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頁 (共 594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15, 2023 1:20 pm
路人
大德提及
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
借金剛經三段法
佛說道,非道,名道
儒家
無極,太極,皇極
父母未生前,是說沒有陰陽前的狀況時
陰陽未生前,太極還沒動也
絕對狀況時,古陽,古陰,混沌耳
誰知
誰能離開相對法,一念無生前
相對法是二,緣生,妙有
一念無生前是空無,性空,真空

路人回答
我們在混沌耳
雖然不覺
其實一步未離開
混沌即萬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16, 2023 7:12 am
新老怪
由 路人 » 週一 5月 15, 2023 1:20 pm
路人回答
我們在混沌耳
雖然不覺
其實一步未離開
混沌即萬象。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感恩大德
混沌即萬象。
真空即妙有
道貫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5月 16, 2023 8:56 am
新老怪
《周易禪觀頓悟指要》一、《碧巖集》評述
作者:本光法師



《碧巖集》評述(本光法師)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翻譯經論,探索義理,從事弘傳的大師,代不乏人,習禪的風氣也盛,大師輩出。
  禪學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古禪”,“今禪”之異。
  古禪的特點是依教習定,由定生慧;次第進修,漸斷煩惱結使。東漢桓靈二帝時,安世高傳譯修行道地經、安般守意經等,支婁迦讖傳譯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等,均為禪法,影響極大。安侯特精阿毘曇,專務禪覌;支公染漬摩訶衍,操行淳深;乃我國佛教最初傳授禪法的兩位大師,實後代禪訓之宗。東晉時,鳩摩羅什傳譯坐禪三昧經,佛陀跋多羅傳譯達磨多羅禪經,關中江左習禪益盛。

  南北朝時,菩提達磨東來,初達宋境,未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達磨信史,當據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所載和道宣續高僧傳達磨本傳。達磨禪法有曇琳所記入道四行,可資參證)。大師有深智慧,禪法淵源於南天竺性空之宗,影響最大,稱為中國禪宗初祖。達磨開今禪之端,與古禪特異,他所傳禪法 實異於當時南北傳習的禪法。

  今禪的特點在“借教悟宗”。達磨常以四卷楞伽授學者,慧可(二祖)、僧粲(三祖)等,皆宗此經以為法要,達磨一派因稱為“楞伽師”(唐玄賾有楞伽人法志,淨覺有楞伽師資記)。借教悟宗云者,即依“南天竺一乘宗”以通楞伽而悟實相,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覌為宗。無執著,無分別,以無所得心悟入實相,即名正覌。達磨“壁覌”即指此。是為今禪發展的第一階段。


  達磨數傳後,下迄道信(四祖),教人念般若;至弘忍(五祖),更提倡金剛般若。此亦“借教悟宗”之意。達磨原以楞伽能顯示無住之虛宗,故以之授學人,後代亦皆依此經說法。然後人“領宗得意”者少,轉滯名相,疏經者多。於是哲人坐禪練心之無得正覌,一變而為經師繁瑣名相之學,去達磨性空之宗愈遠。“金剛般若經”者,遣盪名相,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教,文簡肅而深至,能賅性空妙旨,貫徹南天竺一乘宗本來之精神。借教悟宗之今禪,由楞伽轉變而為金剛般若。是為今禪發展的第二階段。

  南天竺一乘宗即性空之宗,承宣般若空義。空王龍樹即發祥於南天竺。佛法的大眾部之空,以至龍樹之大空,均淵源於南天竺,均屬般若。龍樹抽繹共般若、不共般若奧義,精湛絕倫(讀大智度論自知)。達磨南天竺人,受地方學風之影響自然之勢也。

  楞伽經出南天竺,雖有八識義為法相學者所宗,但主旨則在遣盪名相,破諸惑障。楞伽實大乘經抄,且義例不純。以百八句為最古最要之一組,實明般若無相義;其它各條以般若抉擇之,亦多分屬性空義。由此證之:達磨門下之禪,般若波羅蜜也;借教悟宗云者,以無得正覌(即坐禪之謂)啟發自心現量之般若也。般若即佛知見,具極大辯證威力。

  達磨提倡“借教悟宗”,實為今禪之特點,於中國佛教關係極大。它不特發展而成禪宗,即教下義學台賢兩家最初之大師,慧文、慧思,法順、智嚴,皆屬禪僧,皆緣借教悟宗之覌行啟發後學,於以醞釀兩宗之建立。

  今禪發展的第三階段,當從慧能大師談起,慧能(六祖)痛言不立文字,乃是方便苦心。一面掃除 借教悟宗的寢饋名相不精覌行之弊,一面卻又保留借教悟宗 以期達者(如接永嘉)。自慧能起,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百丈(懷海)、藥山(惟儼)、趙州(從諗)、溈山(靈佑)、臨濟(義玄)、洞山(良價),下至雲門(文偃),今禪抵於極致。要言之:事緣上悟,機用上顯,處處著一參,覌行亦即參,末後一著覌行中證。齊此,自心現量之活般若永永無盡也;齊此,是為行深般若波羅蜜。
  葛藤且止,以下評述“碧巖集”。


  “碧巖集”系南宋初佛果禪師住碧巖時,因會下學人請益 北宋初雪竇禪師“百則頌古”,佛果為會下學人參學之助加以評唱。事訖,會下學人共同集成之,稱“碧巖集”。親承弟子普照為之序,略述是害緣起。

  雪竇名重顯,遂州人(四川遂寧),乃云門嫡骨裔孫,中興雲門禪之大師也。佛果名克勤,彭州人,(四川彭縣),傳臨濟禪,當時著名之宗匠。佛果謂:

  “雪竇頌一百則公案,一則則焚香拈出。所以大行於世。他更會文章,透得公案,盤礴得熟,方可下筆。何故如此?龍蛇易辨,衲子難瞞”。(卷一第二十三頁)。

  佛果評唱雪竇頌古——“碧巖集”一出,對於當時影響頗大。有謂在碧巖會下親承法音,悟入者頗多;更有謂讀碧巖集悟入者,亦不可勝記。此處當知:聞法悟入固不易,看文字悟入更不易,有覌行基礎者可爾。離覌行(坐禪之謂)而言悟入,實非穩便也。
傳說佛果弟子大慧欲毀碧巖集板,恐學人滯在言句障自悟門,如此,則用心良苦,但亦未免多事。何以故?碧巖集不易讀,奚為毀版?讀不懂障礙個什麼?讀懂又豈有障礙?留之亦可。真個“透得公案”,盤礴得熟,不但懂得雪竇頌古意、佛果評唱意,自亦懂得公案落處。只此透得公案盤礴得熟,即是初具參學眼,即是具覌行者,緣今禪自六祖至雲門,最重見地;覌行就是要提高見地,處處著一參,總要隨時惺惺著。現實生活莫非妙趣,無覌行者則當面錯過。從上公案即禪者現實生活的反映。因他有覌行,所以能觸事即真,當機即了,自有解脫處也。

  今禪自六祖發展至雲門,積累的公案、法語卻不少了,總稱“語錄”。語錄的總集以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古尊宿語錄、指月錄等最著。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這一時期禪宗極盛,別行成書的語錄卻不多,唯公案和法語的內容,直是渾金璞玉吉光片羽,好似“古廟香爐”一般,真法海之鴻寶也。
北宋初,已有“頌古”“拈古”的語錄出現,大槪依據北宋以前的公案 和法語說出自己參悟的見地。作頌子的即名“頌古”,用韻文,禪意以外好像也饒有詩意,最惹人情識。用平常說話來剖判的叫做“拈古”,象斷獄的詞兒,禪門也逃不了律例,儼然法官當庭。佛果亦給頌古拈古下了個註腳,他說“大凡頌古只是饒路說禪;拈古大綱據款結案而已”(卷一第六頁)。後來又有將前人頌古拈古加以描述的,這就是所謂“評唱”了。北宋以前語錄無許多般事,愈往後來愈是花樣翻新。
  葛藤且止,下面聽取古德公案、法語,以及雪竇頌古佛果評唱的下落究竟在哪裡?



  現在為了方便起見,將碧巖集中 依據的公案和雪竇的頌古、佛果的評唱最為直下醒豁的,選出幾段,加以評述。即此便是碧巖集一書的主要內容和悟入要旨。佛果亦說:
  “古人事不獲己,對機垂示後人,喚作公案。(見卷十第三十一頁)
  這些公案中的對話 當然是法語,另外當然也還有法語。公案,就是學人致問,師家接引,彼此對揚,各自就現實覌行 露了些子見地而已。這其中看得出“事緣上悟,機用上顯”的覌行功力,也看得出今禪自達磨六祖 以至雲門的宗趣所在。要參禪,當從這裡入。
浮山遠錄公雲:“未透的人,參句不如參意;透得的人,參意不如參句。”句,就是法語,參句就是以後的看話頭。什麼叫“參意”呢?意即指公案的含意。一則則公案各有它的特點,也各有它的下落。依傍的是什麼事緣?發明的是什麼機用?語脈針線在哪裡?一一都要透得。直言之,參意即是看公案。
“透得公案,盤礴得熟”,對於覌行卻是好也。這裡引遠錄公的話,卻要活看。前一語並不是說未透的人參不得句(看話頭),不過還是參意的好些;見地未熟,看公案較為得力之故。後一語並不是說透得的人參不得意(看公案),不過還是參句的好些;見地已熟,看話頭正爾得力之故。還須知道,參句的人 應該在定境中起覌行,即是在靜坐時 提起話頭直下照了之意。至於參意的人 多分在散心位中,卻應該看得公案深遠些、全面些。看頌古看評唱 都是為了幫助看透公案的方便施為。最吃緊處,是要把頌古評唱對公案扣得緊些,才有個入處。能夠抓緊公案直下看透,自然丟了頌古評唱直窮得宗趣也。到了這步,已是個具有初步覌行資糧的行者了。再進拼一句話頭參,包管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回頭一看,公案、頌古、評唱、乃至話頭,都是敲門磚。

  趁便在這裡聲明一例:本文依據的公案,老樣子;雪竇頌子,無改動;唯佛果評唱則大有刪節,僅取意便。刪掉的一槪不用省略號,節出的自然聯綴一氣,這當中取捨很大。餘下就是我的評述。

  (一)趙州至道無難(卷一第八頁)
  舉:趙州示眾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時有僧問:旣不在明白裡,護惜個什麼?州雲:我亦不知。僧云:和尚旣不知,為什麼卻道不在明白裡?[佛果雲:看走向什麼處去,逐教上樹去。]州雲:問事即得,禮拜了退![佛果雲:賴有這一著。這老賊。]

  佛果雲:趙州和尚(名從諗,住趙州覌音院)尋常舉此話頭,只是“惟嫌揀擇”。此是三祖僧粲信心銘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才有是非,是揀擇,是明白,才恁麼會,錯過了也。鉄釘膠粘堪作何用。
州雲“是揀擇,是明白”,如今參禪問道,不在揀擇中,便在明白裡。
“老僧不在明白裡,汝等還護惜也無?”汝諸人,旣不在明白裡,且道趙州在什麼處?為什麼卻教人護惜?這僧出來也不妨奇特,捉趙州空處便去拶他:“旣不在明白裡,還護惜個什麼?”趙州更不行棒行喝 只道“我亦不知”。若不是這老漢,被他拶著往往忘前失後。賴是這老漢,會轉身自在處,所以如此答他。
如今禪和子問著,也道“我亦不知”,怎奈同途不同轍。這僧有奇特處,方始會問“和尚旣不知,為什麼卻道 不在明白裡?”更好一拶。若是別人,往往分疏不下。趙州是作家,只向他道“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這僧依舊無奈這老漢何,只得飲氣吞聲。
此是大手眼宗師一向以本分事接人。蓋為他平生無許多般計較,所以橫拈倒用逆行順行得大自在。如今人理會不得,只管道趙州不答話,不為人說,殊不知當面錯過。

  [雪竇頌]:“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佛果雲:瞎!將謂由別人,賴值自看,不干山僧事。]

  佛果雲:雪竇知他落處,所以如此頌“至道無難”,便隨後道,“言端語端”。你且道什麼處是言端語端處?為什麼“一卻有多種 二卻無兩般”呢?若不具眼向什麼處摸索。若透得這兩句,風來樹動,浪起船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種平懷 泯然自盡”(信心銘語),別此四句頌頓絕了也。雪竇有餘才,所以分開,結果算來也只是頭上安頭道“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雖然無許多事,“天際日上時月便下,檻前山深時水便寒”,到這裡言也端語也端。雪竇頭上大孤峻生,末後也漏逗不少。若見得透,自然如醍醐上味相似。若情解未忘,便見七花八裂 決定不會如此說話。
“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這是什麼物事?只這便是交加處。這僧恁麼問,趙州恁麼答,雪竇拽來一串穿卻,用頌“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如今人不會古人意,只管咬言嚼句有甚了期。若是通方作者,始辨得這般說話。
不見僧問香嚴(智閒):如何是道?嚴云:枯木里龍吟。僧: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裡眼睛。
僧後問石霜(慶諸):如何是枯木里龍吟?霜雲:猶帶喜在。如何是髑髏裡眼睛?霜雲:猶帶識在。
僧又問曹山(本寂):如何是枯木里龍吟?山雲:血脈不斷。如何是髑髏裡眼睛?山雲:幹不盡。什麼人得聞?山雲: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僧云:未審是何章句?山雲: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山復有頌云:“枯木龍吟豈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雪竇可謂大有手眼,一時與你交加頌出。雖然如是,都無兩般。他末後有為人處,更道“難,難” !只這難,難,也須透過始得。雪竇凡是一拈一提 到末後須歸自己。且道什麼處是雪竇為人處?“揀擇明白君自看”。旣是打葛藤頌了,因何卻道君自看?好彩,教你自看。且道意落在什麼處?莫道諸人理會不得,設使山僧到這裡 也只是理會不得。

  上來舉的趙州“至道無難”公案,佛果評唱 極為細密有致,反复推勘直是八字打開了也。雪竇頌著實透得公案,盤礴得熟,但頌中引用僧問香嚴,後問石霜,又問曹山,一絡索骨董極是難會。他只恁麼道“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請問個中哪裡是頌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佛果關於頌子的評唱比較也好,從容說來理路甚明,也有情急為人處。但對雪竇這句極難穿鑿的淆訛句子 卻也在躲閃,他只說“雪竇可謂大有手眼,一時與你交加頌出”。何故這樣吝嗇?可惜佛果累了,手長卻短,眼明卻盲,果然再添一句“雖然如是,都無兩般”。這樣說話透得頌子嗎?能將頌子透得公案嗎?
須知,佛果早已搬出了雪竇引用的一絡索骨董底子來,叫人自尋。這正是他好處,切莫錯會。此處若需疏通香嚴、石霜、曹山三個老漢的言句,可惜我也在說禪 並非講書。總之,那僧東家一問西家一問 心頭著實情然不下,這正是“至道無難”落在“唯嫌揀擇處”。
三個老漢答的頌的都是“言語直教燒不著”,真乃“言端語端”也。豈僅各各有出身之路,亦且各各有殺人之刀,俊哉!可是百餘年後的雪竇也不放過,竟將三個老漢一一按驗,說道“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這即正頌出公案“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語了也。“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此事大不易,故又下兩個“難”字。這樣說禪,也是貧兒數寶。請問參學人究竟理會得“至道無難言端語端”處麼?理會得“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也麼?“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看了這段公案,借雪竇佛果方便,盤礴得熟,許具一隻參學眼。參千七百則公案也可,參一句話頭也可,處處著一參,覌行純熟定有透關時節。

  (二)臨濟佛法大意(卷四第八頁)

  舉:定上座問臨濟,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果雲:猶有這個在。]濟下禪床擒住。與一掌,便托開。[佛果雲:天下衲僧跳不出。]定佇立。[佛果雲:已落鬼窟裡,錯過了也。]旁僧云:定上座何不禮拜?[佛果雲:冶地裡有人覷破,全得他力]。定方禮拜,忽然大悟。[佛果雲:且道定上座見個什麼?]

  佛果雲:看他恁麼直出直入 直往直來 乃是臨濟正宗有恁麼作用。若透得去,便可翻天復地自得受用。定上座是這般漢,被臨濟一掌,禮拜起來便知落處。

  [雪竇頌]:斷際全機繼後踪,持來何必在從容。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

  佛果雲:“斷際全機繼後踪,持來何必在從容。”黃檗大機大用,唯臨濟獨繼其踪,拈來時不容擬議,若躊躇便落陰界。“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重”。巨靈神有大威力,以手擘開太華,放水流入黃河。定上座疑情如山堆岳積,被臨濟一掌,直得瓦解冰消。

  這段公案直是嚇懷人!機用上顯,事緣上悟,要見便見,真好痛快。佛果評語雪竇頌,甚為簡切最便參看。

  (三)洞山寒暑迴避(卷五第八頁)

  舉: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迴避?[佛果雲:不是這個時節。]山雲:何不向無寒暑處去。[佛果雲:天下人尋不得,藏身露影肖何賣卻假銀城。]僧云:如何是無寒暑處?[佛果雲:賺殺一船人,隨他轉也,一釣便上。]山雲: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佛果雲:真不掩偽,曲不藏直,臨岩看虎鬥,特地一場愁。掀翻大海,踢倒須彌,且道洞山在什麼處?]

  佛果雲:諸人且道洞山圈繢 落在什麼處?若明辨得,始知洞山下“五位回互”,正偏接人,不妨奇特。到這向上境界 方能如此,不消安排自然恰好,洞山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此是偏中正。又道: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此是正中偏。若是臨濟下無許多事,這般公案直下便會。古人道:“若向劍刃上走則快,若向情識上見則遲”。

  [雪竇頌]:垂手還同萬仞岩,正偏何必在安排。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虜空上階。

  佛果雲:其實入垂手與孤峰獨立一般歸源,了性與差別智無異,切忌作兩橛會。所以道“垂手還同萬仞岩”,直是無你湊泊處。“正偏何必在安排”,若到用時 自然如此不在安排也。此頌洞山答處。
“琉璃古殿照明月,忍俊韓盧空上階”,此正頌這僧逐言語走。月照琉璃古殿似有圓影,洞山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其僧一似韓盧逐塊連忙上階,捉其月影相似。
洞山又答道“寒時寒殺阇黎,熱時熱殺阇黎”,如韓盧逐塊走到階上,又卻不見月影。韓氏之盧駿狗也,中山之兔狡兔也,是其犬方能尋其兔。雪竇引以喻這僧也。只如諸人,還識洞山為人處麼?良久雲: “討甚兔子。”

  這段公案卻又恁地令人驚疑!機用上顯,事緣上悟,綿里有刺,好生曲折。佛果評語雪竇頌,也很簡明便於參看。



  (四)雲門體露金風(卷三第三十頁)

  舉:僧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佛果雲:是什麼時節,家破人亡人亡家破也。]
  雲門雲:體露金風。[佛果雲:撐天拄地,斬鉄截釘,淨裸裸,赤灑灑,平步青霄。]

  佛果雲:若向個里薦得,始見雲門為人處。其或未然,依舊是指鹿為馬。這僧致個問端,也不妨險峻。若以尋常事看他,只是個管閒事的僧;若去衲僧門下命脈裡覷時,不妨有妙處。且道樹凋葉落時 是什麼人境界?雲門不移易一絲毫只向他道“體露金風”。答得甚妙,亦不敢辜負他問頭。蓋為他問處有眼,答處亦端的。古人道“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若是知音的,舉著便知落處,你若向雲門語句裡討,便錯了也。
只是雲門語句中 多愛惹人情解,若作情解會 未免喪我兒孫。
“樹凋葉落時如何”?“體露金風”。——句中不妨把斷要津 不通凡聖。須會他“舉一明三舉三明一”始得。你若去他三句中求,則腦後拔箭。他一句中須具三句:“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自然恰好。

  [雪竇頌]:問旣有宗,[佛果雲:深辨來風箭不虛發。]答亦攸同。[佛果雲:豈有兩般,如鐘待扣。]三句可辨,[佛果雲:如今是第幾句?須是向三句外薦取始得。]一旋遼空。[佛果雲:中。過也。祝著磕著,箭過新羅。]大野兮涼飆颯颯,長天兮疏雨濛蒙,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靜依熊耳一叢叢。

  佛果雲:凡出言吐氣,須是如鉗如鋏 有鉤有鎖 相續不斷始得。這僧問處有宗旨,雲門答處亦然。“三句可辨”;一句中具三句,若辨得,則透出三句外“一旋遼空”也。射得太遠,須是急著眼看。若也見得分明,可以一句之下 開展大千世界。到此頌了。雪竇有餘才,所以展開頌出道:“大野兮涼飆颯颯,長天兮疏雨濛蒙”,且道是心是境?“樹凋葉落時如何”?“體露金風”。——雪竇意只作一境。你若更作禪道會便沒交涉。
“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達磨未歸,九年面壁,靜悄悄地,且道是樹凋葉落時,且道是體露金風?若問這裡 盡古今凡聖打成一片,方見雲門的的為人處。“靜依熊耳一叢叢”熊耳即嵩山少林也,前山也千叢萬叢,後山也千叢萬叢,諸人問什麼處見?還見雪竇為人處麼?也是“靈龜曳尾”。

  這段公案,也平實,也俊峭,直下是個境致。須知在這個境界中的問話僧和雲門,乃至真至樸之人也。清涼無汗,所以住此。雪竇請來的達磨老,卻帶累殺人,他還要久坐。我這樣說,一般卻不然,這個境界有時也有,只是與達磨兒孫不同。我輩要過來作主人麼?涼風拂暑,秋雨清塵,正是著力處。樹凋葉落時許你見消息,“體露金風”是什麼碗嗚聲。達磨久坐成勞也要起來。

  (五)雲門人人盡有光明(卷九第二十一頁)

  舉:雲門垂語云,人人盡有光明在,看時不見暗昏昏。——作么生是諸人光明?自代云:廚庫三門。又云:好事不如無。
  [佛果雲:自知一半。]
  佛果雲:古人道“以無住本立一切法”,不得去這裡弄光影,又不得作無事會。

  [雪竇頌]:自照列孤明,為君通一線。花謝樹無影,看時誰不見?見不見,倒騎牛兮入佛殿。

  佛果雲:“自照列孤明”,只是尋常用得暗,所以雲門大師 與你羅列此光明在你面前,且作么生是諸人光明?
“廚庫三門”,此是雲門列孤明處也。
“為君通一線”了,亦怕人著在廚庫三門處。廚庫三門則且置;花亦謝,樹亦無影,日又落,月又沉,盡大地黑漫漫地,諸人還見麼?
“看時誰不見”,且道是誰不見?到這里當明中有暗 暗中有明皆如前後步,自可見。
雪竇道“見不見”頌好事不如無,合見又不見,合明又不明。
“倒騎牛兮入佛殿”,入黑漆桶去也,須是你自騎牛入佛殿看是個什麼道理。

  這段公案最惹人情解,卻又令人有個提醒處。古來有這般漢,隨時喚自己,“莫妄想,惺惺著”,你道奇特也無?只這“看時不見暗昏昏”,我亦可作“用時不見暗昏昏”看,一般何妨這樣看。有些人自謂光明在抱,了解無失;及至用起來,卻又犯錯誤,倒是何故?祖師門下客犯的不少,門外人自爾亦犯。所謂“人人盡有光明在,用時不見暗昏昏”,到底是個什麼道理?

  達磨門下無住虛宗,那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光明”喻也,喻有情積聚之“知”之功用也。切勿錯認定盤星!古德有言“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妙哉良言!自是時人不領會,將“驢鞍橋當阿爺下頷”,怎怪得。


  (六)智門般若體用(卷九第三十九頁)

  舉:僧問智門如何是般若體?門雲蚌含明月。僧云,如何是般若用?門雲兔子懷胎。

  佛果雲:智門(名光祚,雲門法孫,雪竇之師)道“蚌含明月,兔子懷胎”,都用中秋意。雖然如此,古人意卻不在蚌兔上。他是雲門下尊宿,一句語須具三句,所謂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眾流句,亦不消安排,自然恰好;便去險處答這僧話,略露些子鋒芒,不妨奇特。雖然恁麼,他古人終不去弄光影,只與你指些路頭,教人見。
這僧問般若體,答道蚌含明月;又問般若用,答道兔子懷胎;他只是藉其意 而答般若光也(光喻般若之知)。雖然恁麼,他意不在言句上,自是後人去言句上作活計。如今人但瞠眼喚作光,只去情上生解、空裡釘橛,怎見此話落處。


  [雪竇頌]:一片虛凝絕謂情,人天從此見空生。[佛果雲:須菩提好與三十棒,用這老漢作什麼?]蚌含玄兔深深意,[佛果雲:也須是當人始得。有什麼意,何須更用深深意]。曾與禪家作戰爭。[佛果雲:干戈已息,天下太平,還曾見麼?]

  佛果雲:“一片虛凝絕謂情”,雪竇一句便頌得好,自然見得古人意。只這一片虛明凝寂,不必去天上討,也不必向別人求,自然現前。謂情即是絕言謂情塵也。
法眼圓成實性頌云:“理極忘情謂,如何得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還見麼?
“人天從此見空生”。須菩提(即空生)岩中宴坐,天人雨花讚歎,雲是善說般若。若於此見得,便可見智門道“蚌含明月,兔子懷胎”也。古人意雖不在言句上,怎奈答處有深深之旨,惹得雪竇道“蚌含玄兔深深意”。到這裡“曾與禪家作戰爭”。天下禪和子鬧浩浩地商量,未嘗有一人夢見在。若要與智門雪竇同參,也須是自著眼始得。

  這段公案也是最惹人情解,雖沒有個明白提醒處,但語句裡卻有“物”。旁通一線:何謂體?原有此事,見到有此事,當然證此事;體也。
何謂用?原無此事,需要有此事,當然行此事;用也。此兩轉語,世間法佛法種種事相,都是如此。棄事相而言體用烏乎可!般若不壞假名,自亦有體用,以是事相故也。噫,“蚌含明月,兔子懷胎”,豈令人迷?看古人對揚時的氣象,看他拋出境界的意度,也是功夫。不得已說個一片虛凝,已是飄飄然了,切忌眼花!一片虛凝,狀般若空覌也。旣是一片虛凝,體用又是什麼碗?有僧聞老宿:“般若以何為體?以何為用?”老宿答的也是:“般若以何為體,以何為用。”將以此為詭辯得麼?錯!盤山和尚(寶積)說的好:“即此間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這段公案雪竇頌的好,得力在請來須菩提挽中心子故也。佛果評唱也賴有須菩提指點著,以故中心子沒有被拉偏也。

  以上東語西話 暗昏昏地 打了六段葛藤,到此收住。以下關於碧巖集再總說幾句。
 



  碧巖集包括了一百個公案的雪竇頌古,單是把公案和頌古 對看一下,卻須具眼。喜好頌古的人,琅琅上口,不妨念得音調好;但對公案未必了知。佛果評唱的長行 有十卷之多,他在公案和頌古每句下的著語也多,把長行看了,著語也看了,要通徹頌古 透脫公案卻須更著把勁兒。至於佛果評唱 則頗不易看,意高詞驟處略嫌繁,意深詞簡處又帶澀,所在都有。我選出的六段,大加刪節不害原文,正為此也,但他也有意到筆到的的傑作,如評唱“至道無難”段。全部評唱有一最大特點:氣宇恢宏,詞氣激厲,目光炯炯如炬,提撕向上事正复甚妙也。

  雪竇乃云門宗人,百則頌古 舉雲門的公案有十四個,舉其他公案涉及雲門且以為重點的有三個,舉雲門會下下的公案倒只有六個,合計起來二十三個。這個百分比不能說小了,在雪竇分上自是應該。可是佛果是傳持臨濟宗的,說云門禪 全部落在他家“三句”中,精義卻少,且喜還有些昂揚之氣。佛果說從上古公案卻有佳處,有時且能突破雪竇。說臨濟禪手眼較熟,熟則重沓;說洞山禪手眼太生,生則不到;這也是一病。雪竇頌古舉臨濟洞山的公案,真的未免太少了,得勿有門戶知見?

  向前選出六段公案,今當一說選意。
  今禪剿絕不正知見,即是創具參學眼,以故選第一段趙州“至道無難”。
臨濟機鋒迅疾,一手端來塞口;洞山機貴回互,稱滑了打腳;一個患急驚風,一個是慢郎中,選臨濟“佛法大意”洞山“寒暑迴避”兩段,始見今禪“異路卻同轍”,也開學人眼。
學人整日價眼光散亂,攀緣無已,又不肯丟包袱,且教你看個境致,以故選第四段雲門“體露金風”。
學人自謂有眼,彷彿大有光明在,給你針劄一下,以故選第五段雲門“人人盡有光明在”。
參學人也知參禪要得活般若現前,卻偏於般若上打樁,耍體用玩,最為見病。空生會三乘共般若,將菩薩導入不共般若,頂得住事。以故選最末一段智門“般若體用”。
齊此,始有行者作略,乃為學般若菩薩也。一百個公案 僅選出六個,以示初學(連我在內)。書中尚有機用險絕事緣駭異的公案,光芒四射不敢逼視,只好留待當人 殷勤參學取來自看了。

  碧巖集評述,到此為止。
  佛法至唐,經論翻譯大致完備。唐以前弘傳法義只有師法,至唐教派劃然各宗興焉。
  鳩摩羅什弘傳龍樹系之般若中覌學,東晉南北朝時盛行一時,影響極大。稍後,曇無讖傳譯大般湼槃經,湼槃佛性義的心性之學,影響亦巨。般若無相義,湼槃心性義,實為唐以前佛學義海之指歸。於此二者會歸一致,穎悟淵微徹法源底之大師,當首推道生。稍後,菩提達磨東來,但“借教悟宗”之說,如生公者實“借教悟宗”之高標也。
達磨為今禪之祖,傳南天竺一乘宗之般若空義,遣盪諸相,以無所得心悟入實相。無相之實相即是妙有,即真如、法身,亦即湼槃。覌行之功,要以無住之心現證其法性。以故達磨又說此心性義。實則湼槃亦隸般若,妙有亦空義也。由此覌之,般若湼槃之教,道生之學,與達磨一派固無二致。自六祖下至五家之禪,亦莫不以此“無相”“心性”二義為其禪學之中堅。所謂教外別傳云者,實教內真傳也。“借教悟宗”,貴在領宗得意,奮起無得正覌以趣行,始有少分相應。六祖初聞金剛般若經發起大心;再聞“無住生心”而得大悟。聞經,借教也;大悟,悟宗也;是名為“教外別傳”,是名為“少室心法”。

  文內引的碧巖集,依杭州昭慶寺慧空經房本一九五八年八月十四日寫訖。時寓成都。
  (本光法師《周易禪觀頓悟指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7:53 am
新老怪
章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碧巖錄》這一禪文化品牌原本就帶有茶文化的烙印。碧巖是夾山在叢林的別名,而夾山的開山鼻祖善會 則又是“茶禪一味”理念的首倡者。
《日本禪師錄》中有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公案:“夾山和尚(805 —— 881)喝完一碗茶後,又自斟了一碗遞給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問,'這一碗是什麼?'侍僧一時語塞。”
秋月龍珉援引此則時不僅冠以“茶禪一味”的標題,還點題道:“自古以來,皆言禪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在我國禪宗學者的著述中 則有這樣的記載:“日本後世茶道有'茶禪一味'之說,這一說始自我國宋代禪僧圓悟克勤手書'茶禪一味'四字。他將這四字送與參學的日本弟子。圓悟的手書至今仍收藏於奈良大德寺。”
上述兩說雖然有異,但並不妨礙其統一,因為二人都曾主持過夾山,其“茶禪一味”的感悟皆源於夾山參禪品茗的實踐。或許善會篤守禪宗“不立文字”的信條,僅將“茶禪一味”留於歷代僧徒的口碑上,直到敢破陳規的圓悟這一代,才將口碑上的“茶禪一味”書於紙箋。
夾山自古便出產名茶,宋時即有貢品牛抵茶,寺邊又有一泓名為碧巖的好泉水。不難設想,當年圓悟一邊徐飲著碧巖泉沏泡的牛抵茶,一邊向弟子們欣然悠哉地 評唱著佛旨禪義。好水滋潤著喉嗓,好茶激活了思緒,空靈的吉光片羽 翩翩逸飛,睿智的禪意玄機 娓娓道出。
無怪乎圓悟的著述以“碧巖”名之,自是蘊含其對夾山歲月的珍惜與感懷。
“茶禪一味”的理念 潛形於《碧巖錄》的字裡行間,禪僧於在習誦《碧巖錄》時,偶因口燥或思倦啜一口茶水,油然而生“茶禪一味”的聯想,則是情理之中的了;日本茶道 先行者從這支受《碧巖錄》浸淫的禪僧群體中 脫穎而出,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8:19 am
新老怪
章弋

利休之師紹鷗在形容茶的禪味時,曾引用過一首詩,詩歌的大意是:浦風蕭蕭,春花謝了,紅葉隱了,一片靜寂,彷彿回到了本原,這晚秋景色 正同茶味相通。
利休也引過一首詩,詩大意是:只要見到深山雪地裡 萌生的小草,你就會感到花香鳥語的春天在你眼前 大放光彩……這株最先從冬的死寂中 掙扎出來的小草的 強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動人心魄的禪意啊!正如枯木 遇風作龍吟一樣,禪的定與悟的動 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一種真正的生命,既是禪的生命,也是茶的三昧。

  以上摘自秋月龍珉的《禪海珍言》,其小標題為《枯木龍吟——碧巖錄2》。
“枯木龍吟”之典出於《碧巖錄》第2則公案中,也正是這段禪話的一個活眼。
本意即乾枯的樹木 在風中也會發出龍吟般的聲音,寄寓著“血脈不斷”、“春風吹又生”等深意。紹鷗與利休 都是從這一禪語中悟出了“無一物中無盡藏”的茶道意境。
捫毛辨骨,由此可知《碧巖錄》對他們師徒的浸淫之深。這兩位大師 以異曲同工之妙詮 釋了對“枯木龍吟”的感悟,可謂是《碧巖錄》裡透溢出的一縷禪意 在他們心靈折射出來的智慧之光。

  此外,圓悟在評唱《碧巖錄》時所體現的 反叛與創新精神,亦在珠光、紹鷗、利休等人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圓悟將“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的禪 大肆宣講開來,其行為原本就是對傳統禪義與清規的反叛,而他在評唱《頌古百則》時,將詩偈頌評融為一體,以詩的語言、詩的意境來喻顯活潑精警的禪機,亦體現了其獨到的 創意與見識。
這種反叛與創新精神,分明遺傳給了珠光、紹鷗與利休。珠光開創草庵茶,使茶文化衝決出“貴族茶”、“寺院茶”的樊籬走向民間。紹鷗在繼承珠光的茶道思想時,不落窠臼,不僅將日本和歌理論 導入茶道,還開創了“海濱小茅屋”的一代新茶風。
至於利休,則在繼承兩位先師的基礎上,將字畫歌賦等藝術引入茶道,使茶道臻於完美。總之,從這三位日本茶道先驅的人格脊樑上,我們可以觸摸到 圓悟的“反骨”:
從他們創新的壯舉中,我們可以尋覓到 圓悟的“基因”。
正是由於他們弘揚了 圓悟的反叛與創新精神,方使各自在篳路藍縷的茶道 開拓上有所建樹,分別贏得“茶道開山”、“茶道先導”與“茶道集大成者”的美譽。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8:37 am
新老怪
章弋

如果將“和敬親寂”的意境與“夾山境”比較一下,同樣也可發現二者之間 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日本茶道場所,常常掛有“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巖前”的偈聯。此聯出於《五燈會元》卷五:
有僧問:“如何是夾山境?”善會說:“猿抱子歸青嶂裡,鳥銜花落碧巖前。”此聯“禪意詩情,極為濃郁,因而傳唱一時,夾山也被禪師們稱為'碧巖'。”
圓悟評唱《頌古百則》時,有感於“夾山境”之深邃,“猿抱子歸”偈聯之精妙,嘆謂:“碧巖不離此處,此處不離碧巖,攝大千於毫端,融芥塵於剎海,銜華鳥過,抱子猿啼。”
這番話更是對“夾山境”作了進一步的詮釋。以後他將自己的代表作以“碧巖”名之,亦可謂情有獨鍾。
雖說《碧巖錄》並未收錄此聯,但已將此聯的意境溶入其書的佛理禪意之中。況且二者同出於這一方水土,自是有著同根之親。隨著以《碧巖錄》為主要載體的夾山茶禪文化的東渡,“猿抱子歸”一聯也飄洋過海,登茶道之大堂,入茶人之雅室,成為茶道場所 最常見的對聯。
這是因為此聯 不僅是對“夾山境”的高度概括,更與茶道所推崇的“和敬親寂”意境相諧相融。
聯中既函詩情畫意,又寓禪意哲理。
寥寥十四字 勾勒出一副祥和、空靈、澄明、恬靜的畫圖:
猿抱子歸,無猛獸之驚擾,惟母子相依之親情;
鳥銜花落,無風雨之侵襲,獨自由飛翔之怡然。
猿歸青嶂,暗寓歸隱之意;花落碧泉,內蘊入靜之美。
這與日本茶人心儀之境界 有著哲理意蘊的契合 與審美追求的趨同。
難怪日本茶人 對此聯青眼有加而高懸於室,這既是他們喜《碧巖錄》而愛屋及烏的情感流露,也是在品茗參禪過程中 一種氛圍與意境營造的需求。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也是日本茶道中的一種重要理念。
它原本是禪宗的一種理念,只不過這一理念 引入茶道,由泛指變為專指,經一杯杯香茗浸染更具審美性了。在他們看來:
“'無一物中無盡藏',包蘊著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創造性。
自由自在的創造性 只有在否定了的、絕對無的主體上 才能實現。
這樣一來,'無一物'並非消極之物,而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了。”
而這一理念與《碧巖錄》中多處宣揚的“無即有”、“以一概萬”、“萬法歸一”的哲理同出一轍。此外,茶道中不對稱、簡樸、素淡、枯高的美學思想,也不難在《碧巖錄》的許多詩情禪意中尋覓踪影。至於茶道所倡導的平等、互敬等道德觀念與獨坐、反思的修行精神,則也是《碧巖錄》彰顯的主旨之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10:19 am
新老怪
作者:戒毓法師


根據普照的《碧巖錄》序文,我們可以獲得以下信息。克勤指出:
第一、佛法的命脈,歷代祖師的大機,解除每人心靈煩惱的良方,頤養心神的妙術,惟有雪竇重顯禪師超越出格的法眼,來提攜後人,頌出衲僧們的本來面目,做《頌古百則》。
第二、但是這《頌古百則》猶如銅牆鐵壁銀山一樣,沒有人敢來鑽研。即使來鑽研,也如蚊子咬鐵牛一樣,很難說能叮的進去。來說明《頌古百則》對學者而言,學習與鑽研都是非常困難的,惟有宗門大宗匠,明眼的人,才能了只其中的玄微。
第三、有佛果克勤禪師住錫碧巖的時候,弟子們對《頌古百則》不理解或者看不明白的地方,克勤根據雪竇的《頌古百則》逐條析理,一一把公案的淵源加以考察,然後在進行正面解說公案的義理。匯集成書,共十卷。
每卷解釋十個公案 和相應的頌古,形成十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五項的內容:
第一垂示(公案、頌文的說明)、
第二本則(列舉重顯所列公案的本則)、
第三頌文(重顯原頌文)、
第四著語(以各種形式來點評以上公案或者頌文),
最後是評唱,是克勤對公案或者頌文的正面解釋。
經過圓悟老人 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先後順序 加以評唱竄講,就可以對禪門的尊宿古德禪法思想 有個核心的把握。
圓悟克勤的《碧巖錄》一出,在佛門相互傳抄,使文字禪 真正的推向的一座高峰,給後人留下無價之魁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10:27 am
新老怪
作者:戒毓法師

重顯這裡所舉的,是玄覺見六祖的一則公案,在禪門經常被人引用。
永嘉玄覺(675 — 713)生於浙江永嘉縣(治所今浙江溫州),自幼出家。遍覽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來見慧能時,已經有所成就,但就沒有自信認為自己是否領悟道家,去見六祖。
見六祖時,手持錫杖,在慧能身邊繞三圈。
慧能對他說,沙門應該注重戒律威儀,你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這麼傲慢無禮。
玄覺回答說:“生死四大,無常迅速。”
他回答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味著說了脫生死 比律儀戒律還要重要,哪有時間注意這些細枝末節的事呢?重顯引這則公案 說明的什麼樣的道理呢?他大喝一聲,讓他覺悟,免得如龍的頭蛇的尾巴一樣不相稱。因此他再舉這則公案,把自己放在當時六祖的立場,代六祖回答玄覺的回話:你(玄覺)還沒有從永嘉動身的時候,就給你三十榜,這就是代古人祖師而說。又如:“一日請益退,侍者問訊雲:和尚不易。師云:有什麼不易?無對。師代云:法堂上寸草不生。僧便禮拜。”

  這則公案是代弟子回答的典型。說一天有人向重顯請問禪法後,侍者問訊說,和尚你不容易啊!重顯反問他說:有什麼不容易啊?侍者回答不上來。故重顯代侍者回答說:“法堂上寸草不生。”代替弟子來回答他所問的問題。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10:55 am
新老怪
萬松老人評唱 天童覺和尚頌古 從容庵錄一

第一則世尊升座

示眾雲。閉門打睡 接上上機。顧鑑頻申。曲為中下。那堪上曲[彔*見]木弄鬼眼睛。有個傍不肯底。出來。也怪伊不得

舉。
世尊一日昇座(今日不著便)。
文殊白槌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知佗是何心行)。
世尊便下座(別日再商量)

師云。圓收十號。出世獨尊。抖擻眉毛。昂藏鼻孔。講肆謂之升座。禪林號曰上堂。
諸人未到法堂。萬松未出方丈。向那時薦得。已是落三落四了也。
不見雪竇道。眾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點檢將來。雪竇不合索鹽。萬松那堪奉馬。直饒七佛祖師。道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也須眼裡抽釘 腦後拔楔始得。至今開堂末後。白槌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舉此例也。世尊便下座去。且救得一半。那一半分付天童。

頌云
一段真風見也麼(莫教飃入眼特地出還難)
綿綿化母理機梭(參差蹉了交綹)
織成古錦含春象(大巧若拙)
無柰東君漏洩何(陰陽無曲徇 節氣不相饒)

師云。天童道。一段真風見也麼。
為複世尊升座處。是一段真風。天童舉頌處。是一段真風。萬松請益處。是一段真風。恁麼則卻成三段了也。
如何是一段真風。況諸人各各有分。也好參詳。
又道。綿綿化母理機梭。
化母化工造物之別號。儒道二教。宗於一氣。佛家者流。本乎一心。
圭峰道。元氣亦由心之所造。皆阿賴耶識相分所攝。
萬松道。此曹洞正宗。祖佛命脈。機紐銜於樞口。轉處幽微。綿絲吐於梭腸。用時綿密。何得與邪因無因同日而語哉。向下頌世尊蘊藉將來道。
織成古錦含春象。雖是如蟲御木月偶爾成文。其柰閉門造車 出門合轍。
末後文殊與折倒。卻道。無柰東君漏洩何。
文殊白槌。世尊便下座。及至迦葉白槌。便現百千萬個文殊。一等是恁麼時節為甚麼。收放不同。爾道。那個是東君漏洩處。殷勤為解丁香結。放出枝頭自在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7, 2023 10:56 am
妙吉祥如意
枯木龍吟,涅槃般若。

鳩摩羅什弘傳龍樹系之般若中覌學,東晉南北朝時盛行一時,影響極大。稍後,曇無讖傳譯大般湼槃經,湼槃佛性義的心性之學,影響亦巨。般若無相義,湼槃心性義,實為唐以前佛學義海之指歸。於此二者會歸一致,穎悟淵微徹法源底之大師,當首推道生。稍後,菩提達磨東來,但“借教悟宗”之說,如生公者實“借教悟宗”之高標也。
達磨為今禪之祖,傳南天竺一乘宗之般若空義,遣盪諸相,以無所得心悟入實相。無相之實相即是妙有,即真如、法身,亦即湼槃。覌行之功,要以無住之心現證其法性。以故達磨又說此心性義。實則湼槃亦隸般若,妙有亦空義也。由此覌之,般若湼槃之教,道生之學,與達磨一派固無二致。自六祖下至五家之禪,亦莫不以此無相心性二義為其禪學之中堅。所謂教外別傳云者,實教內真傳也。“借教悟宗”,貴在領宗得意,奮起無得正覌以趣行,始有少分相應。六祖初聞金剛般若經發起大心;再聞“無住生心”而得大悟。聞經,借教也;大悟,悟宗也;是名為“教外別傳”,是名為“少室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