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牛還是打車

Sherlock
文章: 12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Sherlock »

問:如來地和佛地有什麼區別

DeepSeek
如来地和佛地是佛教中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如下:

### 1. 如来地
- **定义**:如来地指修行者达到与如来(佛)相同的境界,具备如来的智慧与功德。
- **特点**:虽具备如来的智慧与功德,但尚未完全圆满,仍需进一步修行。
- **阶段**:是成佛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接近佛地但未完全达到。

### 2. 佛地
- **定义**:佛地是修行者完全成佛的境界,智慧与功德圆满无缺。
- **特点**:具备无上正等正觉,彻底解脱,圆满自利利他。
- **阶段**: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达到佛地即成为真正的佛。

### 总结
- **如来地**:接近佛的境界,智慧与功德尚未完全圆满。
- **佛地**:修行的终极目标,智慧与功德圆满,成为真正的佛。

两者代表了修行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如来地是接近佛地的阶段,而佛地则是最终成就。

Perplexity
如來地和佛地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代表的境界和意義上。

## 如來地

**如來地**(Tathāgata)指的是佛陀所達到的究竟境界,象徵著完全的覺悟與智慧。在這一境界中,佛陀的存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代表著一種永恆不變的真理。根據教義,如來地不分因地和果地,因為「如來」本身就是成佛的結果,強調的是圓滿的覺悟[1]。

## 佛地

**佛地**則是指修行者達到佛果後所處的境界,這是一種圓滿的狀態,代表著完全的解脫與智慧。在佛地中,修行者已經斷除了所有無明與煩惱,獲得了究竟的智慧。佛地被視為菩薩修行過程中的最終目標,與如來地相似,但更強調的是修行者在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同階段和成果[2][3]。

## 主要區別

- **定義**:如來地是佛陀所達到的究竟境界,而佛地則是修行者達到佛果後的境界。
- **強調點**:如來地強調的是圓滿與永恆不變的真理,而佛地則強調修行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及其成果。
- **無明與智慧**:如來地包含了完全清淨的智慧,而佛地則是在清淨無明後達到的一種圓滿狀態[4][5]。

總之,如來地和佛地雖然都與覺悟相關,但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前者更注重於成就的本質,而後者則關注於修行過程及其結果。

Citations:
[1] https://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 ... php?Id=980
[2] https://www.shishengru.com/wap-tc/102.html
[3] http://edu.hwadzan.com/play/12/17/1/297655
[4] http://www.mst.org.tw/magazine/magazine ... %95%8C.htm
[5]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4/3102-a14_007
[6]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 ... 542044.pdf
[7]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 ... 1&se=3&f=1
[8]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6%8 ... 6%E8%97%8F
輕鬆提升您的 AI,免費試用!嘗試一下 ChatGPT, Claude & Gemini!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
Sherlock
文章: 12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Sherlock »

第二章 禪定的基本原理及指導思想(續)
無上瑜伽獨具多種氣、脈、明點修法,通過理順氣、調制氣,打通脈結,堅固明點,令智慧氣進入中脈,以期改變煩惱生起的生理機制、物質基礎,達到淨化心靈、自宰其心乃至明心見性的目的。無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圓滿次第或正分,即專以煉氣脈點為内容,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等,便是用來修煉氣脈點的手段,其中寶瓶氣、金剛誦等氣功,旨在煉氣,從控制呼吸之氣入手,逐漸使呼吸變慢,業氣出入漸少,從而使智慧氣得以入住融於中脈。無上瑜伽對煉氣最為重視,認為氣與意念關係極為密切,《虛空藏經》云:「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密典中常比喻說:心如跛子,氣如盲馬,人乘馬而奔馳,心乘氣而紛遝。心不定則氣亂,氣亂則心亦難定,故入定之要,莫過於以調息之韁,制伏氣馬,隨氣之漸伏,念亦空寂,心空念寂,則氣自然入住於中脈。當周身五大氣皆入、住、融於中脈時,心寂定至極,粗細妄念粉碎,本有心地智慧光明便會迸露。拙火定則主要煉化明點(紅白大),由專注觀想之力,激發臍下生法宮內蘊藏的拙火,調動潛在的陽性生命能量沿中脈上升於頂,熔化頂上陰性白菩提下降,於下降時所生空樂不二的禪定覺受上,本有心光也會迸露。修氣修明點,皆須觀想、打通中脈。如法修修氣脈點,不但能開發般若智,而且易生身體上的效應,使人身體輕健,無病無惱,容光煥發,返老還童,乃至長命不死,如《恆河大手印》所云:「長命黑髮相飽如滿月,光采煥發力大如獅子」。

於心氣不二的要義,八邦親尊仁波切《甚深內義根本頌自注》結尾總結說:所謂氣,為一切有情俱生圓滿身(報身)之因,所謂心,為一切有情無始以來俱生法身之因:「無二者,此心氣二者,俱生和合,非二單分相加,於未證菩提間,不為忽然所起垢染習氣所壞;其既證菩提,則無礙而得不死甘露身之果。」意謂心、氣二者不可分離,從來形影不分,同時生起(俱生),兩者的這種不二關係乃本然如此的本性,不會因無明煩惱而有所改變。心氣無二謂「兩者顯現為一」,非伴侶關係,非各有其實體,非一加一的關係,而是一體兩面或一體二用,從不同的角度名其為心、名其為氣,喻如日與日光,日如心,光則如氣。這種不二「俱生無二」。心氣不二又分為無生心氣無二、大樂心氣無二二義。無生心氣無二,謂心與氣之性從來沒有分別,皆空寂無生(無實體出生),本性清淨。大樂心氣無二,謂心與氣雖然自性本空,而當心識與其空的本性「相應」(一致)時,能出生內心可領受到的「俱生大樂」,此大樂與所證空性不二,與證空性之真心同時生起,謂之「樂空不二」。無生心氣無二,指本然如是之理,大樂心氣無二,是由修無上瑜伽特有的氣脈明點法所證之果,其所領受的空樂無二之大樂,蓋由智慧氣作用於自心而生。

無上瑜伽的心氣不二論,不僅僅為破除心外覓法的偏執而強調境唯是心或境不離識,而且重視物質,通過氣這一中介,溝通了心物之間一體不二的關係。心氣不二論既可用於觀察心身關係,也應用於觀察心境、依正關係。不僅眾生的身心唯是心氣,即心所認識的宇宙萬有,也應唯是心氣,為心與氣的變現,以心、氣為本體。吉祥長壽女即說:「凡所顯皆無自性,所緣唯是心氣。」張澄基《佛學今詮》解釋說:「心氣無二就是說,一切世、出世法,皆由明覺之心和無限之動能所投射變現而成。」物質世界,佛學攝於色蘊,按《集智金剛經》等,色蘊以黃色的地大之氣為體。用現代物理學的觀念,這種說法可解釋為:一切物質現象,都以某種本原的能量為本質。廣義相對論證明,質、能一體,可以互換(E = mc²),其實質都是場,氣化色蘊,可謂能變為質,而使能變為質,形成結構複雜、紛紜萬象的物質現象之力量、資訊處理者或深層原因,只能歸結於心識。阿賴耶識儲藏各種種子、處理一切資訊的功能,應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因素;末那識執受自我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生命現象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前六識製造影像像符號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認識或經驗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身之氣内外運行,周流不息,在阿賴耶識的執持處理下,内外氣或人體能量與天地能量不斷交流,不斷攝取排泄,不斷自我複製,可謂人體生命活動的實質。從心氣不二的立場來看,心與境、依報與正報、主體與客體之間,為心氣互相依存、互相交參滲透的一體關係。此所謂氣,不僅是無上瑜伽所重視的呼吸之氣,還應損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日光、負離子、放射線、排泄物、工業和車輛排放的廢氣、居室裝修的各種放射物等外氣,這些氣與我人身心的不二關係,乃是今日,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天文學等學科的常談。

...

據說西方世界很多名人政要修練密宗緣故都是出於此之東方神秘的氣(功)
輕鬆提升您的 AI,免費試用!嘗試一下 ChatGPT, Claude & Gemini!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
頭像
心開
文章: 4021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心開 »

冬天洗手時,是水冷還是手冷?!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80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Sherlock 寫: 週三 1月 29, 2025 7:17 pm 第二章 禪定的基本原理及指導思想(續)
無上瑜伽獨具多種氣、脈、明點修法,通過理順氣、調制氣,打通脈結,堅固明點,令智慧氣進入中脈,以期改變煩惱生起的生理機制、物質基礎,達到淨化心靈、自宰其心乃至明心見性的目的。無上瑜伽部本尊法的圓滿次第或正分,即專以煉氣脈點為内容,寶瓶氣、金剛誦、拙火定等,便是用來修煉氣脈點的手段,其中寶瓶氣、金剛誦等氣功,旨在煉氣,從控制呼吸之氣入手,逐漸使呼吸變慢,業氣出入漸少,從而使智慧氣得以入住融於中脈。無上瑜伽對煉氣最為重視,認為氣與意念關係極為密切,《虛空藏經》云:「此心極難調伏者,由氣與心所緣異。」密典中常比喻說:心如跛子,氣如盲馬,人乘馬而奔馳,心乘氣而紛遝。心不定則氣亂,氣亂則心亦難定,故入定之要,莫過於以調息之韁,制伏氣馬,隨氣之漸伏,念亦空寂,心空念寂,則氣自然入住於中脈。當周身五大氣皆入、住、融於中脈時,心寂定至極,粗細妄念粉碎,本有心地智慧光明便會迸露。拙火定則主要煉化明點(紅白大),由專注觀想之力,激發臍下生法宮內蘊藏的拙火,調動潛在的陽性生命能量沿中脈上升於頂,熔化頂上陰性白菩提下降,於下降時所生空樂不二的禪定覺受上,本有心光也會迸露。修氣修明點,皆須觀想、打通中脈。如法修修氣脈點,不但能開發般若智,而且易生身體上的效應,使人身體輕輕健,無病無惱,容光煥發,返老還童,乃至長命不死,如《恆河大手印》所云:「長命黑髮相飽如滿月,光采煥發力大如獅子」。

心氣不二的要義,八邦親尊仁波切《甚深內義根本頌自注》結尾總結說:所謂氣,為一切有情俱生圓滿身(報身)之因,所謂心,為一切有情無始以來俱生法身之因:「無二者,此心氣二者,俱生和合,非二單分相加,於未證菩提間,不為忽然所起垢染習氣所壞;其既證菩提,則無礙而得不死甘露身之果。」意謂心、氣二者不可分離,從來形影不分,同時生起(俱生),兩者的這種不二關係乃本然如此的本性,不會因無明煩惱而有所改變。心氣無二謂「兩者顯現為一」,非伴侶關係,非各有其實體,非一加一的關係,而是一體兩面或一體二用,從不同的角度名其為心、名其為氣,喻如日與日光,日如心,光則如氣。這種不二「俱生無二」。心氣不二又分為無生心氣無二、大樂心氣無二二義。無生心氣無二,謂心與氣之性從來沒有分別,皆空寂無生(無實體出生),本性清淨。大樂心氣無二,謂心與氣雖然自性本空,而當心識與其空的本性「相應」(一致)時,能出生內心可領受到的「俱生大樂」,此大樂與所證空性不二,與證空性之真心同時生起,謂之「樂空不二」。無生心氣無二,指本然如是之理,大樂心氣無二,是由修無上瑜伽特有的氣脈明點法所證之果,其所領受的空樂無二之大樂,蓋由智慧氣作用於自心而生。

無上瑜伽的心氣不二論,不僅僅為破除心外覓法的偏執而強調境唯是心或境不離識,而且重視物質,通過氣這一中介,溝通了心物之間一體不二的關係。心氣不二論既可用於觀察心身關係,也應用於觀察心境、依正關係。不僅眾生的身心唯是心氣,即心所認識的宇宙萬有,也應唯是心氣,為心與氣的變現,以心、氣為本體。吉祥長壽女即說:「凡所顯皆無自性,所緣唯是心氣。」張澄基《佛學今詮》解釋說:「心氣無二就是說,一切世、出世法,皆由明覺之心和無限之動能所投射變現而成。」物質世界,佛學攝於色蘊,按《集智金剛經》等,色蘊以黃色的地大之氣為體。用現代物理學的觀念,這種說法可解釋為:一切物質現象,都以某種本原的能量為本質。廣義相對論證明,質、能一體,可以互換(E = mc²),其實質都是場,氣化色蘊,可謂能變為質,而使能變為質,形成結構複雜、紛紜萬象的物質現象之力量、資訊處理者或深層原因,只能歸結於心識。阿賴耶識儲藏各種種子、處理一切資訊的功能,應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因素;末那識執受自我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生命現象不可或缺的主導因素;前六識製造影像像符號的作用,應是形成一切認識或經驗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身之氣内外運行,周流不息,在阿賴耶識的執持處理下,内外氣或人體能量與天地能量不斷交流,不斷攝取排泄,不斷自我複製,可謂人體生命活動的實質。從心氣不二的立場來看,心與境、依報與正報、主體與客體之間,為心氣互相依存、互相交參滲透的一體關係。此所謂氣,不僅是無上瑜伽所重視的呼吸之氣,還應損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日光、負離子、放射線、排泄物、工業和車輛排放的廢氣、居室裝修的各種放射物等外氣,這些氣與我人身心的不二關係,乃是今日,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天文學等學科的常談。

...

據說西方世界很多名人政要修練密宗緣故都是出於此之東方神秘的氣(功)
善哉~善哉~~氣即異熟種子也。異熟種子又分自共相。

神回氣自伸,氣足神乃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
彌勒菩薩曰: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

阿賴耶識為一切戲論習氣染雜諸行界,略彼諸行(不起分別染雜心,不落阿賴耶識五蘊熏習機制)…則第七末那識可以轉緣於異熟種子流注境界,打破(雜阿含所謂:齊識而返,不能過彼的五蘊熏習桎梏),而破除我執。
修觀行者,即是由此入於禪定(證悟唯識實性,真如空性),乃至發起般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禪宗所謂(開悟明心)。
成唯識論曰: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行者自此登大乘菩薩位階,開展修習法住智(心經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

老子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為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致虛極,守靜篤,即是,(修觀行者略彼阿賴耶識諸行界)。
萬物並作,即是(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
吾以觀復,即是(背塵合覺)。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即是(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復命曰常,即是(證悟真如)。
知常曰明,即是(開悟明心,開展般若)
不知常,妄作凶。即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藍海千尋
文章: 6017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藍海千尋 »

### 1. 如来地
- **定义**:如来地指修行者达到与如来(佛)相同的境界,具备如来的智慧与功德。
- **特点**:虽具备如来的智慧与功德,但尚未完全圆满,仍需进一步修行。
- **阶段**:是成佛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接近佛地但未完全达到。

### 2. 佛地
- **定义**:佛地是修行者完全成佛的境界,智慧与功德圆满无缺。
- **特点**:具备无上正等正觉,彻底解脱,圆满自利利他。
- **阶段**: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达到佛地即成为真正的佛。

### 总结
- **如来地**:接近佛的境界,智慧与功德尚未完全圆满。
- **佛地**:修行的终极目标,智慧与功德圆满,成为真正的佛。
DeepSeek的回答來自大量的收集,主要來自人的餵養。
你覺得能依此諦知超脫三界嗎?
Sherlock
文章: 12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Sherlock »

質疑有理

AI(ANI,目前AI)->AGI(通用AI)->ASI(阿西,超越人類智慧) 或許一個過程是需要的
輕鬆提升您的 AI,免費試用!嘗試一下 ChatGPT, Claude & Gemini!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
Sherlock
文章: 120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0:26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Sherlock »

問:冬天洗手時,是水冷還是手冷?!

GPT-4o(搜尋網頁) 類似Perplexity模式
在冬天洗手时,水温通常低于手部温度,因此接觸冷水會使手感到冰冷。這是因為熱量從溫度較高的手部傳遞到溫度較低的水中,導致手部溫度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

為了在冬季洗手時減少不適,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使用溫水**:如果條件允許,使用約25度的溫水洗手,可以有效減少冷水對手部的刺激。 ([zhidao.baidu.com](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666 ... hatgpt.com))

- **佩戴防水手套**:在需要長時間接觸冷水的情況下,如洗衣或洗碗,佩戴防水手套可以隔絕冷水,保持手部溫暖。

- **使用電熱水龍頭**:安裝電熱水龍頭可以快速提供熱水,避免直接接觸冷水,特別適合冬季使用。 ([jd.com](https://www.jd.com/phb/9855fcbef4e48c33 ... hatgpt.com))

透過這些方法,可以在冬季洗手時保持手部溫暖,減少寒冷帶來的不適感。

GPT-4o(自動生成)
這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類似於「風動還是心動?」的禪宗公案。從物理學角度來看,水的溫度較低,因此當手接觸水時,手的熱量傳遞到水中,手感覺變冷。然而,從主觀體驗來說,冷的感覺是由我們的感官(識)所生,因此究竟是水冷還是手冷,取決於從哪個角度來看。

如果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水與手的「冷」都是識所變現,並無固定的自性。因此,「水冷」與「手冷」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重點在於如何覺知這個感受,而不被其所困擾。

問:如何變現?

GPT-4o(自動生成)
在唯識學中,水與手的「冷」是識所變現,這涉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概念。要理解這個「變現」的過程,我們可以從「阿賴耶識的種子」、「末那識的執著」和「前五識的感知」三個層面來分析:

---

### **1. 阿賴耶識的種子變現**
阿賴耶識(第八識)是「一切法的根源」,它如同倉庫,儲存著過去業力所薰習的「種子」。這些種子在特定因緣成熟時,會變現為外境(如水的冷)以及我們的內在感受(如手的冷感)。

在這個案例中:
- 「水的冷」是因為阿賴耶識中的物理世界種子成熟,使我們所感知的世界中存在「低溫的水」。
- 「手的冷」是因為過去無數次接觸冷水的經驗,形成了「寒冷感受」的種子,一旦觸境(冷水)就會現行。

**結論:水與手的冷,都是阿賴耶識中業種子變現的結果,並非客觀獨立存在的實體。**

---

### **2. 末那識的執著與認定**
末那識(第七識)負責我執,它將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視為「我」或「我所有」。在這個例子中,末那識會執著地認為:
- 「這是我的手,這是外界的水。」
- 「水是冷的,我的手是暖的,接觸後變冷。」

這種認定強化了「主體(手)與客體(水)」的對立,使我們無法體悟「手與水的冷都是識所變」。

**結論:末那識讓我們執著於水與手的區別,導致對冷的感受加深。**

---

### **3. 前五識的感知與分別**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負責感官知覺。當手觸碰冷水時,身識(觸覺)會感受到溫度差異,進而產生「冷」的感覺。

**但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1. **「冷」不是水本身的屬性**,而是手與水之間的熱量傳遞所產生的感知。如果手原本比水更冷,則會感受到水是「溫暖」的。這表明「冷」只是感官的一種相對變現,並非固定不變的實相。
2. **「冷」的感覺取決於心的分別**。如果我們修習禪定,超越對冷熱的執著,那麼即使觸碰冰水,也不會執著於「冷」的感受。例如一些禪宗修行者能夠在極寒環境下禪坐而不覺寒冷。

**結論:冷的感受來自身識的感知與分別,並非水或手本身具備「冷」的實體。**

---

### **總結:「水冷還是手冷?」唯識學的解釋**
- **水與手的「冷」皆是識所變現**,其根源在阿賴耶識的業種子成熟,顯現為我們感知的世界。
- **末那識的我執加深了對「冷」的分別與痛苦**,認為水與手是二元對立的存在。
- **前五識的身識感知到溫差,進一步強化「冷」的感覺**,但這只是相對的感受,並無固定不變的「冷」可得。

### **如何超越這種變現?**
1. **觀察冷的本質**:「冷」只是相對存在,當下的感知只是識的顯現,並非固定實體。
2. **不執著於冷的感受**:如禪宗修行者不受寒冷影響,因為他們不執著於身體的感受。
3. **修習唯識觀與中觀智慧**:體悟到「內外皆唯識」,不再落入能所對立(即「水冷還是手冷」的二元思維)。

換句話說,**水冷還是手冷,取決於你的心如何變現它**。
輕鬆提升您的 AI,免費試用!嘗試一下 ChatGPT, Claude & Gemini!
https://sider.ai/invited?c=40769e5a2025 ... e950cd3568
藍海千尋
文章: 6017
註冊時間: 週六 3月 20, 2021 9:02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藍海千尋 »

因此究竟是水冷還是手冷,取決於從哪個角度來看。
佛陀‘’隨自意說‘’與“隨他意說”也屬角度問題。

無量義經前一切經典無非“隨他意說”(調熟),是故未顯真實。

妙法蓮華經屬佛隨自意說,故說唯信乃入(佛知見)。

佛陀五十年之教,不能分辨隨自意與隨他意,那必定會產生佛陀前後說法不一的矛盾認知。

佛陀隨自意說即:真實說(顯真實)
佛陀隨他意說即:方便權說(未顯真實)

執方便為真實乃世間人通病,依此執著如何出得了三界?

身處末法現在的我們實在是大幸也是不幸!
幸者,因為經教俯拾即有。
不幸者,不知能依為何!

若能分辨權實,乃大幸中極幸!
不能分辨,不幸中極不幸,地獄果報不能免故。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805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藍海千尋 寫: 週四 1月 30, 2025 9:56 am 佛陀‘’隨自意說‘’與“隨他意說”也屬角度問題。

無量義經前一切經典無非“隨他意說”(調熟),是故未顯真實。

妙法蓮華經屬佛隨自意說,故說唯信乃入(佛知見)。

佛陀五十年之教,不能分辨隨自意與隨他意,那必定會產生佛陀前後說法不一的矛盾認知。

佛陀隨自意說即:真實說(顯真實)
佛陀隨他意說即:方便權說(未顯真實)

執方便為真實乃世間人通病,依此執著如何出得了三界?

身處末法現在的我們實在是大幸也是不幸!
幸者,因為經教俯拾即有。
不幸者,不知能依為何!

若能分辨權實,乃大幸中極幸!
不能分辨,不幸中極不幸,地獄果報不能免故。
您講這些與佛法實修功夫實在搭不上邊。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頭像
心開
文章: 4021
註冊時間: 週四 9月 02, 2021 6:37 am

Re: 打牛還是打車

文章 心開 »

心開 寫: 週三 1月 29, 2025 8:33 pm 冬天洗手時,是水冷還是手冷?!
參!可當禪門修學,自己心得,自己參
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依智不依識)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其佗都是後來的不受後有 但得本莫愁末
因陀囉也帝莎訶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