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頁 (共 595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9月 24, 2023 7:40 am
新老怪
原妙禪師曾設“六則垂問”,以驗學人——
一曰 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
二曰 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
三曰 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
四曰 杲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雲遮卻?
●五曰 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
●六曰 盡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
凡此六問,來參者倘若下語不契,原妙禪師即閉關不出。

:mrgreen:因甚踏不著影子?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9月 25, 2023 7:07 am
新老怪
第19案 唐文宗食蛤蜊
《聯燈會要》舉終南惟政禪師:

這則公案,筆者依《聯燈會要》重寫──
唐文宗好食蛤蜊,沿海官吏時時進供。
一日,禦饌中有一蛤蜊,無論怎樣都掰不開,唐文宗覺得奇怪,他信佛,所以便焚香禱告,祈禱這蛤蜊張開。
蛤蜊果然張開,整隻蛤蜊 居然是觀世音菩薩的梵相。
唐文宗便用金粟檀香匣,覆以美錦,裝著這只蛤蜊,賜興善寺,令眾僧瞻禮。

唐文宗問群臣,這到底是甚麼祥瑞,有太臣說,太一山有惟政禪師 深明佛法,可以下詔去問他。
惟政回答:物無虛應,這只是為了啟陛下的信心。
有如佛經所言,觀世音菩薩是,應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說法,現在便為陛下現菩薩身。
唐文宗問:菩薩身已現,但未聞說法。
惟政答道:陛下見這蛤蜊,是常是非常、是信是非信?
唐文宗說:我深深相信。
惟政便說:陛下已聞說法了。
唐文宗因此大悅,便敕令天下寺舍 都各立觀音像。

(筆者認為,漢地信眾多拜觀音,可能即受此影響。)
這則公案,可以看到禪宗 隨機說法的風格。惟政是五祖的再傳弟子,五祖傳法與六祖不同,也可以說沒有那麼玄,所以惟政便當機說法,說蛤蜊現觀音像,是為了堅定唐文宗對佛法的信心。
但是,在回答唐文宗未聞佛法之問時,便說,唐文宗的深信 即是已聞佛法,那便是當機說法的善巧方便,這亦便是“信解般若”。
皇帝對佛法信解已足,所以對他不必多說。
其實說也沒用,例如梁武帝,多向高僧問法,能夠編撰佛典,可是到頭來 還是死於非命,那便是由於他 其實信解不足,所以達摩見他時,他居然把達摩遣走,幾乎令中土喪失究竟佛法,所以他多看佛典,問法於高僧,也都沒用,因為他只是求福報、求感應的功德皇帝。
現在惟政 既啟唐文宗的深信,便可以由皇帝 作扶持佛教的事業,那便是方便。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9月 25, 2023 7:26 am
新老怪
龍牙山裡龍無眼,死水何曾振古風。

什麼是龍牙山?
雪竇在「無縫塔」說:中有黃金充一國,山形拄杖子,見麼?
所以這個「龍牙山」就是指龍牙的自性。
龍無眼 是指失卻一隻眼,這一隻眼 便是拄杖子的眼,慧眼。
不識這個法身,自然就不會知道 化身是的法身用處,即死水里 怎麼會有古風呢?

:mrgreen:化身是的法身用處
前三後三,反覆是這個
為什麼踏不著自己的影子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9月 25, 2023 7:57 am
新老怪
公案︰
昔風穴禪師顧首山念曰︰「不幸臨濟一宗 到吾而墜也。」
首山念當時為侍者,平日常持法華,見風穴之太息流涕,因曰︰「座眾豈無人可繼耶?」
穴曰︰「聰明者多,悟心者少。」
首山念曰︰「如吾如何?」
穴曰︰「子本為吾素所寄情,但慮弗能拋得此經?」
念曰︰「此亦易為者。」
風穴乃升座 向眾說法 而舉世尊青蓮目 以顧四眾一則。
首山念當下契悟。

僧問同安禪師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ㄧ字即同魔說,此理如何?」
安云︰「孤峰迴秀,不挂煙蘿,片月橫空,白雲自異。」
丹霞頌云︰「雲自高飛水自流,海天空闊漾虛舟,夜深不向蘆彎宿,迴出中間與兩頭。」
只此迴出中間與兩頭一語,括盡般若甚深義。
註經離經皆非,般若尚應捨,何況非法。故云︰「無法相,無非法相。」
禪錄云︰「汝無柱杖,我給你柱杖子,你有了柱杖子,我奪卻你的柱杖子。」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9月 26, 2023 7:19 am
新老怪
第20案 臨際瞎驢
《從容錄》舉臨際禪師:

臨際將示滅,囑三聖:吾遷化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聖云:爭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
際云:忽有人問汝,作么生對?
聖便喝。
際云: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這則公案,說臨際禪師於臨往生前,囑咐弟子三聖,承繼他的法位,不得滅卻他的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是禪宗的名言,能見正法,便是正法眼,由正法眼所參見的法門,便是“正法眼藏”。
三聖當然答不敢,於是臨際便對他作一次考驗,問他:如果有人問你正法眼藏,你怎樣回答。三聖便用禪門常用的棒喝手段,大喝一聲。臨際於是嘆息:唉,誰知我的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

什麼是正法眼藏?那就是佛的“內自證智境界”,無論什麼人成佛,由本覺所證,都是這一個境界,所以無論百千萬億佛,其內自證智境界 則是同一。
這境界不可思議,是故不能說,因此當有人問及時,禪宗便喝、便棒,令人省悟這是不可言說的境界。
三聖的喝,是有樣學樣,若真得正法眼藏的禪師,他於施棒喝時,實在是在止觀境界中來棒喝,所以是一個行者 內自證的境界,現在三聖分明不是,所以臨際嘆息自己的正法眼藏 會給三聖滅卻。
他說“這瞎驢邊”,不開正法眼,所以是瞎;不是能通三藏的和尚,所以是禿驢,這一罵,罵得很厲害。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9月 26, 2023 7:27 am
新老怪
智門若是應機接物,猶較些子,若是截斷眾流,千里萬裡,且道這蓮花,出水與未出水,是一是二,若恁麼見得,許爾有個入處。
雖然如是,若道是一,顢頇佛性 籠統真如。
若道是二,心境未​​忘,落在解路上走,有什麼歇期?且道古人意作麼生?
其實無許多事。
所以投子道,爾但莫著名言數句。
若了諸事,自然不著,即無許多 位次不同,爾攝一切法,一切法攝爾不得。
本無得失夢幻,如許多名目,不可強與他安立名字。
詔唬爾諸人得麼,爾諸人問 故所以有言,爾若不問,教我向爾 道什麼即得。
一切事,皆是爾將得來,都不做我事。
古人道: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mrgreen:當觀時節因緣。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9月 28, 2023 8:44 am
新老怪
第21案 廓侍過茶


《從容錄》舉德山禪師:
廓侍者問德山:從上諸聖向什麼處去也?
山云:作麼作麼?
廓云:敕點飛龍馬,跛鱉出頭來。
山便休去。
來日山浴出,廓過茶與山。
山撫廓背一下。
廓云:這老漢方始瞥地。
山又休去。

這則公案,要述說一下──
德山的侍者名廓,所以稱為廓侍者。侍者因為接近禪師,所以可以隨時問法,這回他問德山:從前成佛、成菩薩的人,究竟去了甚麼地方?
德山答:作麼作麼?
作麼,這是唐宋口語,現在廣府話還保留這個詞語,讀為“做乜”,意思相當複雜,問人幹甚麼,可以問他“作麼”;問人想甚麼,也可以問他“作麼”;追究人有什麼理由要這樣做,更可以問他“作麼”。

德山答作麼作麼,意思就是怪廓侍 因何問這問題。廓侍學禪宗的做法,用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他說的“敕點飛龍馬,跛鱉出頭來”,意思是:經御筆一點,立即馬化為龍,跛鱉亦可以出頭,那就等於說,一經證悟,便由凡入聖,聖者所住與凡夫所住 有所不同,凡夫住在這個世間,聖者所住何處?

德山聽見他的回答,不理會他(休去)。廓侍者對他當然不很滿意。幾天,德山出浴,浴罷,廓侍者遞茶,德山撫摸一下他的背脊。
廓侍者高興了,偷說道:這老漢現在才這樣。那就是怪他當自己問法時的冷淡,德山又不理睬他(休去)。
聖者住於什麼地方,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因為聖者實無所住,一有所住,便已經是以識境為住。如果一定要說,只能說聖者住入法界,但法界其實 並不是有如世界的界,為了要說,我們才說之為“界”,因為所謂“法界”者,其實不可思議(想不到、說不出)。
廓侍者還要吟兩句詩,來說明凡聖不同,那就失去平等性,因為凡夫所住 雖然是這個世界,但這個世界 亦含融於法界之內(正確地說,法界是世界的含藏因),
所以不能說凡夫所住 與聖者所住不同,只能說凡夫住於識境,聖者住於智境,
可是卻同樣住在“智識雙運”的境界。所以德山 便不理睬他,因為他有 凡聖的分別。

德山浴罷,廓侍遞茶,德山摸摸他的背脊,廓侍埋怨他 現在才對自己好,那又是分別心。
當日德山 其實亦未嘗對他不好,不理睬他,是讓他自己參悟平等性,摸摸他的背脊 便是平等性,禪師與侍者平等,現在廓侍者 分明又起分別心,所以德山又不理他。
其實不理 便是理,他終會由此悟出平等性。

:mrgreen: 其實不理 便是理,他終會由此悟出平等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9月 29, 2023 7:51 am
新老怪
第22案 虛雲公案


現在說一段 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的公案,此事由香港吳性栽老居士 告訴筆者,他是虛雲禪師的俗家弟子。
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筆者已記不清楚),有一位和尚在荃灣山腳下打坐,整天念佛。
那時的荃灣還是鄉村,村人見和尚念佛非常尊重,便送他飲食,誰知那和尚只取飲品,食品一律退回,他告訴村人,自己每年只食幾粒米飯,村人大為奇怪,於是便有許多人 留意這和尚了,連半夜都有人起床 去看那和尚,觀察良久,都只見他打坐不動,亦不見他進食,一時口口相傳,便說有菩薩下界了,此事甚為哄動。
這和尚終於找到施主,買下一間舊廟,裝修到金碧輝煌,請他住持,吳性老亦參與其事。
後來那和尚正常飲食了,只是過午不食,他說,如果不吃東西,便不能隨施主的緣。

後來吳性栽 去參謁虛雲老和尚,便將這件事告訴老師,問他這和尚 是否很有道行,初問,虛云不答;再問,虛雲亂之以他語;三問,虛雲笑著答道:釋迦世尊 好像也吃飯。吳性栽見老師這樣回答,便問:他不吃飯是真是假?
虛老大笑答言:你吃飯是真是假?我吃飯是真是假?釋尊吃飯是真是假?
吳性栽不敢再問了。

這其實就是一段禪宗公案。
不吃飯,便有人問真問假,為甚麼不去問吃飯的真假呢?
吃飯不吃飯 與學佛觀修有何關係?
如果說不吃飯便道行高,那麼釋迦世尊的道行 又復如何?
因此吳性老實在是問錯了,難怪他對筆者說:虛老跟他談了一個多小時,句句直入心肺,
他回香港後,揣摩虛老的指示來打坐,覺得真有不同的境界,足見虛老對他的開示 有所針對,他對那和尚的事,他從此也就不聞不問。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9月 29, 2023 8:14 am
新老怪
一日,通问禅师游山寺,偶然翻阅《楞严经》,上面讲:“此身及心,外洎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即心生疑惑。
于是便特地前往磬山,向圆修禅师请教。
圆修禅师便教他看“父母未生前 本来面目”之话头。
  一天,圆修禅师陪一位客人站立在涧边,提举《金刚经》。
当时,通问禅师多嘴,说了一句“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圆修禅师突然转身,向他逼拶道:“如何是其心?”通问禅师被这一问,顿时茫然自失。
尺童代答——其心是崎心,奇心又齐心。

通问禅师曾跪在佛灯下,单提“父母未生前 本来面目”之话头,猛力参究,却无所得。
后听说金粟圆悟禅师 在北禅(禅院)接众,通问师遂前往参礼。
虽蒙圆悟禅师痛棒垂示,通问禅师却仍然未能契旨。
于是他重新回到磬山,继续参学。
一天晚上五更的时候,通问禅师正在用功,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山岩间发出凄厉的回声。
通问禅师当即疑情顿释,目前净裸裸地 了无一法可得,身心庆快无比。
于是作偈云:
  “千玄万妙隔重重,个里无私总不容。
   一种没弦琴上曲,寒岩吹落五更风。”(平等一味心,吹落五行风。)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 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一见,便问:“玄妙即不问,如何是隔(革,搁)底句?”
(其实是搁下此句,谜底就在谜面中。)
  通问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圆悟禅师拈拄杖便打。
  通问禅师从此疑情顿起,如石头堵在胸中,郁郁不安。
  圆修禅师见通问禅师疑滞未消,便作颂开示道:
  “千波万浪隔重重,识得源源处处通。
   根境脱然全体用,拈来物物始从容。”(“脱(放下、脱离)”是点睛。)
通问禅师看了圆修禅师所写的颂,心中也明白它的意思,只是临机不得活脱自由。

后来有一天,通问禅师看“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恍然有省,遂作偈云:
  “并却咽喉唇吻,在人口阔一尺。
   夜半露柱相逢,横吹无孔铁笛。”
(“无孔”等指无底公案,“一尺大口人”、“柱子半夜约会”都指没影、瞎说的事。)

  [百丈并却咽喉唇吻之公案:一日,沩山、五峰、云岩侍立次,百丈禅师问沩山禅师:“并却(全部离开)咽喉唇吻,作么生道(怎么出声)?”沩山禅师道:“却请和尚道。”百丈禅师道:“不辞(词)向汝道,恐已后丧我儿孙。”(提示“不”。不告诉你底,教会徒弟,没有儿孙供养了。)又问五峰禅师。五峰禅师道:“和尚也须并却。”(提示不执著。)百丈禅师道:“无人处斫额望汝。(找个没人地方磕头反省去。提示你落空了。)”又问云岩禅师。云岩禅师道:“和尚有也未?(有谜底么?)”百丈禅师道:“丧我儿孙。(对了,你明白。)”]

  第二天,通问禅师便将此偈呈给圆修禅师。
  圆修禅师道:“露柱还有口么?”
  通问禅师道:“炽然说。”(说得很热烈。)
  圆修禅师道:“道得一半。”(说对了一半。故意放疑。)
  通问禅师反问道:“和尚又如何?”
  圆修禅师道:“此问复何来?”(上当了吧,你生疑了。)
  通问禅师被这一点拨,心中恰如一团热铁火相似,所有疑滞,涣然冰消瓦解。

第二天,通问禅师将此感受 告诉了圆修禅师。圆修禅师道:“不得烧却眉毛。”(不能破相。)
  通问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又上当了。)
  圆修禅师道:“烧却了也。”(你这正是烧眉毛。)
  通问禅师于是转身准备退出,说道:“看这老汉一场败阙!”(你才上当了。反设一疑。)

通问禅师曾上堂云:
“我者里禅,无你诸人歇足处,无你诸人依傍处,无你诸人计较抟量处,直下团热铁火焰相似。你才拟歇足,烧起脚跟了也。才似依傍,燎却眉毛了也。才拟计较抟量,自己早打失眼睛鼻孔了也。你若一总不恁么,又有什么气息?凑泊也凑泊他不得,躲避也躲避他不得。除是你猛烈提取始得,这个猛烈提取已是蹉过多时也。到这里你诸人作么生?”说到这里,通问禅师环顾左右云:“石火莫及,电光罔通。”说完便掷拄杖归方丈。

尺童——石火莫及:用火石取火来不及。“莫及(莫急)”,双关沉默最快或最好。
    电光罔通:电光指眼神,罔通同网通,神意无限,破一切遮掩(罔的蒙蔽含义。)!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六 9月 30, 2023 7:34 am
新老怪
第23案 世尊指地


《從容錄》舉釋迦世尊:
世尊與眾行次,以手指地云:此處宜建梵剎。
帝釋將一莖草 插於地上,雲:建梵剎已竟。
世尊微笑。

這則公案不見於經典,可能只是禪宗相傳。
世尊指地說:“此處宜建梵剎。”應該只是寓意,因為釋迦從無建梵剎之舉,他說經所在的大寶樓閣,絕非釋迦自建。
好了,建梵剎便建梵剎罷,公案的重點 在於帝釋將一草插地,卻說建梵剎已竟,那其實是寓意:周遍一切界諸法 體性平等。

佛家的究竟見,即在於“周遍一切界 諸法體性平等”。
說“周遍一切界”,即是超越一切時空的世間,釋尊將之隱括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各有無限世間、無限淨土(無限色身與報身)。
諸世間中一切諸法 體性平等,因為都是如來藏中 智識雙運界的識界,都以智識雙運界的智界 為基礎。
說此諸法性空,即是說諸法 以智界的本性為自性,道名言叫做:“諸法本性自性空”。
對這道名言,千萬不能解釋為“本性自性”空,實應解釋為:以本性為自性而空,
因為一切界的 一切法 都依本性而說空,所以一切法 便體性平等。
《三摩地王經》(即《月燈三昧經》)便是演說 如何觀修“周遍一切界諸法 體性平等”,此觀修稱為“三摩地王”,足見這觀修的重要。

現在帝釋插一根草,便說將梵剎建造完成,便是依體性平等而說,
一根草即是梵剎,梵剎與一根草平等,帝釋深知此見,是故釋迦微笑。
如果他立即號召天人 在此地興建梵剎,釋迦便不會笑,但也不會將梵剎拆掉,因為他不著相。

:mrgreen:一切法 都依本性而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