公案,更無兩般。衲僧家於這裡透得去,於聲色堆裡不妨自由。若透不得,便被聲色所拘。這般公案,諸方謂之鍛煉語。若是鍛煉,只成心行,不見他古人為人處。亦喚作透聲色:一明道眼,二明聲色,三明心宗,四明忘情,五明展演。然不妨子細,爭奈有窠臼在。

  鏡清恁麼問:“門外什麼聲?”僧云:“雨滴聲。”卻道:“眾生顛倒,迷己逐物。”人皆錯會,喚作故意轉人,且得沒交涉!殊不知鏡清有為人底手腳,膽大不抅一機一境,忒殺不惜眉毛。鏡清豈不知是雨滴聲,何消更問!須知古人以探竿影草,要驗這僧。這僧也善挨拶,便道:“和尚又作麼生?”直得鏡清入泥入水向他道:“洎不迷己。”其僧迷己逐物,則故是,鏡清為什麼也迷己?須知,驗他句中便有出身處。這僧太懞懂,要剿絕此話。更問道:“只個‘洎不迷己’意旨如何?”若是德山臨濟門下,棒喝已行,鏡清通一線道,隨他打葛藤,更向他道:“出身猶可易,脫體道應難。”雖然恁麼,古人道:“相續也大難。”他鏡清只一句,便與這僧明腳跟下大事。

  雪竇頌云:
  虛堂雨滴聲,【從來無間斷。大家在這裡。】
  作者難酬對。【果然不知。山僧從來不是作者。有權有實有放有收。殺活擒縱。】
  若謂曾入流,【刺頭入膠盆。不喚作雨滿聲,喚作什麼聲!】
  依前還不會。【山僧幾曾問爾來?這漆桶!還我無孔鐵錘來。】
  曾不會,【兩頭坐斷,兩處不分。不在這兩邊。】
  南山北山轉雱霈。【頭上腳下。若喚作雨聲則瞎!不喚作雨聲,喚作什麼聲!到這裡須是腳踏實地始得。】


  “虛堂雨滴聲,作者難酬對。”
若喚作雨聲,則是迷己逐物。不喚作雨聲,又如何轉物!到這裡,任是作者也難酬對。
所以古人道:“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又,南院道:“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

  “若謂曾入流,依前還不會。”
教中道:“初於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
若道是雨滴聲,也不是;若道不是雨滴聲,也不是。前頭頌“兩喝與三喝,作者知機變。”正類此頌。
若道是入聲色之流,也不是;若喚作聲色,依前不會他意。譬如以指指月,月不是指。

  會與不會,南山北山轉雱霈也。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第五)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6, 2023 8:58 am
新老怪
佛緣資訊

 一天,克勤,慧勤,清遠三人陪侍法演禪師,在山間涼亭之上論禪。回來時分,燈籠已經熄滅,四面一片漆黑。法演吩咐三人到:“你們各人一轉語。”
  慧勤禪師道:“綵鳳舞丹宵。”
  清遠禪師道:“鐵蛇橫古路。”
  克勤禪師道:“看腳下。”

  五祖法演聽罷。感慨說道:“能夠發揚光大禪宗者,乃克勤爾!”可見,克勤禪師的作略與兩位師兄大不相同。“看腳下”

  ,這話聽起來平常無奇,然而就貴在 這種從腳下做起的精神。神不講玄虛,而在乎“實在”與“平常”。踏踏實實地走路,這就是禪宗精神的體現。


  不久,克勤負責管理寺中事務,克勤連忙四處逃避,在躲閃中突然省悟:“這不正是臨濟宗的手法嗎?”於是神色自若,站立不動,伸手接住拄杖,說:“老賊,我認得你也。”五祖法演大笑而去。
從此就與克勤禪師分座接眾了。原來五祖法演的話中暗藏機鋒,克勤砍掉樹,正是對五祖法演機鋒的承接。法演禪師圓寂後,克勤成為楊歧派的第三代法嗣,稱“佛果克勤”。

:mrgreen: 老賊,我認得你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1月 26, 2023 9:14 am
新老怪
在夾山期間,克勤對雪竇重顯《頌古百則》進行註釋,政和五年(1115年)弟子們把它們記錄整理成書,以夾山的別名“碧岩”為題作書名,故曰《碧岩錄》。在碧岩錄中,克勤緊密禪宗的基本理論,把公案,頌古和佛教經論結合起來,為解釋公案和頌古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克勤在《頌古百則》的其礎上,加寫了三方面的內容:
一,垂示,放在公案之前,大抵有概括和引入的作用;
二,評語,放在公案和重顯頌詩的句下,相當於夾注夾批;
三,評唱,分別放在公案後和重顯頌詩後,對公案和頌詩加以闡述和評論。



  《碧岩錄》是禪宗史上影響很大的一部著作,時稱為“宗門第一書”它的出現並非偶然,反映了北宋以後的禪宗逐漸重視佛教經典和本宗的文獻典籍,與其他宗派看得文詞文理的傳統修行方式縮小了距離,此後便形成演教合一,禪淨雙修的趨勢。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7:51 am
新老怪
“虛堂雨滴聲,作者難酬對。”
若喚作雨聲,則是迷己逐物。不喚作雨聲,又如何轉物!到這裡,任是作者也難酬對。
所以古人道:“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
又,南院道:“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

:mrgreen:迷己逐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1月 28, 2023 11:53 am
新老怪
如何正確把握禪宗公案 或古德語句之本旨,實際上並無 一成不變之公式可循。
無論是雲門之“雲門三句”、臨濟之“三玄三要”或曹洞之“五位偏正”,都只是一個原則性的提示。
欲在語言文字之限定性的概念範圍內,表達一無限的理境,早在老莊之著作裡 即有種種反省,
圓悟對於公案或頌古之評唱 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圓悟提出不落有無兩邊之看法,頗足以顯示 禪宗對於語言表達之特殊處理方式。
例如第三十一則謂:“古人著語,鎖斷要關,這邊也是,那邊也是,畢竟不在這兩頭。”
又第二三則圓悟解說雪竇對一段公案之著語云:“雪竇恁麼道,也不妨(真是)險峻。若不是同聲相應,爭得如此孤危奇怪。此謂之著語,落在兩邊,雖落在兩邊,卻不住兩邊。
”所稱“不住有無兩邊”,意指思惟之靈妙活潑,不束縛於限定性的語言概念。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月 30, 2023 5:09 pm
新老怪
尺童

大梅和尚嗣马大师。……因一日问: “如何是佛?”马师云: “即汝心是。”师进云:“如何保任?”师云:“汝善护持。”……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栖心之意。乃求小许种粮,一入深幽,更不再出。
后因盐官和尚出世,有僧寻拄杖迷山,见其一人,草衣结发。……僧问:“师于马祖处,得何意旨?” 师云: “即心是佛。”……其僧归到盐官处,具陈上事。盐官……遂令数人,教依旧路,斫山寻觅,如见,云:“马师近日道: ‘非心非佛。”其数人依盐官教问。师云:“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盐官闻而叹日: “西山梅子熟也。汝曹可往彼,随意采摘去。”

简译:
大梅参马祖:如何是佛?
答:你心即是。
问:如何保任(如何保持佛的解脱自在)?
答:你细心守护。
于是入大梅山自在去了。
后来盐官出世讲法,有个僧人找拐杖迷路,见大梅长发草衣,如同野人。
问:老师从马祖那,得了什么道?
答:这个心就是佛。
僧回去后,对盐官说了这个事。盐官叫几个人去试探。
问:马祖现在升级法门了,叫“非心非佛”。
答:不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这个“即心即佛”。
盐官感叹:大梅成熟了,你们可以向他请教去,随意满足法味。

尺童——真会、真悟了就不疑。大梅决不是得少为足,而是得真无伪了。
一真一切真,更无半点疑!!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04, 2023 10:59 am
新老怪
尺童

印簡禪師十九歲,師父沼禪師圓寂。臨終前,沼禪師作偈贈給印簡禪師,
偈雲:
  “七十三年如掣電,臨行為君通一線。
   泥牛飛過海東來,天上人間尋不見。”
●尺童——“一線”指平等,“泥牛(泥丸)”指涅槃。涅槃即平等時,與彼此、天上人間分別對立無關。
  沼禪師作完偈,便無疾而終。

印簡禪師前往燕京。途中經過松鋪的時候,忽然天下大雨。印簡禪師便縮在一處懸崖底下避雨。
就在他用石頭 擊火的時候(古人沒有火柴,用燧石敲擊取火),印簡禪師豁然大悟。
他用手摸著自己的面門,欣喜地說道:“今日始知 眉橫鼻直。通道(真正確信)天下老和尚不寐語!”
●尺童——用火石打火後,才生起火(一切事業),之前即 涅槃無事相。

到了燕京之後,印簡禪師便前往大慶壽寺 參禮中和璋禪師。
此前的一天晚上,璋禪師曾夢見一異僧,策杖而來,徑趨丈室踞坐。
第二天,璋禪師便通知知客師道:“今日但有僧過,當令來見老僧。”到了傍晚,印簡禪師果然來到大慶壽寺。
  璋禪師一見印簡禪師,便笑道:“此夜來所夢者。”
  印簡禪師便問:“某甲不來而來,作麼生相見?”
  璋禪師道:“參須實參,悟須實悟。莫打野榸(zhai,枯木根)!”(不要打機鋒了。)
  ●●印簡禪師道:“某甲因擊火迸散,乃知眉橫鼻直。”(一橫一豎,合則有“十”事,分則是一。)
  璋禪師道:“吾此處別。”(我這裡有不一樣的說法。)
  印簡禪師道:“如何表信?”(什麼消息?)
  ●●璋禪師道:“牙是一口骨,耳是兩片皮。”(“邪”,一則正、二則邪。)
  印簡禪師道:“將謂別有!”(和我一樣的意思嘛。)
  璋禪師道:“錯!”(今昔,合是一錯,兩回事。)
  印簡禪師大喝一聲:“草賊大敗!”(分別妄想了,你答敗了。)
  璋禪師於是起身便走。(離開草賊。什麼勝敗、是非。)

第二天,璋禪師又舉:“臨濟兩堂首座齊下喝,僧問:‘還有賓主也無?’
濟曰:‘賓主曆然。’汝作麼生會?”
  ●印簡禪師道:“打破秦時境,磨尖上古錐。龍飛霄漢外,何勞更下槌!”(指何必分什麼賓主。)
  璋禪師道:“途路之樂,終未到家。”(不是到家話。)
  ●印簡禪師又道:“精靈千載野狐魅,看破如今不值錢。”(精靈就是野狐,指兩喝一樣,嘴皮子閉上才直。)
  璋禪師道:“如是如是。”(平等平等。)
  印簡禪師便佛袖而出。(平等即不可說。)
璋禪師後不久,付以法衣。

  璋禪師道:“汝今已到大安樂地,宜善護持。吾有如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密付于汝,毋令湮沒。”
遂作偈雲:
  “天地同根無異殊,家山何處不逢渠。
   吾今付與空王印,萬法光輝總一如。”

:mrgreen:天地同根無異殊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05, 2023 7:38 pm
新老怪
一合相,不可說
相是相分
根是見分
性根一分為六根
六根也屬相分
只是個接受器而已
受想行識是立即的處理方式
5678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05, 2023 7:58 pm
新老怪
举世皆欲明大机大用,要知此大机大有,充满目前,人皆错过,都因这一大字,都思到高深奇远处去。哪知道即目前口渴要茶,童子便送茶来,腹肌要饭,侍者便送饭来,此乃当机当用。而要茶要饭都是此我,若离此我,则无所谓机、无所谓用矣。当其两我相对,四目相看,直指便是,一超便入,对此机用,即是大机大用。如要茶而饭至,要饭而茶来,成什么机用。《指月录》中,机用不对处甚多,总是师家不明开示之妙,遂使学人慢 然无处悟入,大家混闹一场散去。
来学不论他在相上空上著脚有碍,即在相上,以此无相之我破他的相。即在空上,以此不空之我破他的空。相空被我一破,他无空相著脚,不怕他不上此我之船,此所谓大机大用。来学拘于诸法修行,本无机可乘,在师家要逗出他的机来,将我之所用而用之于彼,这才是开示之妙。今开示之途,能迎机而用者,试问诸方谁能为之?而况无机而逗其机,不可用而施其用者乎?总之不明此我,则无所谓机用矣,而况其大乎。

注:禅门的大机大用,主要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吾人在生活里,要能自由、自主,要能圆满、喜悦。精神和物质要合一,内心和外境要一如,随佛道而不成佛,随众生而不入众生,只讲开悟,只讲机用,此即所谓禅!
佛法里还有个名词叫“大机大用”,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所谓的大机,就是祖师禅,得大机就是尝到了梨子滋味,知道了义佛经里讲的是什么,也知道释迦佛及一切佛在做什么,虽然自己可能比他们做得差些,但会努力以他们为榜样去做,这叫得大机。会祖师禅尝到梨味后,你才会明白佛为什么要设计出这么多方法来教授众生。大用,就是如来禅,你也会设计一些方法(自性能生万法)力求浅显易懂地帮众生把我、法执壳敲开让他们见性,把他们尽量多地训练成禅师,这叫得大用。《碧岩录》第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