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休庵餘語
發表於 : 週二 1月 25, 2022 9:23 pm
禪觀觀行進修 - 五重唯識觀 (三)
最後的課題是談「五重唯識觀法」,前面介紹了三個,現在談第四個「隱劣顯勝」。「劣」不要把它當成惡劣,可以說是有瑕疵的叫做劣,顯勝的「勝」就是好的、精華的。但是這裡談精華,不是指某一種成分的精華,我們從表相上就知道這些有缺失,談「隱」不是叫你去隱藏,而是指這些「缺失」不是表面上可看到的;「隱劣」是就這些,即使你不能直接感受的缺失都要除掉它;然而「除掉」不是隱藏而是要讓它消失。「顯勝」,當然是顯現出來,顯現什麼?缺失完全消失之後,顯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沒有缺失的。所以在文字上是這麼解釋,但是還是需要拿一個法相來做觀法。
舉例來說:糖的甜大家都喜歡,假使從甜的糖來看,幾乎人人喜歡,可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卻不敢去碰。在這種情況之下,現在有一種果糖,不是蔗糖。我們知道果糖、蔗糖都是甜的,也不是說蔗糖不是糖,果糖才是糖,或者蔗糖是糖,果糖不是糖,而是因為甜的東西人人都喜歡,要怎樣喜歡這甜的,又不使它有副作用而造成傷害?就必須把蔗糖的缺點去掉。因為蔗糖的缺點是它用甘蔗做的,看看那些改良的,其實有關甜的糖種類很多,譬如除了果糖還有蜂蜜的糖,還有一些經過蔗糖加以精煉的。此中很複雜,但不要忘了建立的法相是「糖」,糖包含所有的,不管是果糖或甘蔗的糖,或是加以精煉的糖。於糖的本身,要去發現這些缺失,不是教你去隱藏那些缺失,而是因為糖本身隱藏有缺失,所以我們要瞭解它的缺失,再把它的價值顯現出來。
譬如有人胰臟不好,吃糖容易造成病,可是怕引起疾病難道就不吃糖了嗎?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因為人少了糖的一種成分,同樣對身體也不好。說蔗糖不好那是一個概念,什麼地方不好?因為蔗糖的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糖尿病,可見裡面隱藏有造成糖尿病的不好的成分。所以隱劣要這麼去看,知道它所隱藏的不好或者缺失在哪裡?那「顯勝」談什麼?不是要你把甘蔗做的糖再加以提煉,去掉它的不好,保留好的。可是人工加工,還是避免不了對糖尿病患者造成傷害,可見「顯勝」並不是教你在蔗糖上面下工夫。如果不是果糖的話,就沒有這種副作用,沒有隱藏這些缺失,所以顯現出來,果糖是最好的。
因為蔗糖的成分隱藏著缺失,果糖沒有這種缺失,而且同樣可以達到糖的成分,顯現出來的是最好的,這就叫做「顯勝」。這樣就比較容易瞭解,「顯勝」不是把不好的隱藏起來,把好的表現出來,那不叫觀法!而是要知道它裡面隱藏的不好是什麼?所謂認識、了別而後肯定,唯識法相的原理就是如此。就像蔗糖隱藏有缺失,會造成糖尿病;果糖沒有隱藏這種缺失,可以達到我們需要的糖分,可見「隱劣顯勝」怎麼說?所以談觀法是要去觀察、發現,從認識到了別,最後肯定,這是第四個「隱劣顯勝」。
第五個「遣相證性」,「遣」是遣散或者排除,排除什麼?「相」,是於法相而言,不要在相上打轉;那「證性」是證什麼?就是證法性。所以於相先做認識、了別,有所肯定的話,並沒有顯現出它的法性。法性能證到什麼?會使我們原有的佛性完全顯現,佛性能顯現就能成佛成菩薩,這是談「遣相證性」。證性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於法相不要只在相上認識、了別,認為經過肯定就可以了,還要證明於法性的本義是不是絕對的?是不是成為一種功德或是完成一種修養?證什麼?就是證佛性,這是講五重唯識觀法的五個觀法,現在要把這五個東西綜合起來談,還是以糖來做為法相。
第一個「遣虛存實」,前面談了這些道理,大家應該有一些概念,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來看,「遣虛存實」並不是教你不要蔗糖,而去選擇果糖,而是從法相的「相」上去認識,要把握的是什麼?是要「遣虛存實」,要「捨濫留純」、要「攝末歸本」。這三個是於「相」的認識、了別,所做的肯定,而「歸本」就是那個肯定。因為原來你在相上所肯定的,裡面是不是隱藏有什麼缺失,所以在法上要顯現出來。這個「顯勝」是顯於法相的「法」,也就是哪一個法性。法性是什麼?肯定是饒益性,所以最後告訴你,「相」你已經做認識、了別,經過第一個、第二個,以至第三個,從認識、了別而後肯定,做了三個重覆的觀法,然後進入到第四個,這是最重要的階段,也就是從「相」還要去顯現它的「法義」,它的饒益性,看看法義的饒益性,是不是還有相的成分。
剛剛講到糖,糖是一個「相」的成分,不管是蔗糖、果糖,真正的「證性」是告訴你要「遣相」。以糖的法相而言,真的不吃糖不行嗎?除了糖是不是其他的也含有糖分的存在?我們曉得米裡面也有甘醣,還有很多蔬果中也有甘醣,所以我們不要在糖的相上執著,要把糖的相消失,不要執著於這個相。因為前面談到了「隱劣顯勝」,只要是糖,即使是果糖,吃多了同樣是不好,所以「隱劣顯勝」是一個關鍵性。「遣相」呢?就是不要非在糖上打主意,譬如蔗糖不能吃,我就吃果糖,而果糖吃多了也不行,那究竟吃什麼糖好呢?選來選去還是在相上打轉。
問題是糖於身體的需要的確少不了,可是你只是在相上選擇,最後還是不能真正顯現它的法性所在,也就是你需要的糖分不是在這相上轉;因為在飲食上就很容易得到糖分,雖然那個糖分不是大量集中,但是在法義上已經告訴你「法性的顯現它還是有糖的成分」。所以這「性」就是法性的性,是講成分也是講本質,所以本質就是成分,這樣並不表示完成了觀行,還要瞭解,談糖與我們的生死有什麼關係?因為色身的維護,某些營養沒有或不夠的話就會生病,生病以後可能就會死亡。所以從色身去看不夠,還要進入到法身;從法身去看之外,還要進入最後的清淨,所謂的本有之身,那是什麼?就是佛性。
所以最後的「證性」是證佛性,但是不要忘了是從「相」上著手,然後從「法義」上去發現它的「法性」,法性確定之後,於佛法中說不能執著色身,其實連「法」也不能執著。因為執著於法,還是在法上打轉,不能顯現佛性或如來之性;那麼這跟煩惱、菩提又有什麼關係?先來看煩惱與菩提,在五重唯識觀法上它是怎麼講的?煩惱是個概念,不是一個法相,因為它有相沒有法,那要怎樣才是建立了煩惱之相成為法相?這就要把握「為什麼煩惱?」如果能把握就能顯現「為什麼而煩惱?」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法相。如果只談「煩惱」,這只是個概念;唯識五重觀法第一個告訴你「遣虛存實」,因為煩惱是一個虛妄之相,所以你要尋找「為什麼煩惱」,從中發現「為什麼」的存在。
可見真正的「為什麼」就是「存實」,譬如知道「為什麼煩惱?」原來是生病了,病一直不好。可見「為生病而煩惱」只是一個概念,還要「遣虛」,遣這種虛妄之相,找出它實際的存在,也就是「為什麼生病?生什麼病?」假使有糖尿病,就會發現是為了糖尿病而煩惱,第一個觀法就已經完成了。但還要進入第二個「捨濫留純」,如果因糖尿病而煩惱,知道了它的關鍵性的話,其中還有什麼「捨濫留純」的存在?所謂糖尿病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一定是你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造成的,在這情況之下得了糖尿病難道就等死嗎?所以告訴你得了糖尿病,於「捨濫留純」怎麼去觀?怎麼去行?也是要認識、了別才能肯定。
既然糖尿病已經形成了,我們該怎樣改變那些不好的飲食習慣?「改變」就是一種捨濫,「留純」當然是不能吃糖!但也有可以吃的食品,譬如從米飯、蔬果裡還是可以得到糖,不能因為糖尿病連這些有糖分的都不能吃了,否則就變成什麼?一切都捨了!這不叫「捨濫留純」。就可以發現,因糖尿病而煩惱,置身其中知道不再去吃糖,因為隨便吃的話等於跟自己過不去,會使你的糖尿病愈來愈嚴重,愈來愈氾濫,怎麼辦?可以去瞭解其他的主食、蔬果裡一樣保留有糖份,以正常的飲食來說,還是可以達到目的。
這樣是不是糖尿病就好了?還要進入第三個「攝末歸本」。因為你的煩惱是糖尿病,最多只是把飲食習慣改了而已,因糖尿病而改變飲食方式,不吃糖了,而其他蔬果裡還是有糖,如此一來生活也正常了,但是不是糖尿病就好了?其實還是本末顛倒,為什麼?你的糖尿病還是存在啊!你因為糖尿病而引發煩惱,所以要怎樣「攝末歸本」,「本」是什麼?就是依糖尿病的本身去治療,不要在枝末上轉來轉去,所以綜合枝末上一些好的、壞的,然後針對糖尿病的本身去治療。不過這還是一個過程而已,還要進入到第四個「隱劣顯勝」。
發現那隱藏的劣是什麼?是你的糖尿病,因為歸本已經顯現,肯定你的糖尿病還是在,即使生活習慣改了,糖也不吃了,可是隱藏的糖尿病還是存在,那要怎麼樣去「顯勝」?唯一的辦法就是針對糖尿病去治療。以概念來講,大家都知道有糖尿病的人,最好的辦法是打胰島素,胰島素於糖尿病來講就是一個好的方式,但它不是絕對的!所以因為糖尿病而造成那麼多煩惱,是不是就隨它去?或者我把糖尿病治好就好了?其實於「生死」並沒有關係,「與道」還只是一些概念。
我們看第五個就可以肯定了!肯定什麼?從前面這些相上的認識,「因為糖尿病而煩惱?」怎樣從這法相的相上,去發現法,什麼法?前面「攝末歸本」已經告訴你,可以用胰島素的方式,慢慢使糖尿病減輕,減輕到最後糖尿病沒有了。可是糖尿病沒有了,是不是可以再吃糖呢?任意的想吃就吃?要瞭解當初糖尿病是怎麼形成的?就是你執著於那些相,所以這些相一定要完全把握,不能再碰這些東西,但也不否定生活上正常的飲食,因為裡面也有所需的營養,不能把這些也排除掉。它只是教你不要在相上執著、計較,這時於法性而言就能肯定,你的糖尿病只要經過時間、空間,慢慢去治療病就會好了。
但並不表示糖尿病不會再發!因為前面經過了四個方式,從糖尿病的病苦,一直到苦的消失,於相不能害怕,但也不能病好了就不在乎!這些都關係到「遣相」的問題。因為法相,只是在相上經歷了五重唯識觀法,可是你還沒有真正得到法相的諦義,也就是於法相的法義上,真正知道法性的利益在哪裡?這時就要「證性」,第一個,你的糖尿病是不是真正好了?如果還沒好,於相上譬如要以胰島素去治療,還是要繼續去治療。如果真的檢查徹底,病的確也好了,也不要以為糖尿病就不會再患。所以法性是告訴你,這時要真正去把握,經過前面的四個觀行,使你認識、了別而後肯定,但不要忘了法性雖然顯出利益性,而你的煩惱能顯現出菩提嗎?這又要重複從菩提上去看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也就是煩惱的確能化解了,顯現出菩提。但是這個菩提還是一個相,這時你要知道,菩提也會障道,所以唯有煩惱不起,菩提也不需要了,這個法性的利益才能完全顯現,才能證得佛性。
最後的課題是談「五重唯識觀法」,前面介紹了三個,現在談第四個「隱劣顯勝」。「劣」不要把它當成惡劣,可以說是有瑕疵的叫做劣,顯勝的「勝」就是好的、精華的。但是這裡談精華,不是指某一種成分的精華,我們從表相上就知道這些有缺失,談「隱」不是叫你去隱藏,而是指這些「缺失」不是表面上可看到的;「隱劣」是就這些,即使你不能直接感受的缺失都要除掉它;然而「除掉」不是隱藏而是要讓它消失。「顯勝」,當然是顯現出來,顯現什麼?缺失完全消失之後,顯現出來的就是一個沒有缺失的。所以在文字上是這麼解釋,但是還是需要拿一個法相來做觀法。
舉例來說:糖的甜大家都喜歡,假使從甜的糖來看,幾乎人人喜歡,可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卻不敢去碰。在這種情況之下,現在有一種果糖,不是蔗糖。我們知道果糖、蔗糖都是甜的,也不是說蔗糖不是糖,果糖才是糖,或者蔗糖是糖,果糖不是糖,而是因為甜的東西人人都喜歡,要怎樣喜歡這甜的,又不使它有副作用而造成傷害?就必須把蔗糖的缺點去掉。因為蔗糖的缺點是它用甘蔗做的,看看那些改良的,其實有關甜的糖種類很多,譬如除了果糖還有蜂蜜的糖,還有一些經過蔗糖加以精煉的。此中很複雜,但不要忘了建立的法相是「糖」,糖包含所有的,不管是果糖或甘蔗的糖,或是加以精煉的糖。於糖的本身,要去發現這些缺失,不是教你去隱藏那些缺失,而是因為糖本身隱藏有缺失,所以我們要瞭解它的缺失,再把它的價值顯現出來。
譬如有人胰臟不好,吃糖容易造成病,可是怕引起疾病難道就不吃糖了嗎?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因為人少了糖的一種成分,同樣對身體也不好。說蔗糖不好那是一個概念,什麼地方不好?因為蔗糖的最大的問題是會造成糖尿病,可見裡面隱藏有造成糖尿病的不好的成分。所以隱劣要這麼去看,知道它所隱藏的不好或者缺失在哪裡?那「顯勝」談什麼?不是要你把甘蔗做的糖再加以提煉,去掉它的不好,保留好的。可是人工加工,還是避免不了對糖尿病患者造成傷害,可見「顯勝」並不是教你在蔗糖上面下工夫。如果不是果糖的話,就沒有這種副作用,沒有隱藏這些缺失,所以顯現出來,果糖是最好的。
因為蔗糖的成分隱藏著缺失,果糖沒有這種缺失,而且同樣可以達到糖的成分,顯現出來的是最好的,這就叫做「顯勝」。這樣就比較容易瞭解,「顯勝」不是把不好的隱藏起來,把好的表現出來,那不叫觀法!而是要知道它裡面隱藏的不好是什麼?所謂認識、了別而後肯定,唯識法相的原理就是如此。就像蔗糖隱藏有缺失,會造成糖尿病;果糖沒有隱藏這種缺失,可以達到我們需要的糖分,可見「隱劣顯勝」怎麼說?所以談觀法是要去觀察、發現,從認識到了別,最後肯定,這是第四個「隱劣顯勝」。
第五個「遣相證性」,「遣」是遣散或者排除,排除什麼?「相」,是於法相而言,不要在相上打轉;那「證性」是證什麼?就是證法性。所以於相先做認識、了別,有所肯定的話,並沒有顯現出它的法性。法性能證到什麼?會使我們原有的佛性完全顯現,佛性能顯現就能成佛成菩薩,這是談「遣相證性」。證性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於法相不要只在相上認識、了別,認為經過肯定就可以了,還要證明於法性的本義是不是絕對的?是不是成為一種功德或是完成一種修養?證什麼?就是證佛性,這是講五重唯識觀法的五個觀法,現在要把這五個東西綜合起來談,還是以糖來做為法相。
第一個「遣虛存實」,前面談了這些道理,大家應該有一些概念,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來看,「遣虛存實」並不是教你不要蔗糖,而去選擇果糖,而是從法相的「相」上去認識,要把握的是什麼?是要「遣虛存實」,要「捨濫留純」、要「攝末歸本」。這三個是於「相」的認識、了別,所做的肯定,而「歸本」就是那個肯定。因為原來你在相上所肯定的,裡面是不是隱藏有什麼缺失,所以在法上要顯現出來。這個「顯勝」是顯於法相的「法」,也就是哪一個法性。法性是什麼?肯定是饒益性,所以最後告訴你,「相」你已經做認識、了別,經過第一個、第二個,以至第三個,從認識、了別而後肯定,做了三個重覆的觀法,然後進入到第四個,這是最重要的階段,也就是從「相」還要去顯現它的「法義」,它的饒益性,看看法義的饒益性,是不是還有相的成分。
剛剛講到糖,糖是一個「相」的成分,不管是蔗糖、果糖,真正的「證性」是告訴你要「遣相」。以糖的法相而言,真的不吃糖不行嗎?除了糖是不是其他的也含有糖分的存在?我們曉得米裡面也有甘醣,還有很多蔬果中也有甘醣,所以我們不要在糖的相上執著,要把糖的相消失,不要執著於這個相。因為前面談到了「隱劣顯勝」,只要是糖,即使是果糖,吃多了同樣是不好,所以「隱劣顯勝」是一個關鍵性。「遣相」呢?就是不要非在糖上打主意,譬如蔗糖不能吃,我就吃果糖,而果糖吃多了也不行,那究竟吃什麼糖好呢?選來選去還是在相上打轉。
問題是糖於身體的需要的確少不了,可是你只是在相上選擇,最後還是不能真正顯現它的法性所在,也就是你需要的糖分不是在這相上轉;因為在飲食上就很容易得到糖分,雖然那個糖分不是大量集中,但是在法義上已經告訴你「法性的顯現它還是有糖的成分」。所以這「性」就是法性的性,是講成分也是講本質,所以本質就是成分,這樣並不表示完成了觀行,還要瞭解,談糖與我們的生死有什麼關係?因為色身的維護,某些營養沒有或不夠的話就會生病,生病以後可能就會死亡。所以從色身去看不夠,還要進入到法身;從法身去看之外,還要進入最後的清淨,所謂的本有之身,那是什麼?就是佛性。
所以最後的「證性」是證佛性,但是不要忘了是從「相」上著手,然後從「法義」上去發現它的「法性」,法性確定之後,於佛法中說不能執著色身,其實連「法」也不能執著。因為執著於法,還是在法上打轉,不能顯現佛性或如來之性;那麼這跟煩惱、菩提又有什麼關係?先來看煩惱與菩提,在五重唯識觀法上它是怎麼講的?煩惱是個概念,不是一個法相,因為它有相沒有法,那要怎樣才是建立了煩惱之相成為法相?這就要把握「為什麼煩惱?」如果能把握就能顯現「為什麼而煩惱?」那才是一個完整的法相。如果只談「煩惱」,這只是個概念;唯識五重觀法第一個告訴你「遣虛存實」,因為煩惱是一個虛妄之相,所以你要尋找「為什麼煩惱」,從中發現「為什麼」的存在。
可見真正的「為什麼」就是「存實」,譬如知道「為什麼煩惱?」原來是生病了,病一直不好。可見「為生病而煩惱」只是一個概念,還要「遣虛」,遣這種虛妄之相,找出它實際的存在,也就是「為什麼生病?生什麼病?」假使有糖尿病,就會發現是為了糖尿病而煩惱,第一個觀法就已經完成了。但還要進入第二個「捨濫留純」,如果因糖尿病而煩惱,知道了它的關鍵性的話,其中還有什麼「捨濫留純」的存在?所謂糖尿病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一定是你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造成的,在這情況之下得了糖尿病難道就等死嗎?所以告訴你得了糖尿病,於「捨濫留純」怎麼去觀?怎麼去行?也是要認識、了別才能肯定。
既然糖尿病已經形成了,我們該怎樣改變那些不好的飲食習慣?「改變」就是一種捨濫,「留純」當然是不能吃糖!但也有可以吃的食品,譬如從米飯、蔬果裡還是可以得到糖,不能因為糖尿病連這些有糖分的都不能吃了,否則就變成什麼?一切都捨了!這不叫「捨濫留純」。就可以發現,因糖尿病而煩惱,置身其中知道不再去吃糖,因為隨便吃的話等於跟自己過不去,會使你的糖尿病愈來愈嚴重,愈來愈氾濫,怎麼辦?可以去瞭解其他的主食、蔬果裡一樣保留有糖份,以正常的飲食來說,還是可以達到目的。
這樣是不是糖尿病就好了?還要進入第三個「攝末歸本」。因為你的煩惱是糖尿病,最多只是把飲食習慣改了而已,因糖尿病而改變飲食方式,不吃糖了,而其他蔬果裡還是有糖,如此一來生活也正常了,但是不是糖尿病就好了?其實還是本末顛倒,為什麼?你的糖尿病還是存在啊!你因為糖尿病而引發煩惱,所以要怎樣「攝末歸本」,「本」是什麼?就是依糖尿病的本身去治療,不要在枝末上轉來轉去,所以綜合枝末上一些好的、壞的,然後針對糖尿病的本身去治療。不過這還是一個過程而已,還要進入到第四個「隱劣顯勝」。
發現那隱藏的劣是什麼?是你的糖尿病,因為歸本已經顯現,肯定你的糖尿病還是在,即使生活習慣改了,糖也不吃了,可是隱藏的糖尿病還是存在,那要怎麼樣去「顯勝」?唯一的辦法就是針對糖尿病去治療。以概念來講,大家都知道有糖尿病的人,最好的辦法是打胰島素,胰島素於糖尿病來講就是一個好的方式,但它不是絕對的!所以因為糖尿病而造成那麼多煩惱,是不是就隨它去?或者我把糖尿病治好就好了?其實於「生死」並沒有關係,「與道」還只是一些概念。
我們看第五個就可以肯定了!肯定什麼?從前面這些相上的認識,「因為糖尿病而煩惱?」怎樣從這法相的相上,去發現法,什麼法?前面「攝末歸本」已經告訴你,可以用胰島素的方式,慢慢使糖尿病減輕,減輕到最後糖尿病沒有了。可是糖尿病沒有了,是不是可以再吃糖呢?任意的想吃就吃?要瞭解當初糖尿病是怎麼形成的?就是你執著於那些相,所以這些相一定要完全把握,不能再碰這些東西,但也不否定生活上正常的飲食,因為裡面也有所需的營養,不能把這些也排除掉。它只是教你不要在相上執著、計較,這時於法性而言就能肯定,你的糖尿病只要經過時間、空間,慢慢去治療病就會好了。
但並不表示糖尿病不會再發!因為前面經過了四個方式,從糖尿病的病苦,一直到苦的消失,於相不能害怕,但也不能病好了就不在乎!這些都關係到「遣相」的問題。因為法相,只是在相上經歷了五重唯識觀法,可是你還沒有真正得到法相的諦義,也就是於法相的法義上,真正知道法性的利益在哪裡?這時就要「證性」,第一個,你的糖尿病是不是真正好了?如果還沒好,於相上譬如要以胰島素去治療,還是要繼續去治療。如果真的檢查徹底,病的確也好了,也不要以為糖尿病就不會再患。所以法性是告訴你,這時要真正去把握,經過前面的四個觀行,使你認識、了別而後肯定,但不要忘了法性雖然顯出利益性,而你的煩惱能顯現出菩提嗎?這又要重複從菩提上去看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也就是煩惱的確能化解了,顯現出菩提。但是這個菩提還是一個相,這時你要知道,菩提也會障道,所以唯有煩惱不起,菩提也不需要了,這個法性的利益才能完全顯現,才能證得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