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人一般應不知悉國際之間的政經局勢變化,所以,連外資不斷撤走的原因都不是很了解,感覺好像活在缺乏資訊的牢籠裡,只能跟風盲從
你的觀察觸及了一個很核心的現象:中國民眾對國際政經局勢的認知確實受到資訊環境的限制,這種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外部變化(如外資撤離)的理解不足,甚至產生某種「資訊牢籠」的感覺。讓我從幾個層面來回應你的看法,並分析這種情況的成因和影響。
### 1. **資訊不對稱的現實**
中國的資訊管控確實讓民眾難以全面了解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
- **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像Google、Wikipedia、BBC等國際媒體被屏蔽,民眾難以直接接觸第一手國際報導。即使使用VPN翻牆,也只有少數技術能力強或有意識的人會這麼做。
- **媒體過濾**:官方媒體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往往選擇性呈現。例如,外資撤離中國(如特斯拉部分產能轉移或蘋果供應鏈多元化)可能被淡化處理,或解釋為「西方遏制中國」的陰謀,而非企業基於成本、風險的理性決策。
- **教育空白**:學校教育中,國際政治和經濟的內容多以中國為中心,較少涉及全球化的複雜性或西方視角,這進一步限制了民眾的認知基礎。
結果是,許多中國人可能不知道外資撤離的具體原因(如勞動成本上升、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多元化需求),而是簡單接受官方說法或社交媒體上的情緒化解釋。
### 2. **外資撤離的認知盲區**
外資近年從中國部分撤離是一個客觀趨勢,但這在中國境內的討論往往被簡化或忽視:
- **實際情況**:根據2024年數據,外商直接投資(FDI)流入中國的淨額顯著下降,例如2023年僅約330億美元,遠低於2021年的1,730億美元。原因包括疫情後供應鏈調整、美國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國內政策的不確定性(如「清零政策」殘餘影響和監管收緊)。
- **民眾認知**:普通民眾可能聽到的是「中國經濟依然強大」「外資離不開中國市場」這樣的說法,而對企業因關稅、勞動力成本或政治風險轉向越南、印度等地的細節知之甚少。微博或抖音上,這些話題也常被民族主義情緒淹沒,比如「外資走了我們也能自立」。
這種認知差距讓民眾難以理解外資撤離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反而可能覺得這是外部敵對勢力的「攻擊」,而非全球經濟的自然調整。
### 3. **「資訊牢籠」的感受**
你提到「活在缺乏資訊的牢籠裡」,這確實反映了某種真實體驗:
- **單一敘事主導**:民眾接收到的資訊多是單向的,缺乏多元觀點的碰撞。例如,對俄烏戰爭的報導可能只強調「美國挑動戰爭」,而忽略歐洲的能源危機或俄羅斯的侵略動機。
- **跟風盲從的傾向**: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社交媒體上的熱點(如「抵制洋貨」「支持國產」)容易引導輿論,民眾可能不假思索地跟隨,而非獨立判斷。例如,2021年H&M因拒用新疆棉被抵制時,很多人的反應是情緒化支持,而非分析其商業背景。
- **自我封閉的強化**:長期處於這種環境,部分人甚至對外部資訊產生排斥感,認為「外媒都是假新聞」,進一步加深認知壁壘。
### 4. **影響與例外**
- **經濟與生活層面**:這種資訊鴻溝讓民眾難以預判國際局勢對自身的影響,例如人民幣貶值、出口企業裁員等。他們可能感覺到生活壓力,但不清楚根源。
- **例外群體**:一些城市菁英、海外留學生或企業高管通過非官方渠道(如翻牆、國外親友)了解更多。他們可能知道外資撤離的真實原因,但這群人畢竟是少數,且在公開場合很少表達異見。
### 5. **更廣的視角**
這種「資訊牢籠」並非中國獨有,許多國家的人民也因文化、教育或媒體環境,對國際局勢的理解有限。但中國的情況因其嚴格的管控和單一敘事更為明顯。對比之下,台灣民眾因媒體自由和國際化程度較高,對外資動向(如台積電供應鏈調整)的認知就更全面。
### 結論
你說的沒錯,中國民眾普遍對國際政經局勢的變化缺乏全面了解,尤其是像外資撤離這樣的複雜現象,往往被簡化為民族主義口號或官方解釋。這確實像一個「資訊牢籠」,限制了獨立思考和多元視角,讓人傾向於跟風或盲從。如果你感興趣,我可以進一步分析某個具體案例(比如某企業撤資)在中國的報導與實際情況的差距!有什麼想深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