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轉換

一點念想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以前讀印順法師著作『成佛之道』時,這句『三輪體空處處空』
之前在台壇好像貼過相關於『三輪體空處處空』的經文要義,
那是後來去讀般若經和大智度論的課程中,師長和學長一篇一篇
找出來的。

http://tripitaka.cbeta.org/T06n0220_39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二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成熟有情品第七十一之三
經文內容提到;
[1028a15] 佛告善現:
「有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方便善巧,自行布施亦勸
他行布施,殷勤教授教誡彼言:

『諸善男子!勿著布施,若著布施當更受身,若更受身由斯展轉,
當受無量猛利大苦。


諸善男子!勝義諦中都無布施,亦無施者,亦無受者,亦無施物,
亦無施果,如是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
不可取。』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雖於有情自行於施
亦勸他施,而於布施、施者、受者、施物、施果皆無所得,如是布施
波羅蜜多名無所得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於此諸法無所得時,方便
善巧能化有情,得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阿羅漢果、或獨
覺菩提,或趣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依布施法成熟有情
令獲利樂。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上篇是玄奘大師翻譯的,
同樣經文;鳩摩羅什大師是這樣翻譯的;
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25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五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實際品第八十
經文說;
[0401a13] 佛告須菩提: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建立眾生於布施。
建立已,說布施先後際相空,作是言:

『如是布施,前際空、後際空、中際亦空;施者亦空、施報亦空、
受者亦空。


諸善男子!是一切法實際中不可得。汝等莫念布施異、施者異、
施報異、受者異。若汝等不念布施異、施者異、施報異、受者異,
是時布施能取甘露味,得甘露味果。

汝善男子!以是布施故,莫著色、莫著受想行識。何以故?是布施
布施相空,施者施者空,施報施報空,受者受者空。空中布施不可
得、施者不可得、施報不可得、受者不可得。何以故?

是諸法畢竟自性空故。』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玄奘法師所編譯那數百字「心經,」當中的;無這個,無那個,
無非也是指「無自性」,
玄奘翻譯經文:

勝義諦中都無布施,亦無施者,亦無受者,亦無施物,
亦無施果,如是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
不可取。


後來了知,所謂:俗諦,勝義諦也只是"方便",因為;
「諸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無法可取,諸法空性亦不可取。」
這樣各方在辯論自己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無邊",各取所需又何妨? :D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所謂:俗諦,勝義諦也只是"方便"
方便說,也是要說,尤其像對梁武帝這類布施者,
在世俗的因緣法中,是常見的!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引用法友轉貼白雲禪師文章:
“不破波羅蜜”。
禪師言;
“破”是破壞的意思,“破壞”不只是說從行為上打破,好比說“打破自我”,
其實自我怎麼打破?是打不破的,可是可以破壞掉;因為“打”,一定有一
個東西、一個行為,比如拿一把鎚子或一塊石頭將玻璃打破,但人的自我是
一個無形體,怎麼打破呢?所以“不破波羅蜜”的“破”,應該解作突破或者
破壞,意思是把原有的破壞掉,其實就是一種突破或者出離,這說明人的分別
就是如此。 
禪師說得很好!個人覺得;
所謂「心的轉換」如果用佛法的解義,「慧」能解決煩惱。
轉化目的,就是「除去自己的執著心」。簡易的說;所謂見性.開悟,
表示此行者已經察覺自己執著的原因;證果.解脫就是--心的轉換,
也是由執著,轉化成不再執著。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文章中,白雲禪師又說;
那怎樣是不破?按平常的道理,要吃飯才會不餓,吃了一定會飽,所以其
中的“不破”,其實是從飽與餓談“不破”,真正的道理是:飽,不可能
永遠是飽;餓,也不可能永遠是餓,因為吃東西就可以破除餓的問題,那
“不破”並不表示不吃東西,而是要能發現營養的問題,因為我們看見的
只是飽與餓的現象,甚至看到吃的食物與現象而已,真正看不見的是營養,
所以“不破”的道理是在那無法看見的營養,這就可以發現原來“不破”
並不是從現象上去認知,而是從它的價值上去瞭解。
有因有緣-而「產生現象」;因緣產生的現象,其「自性本空」,但
「自性」不是有一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
但每個現象都是無自性,何來有所謂「本體」?而連「那無法看見的營養」
也是空性(知空亦空),因為營養的價值也是無常。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禪師開示;
......真正講“不破波羅蜜”是要我們不要用“分別”、“執著”的方式
去面對問題,要能化解問題,才是“不破”。

好比菩提是從煩惱中突破而顯現出來的,“菩提”絕不是破壞煩惱,所以不能
拿一個菩提去打破一個煩惱。那麼“不破”在哪裡?基於菩提顯現了,煩惱化解了,
但究竟破除了什麼?當然是破除了煩惱!假使煩惱原是身心不自在,現在煩惱化解
了、突破了,顯現出菩提來,原來的不自在就變成自在了,但“自在”又是個什麼
現象?可見其中的破,含藏著不破的道理在。
....從這裡去看“破與不破”,如果以世間法來看,簡直說不通的,都是“破”。
而“不破”,並不是不去破除什麼,而是說“破”不是一種直接打破了、毀壞了的
意思,如同“煩惱跟菩提”,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什麼東西,不能拿菩提去打破煩惱。
肯定的說:菩提是自在的,煩惱不是自在,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
道理。
末學以為;
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不是由一個心變成兩個心,禪師說:[菩提不是一個有形的
什麼東西],禪師立論的精神,以[從不自在轉變為自在,就是一個不破的
道理。]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禪師又云:
我們說:法有“世間法”,還有“出世間法”,如果以戒律來講,戒律是一種法,
一旦說這個人犯戒了,請問他是犯了什麼?他同樣還是那個人,可見他有不破的
樣子。但於戒而言,是說他把戒的精神破壞了、傷害了,並不是說這個人的色身
被破壞了。所以以相來講,是不是有“不破”的現象?
同樣的,我們以“取”來講,如果執著某一個人出家了,犯了戒就說他不是出家
人了,那你取的是什麼?取的是在家人,請問他現在不是一個出家人?他原來是
個什麼?他以後是個什麼人?須知出家原是在家來的,現在如果犯了戒,就否定他,
說他不是一個出家人,其中就有一個破與一個取,就可以發現“破”跟“捨”有
關係,“不破”跟“不取”有關係,“不破”是針對破而來,“不取”是針對捨
而來,這樣就可知道“法”究竟在哪裡?當然這些課程不是很單純容易能理解的,
至少我們要知道這些基本的概念,不破是從破而來,不取是從取捨而來。
心的轉換;還是有為了達到同一個目標在努力,例如離苦得樂,尋求解脫,
在此之前;交互穿梭所做的轉變,如果能提高效率,何樂而不為?無論所學
的是哪一種法門。這是末學心得! :D
輕鬆

Re: 心的轉換

文章 輕鬆 »

所以台壇佛教網路論壇的分身們,如果要守著死板的觀念,
所謂是驢是馬拉出來遛遛看便知道,不是嗎?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