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頁 (共 40 頁)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7:37 a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四 2月 24, 2022 8:35 pm
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疾成無上菩提)
一、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二、平等性智心無病,無功用行我恆催(無住涅槃.報身.報土)
一、二、以上皆是、以上皆非?!
一、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 迴小向大
二、平等性智心無病,無功用行我恆催(無住涅槃.報身.報土)...不動地?!
三、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疾成無上菩提)...法雲地?!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3:34 pm
由 訪客
二乘人迴小向大之考察
《瑜伽師地論》主張有一類迴向菩提聲聞,對於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聲聞人要如何在不受後有的情況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瑜伽師地論》卷80云: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
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若唯住
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
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大正30,749a5~b1)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8:44 pm
由 高報
慈憫心
發表於: Thu.09/15, 2005 09:22 am
不過,蕭先生把玄奘一系《成唯識論》,看得比禪宗還高明,請法看不慣法師所說,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成唯識論》明明不是一部了義之論呢。《成唯識論》的真如,只有凝然不變義,卻沒有隨緣義,這是一不了義。
《成唯識論》只談本具涅盤,卻未談本具佛性、菩提,這是二不了義。
禪宗祖師中,有哪一位把《成唯識論》看做了義論呢﹖
有哪一位在開悟、明心之後,還提倡《成唯識論》的呢﹖
蕭先生之「佛道次第表」,真是紊亂的令人發笑,各位誰能舉出
禪宗祖師誰提倡《成唯識論》的﹖哪一位禪師說成佛前光是見道就要無數劫的﹖
《成唯識論》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
光是入見道位,就要「初無數劫」,「無數劫」如果不是想像,那是多少呢﹖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9:27 pm
由 訪客
佛法中的「涅槃」是一個什麼境界? - 琅琊閣
涅槃有幾種?
二乘經典中阿羅漢證得是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指的就是沒有煩惱、貪嗔癡、苦的寂滅境界。
大乘經典中有四種涅槃。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界定以下四種涅槃:
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 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 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 [1]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 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2]
上文的意思是,涅槃是根據「真如」被煩惱障、所知障覆蔽的狀態而建立的。
當真如被二障所遮蔽時(凡夫位),涅槃的「相」無法顯現。 但是論中說,凡夫的真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如本來清淨,但是被煩惱障、所知障遮伏。
證阿羅漢果,滅除煩惱障時,真如離開煩惱障(還未離開所知障)。 但是還未死亡前,仍然有五蘊身存在,雖有身體的苦,但心理無苦,所以叫「微苦所依",此時「有餘依涅槃」的相顯示出來。
阿羅漢死後,五蘊身消失,真如離開煩惱障加上本來余留的微苦所依也沒有了,此時「無餘依涅槃」的相顯示出來。
成佛時,滅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真如離開所有客障,此時「無住涅槃」或「大涅槃」的相顯示出來。
涅槃本來的意思是「貪瞋癡煩惱寂滅」、「眾苦寂滅」的解脫境界,所以真正的涅槃解脫是指後三種涅槃。
《成唯識論》則採取「寂滅」的意義而定義四種涅槃。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五 2月 25, 2022 9:53 pm
由 訪客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 印順法師
3、滅盡定
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從第一有更起勝進,暫止息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恆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不恆行,謂六轉識。恆行,謂攝藏識及染污意。是中六轉識品及染污意滅,皆滅盡定。
「滅盡定」,那是不容易修到,很少很少的,在定當中,是最高的定。定可分九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最上面就是滅盡定,這是定法當中最高的定。
無所有處,是屬於無色界的。滅盡定是「已離無所有處染」,無所有處的煩惱染已經離開了。換一句話,還是屬於非想非非想定的層次,可是,不是非想非非想定,這裡面有一點不同。「從第一有更起勝進」,「第一有」,就是三界生死當中的最高處,就是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天,這個定「更起勝進」,再起一種精進向上。這個方法,和無想定差不多,但不同一點是「暫止息想作意為先」。無想定是外道定,他以為「想」是生死根本,把一切想停掉了就好了。這是外道的想法,這是錯了。滅盡定,或者講「滅受想定」,修滅盡定的人,雖然也是息這個「想」,滅「受」及「想」,使它不要起來,但是他知道這是暫時的,不是永遠的究竟辦法,所以他只是「暫止息想作意為先」。他可以達到一個比無想定還要高的境界,「所有不恆行及恆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我們一般眾生從來沒有斷過的,就是染污的第七識,第七識相應的,就是恆行心心所法。不但前六識不恆行的心心所法停了,第七識染污的心心所法也不起了,這就是達到了「滅盡定」的境界。
無想定是凡夫定,滅盡定是聖人的定,是要得了三果以上的聖者,或者是得了四果阿羅漢果,或者是大菩薩、佛才有的。所以說滅盡定和上面的無想定不同,它的目的是休息一下,等於我們很煩、很累,要休息休息睡一覺一樣。三果以上聖人的休息,有一種特殊的休息方法,就是修這個滅盡定。得到了滅盡定的話,一切的心心所法寂然不動,不起了。不曉得的人以為這叫涅槃了,其實不是的,還不是涅槃,但是,那個境界同涅槃非常類似的。
入了滅盡定,有的可以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釋迦牟尼佛到八十歲那一年,在毘舍離國身體有病了,經裡講他就是入滅受想定。入了這個無受想定以後,苦痛當然就止息了,他在這裡面休息一段時間,而後才出定。所以,這是三果以上的聖人,為了使身心暫時得到充分的休息,或者是對外面環境的煩擾之類的,得到一種休息,他才修這個定。他明明了了知道這不是究竟的,所以叫「暫止息想」。暫時的,等到出了定的時候,還是恆行、不恆行的心心所法又起來了。這是第七識不清淨的染污心也不起了的聖人。
「不恆行,謂六轉識。」「轉」是生起來的意思,六種生起的識,有的時候起,有的時候不起,就是「不恆行」。「恆行」的是「攝藏識及染污意」。「攝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染污意」就是第七識,這個也是我們眾生一直一直都有的,所以叫「恆行」。滅盡定,是六種轉識不起,染污意也滅了,但恆行的阿賴耶識還在那裡活動,所以叫「恆行一分心、心法滅」。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12:46 pm
由 訪客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第一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機緣第七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悋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說,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踊躍作禮而退。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若識三本心,論法賺本益}操作示範。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5:04 pm
由 蔡葉
「不恆行,謂六轉識。」「轉」是生起來的意思,六種生起的識,有的時候起,有的時候不起,就是「不恆行」。「恆行」的是「攝藏識及染污意」。「攝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染污意」就是第七識,這個也是我們眾生一直一直都有的,所以叫「恆行」。滅盡定,是六種轉識不起,染污意也滅了,但恆行的阿賴耶識還在那裡活動,所以叫「恆行一分心、心法滅」。
命題:{若識三本心,論法賺本益}操作示範。
緣起:1.上摘訪客代言經論及大德闡述部分內容。
2.對照蔡葉代言眾生人類簡化身心為三本心,一名[色本心]二名{識本心]三名{空本 心},名本心者,指眾生人類本來就有,也本來就在用也。
3.履見眾人代言抄滿坑滿谷經論,只教人聞佛祖師唱解脫後語言文字,卻不識如何操作驗證。
蔡葉示範操作:
1.認識三本心蹤跡:[色本心]=七大元素的四大組合色根的見聞覺知能力,含眼看像耳聽聲鼻聞香..舌味身觸等..。十二因緣的[名色]。
{識本心]=七大的{識大],五蘊的識蘊。{第八識阿賴耶識]或佛指的眾生{妄想執著]。
{空本心}=七大的{空大}。第七識末那識。或佛指名的{如來智慧德相}。第七識屬性{亦審亦恆}但審查能力被{六八投胎識]搶去,又不明第八錯覺庫存,老六綜合下錯誤決策,致流浪生死枉受苦厄。
{見大}=七大的見大,可包含三本心都有[見聞覺知]也就是[眼]等色物有覺知能力,色物白內障干擾眼根能力,用物理手段修正...{識心]半色半物也單獨不用[眼根]也能[看見物像]...。{空心}因{識心]崩毀就能取代舊色識兩心的所有功能。.......................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六 2月 26, 2022 5:16 pm
由 訪客
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疑以非境界故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日 2月 27, 2022 8:57 am
由 訪客
勇挑滅盡定
貝克街第一
Re: 論法一二三
發表於 : 週日 2月 27, 2022 11:43 am
由 訪客
訪客 寫: ↑週日 2月 27, 2022 8:57 am
勇挑滅盡定
貝克街第一
What!?
Why?
For w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