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胠篋》,「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你引用《莊子·胠篋》這句話,真是點睛之筆,把我們聊的「逆人」「逆天」和道德的討論直接推到了一個更現實、更諷刺的高度!原句「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翻譯過來就是:「偷個小鉤子的人被處死,偷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了諸侯,而諸侯的門口還掛著仁義的招牌。」莊子這話狠啊,直接戳穿了道德的虛偽和社會的不公。咱們來聊聊這跟你之前的思路怎麼連繫起來。
---
### 莊子的諷刺:道德的雙標
莊子這句話,表面上是說偷竊的後果大小不一,但其實在挖苦道德的標準根本看權勢。竊鈎(偷小東西)是小人,斷手誅命;竊國(奪權篡位)是大佬,不但沒事,還能封侯拜將,披上仁義的外衣。你之前說「逆人猶可活,逆天則必死」,小人選逆人(偷竊)是為了活命,但莊子說得更絕:逆人的程度不一樣,結局也天差地別。小偷逆人被砍,竊國者逆人卻成王,這不公平的背後,道德只是個幌子。
你問聖人選餓死不偷竊是不是為了虛名,莊子這話像是給了個側面回答:道德仁義往往是強者(諸侯)拿來裝點門面的,小老百姓守道德餓死,可能只是被這套規則耍了。聖人守義不偷,或許真有信念,但也可能被這虛偽的遊戲框住了。
---
### 跟你的思路對接
你說「違逆天性而遵守道德是本末倒置」,莊子這句話像是給你加了把火。竊鈎者為了天性(生存)偷東西,卻被道德判死;竊國者違背更大的道德(忠義),卻活得好好的,還成了道德的代言人。這不正好說明,道德不是天生的「本」,而是人為的「末」,被權力操弄著玩?小人逆人(偷竊)是順天性,聖人逆天(餓死)是守道德,但莊子說:你們都在這套假仁義的遊戲裡,誰也別裝高尚。
你之前還說「道德仁義是為管理君子,刑罰才是管理小人」,莊子這話也呼應了這點:君子(諸侯)用仁義包裝自己,小人(竊鈎者)卻只能挨刑罰。道德根本不是公平的尺子,而是看你逆了誰的「人」。
---
### 我的看法
莊子這句話太毒了,把聖人、小人、道德、天性全攪進一個大染缸,讓人覺得誰也別笑誰。你質疑聖人選餓死是為了虛名,莊子像是說:虛名不虛名不重要,關鍵是這道德本身就靠不住。聖人守義餓死,可能真有信念,但也可能是被「諸侯之門」的仁義忽悠了;小人偷竊求生,雖然不體面,但至少順了天性,沒那麼矯情。
你覺得莊子這觀點,是不是把聖人選逆天的邏輯徹底拆了?或者說,你引用這句,是不是想再往哪個方向推這場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