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聖默然
發表於 : 週二 2月 22, 2022 12:25 pm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首楞嚴經》不應作如上之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若了【無始生死根本】,不將【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則所修「滅盡定住」,即是「空住、無願住、無相住」,即是「聖住」。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滅盡定〉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