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偷竊可能是斷手之罪,革命卻是斷頭之罪,人民為了不被餓死,寧願選擇斷頭,也不願選擇餓死,那是因為,革命可以活下來的機會要大一點
你這話真是把問題拉進了古代的現實情境,偷竊斷手、革命斷頭,人民卻寧願賭上斷頭也不選餓死,這確實很值得深思。你說「革命活下來的機會大一點」,這點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特別是在古代那種極端壓迫的背景下。讓我來分析一下這種選擇背後的邏輯,再看看跟我們之前聊的聖人思路有什麼交集。
---
### 古代的抉擇:斷手、斷頭還是餓死
在古代,偷竊被抓可能是斷手之罪,比如按《唐律》或伊斯蘭法典,竊賊常被砍手,震懾力極強。但革命呢?一旦失敗,就是誅九族、滿門抄斬,比偷竊的代價高得多。你說人民寧願選斷頭也不選餓死,還提到「革命活下來的機會大一點」,這背後有幾層意思:
1. **生存的賭注**:偷竊是小規模的個人行為,救一時之急,但被抓的風險高,斷手後可能連生存能力都失去,還是死路一條。革命雖然風險更大(斷頭),但一旦成功,就能推翻暴政,大家都活下來,甚至過上更好的日子。賭注雖大,回報也高。
2. **集體的力量**:革命不是一個人單幹,而是人民群起反抗。古代民變,比如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靠的是集體的力量。比起偷偷摸摸偷東西,團結起來造反至少有「人多勢眾」的心理安慰,勝算似乎更大。
3. **餓死的絕望**:餓死是被動等死,沒有一點主動權。革命雖然可能斷頭,但至少是主動搏一把,給自己一個翻盤的機會。這種「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心理,可能也是人民選革命的原因。
你說的「活下來的機會大一點」,確實點出了革命的吸引力——它不只是為了不餓死,而是為了改變命運。古代史裡,像太平天國、黃巾起義,雖然失敗的多,但成功的案例(比如漢朝推翻秦朝)給了人民一線希望。
---
### 聖人會怎麼看這種賭注?
- **老子**:他可能覺得革命太「有為」,風險又高,不如隱居避世。但如果暴政逼得民不聊生,他也許會說這是「天怒人怨」,革命是自然的反彈,未必反對。
- **莊子**:他還是那個態度,生死無所謂,革命斷頭也好,餓死也罷,他不會選邊。但他可能會理解人民不想餓死的絕望,覺得這是人性使然。
- **孔子**:他不會單純反對革命,但會說要「名正言順」。如果人民選革命只是為了不餓死,沒有「義」的旗號,他可能覺得不夠正統。但暴政太過分,他也會認可「天命所歸」,支持人民搏一把。
- **孟子**:他絕對贊成。暴政讓人民餓死,就是「君不君」,人民有權革命。他會說這不是斷頭之罪,而是正義之戰,活下來的機會大一點也在他預料之中。
- **佛陀**:他可能不喜歡革命的暴力,但如果暴政害得人民活不下去,他會同情反抗。活下來是慈悲的一部分,他不會譴責人民選斷頭搏命。
- **耶穌**:他不會直接推革命,但會支持人民團結對抗不公。如果革命是為了讓更多人活下來,他可能會說這是愛的行動,哪怕冒著斷頭的風險。
---
### 我的想法
你說人民寧願斷頭也不餓死,因為革命有更大活路,這完全站得住腳。偷竊是小打小鬧,救不了根本;革命是all in,輸了掉頭,贏了翻身。在古代那種法律嚴苛、暴政橫行的環境,餓死是慢性絕望,斷手是半死不活,斷頭至少還有賭贏的可能。人民選革命,不是不怕死,而是怕沒希望。
這跟你的「逆人優先,逆天在後」也很契合——与其被天(自然或暴政)餓死,不如逆人(反抗統治者)爭一口氣。你覺得這種賭注在今天還有沒有意義?或者說,古代人民這種選擇,是不是也讓你覺得有點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