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無字天書與青春不老泉的傳說

第四十七首 微明 原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有句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自古註解《道德經》卻對修道事業一竅不通的學者幾佔大部份,就這樣以外行的思考模式來強加揣摩老子道學,當然就錯誤連連!古今儒者對老子的經文所做的誤解之深恐怕只能用『慘不忍睹』這句話來做形容了,但也就因此更能彰顯出聖學與凡學的天壤差別!老子書開釋的道理是虛實互用、知行並重、有證有得的古代心靈科學,其中蘊藏的奧義的確非同凡響啊!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自古就被誤解,雖然,近代學者己取得銓釋上的共識,但是這種定見顯然頗為離譜,用世俗的哲學邏輯來註譯道家親身體悟的真理,難免要陷於窘境時時貽笑大方,現在我們就試著以此章來做研究與評論吧!

從申韓到王弼到當代老學專家,對這篇經文內容認知,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從文字表面各自揣摩老子的心態,人云亦云,互相發表高論:
法家申韓一派認為此章老子在講權謀詐術。
儒家一派則以“易”的角度認為老子在此說明天地萬物,盈虛消長,物勢相因的道理。
兵家一派則認為此章純係談論兩敵對陣,敵我消長的用兵之道。
誠如莊子書曰:道術將為天下裂!!
綜合當代賢達對此章的註譯,大概是這樣的:
「物極必反,勢強必弱,這是自然不易的道理,所以任何事物,將要收縮他,必先使他擴張;將要削弱他,必先使他堅強;將要廢棄他,必先興舉他,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這便是機先微妙而明白的道理。柔弱總是勝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深淵,國家的權謀利器不可隨便炫示於外人。」
古今解讀這篇文章,可以說依文解字,照本宣科,粗看其譯文似乎頗富智慧,但是我們如果能冷靜的,且不背負前人先入為主的包袱,我們不難發現上項註解是膚淺和矛盾的,專家這種注譯根本就是對老子的智慧與文學修為持否定的態度。試分析於下:
【萬事由強轉弱,由弱又翻強,這是『易』的道理,是自然的律動】如果此章前段文字是針對這方面的道理做開示,那麼接下來的文句:「柔弱勝剛強……」與前文所言『易』學剛、柔,強、弱的輪迴哲理又有何相關?(顯然易學說的是強弱互消互長而非誰勝誰的問題)如果前文是老子教人利用“強轉弱的先機,搞權謀詐術”,這與“柔弱可以勝剛強”也沒有文法邏輯或觀念邏輯上的必然之處吧?“要教對方弱,先給對方強盛起來,這更不是以柔克剛的道理”,學者用這樣的學術經驗來解讀老子,豈不陷老子為文不達意者?
再說「魚不可脫於淵」與上文「機先的微明」與「柔弱勝剛強」在整首經文文義的承轉似乎也搭不上調;最後一句「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學者們的註解:「權謀是治國的利器不可炫示人」豈不更是偏離主題不知所云?老子短短一首經文就此被註解得肢離破碎,文義駁雜不明。
再以老子所推崇的「無為」哲學來評論:要收縮他,必先讓他張開;將要削弱他,必先加強他;將要廢棄他,必先興舉他,將要奪取他,必先給予他。這種詮釋豈不叫老子自掌嘴巴?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前人對此章之註解,完全違背老子的“無為哲學”與“謙柔處下的處世之道”,試想如此解老?如何能得老學之真髓?!
學者在這章完全以表面文字作想當然耳的解說,恐怕非老子之旨意吧!大儒程子竟然說:『老子書其言自不相入處如冰碳,其初欲談道之極玄妙處,後來卻入做權詐上看去,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程子錯解老學文章,又以這錯誤的觀念,對老子作出極為不實的主觀評價,真是空有其大儒者之名了;像東晉儒者孫盛更是狂妄評論:「老子不及於聖!」孫盛這種嚴重誤解與低估老子道學恐怕就是自古以儒解道所必然之結果吧?渠等認為老子充其量,只能算是「賢者」而已!古儒對於老子道學的粗鄙認知也委實可悲!可嘆!
其實老子在此章所作開示,是有關『真氣』(道之能量科學) 與『益生』(人體生命科學)的修道功夫論証與實踐。因為老子是以俗世的語言文字來詮釋超物理國度的學術,其用字遣辭自有其侷限,所以道家文章從來皆是善用隱喻,以一字多義,或一義多字手法來比興『道』的意象,或修道的妙用與境界,這是其來有自,老子道德經正是首開風氣之先者;找個最簡單的例子:《道德經》最常見的『天下』一詞,它就有母天下(真道境界、超物理空間)與子天下(凡塵宇宙、物理空間)所以解《道德經》若不能掌握道家的文章用字風格,妄想獲得老子真傳,不締緣木求魚。
近代大哲熊十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有一段議論頗勘借鏡:『凡某一大派之專著,其思想自成宏大深密之系統,其名詞恆如一獨立國之語言,初學讀之不能不為其所困,倘能不憚艱阻,反覆數過精心以求之,久而必尋得其思路,蛛絲馬跡,此牽彼引,千途萬轍,莫不貫穿,思路既得一切了無遺韻矣。』
老子示道顯然有其慣用的模式,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化生,是由精細到粗麤,依循著一條固定的程序在進行著;這整個“生化、氣化”的過程是千古不變的『常道』,這便是老子之『道的廣義』內涵。因此,老子的文章隨時可以發現這種層次井然的文字串聯寫作文法,例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太上,不知有之,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像這般舖陳漸進,層次分明的文詞架構,在《道德經》中不勝枚舉!
在三十六章老子亦是用這種方法示道:
【將欲歙之→將欲弱之→將欲廢之→將欲奪之】老子此章用歙、弱、廢、奪來引喻人身從『真氣』充盛的壯年進入衰、老、病、死的人生過程!聖人以自身的修道證驗確實感知宇宙萬物無非都是『道炁』的化生(或幻生),人的肉身可不正如充滿精氣的皮囊一具?故以老子這麼說:
【將欲歙之】: 充氣的皮囊開始歙氣收縮,隱喻人身由壯年轉為衰老的過程。
【將欲弱之】: 皮囊因持續消氣而呈軟弱。隱喻人身由衰進入老弱的現象。
【將欲廢之】: 皮囊因嚴重消氣已至廢棄的地步。隱喻人身因老弱而百病叢生。
【將欲奪之】: 歲壽已盡,大自然將從報廢的肉體中,奪去生命。
老子在此章很明白的告訴世人,善於修道的人,在修道過程中能夠獲得來自道炁〈最精純的生命能源〉的支持,可以延緩肉身的老化,進而扭轉造化,對抗人生衰、老、病、死的趨勢,所以老子用:「必固張之」;「必固強之」;「必固舉之」;「必固與之」來相對應前四句隱喻的衰老病死。後四句中的『固』字大有玄機,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說:「含德之厚,比諸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嬰兒全身柔軟如綿,但郤整天緊握小拳,這是初生嬰兒天真未泯的無意識動作,「握固」可以集結先天真氣〈又稱固氣〉。第十二章修道秘訣的第二法程:「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氣』就是『固氣』!『握固』便是道家功夫修練的具體方法之一,非常重要!

《莊子‧庚桑楚》
「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嚘,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是衛生之經已。」

莊子借老子之言大談養生、益生、衛生的機密,『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莊子書對《道德經》此章的道術修練早有暗示,無庸置疑。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人將由壯入衰,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重新獲得強壯。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人身即將由衰進入老弱,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增強體魄,廷緩老化。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人在老年百病臨身,由於「固氣」的修練,可以讓頹廢的身體,重新興舉起來。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人壽已盡,即將被奪去的生命,在「握固」修練中,可以獲得壽命的延長。
【是謂微明】
老子說這種『轉乾坤奪造化』的現象,正是修道之人因善於修道而進入『微明』境界(明,佛家言:開悟)所獲得『道炁』的賞賜。『微明』一般解成:『微而明顯的道理』,這種註解實在太淺見,研究老學也太過馬虎,老子在道德經中有數篇皆對『微明』的境界有明確的開示。
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一十六章:「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見小曰明』『知常曰明』『微明』講的都是相同的功夫修練境界,是修道之人在定靜中,融入物質與生命的根源而獲至的『開悟』。這個境界能讓你浸淫在精純的『光』之能量中,老子稱此能量為『微』,又稱『小』,或『光』,或『和氣』。 它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質素;現代物理科學家所積極研究的『量子微觀尺度』大概就是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便已發現的『和氣』,也就是道家所重視的『真氣』。 道德經中對『真氣』有極精闢見解,是老子破解宇宙實相很重要的一環,老子書中對於“真氣”的論述其實在第二章經文就已提到,《道德經》第二章老子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句前『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屬於功夫理論(道法)的範疇,這兩句與『致虛極,守靜篤』意義完全相同;接著『萬物作焉而不辭』這句話就是從修練功夫的執行而獲得的證悟實境,言中的『萬物』一詞就是指『真炁』!所以老子繼續開釋:『作焉而不辭』意指真氣因修練功夫的契入而興起,修道之士應以不伎不求的心態去應對祂;緊接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很清楚都應從『道炁或曰真氣』的進路去作理解:『道炁,生而不有;道炁,為而不恃;道炁,功成而弗居;道炁,是以不去。』
深入研究老子書,我們可以發現老子談(真氣)最明白的莫過於下面這章了:

《道德經》 第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 去泰。

此首經文老子分成兩個段落來作開示,前段講修道稽式『無為法』。修道之人要想證得道妙,無為就是不二法門。故曰:『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也。』句中“天下”一詞指的是“道之無為國”。所以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神器”在此很明顯指的正是來自於真道境界的“真炁”。也就是第三十六章所言“國之利噐”!試想“真炁”是:『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又如何能任意炫燿示諸於外人?
本首經文末段:『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物)就是指(萬物或曰真氣),後面行、隨、噓、吹、強、羸、挫、隳等字眼都是老子用來形容真氣興發後在人身肉體上的運作徵驗。
莊子曰:『通天下一氣』當然不是他的創見,老子早就說:『大道汛兮,其可左右!』又說『天下之致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在此並非泛詞,是意有專屬的,老子書中一向以『柔』『弱』『微』『玄』『小』『光』來隱喻道炁。『剛強』指前述人身由壯年進入衰、老、病、死的過程,這過程是自然界的鐵律,天下還有什麼比這更剛強的?但是善於修道之人郤可獲得『道氣』的加持而戰勝肉身的老化衰亡。
天下還有甚麼比『真氣』更細柔的?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便是這個道理,所以老子曰:「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是借『魚』與『水』來隱喻人身與『道炁』的關係,魚不可脫離水,人也不可沒有精氣的醯養。所以老子說:『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莊子‧天運篇》也有句妙言:「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沬,不若相忘於江湖。」又曰:『通天下一氣』道家一向以水喻道此觀念顯然始於老子,在《道德經》中隨處可見。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國』是引喻修道者所欲証悟的真道國度。老子演示真道,涵蓋「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世界,經言:「樸散則為器。」在道學上這個(器)與(氣)是通用的,就像前面老子言中的(物)、(萬物)其真確義涵皆指(萬物之元的真氣),研讀經文要了解老子是以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演示『道理』。如此才能精確掌握老子用字遣詞之本意。例如:
第一十章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第六十五章:「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褔。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第五十九章:「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國』或『民』大部份在講形而上的道境,或引喻修道者內在証得之「無為國度」,千古以來有多少讀老註老的專家學者,因為不肯接受這個事實而錯失老學精髓者,比比皆是。
現在很清楚【國之利器】指的便是修道者累積在身中的『真一之氣』。老子要修道者對本身的修為要保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當然修士是不可把修於自身的真氣任意向人炫耀。

縱觀此篇文章,徹頭徹尾就一個主題,都是老子大發慈悲教導世人(修道練氣)可以益生之大道理。整篇文章一氣呵成,任不得他人增減修改,或誤解其中一字半句,研讀《道德經》不知品味聖人絕世的智慧與文釆,可是一大遺憾呢。道德經八十一章正如一張拼圖 這一張拼圖將會引領人類到達何種境界?我看能夠真正了解的又有幾人?
《道德經》文章看似紊亂,可卻是每個章節都環環相扣,幾乎每篇文章都另有數篇互作註解。但是我看古今研究老學者少有人真正能以“老解老”,老子的文藝修為超世絕倫,正如此首經文全文一氣呵成!從頭至尾皆繞著一個主題:『真氣益生妙用。』但是自古這些知名文人們居然可以解釋成兵法術家的權謀機詐之論,硬將老子書注釋的如此離譜?俗學與聖道之不相入處於此可見一般。

老子教導世人修道入門先由“塞其兌,閉其門”開始,就是為了從“嗇精惜氣”“積氣益生”下手的,進而深入“證道永生”的境界;所以《道德經》第五十九首就是針對這個理論而做的:

《道德經》第五十九首:〈莫若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就是指修道事業,老子的學問是『心‧無名』『物‧有名』並重,不但要求靈性的昇華,也注重體魄的修鍊,所以道家一向主張『性命雙修』正是承續老子道學法統。
重積德就是累積真氣了…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上文正是有關“性命雙修‧心物合練”的重要開釋,“師”可比“蓮花”或曰『靈性法身』,“資”可比“污泥”或曰『氣質肉身』,修道不知『身』『心』並重老子指此為“雖智大迷”。後人不解老子道學“性命雙修‧心物合練”的真傳,硬是把《道德經》第三十六章註解得支離破碎,如果此章真如時人之註解那主題又在哪裡?整篇文章前後要如何連貫?如果說老子不談養生,那以下這些經中文辭又作何解: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有些人認為老子曰:【生生之厚,動之死地!】所以老子不讚成養生,其實老子反對的是利用“後天物質”的口腹享受來厚養肉身;修士用創生萬物的精純能量來養生益生正是老子一再教導的:『吾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食母,講的就是道炁。(佛教言:異熟種子)老子所體悟的『道』,若以現代的物理科學視野給予評價,顯然己達到人類企欲追尋的生命之源與宇宙創生實相的最終極層次。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便把這真理紀錄下來。在《道德經》中老子井然有序的將『道』的本體與宇宙的生成作系統的深入解說,甚至於將衪的理論歸納成可供應用與印証的科學程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個程式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真實;其實現代物理科學的最尖端領域『量子物理學』正是直接或間接的証明了『道氣』存在的真實不虛。
就如我前面所言,老子的學問是知行合一的,古代中華道家的科學成就將為人類帶來不可限量的利益,研究老學必須另起爐灶,千萬不能再背負古人的君權政治的老舊思維。
在此套句前賢名言:
『不讀丹書,未聞秘訣,而欲以經史諸子百家解《道德經》,不諦以凡見而窺仙蹤,用俗智以測佛覺!』

老子對於世學的不足之處顯然也有先見之明,所以在經中教導我們:「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又說:「立天子,置三公,不如坐進此道,人人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老子之言洵不誣也。研究老子這首經文讓我聯想起一個有關『尋找長生的甘露-青春不老泉』的傳說!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豈不就此給了世人最清楚的答案了?古今因修道有成而壽至數百歲者大有人在,只是芸芸眾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之道至虛中蘊含至實,老子的學問豈是如一些學者之言:『只是一場虛幻的哲學概念或空泛的律則理論而已?』

佛道會通
雪竇禪師: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趙州和尚:摘陽花,摘陽花…

瑜珈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次草
文章: 3685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26, 2021 11:15 a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次草 »

憨山註解老子書,得其皮毛而未能得其真髓,只能說隔行如隔山~~

==
勇於作夢就有回報
應得的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無字天書與青春不老泉的傳說

第四十七首 微明 原36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https://kknews.cc/culture/ypz8gj.html


請觀看影片結尾 (1.21.00 ~ 1.26.30)虛雲自述

虛雲老和尚落水一日夜,七孔出血大病一場,拼死參加禪七,二十幾天後,身罹重傷豁然而癒,健步如飛,甚至於此次禪七中,禪堂聞杯落地而開悟。

故孫思邈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怪道1412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怪道1412 »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釋禪波羅蜜修證第七之四(修證通明觀)

第一先明修證初禪之相如大集經說。言初禪者亦名為具。亦名為離。離者謂離五蓋。具者謂具五支。五支者謂覺觀喜安定。云何為覺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為覺。云何為觀觀心行大行。遍行隨意是名為觀。云何為喜如真實知大知心動至心是名為喜。云何為安。謂心安身安受安受於樂觸是名為安。云何為定。謂心住大住不亂於緣不謬無有顛倒是名為定。即是彼經略釋修證通明初禪之相。推此經文所明五支則與餘經論所明大異。故須別釋今先釋如心。如心者即是初禪前方便定發也亦即是未到地。但證不孤發要由修習。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即觀於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觀三事者必須先觀息道。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息想遍身出入。若慧心明利。即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覺息入出遍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說觀息如心相。次觀色如行者。既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即應諦觀身色如此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實尚不自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無身色可得。爾時心無分別即達色如。次觀心如行者。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動轉。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即達心如行者。若不得三性別異名為如心。復次行者若觀息時。既不得息即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故。色心亦爾。若不得色心三事。即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諸法本來空寂。是則略說修習如心之相。

第二明證相。此亦具有證欲界未到地相。行者如上觀察三性悉不可得。其心任運自住真如。其心泯然明淨名欲界定。於此定後心依真如法。心泯然入定與如相應。如法持心心定不動。泯然不見身息心三法異相。一往猶如虛空故名如心。即是通明未到地也。

次釋初禪發相如前引經說此應具釋五支證相。今先據覺支為本覺義既成。釋餘四支則從可見。所以經言覺大覺。覺者覺根本禪覺觸發相故名為覺此事如前說但輕重有異。大覺者豁然心目開明。明見三事發相名為大覺。此傍釋未是正意。復次今當分別覺大覺義。所言覺者。覺世間相也大覺出世間也此即對真俗二諦釋之。亦有漏無漏義意在此。今明世間則有三種。一根本世間一期正報五陰是也。二義世間者知根本之法與外一切法義理相關也。三事世間者發五通時悉見一切眾生種類及世間事也。

通明禪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於四禪四無色及滅盡定而觀身息心三事之禪法也。修此禪者,必通觀身息心之三故云通明,又能發六通三明故名通明,見止觀九,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光大辭典]
禪定之一種。阿羅漢等聖者於修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次第定時,觀息、色、心三事之禪法。又作通明觀禪、通明觀。修此禪定時,必通觀息、色、心三事而徹見無礙,故稱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稱通明。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二以下論及此禪法,然未有通明禪之名;於我國,自天台智顗之前的北地禪師修得證之,始稱通明禪。摩訶止觀卷九上(大四六‧一二一上):「次通明禪發相者,上特勝修時觀慧,猶總見三十六物,證相亦總。通明修時,細妙證時分明,華嚴亦有此名。大集辨寶炬陀羅尼,正是此禪也;請觀音亦是此意。修時三事通修,能發三明、六通。」

此禪修證之相:初禪時,斷離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具覺、觀、喜、安、定五支,視息、色、心三事如泡沫之相;二禪時,斷離五蓋,具喜、安、定三支,視三事如浮雲之相;三禪時,斷離五蓋,具念、捨、慧、安、定五支,視三事如影相;四禪時,斷離五蓋,具念、捨、不苦不樂、定四支,視三事如鏡像;五空處定,滅盡三事,見皆空;六識處定,斷滅其空,緣識;七無所有處定,斷滅其識,緣無所有;八非想非非想定,斷滅其無所有,緣非想非非想;九滅盡定,斷滅非想非非想等三種受想,身證滅受想之法。〔法界次第卷上〕 p4799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憨山注解老子道德經

第二十九首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也。

【注】此承上章不以兵強天下,因言人主當守道無為,則萬物賓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濟無窮也。常者,終古不變之義。凡有名者,必遷變。道之所以不變者,以其無名也。故曰道常無名。朴,乃無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謂之樸。若制而成器,則有名矣。小,猶眇小。謂不足視也。且如合抱之材,智者所不顧。若取徑寸以為冠,則愚者亦尊焉。是以名為大,而以無名為小。甚言世人貴名,概以樸為不足視。故以道曰樸曰小也。然道雖樸小,而為天地萬物之本。即愚夫愚婦,而亦知所尊。故曰天下不敢臣。但侯王不能守耳。藉使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然賓服矣,奚假兵力哉。然兵者兇器,未必賓服一國。且上幹和氣,必有凶年。若以道服之,不但萬物來賓。抑且和氣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兵來未必盡和民人,若以道宥之,則民莫之令而自然均調,各遂其生。無名之樸,利濟如此,惜乎侯王不能守之善用耳。若散樸為器,始制則有名矣。始,猶方才也。謂朴本無名,方才製作,則有名生焉。且從無名而有名。既有名,而名又有名,將不知其所止矣。莊子所謂從有適有,巧曆不能得,故曰名亦既有。而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戒之曰,夫名者,不可馳騖而不返。亦將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則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為萬物之宗,流潤無窮,猶川谷之于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潤于川谷,川谷無不歸宗于江海。以譬道散於萬物,萬物莫不賓服于大道。此自然之勢也。意明侯王若能守,其效神速於此。

第三十七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注】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萬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極則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無欲。化久而信衰情鑿,其流必至於欲心複作。當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而後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則不濟耳。然無名之樸,雖能窒欲,若執此而不化,又將為動源矣。譬夫以藥治病,病去而藥不忘,則執藥成病。故雲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此亦不欲,則可專以靜而制群動,無敢作者。故雲天下將自正。自正者,謂不待正而自正矣。鎮,猶壓也。如石壓草,非不生也。蓋以無名之樸,鎮壓之而已。若欲樸之心,亦是欲機未絕。是須以靜制之,其機自息。機息則心定,而天下自正矣。故雖無名之樸,可用而不可執,況有名乎。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憨山研讀註解道德經後,對於老子的評價!!

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聖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
孔子人乘之聖也。故奉天以治人。
老子天乘之聖也。故清淨無欲。離人而入天。
聲聞緣覺超人天之聖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
菩薩超二乘之聖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
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

憨山註解老子書,得其皮毛而未能得其真髓,怪不得會如此低估道家老子的聖德,只能說隔行如隔山~~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莊子與老子打啞謎 道家公案(一)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道家煉精化炁的法程,(即是佛家講的法住智)與下一首(萬物自化)必須合參,這兩首經文是老子教導道家性命雙修,即在“練精化氣”與“練氣化神”的道家修煉功夫理論。

【經文破譯】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
道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無有名狀,是永恆常在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真道之朴(朴,以未雕琢之原木隱喻道炁),雖然玄微精妙,天下間卻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祂臣服(即佛家言:一切種子、異熟種子,不空如來藏)!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以主宰自我生命的真心去守住祂〈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那麼創生萬物的元炁自然會來賓服(老子曰:『知雄守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此言侯王,即是佛家言的修佛主子,真意(真如、般若)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當無名心性”與“有名物元”相交融合,自然就會產生道家講的“金津玉液”這種甘露來滋養修道者的五臟六府筋骨皮肉,這時修士應以不伎不求的態度來面對真氣的灌輸運作,這種來自於生命根源的最精純能量(甘露)自然就會均勻的分部全身。
老子曰:『吾貴食於母。』又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使氣曰強,益生曰祥。』又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以上都是在談精氣益生的妙用。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這種因修道獲取真炁而變化氣質以達到益生效果,是自古即有所流傳下來的修道法制,與境界名相(老子曰:朴散則為器)。修道之人既然已獲得這種實修實證境界的實質效益,就必須知所滿足不可貪得無饜。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唯有知足才不會因貪得而落入有為的情識慾得之思維中而自失道量。修道修佛,恬淡無為無欲知足都是行者的基本行止。
(所以老子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雪竇禪師:大冶精金應無變色)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修道者想獲得真道的天下,就要能謙柔處下、無慾無為,正像江海納百川百谷之水,則真氣自然來歸。。(所以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讀經心得】
老子這首經文並非獨立完成之作,事實上本首經文與下一首經文(萬物自化)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作品,因為這兩首經文主要是針對修道功夫與驗證境界的陳述,祂們的內容是相承續相貫連的,作者在破譯這兩首經文時甚至發現莊子也在他的著述中設定了兩個啞謎,來對應詮釋老子這兩篇文章所蘊含的修道秘義!!
當我們在破譯老子這首經文後我想就以莊子書中用作解老的這則謎語來引導讀者能更精確的切入本首經文之精義,相信對理解老子這首經文是大有助益的。

【道家老莊公案】

《莊子‧大宗師》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如果學人對道家的學術了解不夠透徹,而單從文字表相來觀察老莊的這二篇文章,相信將很難去想像其間的關聯性,更甭談發現莊子書中自設的這則啞謎原來正是以老子這首經文作藍本而創作出來的寓言。為了要正確破譯老子的經文,就讓我們來猜猜《莊子‧大宗師》的這則謎語吧: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莊子虛擬的修道隱者。有一天他們聚在一起,便以機鋒語言來互相測試對方修道的境界層次!)
【孰能以無為首】
(作者注:以無為首就是將腦筋放空入靜,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修道入門之首要!所以謎語的第一句就說:『誰能將腦筋放空入於靜定。』)
【以生為脊】
(作者注:當修士進入虛極靜篤,這時肉身中就會有真氣生發運作的現象,老子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即是開釋這個功夫進程;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首:天下神器 〈原 29章〉,對修道者自身真氣運作的體驗有極精采的論述: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這首經文所提到的『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正是開釋修道過程中真氣運作的現象,當修道者體內的真氣精修練集結累積到氣機成熟時,真氣自然就會順著“督脈”〈俗稱脊髓〉而上,莊子這句:『以生為脊』主要就是針對此功夫境界而言,道家稱此為“練精化氣”的法程。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也是強調這個功夫觀念!
為何累積在“丹田”《腹部肚臍稍下方》的真氣會向上走脊髓〈還精補腦〉?此中就牽涉到“無名”與“有名”在肉身上的運作!這部分與人體科學中的神經組織的系統運作有大有關聯。
《莊子。養生主》說: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老子西昇記說:『陽散以為明,布炁成六根。』
老莊這些話都隱然解答了有關生命與真氣能量相互運作的奧秘!)
【以死為尻】
(作者注:由於修道之人講究除情去慾,煉至功夫成熟就會有“男呈女相,女呈男相”的功夫境界。“女呈男相”道家稱此為“斬赤龍”亦即斷除女性月經之困惱;“男呈女相”又稱“馬陰藏相”也就是陽具收縮的現象,老子曰:『搏氣致柔,能嬰兒乎。』“馬陰藏相”正是老子這句:『能嬰兒乎?』在人體身理上的一項具體表徵。“尻”就是脊椎尾端,它的神經叢控制性器官的運作。莊子這句“以死為尻”就是針對修道者這種馬陰藏相的修道證驗功夫境界作妙喻!)
【孰知生死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作者注:
“以無為首”→修道之人屏除知覺意識入於虛極靜篤之境界,一切腦筋思惟放空。
“以生為脊”→老子曰:弱其志,強其骨,即是打通任督二脈,修道真氣緣脊髓而走。
“以死為尻”→老子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此達到生理與心靈的淨化,即是(馬陰藏相)。
“生死存亡一體”→所以修道之人,在煉精化氣的過程證驗,豈非生死得失,同存乎於一體?)
【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作者注: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在修道中獲得這些功夫境界的證驗,當然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相與會心而笑,而成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了!)

佛道會通
瑜珈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

研讀道德經這一首(萬物自賓),內行人就會發現,老子開示的法義,約等於佛教的第二法印(法住智)的範疇…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莊子與老子打啞謎 道家公案(二)

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經文導讀】
這一首經文其實就是講真如發起般若智用,是承接上首經文(朴雖小)內容而作開釋的;老子在此所談的正是從上首經文所開示的(修命)功夫證境(法住智),昇華到更高層次的(修性)功夫境界(涅槃智)來作開釋。
上章修道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精化氣”,而這章所開示的法程道家稱之為“練炁化神”。在前首經文裡老子告誡修道之人在“練精化氣”的法程中,對於聚集的真氣,不可生起貪得之慾望;而於本章“練炁化神”的法程中祂老人家又將有何指示呢?讓我們來虔心領受老子大破天機的開示吧!

【經文破譯】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道永恒的存在著,雖然祂所存在的是無為之國度,但事實上祂卻是整個宇宙萬物的創生者,所以真道雖然無為卻是無所不為的。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只有善於修道的人,能体體合大道,依止大道,主宰自我性命的真心(侯王,佛言:真如)去守住真道無為的境界,那麼聚積在身上的有形有質的“後天真氣”(異熟種子)自然會化歸銷融於真道的無為無形之國度(回歸一切種子,阿陀那識的境界),即是佛道共同尊崇:人能得一則萬事畢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當修道者的“精神元氣”溶化回歸真道的無為國度,這時修道者會有特異能力的暴發展現(五通、六通),即佛家所謂神通化境的湧現,這時如果修士不能自我把持如如不動的無為心性(真如),就很容易著迷於對特異功能的貪娈追求而自毀道量!這時修士應該繼續堅守無為的道境,讓真朴之道(緣真如智境)來鎮服這些蠢蠢欲動的,想去炫耀運用神通的慾望!(佛家言:無所得法、般若波羅蜜多。)(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
只要修士能繼續無為無知的靜守於真朴(真如)之道境,那麼即將升起的私慾也將平息,一起消融於無何有之鄉。〈老子曰:『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交傷,故德交歸焉!』〉

『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修士能除情棄慾保持虛極靜篤,那麼生命的構成元素“無名元神、真如”與“有名精炁、法性”也就能相安相忘於無為真道之天下,佛家言:法性真如,真空妙有,即是法身如來藏,而獲得性命靈性之常存了!

【老莊打啞謎】

《莊子‧大宗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曰:』
(作者注:莊子又另外虛擬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等三名仙人,祂們也以機鋒妙語來試探對方!

『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作者注:
莊子這裡講的就是老子所言:『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相與”“相為”就是“相處交誼”的意思,未修道之凡人是以情識肉身語言來互相應對交往,這是有為有形的應酬交際,修道有成之聖人以靈性相互溝通,是屬於〈意成身〉與〈意成身〉的交往,是無為無相的,屬於形而上的靈性層次的溝通!

『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作者注:
莊子書言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老子曰:『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無為而成。』
道家聖者經練氣化神的功夫修練而證入意生身境界,可以得大神通、大自在,能自由運轉真道的精純能量,散則歸常、聚則成形。
即是老子所謂:『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的奧義。
又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就是指修道之最終目的乃是入於死生兩忘的境界!
所以莊子說:『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佛家所謂生死解脫的極果了。

『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友。 』
(作者注:於是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心有默契相視而笑,遂相與為神仙道侶。)

道家在煉氣化神的修性法程,會有元神出竅的驗證,這個階段,相當於佛教講的(意生身)。以上莊子曰: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就是講意生身的證驗。

佛道會通
成唯識論卷三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莊子與老子打啞謎,類似禪宗的道家公案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佛道會通
瑜珈師地論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於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

第三十首:萬物自化 原37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地將自定。


佛道會通
成唯識論卷三
又不動地以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諸行故;剎那剎那,轉增進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

憨山註解老子書,得其皮毛而未能得其真髓,怪不得會如此低估道家老子的聖德,居然連聲聞乘都不如呢???只能說隔行如隔山~~
.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妙吉祥如意
文章: 6294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佛、道會通。老子無字天書《道德經》解密

文章 妙吉祥如意 »

第二十九首:萬物自賓 原 32章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佛道會通

妙吉祥如意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與異熟種子識,在佛教法義上有何差異!?
阿陀那識是從宇宙創生宏觀講。(總相)
異熟識是講眾人心識生起之因。(自共相)
阿賴耶識是個人心識成就之果。(自相)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是一合相,湧出異熟種子如瀑流,異熟種子是成就阿賴耶識五蘊熏習的元素。
佛法是屬於探究創生實相真理的實證科學,是人類一切科學中最高級的科學,非常有邏輯性。

講大乘佛法實修若忽略或不知不懂(異熟種子識)的唯識法相義理,那麼修佛者要超越阿賴耶識的束縛(經云:齊識而反,不能過彼),得入佛門,開佛知見是很困難的~~

成唯識論
異熟(種子)識變但隨因緣。所變色等必有實用。若變心等便無實用。相分心等不能緣故。須彼實用別從此生。變無為等亦無實用。故異熟識不緣心等。至無漏位勝慧相應。雖無分別而澄淨故

一切心、物皆由異熟種子變現!!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以下都是形容異熟種子(識)的境界真相……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