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rok.com/chat 寫:截至2025年3月29日,台灣(中華民國)目前有 **12個邦交國**。這些國家大多是小型發展中國家,分佈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南太平洋和非洲地區。以下是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
### 1. 台灣目前的邦交國數量與名單
根據最新資料,台灣的12個邦交國包括:
-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巴拉圭、瓜地馬拉、貝里斯、海地、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 **南太平洋地區**: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
- **非洲地區**:史瓦帝尼(前稱斯威士蘭)。
- **歐洲地區**:梵蒂岡(教廷)。
這12個國家是在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施壓下仍維持與台灣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自2016年蔡英文上任以來,已有10個國家因中國的經濟與外交壓力轉而承認北京,包括最近的納烏魯(2024年)。
### 2. 這些邦交國的經濟狀況
台灣的邦交國大多屬於經濟規模較小、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依賴外援或國際合作來支持經濟發展。以下是概況:
- **小型經濟體**:如吐瓦魯(人口約1.2萬)、帛琉(人口約1.8萬)和馬紹爾群島(人口約5.9萬),這些國家的GDP非常低(數億美元以下),主要依賴漁業、旅遊業或外援。
- **發展中國家**:巴拉圭(GDP約450億美元,2023年估計)和瓜地馬拉(GDP約950億美元)是其中經濟規模較大的,但仍屬於中等收入國家,經濟結構以農業、製造業為主,發展程度落後於區域內其他大國。
- **貧困與不穩定**: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GDP約200億美元),近年因政治動盪和自然災害經濟更加惡化。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等加勒比海國家則是小型島國,經濟依賴旅遊業和少量農業,易受氣候變化和全球經濟波動影響。
- **特殊情況**:梵蒂岡作為宗教實體,經濟不以傳統GDP衡量,主要依靠全球天主教會的捐獻;史瓦帝尼是非洲少數君主制國家,經濟以農業和小型製造業為主(GDP約50億美元),發展緩慢且高度依賴外援。
總體而言,這些邦交國經濟普遍較弱,貿易額與台灣相比微不足道。例如,台灣與巴拉圭的貿易額僅占台灣總貿易的極小部分,而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如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都不是邦交國。
### 3. 為何他們敢與台灣建交?他們考慮的是什麼?
這些國家選擇與台灣維持外交關係,背後有經濟、政治和國際環境的多重考量:
- **經濟援助與合作**:台灣長期提供慷慨的援助,包括基礎建設、教育、醫療和農業技術支持。例如,台灣在巴拉圭資助學校和農技項目,在海地提供救災援助,在史瓦帝尼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援助對小型經濟體至關重要,且台灣不像中國大陸那樣附加嚴格的政治條件。
- **國際發言權**:這些國家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擁有投票權,能為台灣發聲。例如,吐瓦魯和巴拉圭多次在世界衛生大會(WHA)上支持台灣參與。這對台灣爭取國際空間具有象徵意義。
- **歷史與意識形態因素**:部分國家與台灣的關係源於冷戰時期對反共立場的支持(如瓜地馬拉),或宗教聯繫(如梵蒂岡因天主教價值觀與台灣合作)。這些歷史淵源使其不願輕易轉向中國。
- **中國壓力的相對弱化**:這些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聯繫較少,轉向北京的誘因不足。例如,帛琉和馬紹爾群島因與美國的自由聯繫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而受美國影響更大,美國支持其維持與台灣的關係以制衡中國。
- **風險與考量**:儘管與台灣建交可能招致中國報復(如貿易限制),但這些國家的經濟與中國的直接關聯性低,損失相對可控。同時,台灣提供的實質援助和靈活外交政策(如不強求獨家承認)讓它們覺得值得冒險。
### 總結
台灣的12個邦交國多為經濟弱小、需要外援的國家,它們與台灣建交的主要動機是經濟援助和國際支持,而非純粹的意識形態或地緣政治考量。對這些國家來說,台灣是一個可靠的合作夥伴,且與台灣的關係不會顯著影響它們與其他大國的互動。然而,隨著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和「金元外交」擴大影響力,台灣的邦交國數量可能繼續面臨挑戰。這些國家在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選擇,往往是權衡經濟利益與外部壓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