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頁 (共 595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7:37 am
新老怪
第十三種,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前一種行人 不須由靜觀而入湼槃,這一種行人 於離幻後尚須入靜觀,否則便不能生起本覺而成寂滅,所以便須於修三摩缽提之後,修禪那之前,還須更修奢摩他。
於修奢摩他時,他們雖作種種事業,仍能一心不動,然後才修禪那,這樣便能寂滅湼槃。
在密乘修習中,修圓滿法成就的行人,更交替主修奢摩他 以求起靜慧,這時便等於是靜幻雙運,當後修禪那時,便超越靜幻雙運 而得成就。
可以舉一個淺化了這重修習的例子,
如觀陽燄,於三摩缽提 見水相如幻、燄相亦如幻,倘不隨幻相而觀,唯心所自見,這便可以說是初步的靜幻雙運相,若在此境界中修禪那,便有初覺生起。
通過這個例子,或容易令讀者 理解這種觀修法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8:50 am
新老怪
11.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傳心法要》

這句話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同樣,是表達“禪”之特性的代表性偈語。
“直指人心”和“見性成佛”,也可以各自作為獨立的偈語使用,但我想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關聯起來 認識更容易明白。
“直指”就是不借助文字、語言等其他方法而直接地指示。
“人心”說的不是表示感情的“心”,而是指自己心底裡的存在,是有成佛可能性的本心、本性、佛心、佛性。
所以“直指人心”講的是凝視自己心底秘密所在的心,直接地緊緊地 把握住真正的自我,即佛心、佛性。
“見性”的見並非僅僅把物當作對象來看,而是完全變成對象本身成為一體。性就是直指人心,即意味佛心、佛性。
“成佛”也不是世間所說的死,而是成為佛陀(覺者)、成為得悟之人的意思。
“見性成佛”是說進入到自己心底裡存在的佛心、佛性中,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我們在尋求什麼 時總是無所適從,但禪則是直接捫心自問,看穿自己的本質,看透自己的佛心、佛性。換句話說,除“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外,無任何其他可以悟禪之道。
這句話已經斷言,想成為悟者,惟有探尋自己的內心,別無他法!文字、語言、經驗、祖師、坐禪,這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

《景德傳燈錄》中有一個南嶽禪師“磨磚作鏡”的故事。
南嶽懷讓禪師(677~744)住般若寺時,見一沙門常日坐禪。南嶽往問,於是便有了下面的問答。
“你常日默默坐禪,到底在幹什麼呢?”
“是的,我正在努力坐禪入定。”
“坐禪入了定,打算做什麼呢?”
“圖作佛(覺者)。”
“坐禪就能成佛嗎?”
說著,他走到院裡拾起一塊磚,坐在一塊石前來回磨起來。沙門莫名其妙,
便問:“師作什麼?”
“我在磨磚作鏡。”
沙門聽後大笑:“不是開玩笑吧?磨磚豈能成鏡!”
聽到這話,南嶽和尚猛地站起身來大喝:“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
這一喝,使沙門一驚。“若坐禪也不能成佛,那該如何是好?”
南嶽和尚慢慢啟發他說:“牛車不動,你說是該打車呢?還是該打牛呢?”
沙門眼淚奪眶而出,深施一禮……。
當然,坐禪很重要。但是牛車動與不動,關鍵在於牛而不在於車。成佛並非在於坐法,而只能在於“見性成佛”的一念。
據說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認識你自己”這句格言作為座右銘,不斷努力審視自己,探究自己。我們難道不該停下來重新認真地反省一下自己,體味一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嗎?

:mrgreen: 最上乘,揚鞭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10:56 am
新老怪
12. 和光同塵《道德經》

這句話出自中國道教祖師老子的《道德經》第四章,原句為“和其光,同其塵”。
“和光”說的是應該讓自己具有的高尚道德品性 和優秀才能智慧的光輝柔和下來。
“同”是同化的意思,即感化別人使其與自己相同的意思。
“塵”是塵埃、垃圾的意思,指污濁的現實俗世。
這句話說的是,聖人君子要隨俗而處、不露鋒芒地普度眾生。

真正得到禪悟的道人,他習的法、修的道都深藏不露。是覺悟了?還是迷惑了?是佛?還是神?看不出一絲蹤影,達到了根本看不出是愚笨、是聰明、是偉大、是佛、是凡夫的境界,而和大雜院平民百姓生活在一起教化眾生。這便是“和光同塵”之意。

這句話對於禪來說何其重要,從它有著“韜光晦跡(遮蔽光亮使痕跡晦暗)”、“入廛垂手(來到街市要出手超度可度之人)”、“入泥入水(要像入泥入水那樣超度眾生)”等許多同義語即可看出。

在把“和光同塵”落實到了行動的人物中,有一位“七福神”裡的布袋和尚。所謂七福神,是市井間信奉的福德長壽之神,有“惠比須”、“大黑天”、“毗沙門天”、“弁財天”、“福祿壽”、“壽老人”和“布袋”七位。其中那體寬額狹、大肚下垂、半裸著身子手持一杖,肩上還背了一個大口袋的人物就是布袋和尚。據說他的原型是中國後樑時的一位神僧,名叫契此,生於明州奉化縣,於916年在當地岳林寺遷化。他背上的袋子裡裝著隨身所用的一切,鞋襪、衣服、經書、食物,什麼東西都往袋子裡裝,背著袋子游方。來到街市,別人施捨的東西他都會高興地接受。吃剩下的就放進袋子裡存起來。下雨天他穿上草鞋快步跑,晴天就腳履木屐慢步行,休息的時候袋子也不離左右抱膝而眠。
他為人天真爛漫,肚子餓了就從袋子裡取出東西來吃,吃飽了不管什麼地方倒地就睡,居無定所,悠悠閑閑、灑灑落落,不追求名利,不顯擺見識,也不逞威風擺架子,用他見了誰都笑眯眯的“喜心”、大腹便便的“寬心”和他那和藹可親的雙眼中所體現出來的“愛心”與人接觸。無論誰見到他,心裡會自然地感受到福德圓滿,人們都親切地稱呼他“長汀子”或“布袋”。
這布袋和尚可是真正識得遊戲三昧的,“和光同塵”之極端。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5:33 pm
新老怪
初句是佛呼當機之名,次三句是佛牒當機所問。
汝常不聞等四句,是佛徵問當機,昔日所聞之法。
性覺,指真如自性,無能所,絕對待,其體本妙本明,寂而常照,是妙明;
本覺,表示此真如自性之理體,是天然本具,不假修為,未涉事用,照而常寂,是明妙。
性覺顯不變,本覺顯自然,二皆是眾生本具之真心,名異體同。
此真心本來寂而照,照而寂,謂之妙明、明妙。

眾生本具,與佛所證,原無二體,眾生迷故,枉受生死;
諸佛悟故,常樂我淨。
諸佛之所以興權啟教,無非為指示眾生,悟此性覺,證此本覺理體,同於諸佛。
故此理 為佛所常說,富樓那既為常隨眾,豈有不常聞?
故富樓那答:「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5:49 pm
新老怪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初五句是按佛語,後五句是舉疑情。
世間,指器世間,根塵,即前十番辨見中的 根塵相對。陰處界,是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是等於六入及七大。
科文中,科科皆言:本如來藏。七大文中,一一皆言:如來藏性,清淨本然。
然則,藏性之外,應該更無別法;云何現今,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此疑始忽生。
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諸有為相,是有情眾生。
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
世界空已復成,眾生死後再生,故說次第遷流,終而復始,此疑終相續。

滿慈之意是:既然四科七大,一一皆是如來藏性,清淨本然,更無差別,云何復有山河大地等生滅雜染之相?豈非理違於事?
殊不知 藏性不變,而能隨緣,不防於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此等異相,如空華水月,鏡像燈影,當體即空;空故 仍然是清淨本然。
佛開示陰、入、處、界本如來藏,是即事即理;
清淨本然,而幻現諸相,是即理即事。
滿慈執空藏 不變之體,而迷不空藏 隨緣之用,故有此疑。


:mrgreen: 空藏 不變之體,不空藏 隨緣之用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6:21 pm
新老怪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是許為宣說。宣勝義中,真勝義性,是標許說之法。
勝義有四:
1佛說蘊處界等,皆因緣生法,是世間勝義;
2佛說四諦,括盡世出世因果,是道理勝義;
3依佛法修行,斷二執,證二空真如之理,是證得勝義;
4第一義諦,顯萬法唯心,心外無法,是勝義勝義。
今佛許為大眾,宣勝義中 真勝義性,是指第四種:勝義勝義。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6:41 pm
新老怪
性覺,是指前文所說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性覺 原本是妙明,本覺 必具明妙,覺之與明,原是一體;
覺外無明,明外無覺,不落能所,絕諸對待。
因眾生一念妄動,妄欲加明 照於本覺,然後并稱為 明覺;
遂將性覺妙明 轉為能明之無明,將本覺明妙 變為所明之妄覺;此即是最初一念不覺 妄動的生相無明,為三細六粗之根本;
故下文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起信論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即是指此妄欲加明於覺之明字,為生三細六粗之根本。

:mrgreen:最初一念不覺 妄動的生相無明,為三細六粗之根本;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7:49 pm
新老怪
四大種生起之由;而四大種又為組成世界萬物之根本。
世界萬物依於水輪,水輪依於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
空輪 是依無明妄心 晦昧而成,無明依本覺,無明雖非本覺;然無明之相,不離本覺之性。
既四大 始於無明妄心,妄心 又不離本覺真心;故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眾生之身心器界,無一不是 從此真妄和合之識心成立,而識心 又不離如來藏性;
故說四科七大皆是如來藏性,。

:mrgreen: 四科七大皆是如來藏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0月 10, 2023 9:39 pm
Viirya
四科七大皆是如來藏性。
什麼是如來藏性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0月 11, 2023 7:10 am
新老怪
 (術語)一切眾生之性 隱藏如來之功德,謂之如來藏性。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