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頁 (共 593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11, 2023 7:30 pm
靜明
阿賴耶識名,就直接轉名:阿羅漢。
===========================
阿賴耶識變阿羅漢????
阿賴耶識滅盡,生滅妄想心,生滅滅已,寂靜現前,如來藏真心現前吧。
所謂諸幻滅盡,非幻不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11, 2023 7:44 pm
河中雨
大乘起信論講義 圓瑛法師著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言如來藏者。即不生不滅之真如心。以此心寂滅湛然。故云不生。究竟常住。故云不滅。不妄不變。故名真如。一切如來。恆沙淨德。無不含藏此中。故名如來藏。而此藏性本無生滅。而為生滅所依。楞伽云。如來藏。為生死因。若生若滅。故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謂不生滅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作生滅。然此二心。竟無二體。如不動水。為風所吹。而作動水。動靜雖殊。水體是一。亦得言依靜水故。有其動水。此中道理亦爾。生滅心。正謂識藏。今通取所依如來藏。與能依生滅心。合為生滅門。非棄如來藏。獨取生滅心。為生滅門也。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不生不滅。即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捨離。故云與生滅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以生滅之心。即心之生滅。本無二相。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亦無二體。故云和合。如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水之動不離於風相。風之動不離於水相。心亦如是。不生滅心舉體動故。不離於生滅。生滅之心全體真故。不離不生滅。如是不離。名為和合。此乃隨緣門。不生滅心與生滅合。非是向本門。生滅心與不生滅合。○非一非異者。真心全體動故。而成生滅。則心與生滅非異。雖成生滅。其體恆常不變。故與生滅非一。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真心應滅。則墮斷過。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真心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過。離此二邊。故非一異。依楞伽經。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梨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又若一者。真隨妄滅。則無和合。若異者。真不隨緣。亦無和合。正由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如經云。譬如泥團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如是。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非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差別。金莊嚴具。與此中理趣。可準思之。若廣釋具在別記。

名為阿黎耶識。
此立名。然生滅不生滅。雖有二義。實無二體。即合此二義不二之心。名為阿梨耶識。又阿梨耶。亦名阿賴耶。但梵音楚夏之別。梁真諦三藏。訓名翻為無沒識。唐玄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名異也。又名阿陀那識。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暴流。真與非真二恐迷。我於凡愚不開演。正以生滅不生滅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良由最初一念妄動。轉如來藏而為識藏。能生轉識諸波浪。論主立此識。為生法之本。能藏諸法於自體內。又能藏自體於諸法中。諸法自體。不一不異。下之三細六麤。五意六染。皆此識變。正顯萬法唯識也。若返妄歸真。至二種我見。永不執位。即失賴耶名。
----------------------------------------------------------------------------------------------------------------------------------------------



最後一句 希望能看懂 什麼叫若返妄歸真。至二種我見。永不執位。既失阿賴耶名
若是說阿賴耶為不生不滅也是不對的正以生滅不生滅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2月 11, 2023 8:15 pm
次草
可有些人一談到阿賴耶識就是說是生滅法,沒有真如?

==
會說阿賴耶識就是說是生滅法,沒有真如?
這種人的確是白痴
但誰會這麼想呢
說真如背覺合塵的人,不敢演示自己的真如怎麼背覺合塵
跑光光
當初是怎麼找真如背黑鍋的
就是不識自心真如
還找自心真如背黑鍋
眾生背覺合塵
不是眾生的真如背覺合塵
眾生的真如與佛的真如平等
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等無差別
所以誰認為阿賴耶識沒有真如
不就等同自己沒有真如
或是認為自己真如在背覺合塵的
腦子會不會清醒
關鍵就是經文讀太少
不是沒經論給你讀
數十年時間都在幹嘛
沒讀過至少也聽過吧
大藏經關鍵詞一搜尋
會需要多少時間
隨便看兩三段相關經文
還不能確認自己的觀念離不離譜嗎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7:36 am
新老怪
老農夫


◆ 高峰原妙為「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頌曰:
「四面洪濤萬丈深,上天無路地無門;
箇中有理應難訴,不是愁人也斷魂。」
高峰原妙又說了一個 如何立即見本心的方法:「今日忽有人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只向他道:狗舐熱油鐺。」

香嚴智閒也說了一個 如何立即見本心的方法:
「若論此事,如人上樹,口銜樹枝,腳不蹋枝,手不攀枝,樹下忽有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不對他,又違他所問,若對他又喪身失命。當恁麼時作麼生即得?」

對於「萬法歸一」公案,我們來比較趙州和尚的另一個公案:
◆指月錄:
趙州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
師曰:「喫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喫茶去。」
羅漢院系南禪師說了他的看法:
驪珠絕纇玉無瑕,馬載驢馱帝子家;
曾到不曾休擬議,與君同泛一甌茶。
某人說,「乃現前即是」、「是給自己增加那麼多束縛」、「是妄想打太多」,「現前即是」到底「是」那一個呢?講清楚啊!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老是故弄玄虛,唬弄大眾了!

再看一則「第六意識解釋公案」與「悟了之後看公案」的區別:
◆指月錄:
問:「如何是佛?」師曰:「殿裡底。」
曰:「殿裡者豈不是泥龕塑像。」師曰:「是。」
曰:「如何是佛?」師曰:「殿裡底。」
用第六意識 去看什麼是佛?只能知道「殿裡者是泥龕塑像」,不知什麼是佛?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公案,這個公案說明了「第六意識 解釋公案」和「悟了之後解釋公案」有什麼不同:
◆雲居曉舜禪師參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謁劉居士。
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請開疏;若不相契,即請還山。」
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
師曰:「黑似漆。」
「磨後如何?」
師曰:「照天照地。」
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師懡[怡-台+羅](面慚)而歸。
洞山問其故,師述前語。山曰:「汝問我。」師理前問。
山曰:「此去漢陽不遠。」進後語。
山曰:「黃鶴樓前鸚鵡洲。」師於言下大悟。

雲居曉舜禪師去洞山參學,有一天去武昌市化緣,首先遇見了劉居士,劉居士說:「老朽有一個問題請教您,如果您回答的契於佛理,我就佈施給您,如果不契佛理,就請打道回山吧!」劉居士問說:「古鏡還沒磨時是怎麼樣?」曉舜禪師說:「黑得像漆。」劉居士又問:「磨了以後呢?」禪師說:「照耀天地!」劉居士說:「請大德回山吧!」
顯然曉舜禪師 沒答對劉居士的問題。

無始以來,大圓鏡智如來藏 因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遮障,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痴等妄分別垢之所汙染,而成為不淨。因此光芒潛藏,用意識來理解,當然是「黑得像漆」,磨了以後 當然是「照耀天地」。
但是這僅是意識的理解,並不是體驗。所以沒通過 劉居士的考驗。

回山後,曉舜禪師問洞山:「古鏡未磨時如何?」
洞山說:「此去漢陽不遠。」
又問:「磨後如何?」
洞山說:「黃鶴樓前鸚鵡洲。」

楞嚴經中 可以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要「離心意識」去參、去體驗才能確實知道。
所以,悟了才能瞭解公案的真正含義,離心意識 才能真正體會公案;未悟只能用意識去解釋公案,不能體會公案的真髓。

◇◇ 再來看看溈山靈佑對「用第六識解釋公案」的批判:
溈山靈佑對香嚴開示:「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又問了一則無法「意解識想」的問題,結果就把香嚴問倒了。
溈山靈佑對香嚴說,用意識去解釋,用第六識去推想研擬討論,這是生死根本。

有人說「把重棉襖脫下,身體覺得輕鬆無比‥‥‥也意會了趙州的心意:不要自討苦吃。」
這樣的解釋,正是「意解識想」,那裡是公案的正確答案?
有人又說「庭前栢子樹」公案是「乃現前即是,何必他求」,
「乾屎橛」是「臭美」,
「西江水」是拒絕回答,
「麻三斤」是拒絕回答,或非正面的回答。

在這些公案中,某人的回答都是用意識 去解釋字面的意義或含意,這正是溈山靈佑所說的「意解識想,生死根本」,因此這那裡是公案的正確答案呢?想也知道是在欺瞞眾生、自誤誤人罷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8:03 am
新老怪
老農夫

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指月錄:(香嚴)青州人,徧參諸方,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由香嚴求法過程,我們知道香嚴因為「聰明靈利,意解識想」,所以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百丈圓寂後,依止溈山參研)」,溈山知道他的病根所在,所以問他「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其目的在指示他本心所在,並讓他知道,用「意解識想」是見不到本心的。

(解深密經:「善男子!夫如來者,非心意識生起所顯。」 用意識去瞭解,用意識去推想,是見不到本心的。
楞嚴經:「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也就是說「要離開前塵」,才能見到。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 有意識生。」
圓覺經:「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攀緣前塵 而有意識生,因為意識的攀緣 生諸習氣長養藏識,末那執我 我所隨思量俱起,所以離開了前塵,也就離開了心意識。 )

◎有人認為「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變成後來參禪的話頭:「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又說「對學中觀的人來講,既『諸法』無自性,哪會有本來面目呢?」
也就是說他「把本來面目也認為是緣起法」、「把本來面目認為是因緣所生法」。
◎真的是沒有本來面目嗎?還是 以盲引盲的斷滅邪見呢?

我們來看看「香嚴」開悟後寫的一首偈子: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溈山聽到後,告訴仰山說:「此人已大徹大悟了!」)

我們看這一句「不墮悄然機」,再看「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什麼是「悄然」?
唐.白居易.長恨歌:「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教育部辭典:「寂靜無聲的樣子。」
又:「寂靜」,「悄然無聲」,換句話說,「悄然」即是「無聲」。
所以「悄然機」引申來講就是表示「空」,「不墮悄然機」就是不墮在空裡(即頑空、斷滅空)。
白話文就是:「不是沒有啦」!
機:「康熙字典:發動所由。」
大般若經:「真如生一切法。」所以「不墮悄然機」是指不墮在頑空裡,也就是見到了「真如、真心、如來藏」。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本心、真心是「離相無相,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所以「處處無蹤跡」;
而且要離開「六塵」才能見到,所以說「聲色外威儀」。達道者 即見道者。

◎再看看香嚴另一個關於祖師禪的偈子:
「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我有一機」這是在說「體」,「瞬目視伊」這是在說「用」。「我有一機」有沒有本來面目,已經說得非常清楚。
傅大士「心王銘」說:「決定是有,不見其形。」不是沒有,而是大般若經所講的「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離相無相」「無染無著,清淨離垢」。

再來看看楞嚴經對「沒有本來面目」的反駁:
◆楞嚴經云:「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楞嚴經說:唯心所現之世界,山河大地,萬象森羅,一切所有,乃至微細之一草、一葉、一縷絲線、一結,追究它的根本元由,都有它的體性,縱令浩瀚的虛空,也有名貌;何況清淨無染,妙淨明心,能顯現一切法的真心,怎麼會反而沒有自體呢?
◎所以認為「沒有本來面目」,這應該是對「中觀」觀念不清楚,也沒把「溈山問香嚴的話」看清楚!更不清楚「本來面目」的由來!
更簡單的說,他根本不知,什麼是「父母未生時的本來面目」。
(或許也不清楚為何要問「父母未生時」這一句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8:11 am
新老怪
老農夫


◇◇再來看看經典是怎麼講的:
一、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本來面目」?
◆楞嚴經云:「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六祖壇經五祖也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六祖壇經云:「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六祖壇經:「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所以「本來面目」就是「本心」,就是「真心」,就是「如來藏」。
(不能因為自己見不到,就說沒有「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這一句話是六祖時代就有,不是後來參禪才有的「話頭」。是六祖開示惠明去找「本心」的一句話,以後的人也依此修行而已。
「父母未生前」這一句與唯識有關,既不是虛妄問題,也不是無中生有的問題。眾生的問題,無始以來就有,也不是「父母已生之後才有的」,否則就不用說「生死輪轉」了!

二、見『常住』真心,才免生死輪轉:
◆楞嚴經云:「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楞伽經:「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佛一再的說要識『本心』,要見『常住』真心。如果「沒有本來面目」要怎麼見?
◇如果我們用「中觀」觀念,把「真心、真如、本心、如來藏」當作「一切法」來看,依中觀的觀點:「既『諸法』無自性」,所以「沒有本來面目」。 那麼佛陀何必在「楞嚴經」中一再的說:「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呢?又說:「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又說:「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五祖也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說凡夫 因執著攀緣心外境界,而生死輪常轉。什麼是心外的境界呢?就是一切法、緣起法,是因妄想 執著攀緣而產生的境界。因妄想攀緣,執著分別於緣起法的有無,取心外境,不知「諸佛所說自心境界」,也就是常住真心,故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8:31 am
新老怪
由 吉隆坡 雙威學院 佛學會

識精元明
a “識精”指第八識精明之體(即阿賴耶識),此體雖帶少分之妄,究竟全體是真。如捏目所見第二月,全體是真月,但多一捏之妄,放手全真。
b “識精”即根中所具,圓湛不生不滅之性,元(本來)是妙明之心,故曰“元 明”。
c “識精”即根中之見精、聞精、嗅精、嚐精、覺精、知精。“識精”為總,六 精為別,六精本是一精。
d 在眼能見名見精,在耳能聞名聞精,在鼻能嗅名嗅精,在舌能嚐名嚐精,在 身能覺名覺精,在意能知名知精。雖分六和合,元是一精明,此為真本,修 行當取為因地心者。
e 在眾生現前身中,捨此識精 則無真可顯,故阿難求索真心後,如來十番顯見, 首顯見精,即顯此真本也;請修之後,所指入門,亦指此也!文殊獨選耳根 者,即用真本也。

f 即後十番顯見,“顯見無還”中所指之第二月--見精明元是也。
須知此經宗要,即是捨識用根。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9:23 am
妙吉祥如意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應捨。
名,就是名狀,內涵。
因為阿賴耶識,其名相之內涵就是藉由熏習異熟種子的聚積而得成就,如同空中雲朵,盆中水,是水分子(喩,異熟種子)因緣假合,終究歸於成住壞空(離散崩解)。
那麼為何說,(阿賴耶名),而不講(阿賴耶識)!?
這個問題在佛學層次講非常深澳,能深入理解的,可能不多!!總要對心識的構造與流轉能有全盤理解……
1.在諸佛位,無漏界,佛性法身,法性真如(真空妙有),此佛性無垢識,相用一體。
2.在菩薩位,內法界,法住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此菩薩異熟識結構,相用不即不離。
3.在凡夫位,欲界,經五蘊熏習成就妄心,此凡夫阿賴耶識結構,相用有別。
阿賴耶識恆而不審,莫那識恆而審,故說阿賴耶識與莫那識為俱起。阿賴耶識為相分,莫那識為見分,執持阿賴耶識相分(名狀內涵)為我,起人我見。故知,阿賴耶識(名狀,猶如電腦之記憶體)其實是心所法,因此是可以脫解棄除的心之所緣境界。

瑜伽師地論
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

由於無漏法身實相不生不滅,而緣生出整個生滅無常之有漏宇宙萬法,所以,爭論阿賴耶識是否生滅,不生滅!?是毫無意義的,宇宙生滅萬法其根源全部都緣自不生滅的法身實相。

可是從佛教十二緣起法而探究,一切有漏諸法,都是因緣假合,別說一切因緣假合之有為法,就是吾人有漏心識,追究到底,也是了不可得!!

金剛經
若世界實有,即為一合相,一合相不可說,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解深密經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2月 12, 2023 2:08 pm
怪道1412
阿賴耶識恆與五遍行心所相應

成唯識論三卷一頁云:此識與幾心所相應?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恆與此五心所相應。以是遍行心所攝故。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授

(第二篇 異熟能變識詮釋)

第一章 三相門
第二章 所緣行相門
第三章 心所相應門

第四章 五受相應門
第五章 三性分別門
第六章 心所例同門
第七章 因果譬喻門
第八章 伏斷位次門
第九章 如何證明有第八阿賴耶識——五教證
第十章 如何證明有第八阿賴耶識——十理證

https://book.bfnn.org/books3/2089.htm#a03

////
阿賴耶比喻為倉庫,此倉庫乃智慧倉儲(八識為CPU,只能執行五遍行,五種指令,系統程式自動化運行一般不受意識管制,功能有3,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七轉識及十一種色法,心所法,無為法,不能成為所熏(種子本有不由熏生亦無增長)...性相(宗)英雄所見略有出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2月 13, 2023 7:47 am
新老怪
老農夫

三、如來藏、真心、本心真實無盡,常住明淨。

很多部經典 都一再強調,如來藏、真心、本心(即本來面目)是常住不變、真實無盡,常住明淨,所以「沒有本來面目」是錯誤的:
◆大乘入楞伽經也說:「大慧!如來藏者,生死流轉 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知妄著於空。」
◆楞嚴經:「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大涅槃經:「一切眾生 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
◆大般若經:「是性寂靜,過諸名相;,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
◆大般若經:「真如深妙,……,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諸佛如來 所證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 若不出世 常住不易。」
◎所以「本心、真心、真如、如來藏」,也就是「本來面目」是「真實無盡,常住明淨」。
◇如果把「本心、真心、真如、如來藏」當作一切法來看,而說「沒有本來面目」,依中觀如來品來說,那是邪知邪見!
心王銘也「形容」說:「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有人說「心王銘」把『「心」比喻為「水中鹽」,卻是太可笑了!』,我覺得這樣認定,更可笑!因為傅大士用「水中鹽『味』」最主要的是要說明「心是離相無相,真心是真實」,與「水中鹽及水」都沒關係,傅大士要強調的是「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四、一切法如夢如幻,如空中花,皆非實有。

經典中一再強調:一切法如夢所見,如空中花,是見病所成,皆非實有,也就是說是空無所有。不同於真如的「常住不變、真實無盡,常住明淨」。不能因為一切法「無所有」而說「真心、本心」也空無所有:
◆大般若經:『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說一切法,如夢所見,如變化事,如尋香城、光影、響、像、幻事、陽焰,皆非實有。』
◆大般若經:「善現!以一切法 空無所有,皆不自在,虛誑不堅故,一切法無生、無起、無知、無見。」
◆大般若經:「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觀一切法 空無所有。』」
◆大般若經:「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諸法無滅 是故無生。何以故?性不變故,但由世俗見有生滅,皆是虛妄 非真實有。」
◆楞伽經:「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 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無實、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一切諸法,唯是自心 分別所見,不了知故 分別心起,了心則滅。」
◆楞嚴經:「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楞嚴經:「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聞復翳根除,塵銷覺圓淨。」
◆楞嚴經:「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楞嚴經:「是故汝今,見我及汝,並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
◆楞嚴經:「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華嚴經十定品:「知一切法,但有假名。於諸境界,無繫無著。了一切法,空無所有。」
◆楞伽經:「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 如兔馬等角,愚痴凡夫 不實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免馬無角,一切法 也是空無所有。一切法 都是愚痴凡夫 不實妄想。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去來現在 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兔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

◎一切法 是如夢所見,又如空中花,或見病所成,皆非實有。現在有人張冠李戴,把一切法 如夢如幻、如空中花、見病所成的空無所有性質,套在「『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上,認為沒有「本來面目」,那是錯得離譜的。
◇同樣的,把中觀討論 緣起法的觀念,用在「如來藏、真心、本心」上,也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如來藏、真心、本心」不是緣起法。
就如同物質「可以分析成 幾個化學元素」,就認定人類感情「必定也可分析成化學元素」,一樣的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