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頁 (共 6 頁)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六 6月 18, 2022 11:57 pm
Viirya
假如阿陀那識是執持種子的處所
那應該把它拿來當做庫裝珠寶.還是裝垃圾?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9, 2022 11:30 am
cyc320
假如阿陀那識是執持種子的處所
那應該把它拿來當做庫裝珠寶.還是裝垃圾?

個人看法,如來藏異名真如法身、清淨佛性,
阿陀那識異名空不空如來藏、真如法身入纏,作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執,

轉依是煩惱不轉因,聖道轉依是名建立因性......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日 6月 19, 2022 2:39 pm
蔡葉
Viirya 寫: 週六 6月 18, 2022 11:57 pm 假如阿陀那識是執持種子的處所
那應該把它拿來當做庫裝珠寶.還是裝垃圾?
照我的看法建議第八識正是強佔別家[色身]的{識大投胎鬼]。庫藏了累劫流浪生死險道的{福慧珠寶],也庫藏了{貪瞋癡罪業垃圾].
面對地球上{投胎鬼]驅策[色身肉票]排隊搶買{怕死藥],又要躲避蘊藏[殺身]武器。
所以佛經論建議要般若功深炸毀{庫藏]後,[色身肉票]免再排隊回歸{空大}本來主人包養。
{識大綁匪]生死庫炸福罪因緣散置法界{如來空大}本來主人家......。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一 6月 20, 2022 11:33 pm
Viirya
{識大綁匪]
{識大綁匪]亦空
恢復本來如是的覺性.並以之轉識成智
轉依如來清淨智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六 6月 25, 2022 5:46 pm
蔡葉
Viirya 寫: 週一 6月 20, 2022 11:33 pm
{識大綁匪]
{識大綁匪]亦空
恢復本來如是的覺性.並以之轉識成智
轉依如來清淨智
Re: 慧解脫: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文章 由 Viirya » 週一 6月 20, 2022 11:28 pm

然圓教十界為性具,非賴無明之造作,無明者,不達其十界之性之迷情也,依此迷情修起照明之性惡,而為雜穢之九界,是曰法本妙。麤由物情。故於我雖有迷悟之別,於法則無有增損,因而於佛界九界宛然,得應現於九界,而自在垂化用也(參見:性惡)。
應是推理.
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且得一切智
不應有無明
蔡葉代言:我把眾生人類的身心拆成兩部分,
十二因緣:(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五蘊:(色)+(受.想.行.識.)
七大元素拆成三部分:([地.水.火.風]+{識]+{空})X(見)

{識大綁匪]亦空
恢復本來如是的覺性.並以之轉識成智
轉依如來清淨智
==={識大綁匪]先世的[色身屍]崩毀後,擺脫[色身]的負擔活動力更盛,又回歸{空大}的執持,在六道俟機再綁架眾生(包括人類)色身....。而色身由雄雌四大組合物原湛入{空大}中,被{識大綁匪]綁架後,經文說[湛入合湛,歸識邊際。]色身就被{識大]所限制,當般若功深{無明.行.識]三支崩斷....[名色身]就回歸{空大}護執,然後經文[惟色與空,是色邊際。],[色身]擺脫{識大]的控制纏縛後,如色身{無明魂]換裝{如來空大魂},不但恢復健康無病還能金剛不壞身....。

下列轉抄蔡葉偶然在【法相辭典】名詞或詞條註釋內容,一方面幫我證明我涉嫌猜測之詞,尚有經論依據,另方面解自他共同疑點,並供眾人下手修學參考...經論太多只需選擇你看到的,會的操作看看,看不懂的跳過去甭管他,經論是用來解脫自身的生死問題,不是用來爭論誰說對錯的,願共勉之!!

【色蘊差別二十六種 】
p0573
  顯揚五卷七頁云:差別建立者:有二十六種色。一、欲界繫色謂具諸色。二、色界繫色。謂除香味。三、無色界繫色。謂等持自在色;非業異熟色。四、清淨界色。謂出世法增上所生,如靜慮解脫色及佛菩薩色。五、內色。謂根,及根所居處色。六、外色。謂除根及根所居處,餘色聲香味觸。七、所依色。謂眼等五根。八、所緣色。謂五境界,及法處所攝色。九、能取色。謂即所依色。十、所取色。謂即所緣色。十一、執受色。謂受起所依,如諸色根,及根所居處色。心及心法,所居處故。同一損益,是執受義。十二、無執受色。謂此外餘色。十三、同分色。謂自識不共根色。由與識同境轉故。十四、彼同分色。謂自識共根色。唯自類相續相似轉故。十五、有見有對色。謂色處色。十六、無見有對色。謂餘九處色。十七、無見無對色。謂法處所攝色。十八、清淨色。謂五內處。十九、清淨所取色。謂五外處。二十、意所取色。謂法處所攝色。二十一、所依住色。謂風輪乃至大地。二十二、覆護色。謂宅舍等。二十三、資具色。謂十種資具。一、飲食,二、衣及莊嚴具,三、眾具,四、戲笑,五、鼓舞,六、歌詠,七、音樂,八、香鬘塗飾,九、眾明,十、男女承事。二十四、根所居色。謂五種色根之所居處。二十五、根色。謂五種色根。二十六、等持境界色。已如攝事品中說。

FROM:【法相辭典】

【識蘊 】
p1431
如五蘊中說。
二解 五蘊論六頁云: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採集故。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轉故。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識。能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為境,恆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三解 廣五蘊論十四頁云: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採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復生起。又令生死流轉迴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四解 俱舍論一卷十二頁云:已說受等三蘊處界;當說識蘊,並立處界。頌曰:識、謂各了別。此即名意處。及七界應知。六識轉為意。論曰: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此復差別,有六識身。謂眼識身、至意識身。應知如是所說識蘊、於處門中,立為意處。於界門中,立為七界。謂眼識界、至意識界。即此六識,轉為意界。
五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五頁云:識蘊云何?謂六識身。即眼識、乃至意識。
六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二頁云:云何識蘊?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諸所有識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識?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名為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識。云何未來識?答:若識、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識。云何現在識?答:若識、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識。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識?答:若識、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識。云何外識?答:若識、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是名外識。若麤若細者:云何施設麤識細識?答:觀待施設麤識細識。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有尋有伺識名麤。若觀待有尋有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識;則無尋唯伺識名麤。若觀待無尋唯伺識;則無尋無伺識名細。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麤。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麤。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細。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麤。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細。如是施設麤識細識。如是名為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識勝識?答:觀待施設劣識勝識。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不善識名劣。若觀待不善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覆無記識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識;則有漏善識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識;則有漏善識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識;則無漏善識名勝。若觀待色界識;則欲界識名劣。若觀待欲界識;則色界識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識;則色界識名劣。若觀待色界識;則無色界識名勝。若觀待不繫識;則無色界識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識;則不繫識名勝。如是施設劣識勝識,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識?答:過去未來識。云何近識?答:現在識。復次云何遠識?答:若識過去,非無間滅;若識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識。云何近識?答:若識過去,無間已滅;若識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識。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者:云何說名識蘊?答:於此識蘊,顯識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識蘊。

FROM:【法相辭典】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六 6月 25, 2022 10:15 pm
Viirya
集是致苦之因.十二因緣法即是在闡述集形成的過程.《雜阿含經》第283經
世尊說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日 6月 26, 2022 6:40 am
探長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大地眾生,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你有什麼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本呢?」仰山回說:「我自有勘驗的方法。」當時正好有一僧走過,仰山喊了一聲「闍黎」,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業識茫茫,是指眾生在善業惡業之中打滾,一生又一生,在生死苦海中,來來去去,進進出出,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歸宿在何處,也不知道本來面目是什麼,終極目標在哪裡?此即所謂「醉生夢死」。溈山靈祐問仰山慧寂:「一切眾生既是這樣,你可有方法知道他有沒有根本呢?」仰山說他當然有測試的方法。此時正好有位出家人經過面前,仰山就喊了一聲「闍黎(闍黎是對出家人的尊稱,意為「某某師」),僧人聞聲回頭,仰山說:「這個便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仰山勘驗的準則是,如果對方聞聲而不知所措,魂不守舍,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僧人被叫喚的聲音所動,表示他已放下自己而被他人影響;既然會被影響,可見他自己的「主人」已不知在哪裡。
  
  這段公案提出兩個層次:第一,未悟之前無本可據,是因為茫然不知所措。第二,悟後之人不需擁有什麼本來面目,如果有眾生需要他,他就反應;沒有人需要,他就不存在。好比深山中的古鐘,本來是沒有聲音的,有人敲才有聲響,敲過之後聲又不存在了。
  
  尚未開悟的人,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有自我存在的反應,如果沒有環境,就不知道自我在哪裡。所以忙碌的時候非常無奈,覺得被工作拖累,不知辛苦所為何來。閒時又覺無聊,無從安置自己的心,必須找個寄託,把自我交給它。這跟嬰兒沒什麼兩樣,嬰兒不是睡覺就是吃吃玩玩,如果沒得吃沒得玩又不想睡覺,那就哭!哭也是寄託。
  
  這不就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嗎?所以這段公案讓我們了解,忙時不要覺得無奈,閒時不要覺得無聊,才不致於隨波逐流,變成茫茫然地不知所以。


業識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有情流轉之根本識也。依根本無明,而一如之真心,初生動作之念者。起信論曰:「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然論中二樣用之。一對於他之轉識現識等,一對於分別事識即意識。因之前者當於阿賴耶識中之自體分,後者當於阿賴耶識全體。

[佛光大辭典]
(一)謂依根本無明之惑而始動本心者,即指有情流轉之根本識。又作業相(梵 karmajātilakśana)、業相識。五意之一,三細之一。據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中末之說,相當於阿梨耶識中之自體分。大乘起信論(大三二‧五七七中):「一者名為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入楞伽經卷二、釋摩訶衍論卷四〕

(二)又作隨業識。即緣業而生之識。指十二支中之識支。〔瑜伽師地論卷九、觀經疏卷二〕 p5503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探長隨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在,無礙,心無罣礙),照見五蘊皆空(超越世出世間),世間(存在,五取蘊,不一,本寂),出世間(不存在,無生,不異,本覺),生滅(根本識)既滅,寂滅現前,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日 6月 26, 2022 10:56 pm
Viirya
根據斌宗法師對心經的解說開演
心經在教學人
先觀察五蘊.先除我執
再觀諸法.破法執

若依照唯識祖師
則謂在離二取狀況下.住唯識實性
或許如探長說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生滅就是指二取的交互動作.也是五法中的前三法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一 6月 27, 2022 9:06 am
藍海千尋
探長隨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在,無礙,心無罣礙),照見五蘊皆空(超越世出世間),世間(存在,五取蘊,不一,本寂),出世間(不存在,無生,不異,本覺),生滅(根本識)既滅,寂滅現前,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世間般若波羅蜜.出世間般若波羅蜜.上上出世間般若波羅蜜

Re: 阿陀那識

發表於 : 週一 6月 27, 2022 10:23 am
cyc320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自在,無礙,心無罣礙),照見五蘊皆空(超越世出世間),世間(存在,五取蘊,不一,本寂),出世間(不存在,無生,不異,本覺),生滅(根本識)既滅,寂滅現前,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破了五陰,成就後得智,為千處祈求 千處應之實際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